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鐵漢子

龍騰世紀 333 【帝國分裂的徵兆】 文 / 過河老卒

    位於大遼河入海口的營口,原本是海城縣牛莊的一個臨海小集鎮。咸豐八年的天津條約開遼南重鎮牛莊為通商口岸,條約簽訂之後,在牛莊設立領事館的英國人才發現牛莊距離海岸還有幾十里,乃與滿清朝廷協商改通商口岸為營口,條約上卻依然是牛莊之名。

    1896年的大清國,除了各租界、各通商口岸之外,對大多數的洋人來說依然是封閉的,想要深入內地,往往要以傳教、地理考察之名義,在本國領事館與滿清朝廷和地方官府「溝通」之後才能成行。

    而盛京地區的主動開放,無疑擁有強大的吸引力,洋商們紛至沓來,以營口為基地,逐步向內地延伸觸角。只是,主動開放與被迫開埠是兩碼子事兒,洋人只在營口、牛莊擁有「協商減免」稅收的特權,而東洋人不在此列。

    早在30年前,英國人就在營口建港;去年初,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和會辦軍務楊格就發動數萬軍民在英國人建的「舊碼頭」旁邊疏浚港灣,建設新碼頭,又稱為營口新港。如今,隨著鞍山地區的工業興起、經濟活躍,新港一邊建設完善、一邊興旺起來。從德國、美國、英國採購的大批機械設備在新港登岸,順著拓寬的大道運向鞍山;德國人需要的本溪焦煤在新港裝船,不遠萬里的送回德國,成為德國人用無煙煤煉製焦炭的最重要組分。當然,除了機器設備之外,還有軍火交易和運轉,為此,關外軍團在新港區駐紮了一個營,修建了軍需轉運倉庫。

    大島商社就在新港區。距離軍需轉運倉庫也就七、八百米的距離。

    作為日本國在東三省地區最大的商社,大島商社也承當了接待駐清公使代辦林董及其隨員的責任。

    作為合法的、友好的商業夥伴,大島商社經營東北的皮貨、山珍,西洋的藥品、圖書,還開闢了一間診所,每月義診三天。只是,遼東半島的大清國百姓對倭國人是恨之入骨,旅順大屠殺的報紙時常在深夜裡被貼在大島商社的門口。第二天。總有路人對著商社大門吐口水。義診?算個屁啊!老子就算沒錢看病也不去!老子丟臉不要緊啊,別給新軍關外軍團的官兵們和依帥、楊帥丟臉才要緊!當然,當真生病要看西醫了,可以去關外軍團總醫院嘛!

    大島商社,完全是玄洋社在賠本賺吆喝。

    額頭剃得發亮。腦後拖著一條短短細細的辮子,身穿側襟長衫的日本陸軍大尉荒尾jīng,在商社的和室中拜見了公使代辦林董和副武官齋籐健一中佐。

    「根據您的要求,卑職把清德兩國在鞍山、海城、甘泉堡、千山驛、湯崗子、弓長嶺、遼陽州本溪湖、奉天撫西和錦州府錦縣、義州等地建設完成和正在建設的工業企業收錄其內,請閣下過目。」

    荒尾jīng畢恭畢敬的獻上一份文書後,半趴伏在榻榻米上靜候。菊子至今沒有取得進展。福島安正領導下的對清情報工作計劃正在把「菊子計劃」邊緣化,使得荒尾jīng這個陸軍情報機關和玄洋社的結合體,也被置於可有可無的境地。林董和齋籐的到來,無疑是給潛伏在此一年之久的他一個機會,一個翻盤的機會。

    林董年約四十六歲,方臉、濃眉,目光銳利。給人以一種精明能幹的印象,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日本國的外交官員中。林董稱得上是繼小村之後的第二人,對華「親善」的外交戰略在他的主導實施下進展喜人,日本國有望在清國皇帝和軍方權臣的矛盾之間,實現自己的利益。此番,林董以代辦公使之尊來到遼東會見楊格,正是要實現日本國在遼東的諸多利益。

    「一百三十多家?」林董看了扉頁上的總綱,有些吃驚的嘀咕了一句。

    「是的,閣下。」

    「繅絲廠,這裡怎麼會有繅絲廠?」

    「岫巖、海城一帶清國人有飼養柞蠶取絲的習慣,柞蠶生絲偏生硬,不宜染色,正好作為大口徑火炮發射藥包。卑職已經查明,繅絲廠乃是關外軍團司令部軍需部與海城本地商人裡符能合辦。」

    「唔,很好,荒尾君的工作很有成效。」林董的目光未曾離開文書,他需要找到三菱合作會社在遼東實現投資,謀求鐵礦石和優質焦煤的渠道。佐籐家(林董本家)、林家與三菱財閥的關係莫逆,三菱造船所、下關造船所需要的鋼鐵依賴於八幡制鐵所,而八幡制鐵所在獲得帝國政府的七百萬ri圓財政支持後,卻因日本本土幾乎沒有鐵礦儲量,只有少量煤炭儲藏而陷入原材料短缺的窘境,需要從美國進口鐵礦石。

