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七星玄魔

作品相關 列子 文 / 沐琉仙

    《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而基本上則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話、寓言故事一百零二個。如《黃帝篇》有十九個,《周穆王篇》有十一個,《說符篇》有三十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論長短,都自成系統,各有主題,反映睿智和哲理,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只要我們逐篇閱讀,細細體會,就能獲得教益,它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並不真的瞭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之術,能夠御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游八荒。莊子《逍遙游》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他駕風行到哪裡,哪裡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鬆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名為《沖虛真經》。

    編輯本段列子思想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游》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鉅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饑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列子》裡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編輯本段成書經歷

    列子成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1、列子稍後,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2、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3、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後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並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由於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前言》。

    編輯本段史籍記載

    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呂氏春秋》說:「子列子貴虛」。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編輯本段作品一覽

    列子著作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參加編寫),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去其重複,存者八篇,《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劉向說列子八篇。名禦寇,先莊子,莊子稱之」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時已佚失。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向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於老、莊。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徵引了歷代主要註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跡輯略》及劉向、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啟超、馬敘倫、武義內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偽文字。子列子窮【原文】子列子窮(1),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2):「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3)。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5),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6),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譯文】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裡,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裡注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並不是親自瞭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註釋]鄭子陽者:鄭國叫子陽的君主秉:古代容量單位拊心:拍著胸口作難:作亂過:探訪受:接受

    愚公移山及兩小兒辯日

    選自《列子·湯問》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譯文】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於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歎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主題】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輝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的道理。[點評]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後,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兩小兒辯日【原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shu)為汝(ru)多知(zhi)乎?」【翻譯】孔子到東方遊說(或遊歷),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詢問其中的的原因。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正午時距離人近。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一樣,到了正午(中午)時太陽就像一個古代盛放物體的器皿,這不是距離遠的東西小而距離近的東西大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讓人感覺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時就感覺像把手伸進熱水裡,這不是近熱遠涼嗎?」孔子聽了不能決斷(判決)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譯文】孔子往東方遊學,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涼嗎?」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寫作特點]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註:這篇文章入選武漢七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本第22課。

    編輯本段個人名言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五情好惡,四體安危,世事苦樂,古猶今也,人猶我也。人人相猶,損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憂苦犯性,逸樂順性,斯實所繫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賓。但惡夫守命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而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概述

    列子死後,葬在了家鄉鄭州。在鄭州市東30里的莆田村,村東南有一座小型墓塚及墓碑,傳為列子墓。列子墓前有潮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林叢叢,附近有列子祠。創建年代無考,據碑文記載,祠曾一度被改為佛寺,明萬曆八年(1580年)監察御使蘇民望巡視河南過圃田時,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鄭州事許汝升重建祠堂,並立《重修列子祠記》碑石。祠堂原有硬山房大殿、卷棚、左右廂、過廳、門樓15間,呈長方形院落,庭前屋後,點綴有幾株青綠刺槐。大殿頂鑲鴟吻、寶瓶,望瓦有圓形圖飾,楣木、雀替有「天馬奔日」、「獅滾繡球」及花卉浮刻。廳前立有明碑一座和清碑三座。大殿1966年被毀,石碑推倒埋入地下。現僅存山門、廊房等硬山式建築,為學生教室。

    八卦御風台

    列子生前御風而行逍遙游,終得成仙升天,給後人留下了八卦御風台列子墓。八卦御風台在鄭州東二十里鋪南上,為一八角形高台,上繪八卦圖,旁有列子塑像。那裡山高林密,雲纏霧繞,風吹樹響,站在御風台前,望著列子爺像,真能感覺到幾分神風仙氣。故鄭州人將此景色謂之「卦台仙景」,列入鄭州八景。後人來瞻列子祠,游御風台,佩服先賢的高風亮節,羨慕列子的御風而行,不由慷慨讚歎,吟詩題詠。宋皇佑年間鄭州知州宋癢的《過列子觀》:「兩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宮。故墟牆捨壞,塵案酎杯空。款戶殊無屨,乘衣尚有風。軒游曾駐蹕,高意掩崆峒。」歌頌了列子的高貴品質:清代鄭州人侯爾梅的《登御風台》:「昔讀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閬風春草綠,姑射野花開。仙子何時返,牧童去復來。乘風素有志,恨朱徒崔嵬。」清光緒二十年鄭州學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矯矯仙才總自豪,御風一去其徒勞。先天卦向龜文衍,拔地台因鶴駕高。粵想羲陵雲黯黯,遠臨汴水影滔滔。著書艷說虛荒事,應與漆園史共褒。」寫景言情,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列子小學2011年5月28日上午,由中華希望樹兒童救助專項基金主辦、健康寶貝網承辦的「關愛未來」中華希望樹兒童救助專項基金「希望行動」啟動儀式在河南省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百家愛心企業共同倡議,百家教育機構大力支持,幫助貧困學前兒童早期教育的大規模公益盛事正式拉開帷幕。鄭州郊區列子小學

    全國人大老幹部局局長丁玉賢、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時正新、中華希望樹兒童救助專項基金主任王紅英及慶豐集團公司負責人王卉女士、南非伴克拉鑽石有限公司總經理馬軍政先生等出席了啟動儀式。中華希望樹兒童救助愛心大使劉燁則通過vcr從千里之外的片場送來了對「希望行動」的祝福。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時正新秘書長,不遠千里從北京趕到鄭州,參加了此次活動啟動儀式,對「希望行動」給予了肯定和支持。南非伴克拉鑽石有限公司總經理馬軍政先生呼籲全社會的企業家和普通百姓都應該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為貧困兒童做點實事,將愛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角落,都能夠接受到應有的早期教育,並且健康茁壯的成長。在希望行動啟動儀式過後,所有嘉賓及領導前往位於鄭州郊區列子小學的中華希望樹兒童救助專項基金「三元希望之家」,為河南首家希望之家的建立舉行掛牌儀式。中華希望樹兒童救助專項基金會以彙集海內外華人愛心,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救助城鄉特困群體,促進社會救助事業發展,服務社會和諧文明為宗旨;以以仁愛為本,解困者之憂,盡社會職責,行天下之善為理念;以改善和優化貧困地區兒童的生存發展環境,提高貧困兒童的綜合素質能力,進一步促進貧困地區兒童事業發展為目標,為貧困兒童的早期教育和健康成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而也呼籲社會,希望有更多的有愛心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給予需要幫助的貧困兒童更多的幫助,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與道家十分接近,後來被道教奉為經典。唐天寶元年公元年詔稱《列子》為《沖虛真經》。書中記載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因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書中還有大量的養生與古代氣功的論述,亦值得研究。我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其精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列子》是有必要認真閱讀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