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鐵漢子

龍騰世紀 279 【軍官團的計劃】 文 / 過河老卒

    279

    一群參加「高司操演」的團級主官和師、旅、團級的參謀們,總參謀官離去十幾天時間裡,關外軍團準備向北開拔的意圖已經半公開化之時,如果不明白參與操演完成規定科目之後的自己應該幹啥事兒的話,那就統統的不合格!

    返回司令部的楊格沒有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卻欣喜的收穫了「高司操演」後一個科目的成績單,對照地圖一一研讀過「高司操演」軍官團制定的第三軍北調計劃,楊格覺得自己應該給他們三個月的「操演」成績打個高分,噢,不對,是給個優評。

    第三軍北調,表面上是一次正常的軍事調動,是甲午戰爭以來軍力南流的一次回歸。事實上卻是——誰這麼想誰就是傻蛋!德國人不會這麼想,日本不會這麼想,俄國人不會這麼想。弗林伯格能夠一針見血的提出問題;日本人不好提出問題,卻能旁觀望,推測出許多楊格願意傳遞給他們的信息;俄國人又會有何等反應?

    楊格看來,第三軍北調的目的至少有四個。

    外交,目的是配合恩師李鴻章德國的逗留,但是,李鴻章身負恭賀俄皇加冕、清俄締約的使命,不可德國等多久了。五月,俄皇加冕,四月之前,關外軍團就要做出動作向德國人證明——清國式軍隊是有決心捍衛滿洲利益,保障北滿安全,也保證德國人南滿的商業利益。這個保證的背後就是給德國人採納「陳樹澤建議」,積極推動清德結盟以信心。

    內政,四萬軍隊北調,長期屯守邊防,需要的糧秣彈藥補給甚巨,盛京已經結納了大批移民的同時,隨著軍隊北上的腳步,移民跟進,向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挺進,完成作為移民實邊重要組成部分的開北大荒計劃。軍隊,關外軍團,第一軍,當今大清國姓,特別是移民群體,擁有極高的地位,完全是被移民們當做靠山!什麼軍民一家親,軍民魚水情,不談這些,咱們只論實的東西,軍隊能給移民們提供何種基本生活條件,那麼,移民們未來就能給軍隊以倍千倍的回報!故而,第三軍也是移民實邊向吉林、黑龍江推動的前奏。

    關於俄國,清國強軍進駐黑龍江,充實邊防。俄國人遠東濱海地區只有區區四、五萬軍力,雙方算是達成了軍力的平衡。那麼,俄國人提出什麼「建議、計劃、條件」時就先要掂量一下,以遠東駐軍能否達成「強修鐵路、強租軍港」的目的?如果俄國一意孤行,那勢必就要向遠東調動軍隊。這就是楊格給德國人的信號了!對俄國人向遠東增兵保持警惕的不僅僅是楊格,還有日本人、英國人。老毛子真要出昏招的話,後面的戲就真的好瞧了。楊格完全不介意英國人背後操縱下,自己和日本人攜手,各自滿洲和朝鮮利益,向老毛子開戰。

    關於日本,楊格很樂意看到日本政府日清關係問題上保持了「親善」的態,不管這種態是真還是假,至少楊格遼東放一個師的兵力作為朝鮮方向的警戒就足夠了,還有可能拉日本人攜手對俄開戰。別人都以為清國人有可能採取的策略是聯俄拒日,楊格偏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聯俄拒日的策略完全是戰略眼光僅限於遠東地區,沒有考慮全世界國際關係的「閉門造車」。對日本,他恨之入骨,卻並不妨礙他適當的時候與日軍聯手。國際間關係,利益才是好的朋友。

    完成了戰略性的思考,再來考慮第三軍北調的戰術實現問題。

    道路,沒有像樣的!補給,自行攜帶!吉林、黑龍江各族人民守住寶地卻不自知,還過著漁牧生活,第三軍北調和移民跟進正是吉林、黑龍江社會生活形態改變的契機。嚮導,第三軍官兵們有三分之二都可以充作嚮導;軍用地圖,王傳義的軍事測繪隊已經抵達海拉爾。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原本是黑龍江將軍屬下的靖邊、鎮邊、敵愾諸軍已經成為第三軍的柱石,以前從黑龍江方向補給盛京戰場的糧台轉運局恢復即可,加上軍團軍需部兵站部隊的進駐和加強,檢閱關外軍團整編成果、軍級兵力集團東北大平原的千里機動能力,如今正是時候。

    只要沿途補給體系大軍開拔之前完成,千里行軍就不是問題。

    那麼,又要考慮接下來的問題。

    其一,第三軍北上後的佈防。國境線太長,江河縱橫、地形複雜,缺乏騎兵力量的第三軍只能黑龍江駐軍的協同下完成戍邊重任。具體實施辦法為,第三軍以利於整體動員反應和補給支持的重兵集團態勢,璦琿、阿勒楚格、琿春、海拉爾駐防,協助移民開墾荒地,加強軍事訓練和換裝後的適應性訓練。黑龍江將軍壽山屬下騎兵部隊一分為二,一半用於邊境線巡邏,一半駐紮扼要處,為快速反應部隊和協助步兵軍作戰的突擊兵力集群。