    林董的任務是改善清ri關係,改善清ri關係不僅僅是要推銷「黃種人的東亞」,還要謀求帝國工業原材料供給渠道。清**方在楊格的把持下,對鐵礦和地方土鐵生產、銷售管理日漸嚴格,日本商人只能收買一些唯利是圖的清國人零散的收購土鐵。就這麼一個辦法,還經常被各地官府查緝,鬧得血本無歸。

    大日本帝國的經濟利益,在目前來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鐵礦石的廉價輸入。

    所謂廉價在於兩點,清國鐵礦人力廉價,清國到日本的運費低廉,而清ri海運這個環節,又完全把控在三菱財閥手中。也就是說,如果林董辦成了疏通鐵礦石供需渠道,也就是幫助三菱財閥擊敗三井財閥,取得日本第一重工和首要軍工企業的霸主地位。有三菱財閥作後盾,林董未來的政治生涯就可見的輝煌了。

    當今清國之鐵礦石出產在於湖北、安徽和遼東,又以遼東的規模最大、質地最優。

    荒尾jīng的工作確實卓有成效,一百三十七家工廠名錄內,資本額、表面上的出資方、主要設備和產出、雇工數量大多有記載,有疑點的地方還專門標注出來。比如中興礦業,這個遼東地區的礦冶巨無霸名下擁有十三家工礦。投資總額接近千萬兩白銀,出資人一欄上卻是空白,在後面的備註欄裡寫了三排字:楊格?張翼?德國人?

    看到這兩個名字,林董似乎明白了一些。日本的維新和工業化起步,建立在大阪、長崎商團圈子,這兩大商團從明朝中葉開始就在明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下受益,走私絲綢、瓷器等物賣給西洋人,與之類似的還有鄭芝龍集團。滿清中國一如明朝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在1840年以前。西洋列強得到的絲綢和瓷器基本上來自於日本。甚至於日本國內的戰爭——西南之戰,也可以說是在大阪商團和長崎商團之間展開的。大阪商團支持天皇,長崎商團在西南藩的把控之下兩大商團失去了清國被打破國門後的機會,只能在維新中爭奪國內有限的市場和資源,西南之戰。遂成為日本國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決戰。

    那麼,清國在政治上逐漸分化出皇帝和參謀總長,以及搖擺其間的湘系軍政集團的大背景下,佔據了資源優勢的楊格會如何利用這些優勢達成政治上的目的呢?簡而言之,日本能否利用楊格的獨特地位,在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挑起清國的內戰!?

    嗯,這是一個可以發展下去的戰略想定。當然,僅僅依靠外交官林董來推動還不夠,身邊的外交軍人齋籐和眼前的情報軍官荒尾都是可以借助的力量。

    「荒尾君。」看到荒尾jīng謙恭的欠身作禮後,林董和顏悅色道:「本官從渤海西岸的關內到渤海東岸的遼東,感觸頗深吶!不知荒尾君可有感觸?」

    「閣下,卑職認為。大清國的關內外幾乎可以視作兩個國家。如果再詳細的劃分下去,黃淮以北、山海關以南的華北、西北、蒙古各部是一個國家;山海關外是一個國家;江淮流域和南嶺以北、三峽以東又是一個國家;西南三省、兩廣可以在華北的國家和江淮的國家之間搖擺。卑職的劃分是以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文化成分、民族關係、軍政勢力等等因素為參考。綜合而成的。」

    林董在清國多年,焉能聽不出荒尾的話意深處掩藏的野心?好啊,這正符合本人的需要。

    「請荒尾君詳細的說一說。」

    「清國皇帝,楊格和李鴻章的北洋淮系,劉坤一和張之洞為首的湘系為軍政因素;滿蒙關係相對緊密、滿漢矛盾日趨尖銳為民族因素;西南三省之封閉,兩廣之遠隔嶺南之孤立為地理地域因素;兩廣、兩江和直隸經濟較為發達,而東三省則以直隸為基礎快速發展,有後來居上之勢。幾大因素互相作用,又以新政和執行新政中漢族新貴和滿族皇權之爭為中心,支持新政又在皇權和新貴之間猶豫搖擺的兩江、兩湖勢力的最終趨向,將決定清國皇帝和楊格之爭的最後結果。如果,卑職只是說如果,如果在一切尚未水落石出之時,清國的政壇上突然垮塌了一角,這個國家會走向何方呢?卑職思來想去,只有一個詞可以概括之——分裂。」

    林董略一沉思後點頭讚道:「荒尾君真是大材小用了。」

    「還請閣下多多關照。」

    一旁的齋籐突然發問:「荒尾君,你的菊子如今身在何處?」

    「報告中佐閣下,菊子在清國國防軍關外軍團總醫院任軍護教習員,剛剛從琿chūn返回鞍山,前番清軍12旅在琿chūn隱蔽待機的情報就是菊子送出的。」

    籐健一中佐拖長了鼻音,滿意的點頭道:「菊子雖然未能接近核心,卻能為大日本帝國提供如此重要的戰略情報,為帝國陸軍進駐朝鮮助力甚大,真是辛苦了!」

    荒尾jīng暗自鬆了一口氣,林董的來意他無需去猜測,齋籐的這句「真是辛苦了」,總算為自己在清國的工作下了一個註解。不管怎麼說,荒尾大尉的工作沒有白費!(未完待續)

    333【帝國分裂的徵兆】

    333【帝國分裂的徵兆,到網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