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鐵漢子

龍騰世紀 265 【李代桃僵計】 文 / 過河老卒

    265

    數千軍民忙碌整修的營口港碼頭,馬玉昆、姜桂題、徐邦道、程允和、張光前、章高元、鄧寶山、許正廷等第二軍將領和一群衛兵簇擁著宋慶立於碼頭,遠遠看著錨泊海上的「來遠」艦放下一條魚雷艇和兩條舢板,魚雷艇生火後,噴著黑煙向碼頭而來。

    來遠艦黃海海戰遭到重創,主甲板以上建築損毀大半。此次航行是修復後的第二次,管修復工作看起來不錯,卻無法改變一個事實——以艦艏對敵戰術思想為主導的艦船總體佈局和火炮佈置已經落後,這條裝甲巡洋艦的修復和航行,無非是起到宣示大清帝國海上依然存力量的作用而已。

    各懷心情,第二軍諸人向前移動到碼頭邊,等待魚雷艇靠岸。

    宋慶的心情總體來說是愉悅而帶著些微不捨的。

    以行伍出身的宋慶是典型的武人,非李鴻章淮軍嫡系而任練兵大臣兼署督辦軍務處會辦大臣,回京主持三十萬軍編練和督辦軍務處衙署,參與閣務,無疑是一次破格的拔擢。須知,榮寵盛極一時,堪稱紅得紫的楊格京時也未能參與閣務呢!破格的拔擢帶來的問題是,隸屬直隸總督的第二軍將交給楊格,毅軍,一支曾經以宋慶巴圖魯勇號命名的勁旅將徹底的與第一旅、拱衛軍、嵩武軍等部混編,第三、第四師以及下轄的6、7、8旅主官,必將面臨一次大調整,調整之後的第二軍將不存毅軍、武毅軍、武毅先鋒軍、拱衛軍、嵩武軍等等舊稱,也就與宋某人毫無關係了。噢,不,準確說是脫離直隸總督衙門的管轄,直屬於宋某人主持的督辦軍務處了。

    迎楊格於營口港,宋、楊二人不僅要交接第二軍,也要交接督辦軍務處的事情,還要對未來整軍三十萬的計劃深入交流。總而言之,宋慶對前來接掌第二軍的楊格並無反感。

    第三師師長馬玉昆與楊格曾經有些衝撞,不過隨後的交道卻算得上密切,此時的他是穩如泰山一般的坐第三師師長位置上,恭迎年輕的軍司令官到來。

    姜桂題是老毅軍,時年五十三歲,早年有猛將之稱,去年十一月的旅順保衛戰表現尚可,所部雙龍山炮台給日軍以較大殺傷。毅軍左右軍合編為第三師後,升任軍參謀官兼軍令部總監,名副其實的第二軍實權人物。

    徐邦道是抱病前來迎候上司的,寒風陣陣的碼頭上不住的咳嗽,他的近警衛不住的給他捶背順氣也無濟於事。前任拱衛軍統領輝煌的時候曾經擁兵八千餘,整編開始後,拱衛軍與程允和的毅軍、章高元的嵩武軍等部合編為第四師。老徐以身體不好調任相對輕鬆的軍政部總監,拱手將第四師師長寶座讓給宋慶的親信將領程允和,張光前、章高元則分任7、8旅旅長。

    章高元已經十多歲了,前番遼陽南路作戰頗為勇悍,卻大勢不利之時無濟於事,連續丟了蓋平和大石橋。能否繼續擔任旅長他看來是可有可無的事兒,畢竟是十多歲的人了。看看第一軍的旅、團級,戴超、周昭明、宋占標、胡殿甲以及姚良才、沈增甲、商德全、段祺瑞、楊騏源、郭宗銘、王英楷、馮國璋、楊慕時、黃任、隨昌毅罕有年紀超出四十歲的人,俱都如楊格一般是年輕銳!

    對自己年紀的擔心,就是來此迎候楊格的第二軍眾人的共同心病,他們能看到如江自康、陳鳳樓、孫顯寅等人如今的處境,當然,統領錦州屯墾兵團的老將耿鳳鳴、呂本元除外。

    老人遲早要讓位給年輕人!聽說,楊格這一次是帶了八軍士前來。

    宋慶豈能不知部將們的心思,眼見魚雷艇就要靠攏,乃提聲向左右道:「諸位,老夫重申一句,記住楊致之對咱們的好!沒有楊致之率部力戰,挽回敗局,咱們恐怕一個個都如蔣希夷、豐升阿、聶桂林一般的下場。再者,我軍進駐金旅,實是聶功亭和楊致之故意相讓。恩相有言先,如若第二軍要啟用人,諸位好生交接軍務之後,恩相和老夫向朝廷力保諸位以原職告老,頤養天年。」

    眾將紛紛言道:「謹遵宮保之命。」

    魚雷艇上,來遠舢板三副戴錫侯矯捷地跳幫上岸,隨即接住艇上水手拋來的纜繩拉住已經切斷動力的魚雷艇緩緩靠攏碼頭。楊格、鄭邦彥、鄺孫謀和衛士李皓下艇,與圍攏上前的第二軍諸將見禮問好,隨即騎馬向牛莊而去。