    其二,第三軍北上的千里大機動,機會難得,不能不作為重要的訓練科目來完成。間加入適當的科目訓練也就理所應當了。

    「高司操演」軍官團的計劃工作沒有涉及戰略性的思考,卻大軍調動、駐防、科目訓練和應對突事件等方面作了相當多的工作,表現可稱卓越。

    突事件佔據第一位的是民族矛盾。傳統的漁牧生活被打亂,放牧地或者捕撈地被移民佔領改為農耕,對少數民族來說不太容易接受。對此,軍官團的計劃是提前派出第三軍的蒙古族科爾沁、鄂倫春族、赫哲族、朝鮮族戰士分赴各族聚居區,宣講盛京移民實邊後生的改變以及本地人和移民們各自得到的實惠,甚至可以接引各佐領、各部落頭領到盛京來看一看。當然,黑龍江將軍衙門勢必要為此做出大量的工作。

    第二位是春季行軍可能遭遇的洪澇災害應對,這一點,作為軍隊只要有思想和物資準備,不難克服。

    第三位是馬匪、山匪可能的趁大軍開過造成的擾動而為非作歹,甚至混淆視聽,民族矛盾激化的時候添油加醋,抹黑大軍。那麼,千里大機動的科目之下,適當的增加剿匪拔點作戰、打草驚蛇作戰、圍獵作戰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第四位是疾病防範,四萬軍隊和跟軍隊後幾十萬移民,長途行軍遷徙,春季過後氣溫逐漸升高,松嫩、三江平原很多水草地潛的疾病傳染源,都有可能造成災難。草創的軍團軍醫局和從第一軍抽調野戰醫院配合行動,也軍官團的計劃之。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何況是經歷過實戰,又經歷過整軍和特別培養的軍官團!

    看過計劃的楊格、甚覺滿意的能不給人家四十三名軍官以優評嗎?給,要給,不過,得先給自己一個優評再說。

    楊格自得時,李皓推開門報告:「參總,老帥來了。」

    依克唐阿走得很快,李皓剛閃開,他就出現門口臉色陰沉的說:「電報,劉撫帥銘傳昨日合肥家病故,朝廷、北洋和劉參謀官具皆拍電報來此。」

    恩師李鴻章德國,北洋掌門就是楊格,淮軍老帥劉銘傳去世,朝廷和北洋都要問問楊格的意思而斟酌後行。說起來,除了楊格手下第一號大將劉松節和老帥之侄外,第一軍的淵源完全可以追溯到銘軍時代,甚至關外軍團的第二軍也有不少將領與銘軍有瓜葛。從政治立場來看,老帥是積極台灣推行政的,與楊格關外推行政有前後呼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把政推動為大潮,老帥的精神和事跡就應該被楊格力所能及的大力宣揚,成為全國輿論的主導。老帥是鬱悶過世的,一力推行洋務的他台灣的政被邵友濂破壞殆,個人宦途也李鴻章和朝廷屢次爭鬥和妥協被犧牲,可以說,劉銘傳是個悲劇的英雄人物,理應過世之後得到應有的、高的評價,以慰後人!以勵後人!

    楊格從依克唐阿手裡接過電報,逕直翻出劉松節來的看了看,劉松節要請假回合肥去,他是劉家軍界的唯一代表人物,可以某種程說是劉銘傳老帥的繼承人。

    「依帥」

    依克唐阿擺手道:「北洋的事兒你做主,回電時加一句,依克唐阿拉扎裡奉天齋戒三日,敬送傳帥魂歸極樂!」

    楊格默然點頭,依克唐阿轉身離去。

    依克唐阿與淮軍的關聯完全是因為楊格,此之前,依帥與湘軍的關係反而因為吳大澄屢次到黑龍江辦理對俄交涉,反倒親密許多。北洋的事兒太複雜,依克唐阿身為旗人不好插手,不好楊格擔綱北洋幕後掌門時言語過多,能向劉銘傳表達敬意就足夠了。

    辦喪事,旌表什麼的,楊格實不熟悉,給鞍山的曹翰打了一個電話,不多時,曹翰就快馬趕來,兩人商議了一陣子,回電京師,表達希望隆重辦理劉銘傳後事的意圖作罷。

    光緒二十二年,壬申年二月壬申日,劉銘傳,卒。三日後,朝廷議決追封太子太保銜,超晉一等子爵並世襲罔替,謚壯肅,准台灣和合肥建專祠,清明、卒日、生辰、年節,由專祠所省份派專人主持祭奠,國史館立傳。丁亥日,關外軍團全體將領鞍山軍議之前、第一軍全體將領蘆台司令部設靈堂遙祭,並改榆關前所之前第一師司令部為英烈祠,設石碑,勒劉帥銘傳之名於位。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