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才和東陵國使者相見,那使者依舊是轉達東陵國王勸和的意思——/他依舊是要求兩國割地求和,而且獅子大張口,要求兩國割地一半,終究,此次的事端是由兩國挑起。而他在打發了東陵使者後,立即發兵邊境,共有整編後的四十六萬正規軍和8萬精銳部隊。
大兵壓境之下,徐三才派出使者勸降了相鄰的兩個小國,這些小國不過是7、8座郡城,全國只有十二三萬的正規軍,根本無法抗拒大秦部隊,當即選擇了投降。而大秦國在收編了兩個小國後,已經與另一個中型屬國黃石國直接面對。
黃石國如今只有十萬正規軍,正在緊急徵兵,但沒想到兩個下屬下過竟直接選擇了投降,僅十天時間,大秦國就完成了收編工作,五十多萬正規軍陳兵在與黃石國接壤的三座郡城,黃石國已經岌岌可危,只有向東陵國求援。
而大秦國部隊沒有絲毫停頓,直接在事先混入的奇襲部隊掩護下攻佔了三座邊城。三座邊城只各有兩萬部隊,雖然已經關閉了城門,但混入城內的數百精銳部隊在盜賊戰靈的率領下,趁夜打開了城門,三座邊城一夜間全部被大秦國拿下。
大秦部隊雖然略有傷亡,但大秦部隊的數量遠比黃石國要多得多,損失的兵力幾乎對大秦國的攻擊力沒有什麼影響,但卻一夜間讓黃石國喪失了過半的正規軍,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形勢更是雪上加霜。
黃石國王大慌之下連忙派出使者答應割地一半講和,但此時徐三才當然不會答應,在使者到達的兩天時間裡,大秦部隊又連續攻佔了四座郡城,他拒絕了黃石王的求和,並讓使者帶回一份招降詔書。
此時,除了都城還有兩萬禁衛軍外,其它各郡城只有數千部隊,已經完全沒有了抵禦力,而在使者返回都城的一天時間內,大秦國又佔領了兩座郡城,三十萬大軍陳兵黃石都城外,浩浩蕩蕩的隊伍一望無邊。
黃石王見狀只能選擇投降,整個黃石國僅不到十天就徹底歸入了大秦國的版圖。而後,徐三才率領大軍又連續強勢招降了四個小型國家,直接面對了東陵國最後一個中型屬國吳金國。吳金國在東陵國的西面,若是和最後兩個小國再陷落,整個東陵國就徹底陷入了大秦國的包圍之內,這是東陵國絕不能允許的。
然而,東陵國正規軍達到五十萬,其中有十五支精銳軍團,還有一支飛行魔獸的斥候小隊,實力遠在那些中型屬國之上。但一則東陵國簽署過不主動發動戰爭的協約,不便主動參與戰爭,再則國內因經濟造成一片混亂,東陵王正為此焦頭爛額。
東方家族鴿組一直在關注著大秦國的戰爭,但發現在戰爭過程中只是戰術運用神奇,尤其是火燒聯軍的那一場,根本就沒有暴露出大秦國的背後實力,鴿組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情報,只能繼續觀察。
東方家族高層雖然無法斷定大秦國背後的勢力,但卻認定必然是某個一流國家或另外三大家族在背後操作。說起來很可笑,這一切都是因為徐三才靈活的戰術,讓東方家族的高層都自愧不如,因此認定不是一流勢力根本無法培養出大秦部隊的指揮者。
這讓東方家族更要不惜代價的逼迫出大秦國背後的勢力,東方家族當然不會親自出手,只是在背後指使東陵國以保護屬國為名出兵干預。有東方家族在背後撐腰,東陵國不必擔心其它勢力借口盟約討伐,也為了保住東陵國對外的通道,他們派出部隊進入了吳金國。
徐三才並未就此罷手,而是暫時對吳金國圍而不打,卻在十天內將另外兩個小國收入了囊中,對吳金國形成了全面包圍之勢。東陵國派出了十萬大軍進入吳金國,而吳金國也還有十幾萬大軍,但被包圍的吳金國等於有六座邊城,這些兵力依舊顯得不足。
徐三才招降了最後的兩個小國後,又收編了大量部隊,最終大秦國除了駐守郡城的部隊外,調集了四十萬正規軍和九萬精銳部隊四面包圍了吳金國。東陵國不便主動攻擊,只是派出部隊協助吳金國防禦,只要部隊受到攻擊,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和大秦國開戰。
徐三才對東陵國的軍力還是有所顧忌,雖然大秦國如今的部隊數量已經不輸於東陵國,但精銳部隊的數量和裝備卻還是比不上東陵國,而且,東陵國還有兩名護國法靈。**師的魔法攻擊距離和有效範圍都十分有限,不能遠距離攻擊,魔法師根本無法在戰場上發揮作用。
但法靈已經可以在百米外發動攻擊,而且,群攻魔法的攻擊範圍可以達到十幾米直徑,對於大部隊絕對是有巨大的殺傷力。徐三才當然不能當眾施展魔法,對方有法靈,對部隊的傷害和對士兵心理的震懾都不容低估,自然要對和東陵國開戰謹慎行事。
徐三才猜出了東陵國的用意,只是陳兵包圍了吳金國,卻並未著急進攻。但現在吳金國已經被團團包圍,東陵國和吳金國都處於了大秦國的版圖內部,沒有的對外的通道。雖然東陵國屬於大國,但領地內的物產也不可能完全達到自給自足。
不要說是東陵國,就算是大晉等四家一流大國,也需要依靠貿易保障國內物資的需求。東陵國國內的糧食生產倒是充足,但一些礦物卻難免缺少,以往一方面靠貿易,一方面靠四個中型屬國上供物資,才能滿足國內的所需。
其中缺少的礦產之一就是銅礦,以往都是吳金國開採礦石上供,加上貿易補充,東陵國倒是不會缺乏這些必備的物資。現在,東陵國和吳金國之間的小國被大秦國佔領,雖然東陵國可以派出軍隊押運礦石,但道路卻被大秦國的農墾部隊徹底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