    楊格和宋慶並轡而行道:「一別大半年,宮保大人見精神,恩師托職部向宮保問好呢!」

    「多謝爵相掛念,爵相身體可好?以七旬高齡遠渡重洋,令人擔心不已啊。」

    「康泰著,有伯行兄和醫生一路照顧,應當無妨。」

    「不知致之此次接掌第二軍,有何打算?」

    「暫時沒有,職部想先請各師旅主官會議,一同巡營之後再視情況議定,必先行報予督辦軍務處會辦大臣知曉核准。」

    「嗯。」

    宋慶對楊格的回答很是滿意,年輕人對老將是尊重的,面子給的很是充足,與一年前那個擅自把武毅軍五個營帶到岫巖去的那個傢伙,簡直判若兩人啦!看來,地位高了,京師官場上打了一轉出來,年輕人的銳氣多的掩藏起來,言行之間讓人感覺舒服了一些,卻有隱隱令宋慶覺得這傢伙似乎比以前「危險」了一些。所謂的危險,多是一種帶著幾分感激的反話,沒有楊格打出一支強軍,沒有強軍支撐著淮系,今天的宋慶能風風光光的交卸第二軍責任,而後去京師就任練兵大臣,總管三十萬軍的編練事宜並參與閣務嗎?

    「致之啊,你剛從京師出來,一手促成了三十萬軍隊的編練大事,其間的竅要,可否見告?」

    老將的姿態也放得很低,楊格徹底安心了,接掌第二軍應該沒有多大問題了。

    「回宋帥」

    「哎!如今致之也是一軍統帥了,咱們彼此稱呼無需見外。」

    「是。宋帥此去京師負責編練三十萬軍計劃的實施,要點無非有四。其一,裁汰老弱、擴編銳,以第一、第二、第三軍編練為主,以禁衛軍和移民實邊的兵役制推行而成的後備軍為輔,逐步實施之,三軍和禁衛軍編成,今後編練各地軍就有了樣板,有了軍官、軍士來源,容易多了。其二,注重軍學、軍需兩大系統的建設,1、2、3軍共計十二萬之眾,按照目前編制法,需要合格的各級軍官八千餘人,軍士三萬;需要滿足十二萬軍隊的衣食住行、軍械裝備、彈藥補給和軍餉籌措、撥支。職部之前第一軍司令部協辦移民實邊的基礎上,試行了軍民共辦軍需工廠,拓展工礦實業等等舉措,一則是為了解決軍工需要,二來也是多一條軍費籌措的途徑。三十萬軍編練計劃耗資甚大,目前朝廷財政支應1、2、3軍編練和陝甘平亂已經是捉襟見肘,禁衛軍購械都是太后老佛爺和諸王公大臣內帑、湊銀子才成。不過,宋帥回京之後,定要嚴格監控禁衛軍購械數量、質量、制式。」

    宋慶不解,問道:「禁衛軍不是僅編為一師一旅嗎?員額皆是經制八旗的,也缺銀子買軍械?」

    楊格回頭看看,蹄聲得得,後面諸將應該聽不真切兩位主將的談話,乃據實相告:「宋帥,朝廷供養經制軍也要從戶部出銀子,戶部的銀子直接來自海關稅務司,其次是各地季解稅賦。咱們1、2、3軍的軍費就幾乎耗稅務司提解,地方季解又要支應陝甘戰事、賠款及朝廷用,一時之間,戶部還真沒有銀子給禁衛軍呢!」

    宋慶一直外領軍,對政務所知甚少,乍聞此語頓覺困擾多了幾分,無語默想片刻,才說:「致之的意思是以繼續保障1、2、3軍的軍費為主。」

    「禁衛軍雖然有袁慰亭、王聘卿等人主持編練,卻終究是京營八旗的底子,偏向守舊,法練軍整編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恩師和恭王幾番計議之後,覺著以當前朝廷的歲入要同時支應軍和八旗,根本不夠用。然三十萬軍必須編練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消化八旗,讓軍頂替八旗成為經制軍。具體手法是加強第三軍的編練,以依帥、長帥、壽帥所部有實戰經驗精銳,經過進一步整訓之後調往京師駐防,逐步替換京營八旗出關屯墾、整訓。榮和已經受命接掌保昌率領進關之混成團,進駐京城內東安神機營左翼營地。此乃李代桃僵之計,也是宋帥赴任之後須當注重的第三件大事。」

    宋慶想了想,覺著其牽扯的政爭實令人頭疼,看來,練兵大臣兼署督辦軍務處會辦大臣的差事並不好幹吶!

    「其四,皇上、恩師、恭王皆以德國體制為然,決意以督辦軍務處統籌軍事,協調兵部和海軍衙門,兼統陸軍、海軍。此節,職部有手本獻上,關乎以直隸各海防要塞防軍整理,組建海軍陸戰隊和岸防野戰炮兵,也應當納入三十萬軍編練計劃之。」

    楊格從軍服上兜掏出一個小本子,側身伸臂遞給宋慶。那手本樣式乃是平時的折子裁掉三分之一大小,恰恰能裝入軍服上兜。宋慶微笑著接過手本,馬背上也不便於觀看,當即收起來,頷以謝。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