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蛋,實在不行咱就乾脆拖!沒錯,拖!這種拖的事兒呢,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多少人都用過了。就像是當年作為華僑回來投資的黃鴻年那就用過,剛開始許諾投資兩個億,然後先拿過來一兩千萬讓人家用著,結果後續的錢一直就沒來!賈鴻漸當然不是說要這種比較惡意的來拖,而是說實在不行的況下拖幾個月各分公司的利潤過來了自然就可以付了。畢竟他又不是沒錢付,對吧?打個招呼,把合同到款的期限稍微放遠一點,先付一半然後其他的緩幾個月半年的再給麼,這又不是不行!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賈鴻漸盤算一下,黑莓其實已經可以把賈鴻漸手裡的能夠用上的錢都花的七七八八了,他還要再稍微留點投資給蒙牛什麼的,所以這麼一來實際上已經沒有啥更多的錢花了。不過這並不代表賈鴻漸就不做調查了——雖然可能只投資給黑莓個5億美元已經把錢花完了,可是以後每年福爾摩斯公司還會有利潤啊,ams公司還會有紅利啊!這些紅利呢並不能在這個年頭快速的變現進行投資,不過賈鴻漸可以用來每年一點點的投資進入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嘛!反正08年前美國房地產市場一路都在上升而且特別還是住宅市場,因為這是次貸危機生的原因之一!在這種況下,賈鴻漸把每年都有的小錢錢給零散的投入到房地產市場上,七八年下來賺個十億二十億美元的可能問題真的不是很大。
這樣一來可能賺的錢可能實際上已經比想破腦袋投資到環球金融中心能賺到的錢多了!賈鴻漸他投資個累計100億人民幣進入美國這邊,回頭可能得到600億的回報,500億的純賺,而投資500億到了環球金融中心,到時候可能只能獲得500億而已,所以不管怎麼算,現在這樣投資才是更賺的,不是麼?甚至賈鴻漸如果真的想大肆賺錢的話。以後每年都稍微多買點黑莓的股票,然後在08年左右賣掉,那累計賺到的小錢錢可能甚至比之前的組合買法更賺!可以說到了現在,賈鴻漸算是徹底的明白了柯林斯說的小公司回報高的意思了!甚至現在他真是恨不得全世界再多來幾個黑莓之類的廠商!
這邊計算好了之後。賈鴻漸看了一下表,才下午5點鐘。他開始和葉靜慢慢的配合做飯了起來,等到吃完弄完了,已經七點多快八點了。賈鴻漸準備再過倆小時打電話回國。這兩個小時的時間就用來陪葉靜看看電影什麼的,不過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雖然抱著葉靜,雖然眼睛在看著屏幕,可是他忍不住卻又想到了柯林斯的書。在柯林斯的書裡面,寫的那種不為個人得失只為做大事兒的態度才能獲得成功……雖然柯林斯舉了好幾個例子,甚至還有各種反面教材,可是賈鴻漸現在想想看。總是覺得有點怪怪的。
倒不是說柯林斯的理論邏輯上有問題,而是說跟賈鴻漸這麼兩輩子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好像不太符合啊!也許是賈鴻漸比較「西化」了?也許是被外國人給「洗腦」了?反正他以前一直覺得好像西式的那種個人成功就是企業成功的理念才是對的,趕腳好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多時候都是最理智的做法,也是無可指責的。就像是一個球星,球技越好工資越高是肯定的。合同快到的時候,通過種種辦法想讓球隊多給開價高的合同,那趕腳也是合合理的——談判本來就是這樣麼,本來就是雙方妥協的一個過程。可是怎麼柯林斯的說法是不讓球員去考慮賺更多的錢的事兒,然後就考慮怎麼贏球呢?如果這樣的話,球員會不會不如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球那麼上進了?
畢竟中國歷史上這種事兒很多,就像是大家大鍋飯的時候。不管是農村的公社還是國企裡面的鐵飯碗,都導致大家人浮於事混日子。雖然賈鴻漸知道這種人浮於事混日子好像不是讓企業或者農村走向衰敗的罪魁禍,但是這也不是什麼利好的制度,對吧?國內這些年一直批判這些東西,一直說是要精簡人員引入競爭機制什麼的來激起大家的上進心啊活力什麼的。而農村那邊更是在把土地使用權承包到戶之後,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就被刺激了起來。所以如果把柯林斯的理論給放到國家層面的話。那就是讓全國的老百姓都不要關心自己的利益,讓大家都沉浸於如何讓國家變強,然後國家就能變強了?這麼想著倒是挺好的,可是中國的歷史不是證明了這樣是不可行的麼?不是證明了人還是有私心的麼?不是證明大家給自己幹活就是比給別人幹活用心麼?出了剛建國的那麼幾年大家都充滿了激以外,後來不都是慢慢的出現了各種「封建糟粕」了麼?
所以。到底是柯林斯的理論有問題,還是咱中國以前沒做好呢?難道是規模的不同導致的問題?可能柯林斯調查的企業一個公司可能撐死幾千幾萬人,跟中國動不動幾億人十億人的規模根本沒辦法比?所以導致上面想的挺好的,可是到了下面完全就被操作的變樣了?不過像是沃爾瑪之類的公司雖然沒有成為樣板公司,雖然沒有所謂的第五級領導,可是人家全球幾百萬的員工,人家管理起來難度也不小啊!
