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鐵漢子

龍騰世紀 205 【政壇第三極】 文 / 過河老卒

    205【政壇第三極】

    鄭士良大軍過去後不久就到司令部求見,警衛連官兵對這位危險分子沒有多少客氣可言,要不是楊春及時出來的話,估計鄭某人就被攆走了。

    徹底的身後,鄭士良門房旁的「候傳所」裡枯坐,時不時有警衛官兵警惕的目光掃過。一坐下來就是一下午的時間,他卻沒有半分負氣離開的意思。32人的大話今兒必須說清楚,三個人從廣東到榆關,原本就是送信,爭取建立聯絡機制的,至於能不能合作,以後有多少人從南方到北方來投軍,學習軍事,那是以後的事情,興許也是別的任務。反正,鄭士良和丁家兄弟決定留下來了,留榆關,請求楊格同意加入第一師,當然這也是為了建立聯絡機制的任務。

    香港看到過英國水兵隊,廣州灣看到過法國陸戰隊,榆關看到過留守營務處那些穿著式軍服的兵,之後,終於前所看到了真正經歷過遼東大戰的第一軍。軍容嚴整、士氣高昂、裝備精良、戰績顯赫從官兵的眼、臉上,鄭士良看到的是驕傲!對,就是驕傲!第一軍的官兵們為自己是第一軍的官兵而驕傲,為他們擁有楊格這樣的將領而驕傲!

    一想到那晚楊格手槍子彈和**威脅的談笑自若,再想想今天的場面和那些戰官兵們,鄭士良覺得自己的作為有些可笑起來。人家是真正經歷過生死血戰的大軍統帥,哪會怕你小小的一顆子彈和一些**塊?那笑容,分明就是看輕了革命黨的決死分子嘛!那眼光分明說:決死?有種去遼東戰場試一試!

    管立志推翻滿清,鄭士良這一路行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告訴他,以楊格主導的移民實邊對國有利,這個國不僅僅是滿清朝廷可以簡單概括,具體該怎麼說?鄭士良自己也說不清楚,卻能感覺出來——主導移民實邊和軍制改革、錘煉出一支強軍的楊格心的國,肯定不是現的滿清朝廷。這是一種感覺,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丁先覺、丁先明兄弟倆決意留下來了,即便是鄭某人不同意或者單獨南下,這對孿生兄弟也要投軍,別的不投,只投第一軍第一師。他們的理由簡單得令鄭士良差一點掄起巴掌扇了自己幾個耳刮子。

    武毅先鋒軍強!楊大人沒有留辮子!

    所以,鄭士良決定坐這裡等,等候楊格的召見,就算是等到天荒地老。

    「鄭先生,師長有請。」

    佳音突至,鄭士良反倒有些茫然起來,木木的起身,楊春的示意下舉起雙手,又被人家小心翼翼的查了一遍。

    「跟我來。」

    過了照壁,一道院子,兩道院子,原來師長辦事房第二道院子裡。

    「報告,鄭先生請到!」

    楊格坐書案後,微笑著指著對面的椅子道:「鄭先生請進,我們是老熟人了,無需客氣,坐,楊春,上茶。」待鄭士良坐下後,楊格又道:「今天是我們約定的後一天,明日本人就會輕騎前往錦州、奉天。你要找我就困難了,也不那麼方便了,說,你的人呢?他們會什麼?要我如何安排?這個事兒談了,咱們再談別的事兒。」

    鄭士良張張嘴卻沒有說話,而是起身鞠了一躬,坐回椅子上了,才面帶羞怯之色道:「楊大人,實話說,此次北上送行,下一行只有三人,任務是送信,相機建立聯絡。」

    「呵呵,三十二人一下子變成三人,你看,我想一網打都不成了。」

    鄭士良一驚,左右看看,沒人啊,沒有埋伏!

    楊格呵呵笑道:「開個玩笑,算是還你的。我這個脾氣不好,喜歡一報還一報,決不欠賬賴賬。」

    「楊大人下」

    「不打不相識嘛。」楊格擺手止住鄭士良要出口的道歉,突然間收斂了笑容,正色道:「你們的事,我不牽扯,要槍要子彈,目前暫時不行。你看看這個。」說著,楊格撿起一份公丟向鄭士良。

    鄭士良快速瀏覽過後,整理好公雙手奉還,說:「下理解,等都察院的人走了之後再行設法也不遲。」

    「理解就好。你打算這個聯絡如何建立法?」

    「下想投軍。」

    「需要身家清白,如果楊某沒看出,鄭先生是練過幾下的?」

    「鄙人學醫,也會幾手把式。家鄉淡水墟開設藥房,主營西藥,與香港、廣州醫藥界有些來往。」鄭士良並非沒有準備,相反的,這一路上他是仔細觀察、分析,決意留下後是單刀直入,奔著楊格急需的軍醫而去。「第一軍比之英國水兵隊士氣高昂得多,但是下覺得,士氣也要有基礎,有軍餉,有軍功賞賜還不夠,吃飽穿暖、受傷能夠及時治療,弟兄們才不怕打仗,不怕受傷,才能敢於跟敵人拚命,才」

    「不必說了,你可以留下,暫任第一師少校軍醫處長兼野戰醫院院長。牌子我給了你,攤子就那麼大。半年之內,你要給我拉來少十個合格的外科手術醫生、三個內科醫生,三個以上藥劑師,培養不少於十名軍護,當然,第一軍司令部軍醫局會全力幫助你的。能辦到的話,你就留下。」

    這事兒別人看來很難辦,對鄭士良來說卻不是太困難。如今的國,人們普遍還是相信醫藥,北方、內陸省份對西醫還頗為排斥。但是南方、沿海口岸城市以及天津、京師等地,西醫已經大行其道了。就拿廣東來說,很多有錢人家的子弟都選擇去香港讀教會學校,其學醫者不少數,單單鄭某人的竹馬總角相交,就有孫、詹大奇、許緯良等人學醫,別說香港的那些同學了。

    這些人大多有了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民主意識,要是那三十二人的大話不就實現了嗎?聯絡機制不就有了嗎?

