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劉文輝

第三部分:埋骨何需桑梓地 第九十五章:袁世凱重掌北洋 文 / 故事情節

    第九十五章:袁世凱重掌北洋

    湖北的總督府,現在成了湖北軍政中心,中國革命的聖地。

    黃興來了,受到許多久仰其名的學生和士兵們的歡迎,幾天過後,黃興就在劉文輝與黎元洪面前道:「馮國璋逼近武漢,如要保證革命成功,那就必須得先下手為強……」

    劉文輝與黎元洪都搖頭道:「馮國璋北洋悍將,我等不宜與之硬拚……」黃興十分著急道:「自乾,黃坡,若我們不抓住時機,給他當頭一擊,若是等清廷回過了神,我們就危險了。聽說袁世凱將要出山,若有其為清廷賣命,幾路大軍其下,我們,我……」

    黃興的心情劉文輝十分明白,可也只能與黎元洪相互一歎:「不錯,你是革命元勳,你是革命先驅,可說起權謀鬥爭,你就差遠了。若袁世凱真要與我們為敵,真要幫助大清消滅我們湖北軍政府,那還用等到現在麼?要真是那樣,蔭昌也不會指揮不動軍隊,馮國璋也早早就揮著刀衝了上來。要知道,現目前的中國,北洋鐵軍一出,天下絕無敵手!」

    可有些話,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劉文輝只能上前勸道:「克強兄,如果你信得過我劉文輝的話,那就跟著我們一起組建軍政府,為湖北人民謀福。軍事上的事,你就讓我來付責,好嗎?」黃興搖了搖頭,良久才道:「我所認識的劉文輝,並不是這樣的。那是個敢打敢殺的好漢,那是個寧折不屈的英雄。怎麼今天提起北洋軍,提起袁世凱,你就畏首畏尾了呢?」

    旁邊的何成浚聽了這話,拉著黃興道:「克強兄,你要相信自乾。不是自乾怕北洋軍,而是北洋軍真的不同凡響。別的不說,就說我領兵到武勝關的時候,就是一個小小的標統馬繼曾,無論是見識,還是膽識,都在我之上。觀一葉,而天下知秋,更不說北洋還有三傑: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那個不是成名多年,留德學日。更不說其後曹錕、張勳、最關鍵的是袁世凱……」

    黃興搖頭道:「正是因為袁世凱,我們才要乘著他沒有出山這個機會,斬去他一臂……」最後,不歡而散,劉文輝苦惱莫名。黎元洪道:「克強勇者勇矣,衝鋒陷陣自然不在話下,可是,怎麼就不懂得借勢而起呢?如今我們湖北第八鎮和第二十一協加起來,不過一萬六千新軍。再加上文輝兄的嫡系,能戰之士,不過二萬,而他們北洋成軍日久,若是硬拚,那裡能是對手……」

    何成浚點頭道:「不錯,我從北洋出來,深知其新軍水平。就算我們現在招兵賣馬,幸苦練兵,可與北洋一比,還是差了太多。」劉文輝道:「別說這些了,呃,雪竹啊,你現在兵招成什麼樣兒了,還行嗎?這軍事上的事兒,就交給我來處理,最關鍵的是,我們至少得有十萬人的軍隊,這才能保證四川、湖北、湖南的安全。」

    何成浚道:「長沙馬福益龍頭招了不少,其中大多以哥老會,華夏會成員組成;四川也招了不少,大多以川民和華夏會會員組成;這裡麼,也不差,許多愛國志士,青年學生也都自發來投,助我們練兵成功。」劉文輝搖頭道:「招募良家子弟我同意,可是學生不行,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日後的希望,怎麼能浪費到軍隊上來呢?」

    何成浚點了點頭道:「好,我知道了。不過,他們卻怕我們保衛不了武昌,這才吵著鬧著的要從軍的,我也沒有辦法。」劉文輝道:「你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告訴他們,我會將四川十七鎮新軍招來,然後三萬人馬保衛武昌,定能不失。讓他們相信我與黃坡兄,我們自有分寸。」何成浚點頭而去。

    幾天過後,黃興還是在馮國璋的壓力之下,領著湖南來的兩協王隆中與甘興典帶來的兵馬和一些學生革命軍向馮國璋殺了過去,意圖要拔除這個釘在武漢長江口的威脅。劉文輝讀了湖南陳天華與劉項傳來的電報,哭笑不得。原來王隆中和甘興典是被他們擠了出去,這才到湖北來建功立業。

