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卻在兩年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聯軍無力再進攻大秦,大秦內部領地安定,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且,在農墾制度下,大秦的農產品連年豐收,大秦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兩年多的時間,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部隊士兵也在日常訓練中實力得到提升。
如今大秦國的精銳部隊已經有六十多萬,正規軍也有一百多萬,兵力比東興國聚集的聯軍還要更強。聯軍已經是完全採取守勢,而大秦國並未發動強攻,只是徐三才基本一直沒呆在領地,拿出了一部分時間在聯軍的幾個國家搞破壞。
徐三才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了實戰,他晉級王級後修煉了諸多的魔法和戰技,都需要通過實戰熟練。他和徐靈兒一起到妖獸山脈捕獵練習魔法,也獨自外出完成了幾個刺客任務,應該算是大秦國最忙碌的一個。
不過,忙碌得到了回報,正是徐三才的忙碌,才給大秦創造了兩年多的平靜,沒有外敵的侵略,才有大秦的安心發展,竟隱然可以和萬青國抗衡。當然,若是兩國部隊正面展開陣地戰,大秦還是略遜一籌,萬青國的精銳軍團戰鬥力對上大秦的精銳足可以以一敵三。
但如今大秦精銳部隊的個人素質已經不弱於東興國等大國,而大秦依仗遼闊的疆土和眾多的國民,讓大秦擁有了最龐大的軍隊,這還是經過了精兵簡政後的結果。如今大秦國正規軍都是中階戰士以上的修為,軍力讓萬青聯軍也不敢再主動攻擊。
東興國對大秦軍隊的迅速提升最是恐懼,東興國首當其衝成為阻止大秦擴張的第一道防線,雖然東興國如今已經難以支撐聯軍龐大的糧食消耗,但卻依舊只能咬牙堅持。在秋收時,徐三才讓精銳部隊以練兵為目的出城與聯軍一戰,而同行的農墾部隊則將東興四座邊城外的農戶糧食全部收割,倒是依照他的命令付出了相應的金錢。
雖然大秦部隊搶收的糧食不足東興國產量的十分之一,但對原本就糧食緊張的東興國來說,這已經是巨大的數量,甚至足以影響國家的民生。但因糧食供給問題,東興國每座邊城內駐守的聯軍都只有不足二十萬,而大秦精銳部隊是全部出馬集中包圍東興一座邊城。
最終,一座邊城的聯軍憤而出戰,十五萬聯軍出城和大秦部隊正面廝殺,其中還有兩支萬青精銳部隊。但除了這兩支軍團外,其它部隊的個體實力與大秦精銳卻相差無幾。而大秦出動的部隊有六十多萬,在徐三才的指揮下,正面部隊先詐敗後撤了一段距離,而兩翼部隊則從兩側快速包抄,最終將出戰的聯軍包圍在城外狂野。
十五萬人被四面包圍,僅是無數弓箭就讓聯軍時時刻刻都有不小的傷亡。聯軍的衝鋒倒也讓精銳部隊損失不小,不過,徐三才正是要讓部隊經受血腥的考驗,真正變成鐵血戰士,否則,部隊習慣於輕鬆獲勝,將來一旦遇到慘烈的戰事,軍隊就有可能崩潰。
人數的優勢在正面短兵相接時表現的並非十分明顯,不過,聯軍的兩側和後方都在同時受到攻擊,,雖然萬青精銳勇猛的向前衝殺出了數里,但最終還是因部隊士兵損失太過嚴重無力繼續前進,而聯軍隨時都在面臨著四面八方的箭雨,傷亡的數量不斷增加。
聯軍的傷兵成了沉重的負擔,部隊出戰並未帶著足夠的後勤救護隊,傷兵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自然拖累了部隊的行動。聯軍將軍看到無法獲勝,當即向回衝殺,打算返回城中。但大秦部隊已經包圍了聯軍,怎麼肯放敵軍逃遁。
邊城中的東興部隊見狀忙打開城門接應聯軍,結果卻被大量精銳部隊截殺在半途,而還有兩萬早就安排在城門兩側的精銳部隊趁機衝入了城中。徐三才一直在一線衝殺,也正是因為他在一線指揮並身先士卒做出表率,才讓大秦部隊保持著充足的戰意。
當然,徐三才也在刻意降低部隊的損失,在戰鬥開始時主動率領部隊撤退避其鋒芒,而當完成了對聯軍的包圍後,敵軍不得不分兵抵禦其它三個方面的攻擊,還隨時處於四面的弓箭攻擊中,士氣下降、傷亡增加,讓聯軍的攻擊力銳減,大秦部隊才正面與之對抗。
在正式對抗後,徐三才在最短的時間就將在第一線指揮的萬青將軍斬殺,但萬青精銳部隊不愧是精銳,主將身亡副將繼續指揮戰鬥,部隊並未有出現混亂和崩潰。而他又將那副將斬殺後,竟又有新的軍官擔當起指揮任務,萬青精銳部隊依舊是在奮勇衝殺。
幸虧聯軍可以做到這種程度的也只有萬青精銳部隊,就算是萬青其它正規軍團,在裝備、戰力和意志上都遠遠不能和精銳部隊相比。聯軍不得不向後撤退時,士氣大幅下降,甚至已經沒有誰還顧得上受傷的同伴,部隊的戰意也隨即瓦解。
士氣的降落和傷亡的增加,終於讓聯軍崩潰。最初只是小部分士兵開始四散逃跑,而後是大面積的潰逃和投降,尤其是受傷被放棄的傷兵,更是直接選擇了投降。兵敗如山倒,聯軍部隊出現連鎖反應,潰兵、降兵不斷增加,除了極少的精銳還在負隅頑抗,其它士兵紛紛選擇了投降。
前來接應的三萬東興部隊被包圍,而大秦的兩萬精銳趁機衝入了空虛的城中,已經佔領了那座邊城,三萬東興部隊在無望突圍後也隨即投降,戰場只剩下零星的戰鬥,更多的是救護傷員、處理俘虜和打掃戰場。
大秦部隊的損失也十分慘重,死亡近萬,受傷士兵更是超過十五萬,這還是部隊救護傷員及時,又佔著絕對的人數優勢。不過,精銳部隊經過這次血戰,卻也經歷了一場血腥實戰檢驗,部隊的心理素質和戰鬥力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