    楊格就算沒錢也要此時打腫臉充胖子,信誓旦旦的說道:「他們當地的月入多少,我統統照給,另外加給一成作為安家費;若是戰時,還有戰餉和軍功獎勵可拿。同時,我也非常希望他們能夠響應移民實邊的國策,落戶關外,為真正的強國、強軍事業貢獻力量。」

    「下一定力促成此事,半年,半年之內保證完成!」

    「嗯!」楊格微笑點頭,從書案上拿起鉛筆紙張上寫了一道手令,交給鄭士良,說:「你拿這個去蘆台第一軍司令部找軍政會辦陳固報道,三個月的入伍訓練暫且免了,辦成組建軍醫院的事兒之後,與入伍的軍醫、軍護一塊兒訓練。」

    看著自己有些看不懂的手令,鄭士良有些激動,小心翼翼揣好手令後,說:「楊大人」看到楊格的眉頭挑了幾下,他突然想起楊春的稱呼,忙改口道:「師長,還有隨下同來的丁家兄弟決意入伍當兵。」

    「身家可清白?」

    「清白,只是隨下加入了三合會。」

    「拿來。」楊格向鄭士良伸手,討回手令後,問:「什麼名字?」

    「丁先覺,丁先明。」

    「好名字!」楊格讚了一句,手令上加了一句:丁先覺、丁先明註冊後調入教導隊。邊寫邊說:「鄭先生,你那名字就有些落後啊。士良,嗯恐怕今後的國,是讀老祖宗經書的士人沒落;掌握西方技術和學識,利用先進武器的軍人崛起嘍!」

    「師長,鄙人,噢,下,噢,卑職原名鄭振華,字安臣。」

    「一句玩笑而已,不必當真,安臣兄,拿著手令,帶著丁家弟兄去蘆台,陳固會給你們安排好一切。」

    「遵命。」鄭士良卻不敢把師長的話當真看做玩笑,士人沒落,軍人崛起,一改國從宋朝以來重輕武之風氣,這不就是鄭某人也曾想過的嗎?今天,似乎已經能從楊師長身上看到明天。

    鄭士良高高興興的離去,楊春捏著一份電報進來。

    「報告師長,有電報,是密碼,鄺參謀不,無法譯出。」

    「給我,你來,我旁邊看著。」楊格接過電報紙,順手拉開抽屜,拿出一本薄薄的對照碼,一個字一個字的比照著翻譯。這種密碼很簡單,也算是原始的密碼,沒有特殊編碼排位,沒有字碼替換規律,沒有特殊、生僻語言字。撕下對照碼本子上的五月二十日,賢良寺第二張編碼薄紙,蒙電報抄紙上,該剔出的無用電碼剔出後,留下的字按照楊格獨創的繁簡字體轉換,電就出來了。

    李鴻章不同意斡旋帝后之爭!他看來,此時就是李堂重返直隸總督任上的佳時機,只是想問一問楊格的意思,淮系幫皇帝還是幫太后而已。這就是所謂的站隊**了?

    不,楊格希望李鴻章能夠第一軍的強力支撐下成為當今國高政治層的第三極!故而,以第三方的姿態斡旋帝后之爭,拉攏持同樣態的小勢力形成第三極,穩坐朝堂,參與並且深刻影響國未來的高政治決策。

    如此,國家可以避免劇烈的內政危機,政治地位還夠不著樞的楊格,利益移民實邊和整編軍隊,移民實邊需要的政局穩定,戶部銀子源源接濟不斷。一旦打起來一切都完了!

    以第三方態斡旋政爭,即能保證政局穩定,給移民實邊提供支持;又能給第一軍整編爭取時間,避免因開戰引列強干涉,導致遼東歸還一事生變,甚至再引國際間的戰爭;還能讓李鴻章趁機上位,爭取拿下武英殿大學士的頭銜,成為內閣輔,不再拘泥於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

    楊格不怕打仗,卻怕打那種國家間的、己方沒有絲毫戰略準備的糊塗仗。此時的國需要的不是戰爭,而是爭取一切可以爭取時間和力量移民實邊,強大北洋的軍工基礎,整編軍隊到十個師左右。那時候,老子還怕誰?

    其實,楊格建議派遣王公重臣出洋考察時,就約莫想到了會有今天的結果,只是來得有些快,很多準備都沒做好,讓人頗有措手不及之感。但是,光緒急躁的擬定出洋考察名單引政潮,如此機會實難得,失去了太可惜。

    李堂恐怕沒有領會到「斡旋」二字的妙處?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