    這一來,自然是不想聽劉文輝的指揮,所以,這才如此這般。劉文輝笑笑,若是他們根著黃興能將馮國璋打敗,那自然可以給袁世凱一個下馬威,讓他知道湖南革命新軍,並不是浪得虛名。但是,劉文輝知道黃興不是馮國璋的對手,因為,這是歷史早己經證明了的,北洋之虎的聲名,經得起考驗。

    如此,劉文輝只能看著黃興引著幾路大軍殺向黃坡,對陣馮國璋。兩路湘軍,一路學生軍,一路會黨軍(也就是華興會等等三山五嶽的組織)。要說這黃興的軍事才能麼,那還真是有點低,學生軍與會黨軍能打什麼仗,他們一個是唸書的,一個是大塊喝酒大塊吃肉的。一上了戰場,有的連槍都不會開,還有事沒事的打到自己人。

    兩隊湘軍大約5000來人,按理說應該不錯,可他們不是黃興嫡系,各自為政,軍令不一,如此一來,當馮國璋不出手還好,一出手,一潰千里。

    且說,馮國璋正在營內安坐養神,便聽營外士兵來報:「不好了將軍,不好了。武漢革命軍打過來了,李純協統己經和他們交上了火,只是沒有得到命令,一時不敢還擊。」

    馮國璋聽了這話,一時非常惱火。他其實十分恨革命黨,恨不得立時進武漢剿滅,斬盡殺絕。但是,袁世凱這時還沒有出山,若是他將革命黨打敗,那袁世凱就再也沒有出山的機會。袁世凱這時還沒有稱帝的野心,或者說還沒有表露出來,馮國璋對他還是敬若神明的,惱火了半響,也只能道:「後退十里,安營對峙。記住,沒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開槍。」

    小校得了令出了門,自去電報傳信。見馮國璋臉色鐵青,一邊的王占元和陳光遠就道:「華甫(馮國璋字),且在忍耐些日子吧!只待恩帥(袁世凱)出山,我們那時就奮起軍威,將武漢三鎮夷為平地。」

    馮國璋點頭道:「不錯,就讓他們再多活些日子。我前往洹上村拜訪恩帥之時,恩帥曾送我六字真言:慢慢走,等等看!唉,恩帥向來忠於朝廷,而太后與皇上卻聽信攝政王之言,總是排擠我們北洋新軍。哼!如若恩帥不出山,我們就絕不前進一步!」

    李純這一退,就讓黃興有了一個錯覺,那就是北洋新軍,不堪一擊。頓時大喜,三軍又行,將北洋軍逼離漢口與黃坡,然後兩方對峙,以待時機。勝了一場之後,就送信回都督府道:「馮華甫浪得虛名,北洋軍虛有其表,不日將得勝而回,以興革命。」黎元洪看了,對劉文輝苦笑道:「馮國璋一退再退,那是因為袁世凱還沒有出山,若是袁世凱出山,那自然……」

    蔭昌的能力,大清算是看透了,頭一拔何成浚領兵,送羊入虎口,第二拔人馮國璋領兵,見了湖北革命軍,一退再退!其實這也不能怪蔭昌,如若不是袁世凱在領導,那誰來了都抓瞎。攝政王再也頂不住壓力,只能順應歷史潮流,讓袁世凱出山。

    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到達北京,重新組閣,梁啟超與薩鎮冰赫然在列。袁世凱一上任,馮國璋就有如打了雞血,對著黃興領導的學生軍和會黨軍就是一陣猛攻,可憐學生與會黨,這時才知道打仗並不是會開槍就行,那是有很多彎彎繞的,要不然,還要練什麼兵,還要什麼軍隊!

    黃興抵擋不住,被殺得幾路潰敗,不多時,馮國璋帶著軍隊就衝到了漢口。眾所周知漢口,漢陽,武昌三鎮組成武漢,並且被長江分成幾塊,以橋相接。學生軍們進退不得法,只能退上橋,可那裡能退得回。一戰之後死傷無數,流血千里。漢口人民看不下去,於是盡力反抗,馮國璋大怒,便下令燒街,於是,漢口偌大的繁華都市眼見被付之一炬。

    劉文輝只看得雙目通紅,士兵死了還可以招,可年青的學生從那裡來?你馮國璋贏了也就罷了,憑什麼要趕盡殺絕,難道你不知道喪生在你槍下的都是學生麼?你不知道,那是中華民族以後的棟樑麼?你忘了袁世凱的命令了麼?你該死!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