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規模穿梭轟炸,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是損失同樣驚人。
雖然在此之後,穿梭轟炸並沒停下來,但是再也沒有進行過類似的轟炸,即同時出動兩支機群。
更重要的,此後執行穿梭轟炸任務的都是「超級空中霸王」。
原因很簡單,只有這種轟炸機有足夠的航程,能夠選擇更加安全、同時也是更長的飛行線路,從而避開美軍的戰鬥機,減少戰鬥損失。此外,足夠的航程,也能夠把非戰鬥損失降到最低。
要知道,在九月二十九日的穿梭轟炸中,非戰鬥損失比戰鬥損失還要嚴重。
主要就是,大批「空中霸王」在飛到目的地之前就燒光了燃油,不得不在途中迫降,而迫降的轟炸機都沒能再次飛起來,大部分被機組人員破壞掉了,少數則是被趕到的救援部隊炸成了碎片。原因很簡單,大多轟炸機都迫降在南加州地區,有的就是戰場附近,很有可能落入美軍手裡。即便美軍也沒有辦法讓這些轟炸機飛起來,但是很有可能獲得轟炸機上的一些關鍵設備,比如轟炸瞄準儀。
進入十月份,轟炸進行得更加頻繁了。
事實上,從十月六日開始,美軍的防空抵抗就變得十分微弱。
經過十多天的高強度轟炸,波多黎各的機場全部癱瘓,別說部署戰鬥機,連部署那些起飛滑行距離很短的小型飛機都辦不到。更重要的是,為了破壞機場,阻止美軍修復機場,中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使用了一種新式炸彈,即由定時裝置遙控引爆的小型炸彈,而且每一枚炸彈的定時設置都不一樣。
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子母炸彈,也可以稱之為集束炸彈。
這種炸彈很小,只比防禦手榴彈稍微大一些。重量不到一公斤,裝填了二百四十克烈性炸藥。炸彈的引信是一具由發條驅動的定時器,只是這種定時器的時間設定很不準確,也不需要多準確。在裝上飛機的時候,這種炸彈被放置在一種特殊容器內,而容器的大小有好幾種,主要用來適應不同的載機。比如。由轟炸機攜帶的容器就有一噸多種,能夠放置七百多枚小炸彈。而艦載機使用的容器只有五百公斤,能放置大約三百枚小炸彈。使用的時候,載機直接拋出容器,也就是常說的母體,在自由下墜的時候,容器自動把裡面的小炸彈撒布出去,並且在這個時候解除保險裝置。當然。有部分小炸彈在落地的時候就爆炸了,主要是引信不太可靠,遭到裝置後很有可能失靈。只是,仍然有很多小炸彈沒有爆炸,而且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候爆炸。
對工程兵來說,這些小炸彈簡直就是奪命的魔鬼。
要知道,連裝填炸彈的人員都不知道這些炸彈會在什麼時候爆炸,只知道在保險解除之後隨時有可能引爆。
顯然,這給排除未爆炸彈製造了巨大的麻煩。
更要命的是,這種炸彈的威力還不小。對人員的殺傷半徑超過了十五米,而且爆炸後能在地面上留下一個直徑超過一米的彈坑。
這下,問題來了。
如果這些小炸彈恰好落在了跑道上,那就幾乎是無法排除的,至少當時美軍沒有合適的工具。
讓工兵去排除的話,那麼工兵隨時都有可能被炸死。
如果採用爆破排除法,即在安全距離外將炸彈引爆,那就肯定會炸壞跑道。等於讓炸彈提前發揮作用。
當時,美軍也想過用別的辦法來排除炸彈。
比如,讓坦克裝上掃雷釧。把炸彈推到跑道之外,然後再進行爆破。
只是。這些排除辦法的效果都不夠理想。
更要命的是,炸彈多得讓美軍根本無法完全排除。這就是,每過一天、最多兩天,中國戰機就會投下一批這樣的小炸彈,讓美軍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排除炸彈,也就無法讓機場恢復使用。
波多黎各的機場全面癱瘓,美軍就只能依靠古巴與本土的機場了。
問題是,這兩地離波多黎各都不算近,而靠得更近的巴哈馬群島上,又沒有幾座大型機場,可供部署的戰機並不多。
這樣一來,美軍根本就無法應付頻繁的轟炸。
十月六日這天,美軍出動的防空戰鬥機還不到四百架次,還不到十月五日出動量的三分之一。
接下來幾天,美軍的抵抗越發微弱。
當時,除了沒有前沿機場可用之外,美軍還遇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飛行員的傷亡速度太快了。
到十月六日,美軍已經損失了將近兩千名戰鬥機飛行員。
這是個什麼概念?