當然了,有人可能會說管理新加坡這麼一個「小不點」國家也500多萬人呢,可是比管理中國也方便多了,畢竟數量級不同。好吧,那換一句話說,咱華夏高科要是採用了柯林斯的做法,真的就能變成類似新加坡的樣子麼?真的就能讓大家各種不在乎工資就為了公司能更牛掰而努力麼?假設賈鴻漸給員工們的工資都是比同行少,但是絕對夠員工日常生活的,那麼員工在跳槽了之後能獲得兩倍甚至更多工資的況下,他們還能保證自己毫無怨的在公司裡面工作麼?還能一輩子不人浮於事,不混日子,而是天天兢兢業業的都在公司裡面工作?所以這事兒簡直就讓賈鴻漸覺得匪夷所思啊!
像是nba這邊,那就講究個人英雄主義。就像是最後的關鍵球,那一定是要當家老大來投的,就像是喬丹或者是科比。最後最關鍵的壓哨球那就是他們的專利,甚至敵人都知道他們會投關鍵球,只是看能不能防住他們而已。那麼按照柯林斯的說法,這種力挽狂瀾實際上就已經是一種「自私」導致的惡果了?實際上應該大明星無私的「carry」全場。充分的帶動全隊的火力,讓自己球隊能夠早早就順風順水的奠定勝局?或者最後關鍵時刻的時候,利用對方以為自己要投關鍵球而拉扯空間和注意力,給不受關注的一個隊友友球,讓他來投最後一球?如果人家這球沒投進呢?是不是說著明星就有點逃避責任了?有點沒有把球隊勝利的責任抗在自己肩膀上?
說真的,以前那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思路,在賈鴻漸沒注意到的況下,實際上已經深深的根植於賈鴻漸的大腦深處了,可以說跟各種表面上不相干的事實際上在內核上都是邏輯共同的!可是柯林斯在提出了他的新理論之後,賈鴻漸總是覺得各種彆扭啊。總是覺得好像這道理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總是感覺好像這個事兒只有柯林斯舉例的那麼幾個公司的故事上才成立,放到了別的事兒上就都不成立了呢?難不成按照柯林斯的說法,一個球隊的球星就是不求自己的數據?或者說大家都不追求自己的數據,不關心自己得了幾分搶了幾個籃板,不在乎自己能拿到多少錢的新合同。然後就想要得冠軍?這麼說著好像也有點讓人感覺這樣的球隊才能成功,可是需要好幾個巨星抱團吧?比如曾經的洛杉磯f4,什麼卡爾馬龍啊、布萊恩特啊、奧尼爾啊、佩頓等四個大明星集合在了一起,甚至後加入的倆明星還都低薪就為了總冠軍戒指。人家這倆明星進來總算是什麼都不管就想要冠軍了吧?可最後也沒冠軍啊!
然後像是加內特、雷阿倫他們組成的凱爾特人三巨頭的組合,也不過只拿了一個冠軍,這可是從07年到12年這麼多年啊!然後熱火的年輕版三巨頭,從10年的夏天組成之後。到了12年的夏天,兩年也不過拿了一個冠軍嘛……還不如馬刺呢!馬刺的狀元簽就一個鄧肯,還是97年的狀元,然後像是什麼帕克啊、吉諾比利啊那都是第一輪末尾和第二輪的選秀,可以說當初都不被看好,是一點點自己培養出來的。然後這三個人03-07年裡面三個單數年都得了冠軍了。這比什麼四巨頭三巨頭之類的得的還多吧?
等等!突然賈鴻漸想起來了什麼,好像在11年之後,這馬刺因為人員的老化,打球不在那麼具有衝擊力了,沒辦法靠單人實力來各種打了。於是好像就開始打各種傳球配合?趕腳好像傳著傳著就傳到了一個大空檔了?然後就進球了?這麼一說的話,好像馬刺的打球方法倒是更無私啊!好像大家都是在為贏球而打球,好像只要有人在空位,哪怕不是什麼「巨頭」都照樣傳過去……這種打法一度都讓賈鴻漸腳著有點歐洲籃球和以前中國籃球那種影子!簡單的說來就是沒有美國nba的那種英雄主義,而更像是ncaa、歐洲籃球、中國籃球以前的那種學院派打法,更講究戰術,更講究跑動,更講究拉扯出來空檔然後傳過去!講究每個人都是攻擊點!所以中國和歐洲的中鋒以前都是可以拉到三分線外投三分的,所以中國和歐洲的中鋒以前都是有一手傳球功夫的!
像是迪瓦茨等等老一輩的歐洲中鋒來到了nba之後,那一手策應傳球的功夫可是相當風騷的!而姚銘同學剛去了nba的時候,那也是有一手相當不錯的傳球功力。光是賈鴻漸記得的就有一次姚銘傳球給小個子扣籃?難道柯林斯的理論放在籃球界裡面,就是更學院派的那種?就是更加講究戰術,更加講究團隊配合,相對的弱化個人作用而利用配合增強整體實力的這麼一種打法?的確,美國球員組成的夢之隊在92年第一次允許職業球員打奧運會的時候,那真是摧枯拉朽一般各種橫掃,可是到了後來美國打歐洲球隊也不那麼順暢了……這是不是說明歐洲的那種學院派的打法其實也算是有出路的?是不是說明柯林斯的理論也算是能打敗個人英雄主義的?
賈鴻漸不得不思考這一切,因為這一切不僅僅關係到了能不能看懂柯林斯的書,能不能辯證的認識柯林斯的理論正確與否,同時也很可能關係到華夏高科以後的管理風格走向啊!如果柯林斯這麼說的是對的,那麼賈鴻漸還真可能在以後朝著所謂的第五級ceo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