當時,中國空軍與海軍動用的戰鬥機飛行員總共還不到三千人,而且比可用的戰鬥機多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也就是說,中國空軍與海軍能讓飛行員輪番休息,確保飛行員精力充足。
相反,美軍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在損失了將近兩千名飛行員之後,美軍還有不到一千五百名戰鬥機飛行員,而可用的戰鬥機多達二千五百架!
也就是說,即便飛行員不休息,也隨時都有一千架戰鬥機停在地面上。
當然,飛行員不可能不休息。
正常情況下,飛行員的出動率只有三分之二,即隨時都有三分之一的飛行員正在休息或著別的事情。即便在戰鬥激烈的情況下,飛行員的出動率也只在七成左右,總有部分飛行員無法駕駛戰鬥機升空作戰。
也正是如此,中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都超額配備了飛行員。
當然,美軍也知道這一點,而且也一直超額配備飛行員,但是美軍補充飛行員的速度遠沒有補充戰鬥機那麼快。
事實上,當時美軍飛行員的出動率,在最好的時候也只有三分之二。
也就是說,總會有一千五百架戰鬥機因為沒有飛行員,而不得不在地面上曬太陽。
沒有飛行員,有再多的戰鬥機都沒用。
轟炸持續到十月十日,顧祝同就知道,美軍已經無法阻止中**隊登陸波多黎各了,可是他仍然得耐心等待。
原因很簡單,調配給加勒比海與拉丁美洲戰區的陸戰隊還沒有做好登陸準備呢。
準確的說,不是陸戰隊沒有做找準備,而是用來攻打波多黎各的作戰物資還沒有運送到巴拿馬。
結果,轟炸又持續了十三天。
只是,在接下來的十三天裡,艦隊並沒有參與轟炸行動,而是開始執行一個更加重要的任務,即封鎖波多黎各。
在確定美軍缺乏反擊能力之後,第六艦隊在十月十日夜間機動到了波多黎各南面。
第二天清晨,艦載航空兵就開始在波多黎各四周巡邏,攻擊所有試圖前往波多黎各的船隻與飛機。
當天下午,由九艘防空巡洋艦為核心、加上六艘輕巡洋艦組成的炮擊編隊對波多黎各最大的港口,即蓬塞港進行了炮擊。
蓬塞也是波多黎各的首府,更是美軍駐軍司令部的所在地。
猛烈的炮擊一直持續到當天晚上,在被上千噸炮彈耕犁了一遍之後,蓬塞港被烈焰吞沒了。
即便在幾十公里外的戰艦上,中國海軍官兵都能看到蓬塞港裡燃起的大火。
顯然,肯定有燃油庫、或者是彈藥庫被擊中了。
在陸戰隊佔領了蓬塞港之後,顧祝同才知道,當時港口裡有大量還沒有來得及轉移走的軍事物資,其中有數萬噸彈藥與燃油。此外,港口裡還有好十幾艘運輸船在卸貨,其中兩艘是油輪。蓬塞港的大火,正是由這兩艘油輪引發的。當時只有一艘油輪被擊中,但是洩露出來的燃油被引燃之後,很快就波及到了停靠在碼頭另外一邊的第二艘油輪,而兩艘油輪上還有大約四萬噸燃油沒有卸走。
這四萬噸燃油,足足燃燒了一天一夜,並且吞沒了港灣內的大部分船隻。
這場大火,導致蓬塞港徹底癱瘓。
對美軍來說,這也許是一個解脫,因為這意味著,再也不需要冒險派大型運輸船前往波多黎各了。
雖然波多黎各還有幾座港口,但是都是小型港口,無法供萬噸巨輪停靠。
此外,這些港口的水深都不夠,無法讓大型船隻進入。
到此,美軍除了使用運輸機之外,幾隻能使用小型艦艇向波多黎各運送物資與兵力,而其運輸效率肯定高不到哪裡去。
當時,美軍甚至無法把傷員從波多黎各接回來。
嚴密的封鎖,沉重的打擊了美軍的士氣。
只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
要知道,攻打一座島嶼,封鎖只是第一步,而最後一步就是派陸戰隊登陸,期間還需要為登陸做準備。
這就是,進行登陸前的火力打擊。
十月十五日,在收到從巴拿馬發來的消息,運送作戰物資的船隊已經到達,顧祝同下達了登陸作戰命令。
當天,第六艦隊就開始了登陸前的火力打擊行動。
只是,這並不僅僅是第六艦隊的任務。
雖然第六艦隊已經足夠強大,足以掌握制海權與制空權,但是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依然不足,主要是補給過於麻煩,所以顧祝同依然動用了岸基航空兵,還給空軍的轟炸機群分派了不少任務。
再說了,波多黎各是一座大型島嶼,是中國海軍自開戰以來,攻打的僅次於新喀裡多尼亞的第二大島。
顧祝同可不想獨攬功勞,也不想讓艦隊承擔所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