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隨著中華民國的資本投資的持續,中華民國的農業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發展進程……shude更新好快。
機械化農業規模,在1923年發展到了16億畝的規模。
而世界上其他國家,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很少,也就是中華民國的一些經濟殖民地進行了一些農業機械化的建設,不過規模不大,而且也是中華民國投資的。
相比之下,歐美基本上沒什麼完全的機械化農業,不過拖拉機已經大規模的應用。但是在農業生產力上顯然有明顯的差距。
也正是因為農業機械化的規模愈加龐大,中華民國出產的糧食已經能夠無比充足的供應本國的需求以及各個經濟殖民地的需求,並且也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輸出國。
同時在棉花、大豆等可以機械化生產的農作物方面,中華民國的出口也牢牢的把持這國際市場的大部分的份額。
農業上的巨大領先,讓中華民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成為了主角。
各國的商品糧出口都遭到了中華民國的糧食的打擊,而各國剛剛發展起來的商品大豆種植業,也因為中華民國的大豆價格的降低而遭到了慘重的打擊,讓中華民國持續的保持著對世界大豆貿易的壟斷地位。
也就是那些經濟殖民地有不少大豆在出口,不過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大豆種植投資都是中華民國在背後操作的。
棉花也同樣如此。
儘管機械化農業可以生產經濟作物,但是那些經濟殖民地如果用廉價的勞動力進行生產,還是有利可圖的。
所以中華民國在把經濟作物分包出去的同時,就算是能進行機械化生產的棉花和大豆,也在分包一部分出去。
因為這個時代的大豆產量並不是很高,所以世界各國在大豆商業化中指上自然也就沒怎麼發展。
畢竟大豆這個東西,產量低的情況下,他們此前又沒有太大的需求。中華民國的大豆種植業能發展起來,主要還是因為東北地區,黑龍江等省份氣候太冷,只能種植大豆,加上中國有種植大豆的歷史,所以才會發展出大豆種植業。
美國後來能發展出大豆種植業,主要是生產力的進步,以及美國的土地確實多。不過這個時候,美國的農業生產力還沒有那麼高的時候,美國的大豆種植業依舊沒有任何發展。生產力不夠高的時候,美國人自然不會選擇種植回報率並不是太高的大豆。
而中華民國卻發展處了大規模的大豆種植業。
因為中華民國如今的土地也很多,不斷的版圖擴張讓中華民國已經不愁什麼土地夠不夠用的問題了。
現在中華民國面臨的問題是土地多的用不掉,特別是關外各行政區的土地。所以大豆產量儘管低一些,但是卻可以通過提高規模來達到產量。
不過大豆產量的提高研究也在持續,經過多年的育種過後,中華民國的大豆品種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良。畝產也已經提高到了每畝260公斤的程度。而世界其他國家的大豆種植業,畝產比較好的也只有150公斤上下。中華民國的大豆平均畝產260公斤是建立在機械化種植上的,並不是精耕細作。
中華民國的農業現在已經很少有精耕細作的模式了。
大洋彼岸的美國,因為中華民國在可以機械化種植的農業品種上取得國際市場的優勢,所以美國的糧食出口、棉花出口都遭到了慘重的打擊。
特別是棉花產業,過去美國憑藉著龐大的耕地面積,大量種植棉花並向英國等國家出口。不過自從英國向世界輸出紡織品的地位被中華民國的那些經濟殖民地取代,美國的棉花出口就出了問題。
而美國的紡織品在世界市場上,也就只有個別地區能通過關稅來取得優勢,例如加拿大地區。以及南美的幾個向美國靠攏的小國家。
美國的紡織品輸出競爭不過中華民國的那些經濟殖民地,這也導致美國的棉花種植業遭到了重創。美國的棉花種植出來之後,只有美國本土的需求,以及少量的海外需求,讓美國的棉花種植業減產了將近一半。
相比之下,中華民國的棉花出口規模就極為龐大了,而且年年都在上漲。
中華民國在西北新疆,以及西域行政區,變成了中華民國主要的棉花種植區,超過十五萬戶的棉農採取了機械化棉花種植,每年享有中華民國中央政fu的棉花補貼,中華民國中央政fu出台政策,按照產量進行補貼,讓這十五萬戶棉農可以擁有不錯的收入,安心的從事棉花生產。
而傳統的中原三角地帶的棉花種植區,同樣也採取了這樣的政策,而且這裡用的生產設備也最為先進。
中華民國在各項大宗農產品交易中取得定價權,也讓中華民國的炎黃幣在國際上愈加受歡迎。
同時因為操縱了定價權,為中國財團每年在期貨市場上能攫取可觀的利益。
美國對於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萎靡不振頭疼不已,但是想了很多辦法都沒什麼成效。最大的問題還是生產力比不上,成本沒有競爭優勢。
就如美國的棉花,其質量相比中華民國新疆和西域行政區出產的長絨棉來說就低了一等,成本上又拼不過,國際市場上的美國棉花很難賣出去。而且中華民國還對棉農採取補貼政策,讓中華民國的棉花價格可以比較低的進行輸出。
不過中華民國的棉花也並不是全都低價輸出,因為在其他國家的棉花減產的時候,中華民國又會趁機拉高棉花價格,從而在攫取利益,並且控制期貨市場。而當其他國家第二年加大棉花產量的時候,中華民國又會大量的廉價輸出棉花,讓各國的棉花種植業損失慘重。然後使得其他國家的農業在一次次的過山車一般的行情中損失慘重。
農業是最經不起市場折騰的。
最本質的問題,還是機械化農業方面美國落後了,美國財團也開始積極的研發農業機械。而且因為有中華民國的農業機械可以山寨,美國的機械化農業出現了初步的勢頭,不過投入還是比較高的,不過美國也有龐大的資本,資本的投入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問題是,美國的農業機械製造業規模還很小,所以還不能大規模的普及。
而美國經濟現在也處於繁榮的階段,在這個繁榮階段,美國要進行農業機械化是來不及了。
所以美國的農業機械化普及,起碼還要等上十年。十年後,還未必能普及開。畢竟美國在這個階段,精密製造業也不是太好,對德國比較依賴。
在工業商品的競爭上,美國也遜色一籌,主要還是精密製造業上的問題,中華民國的精密製造業超越德國之後,美國在工業商品的國際市場的競爭上,也很難和中華民國的商品正面競爭。
然而精密製造業上的落後,讓美國也沒什麼好辦法來扭轉。
畢竟精密製造業這個東西,就是熟能生巧的一個行業。德國之所以能夠發展處精密製造業,主要也和德國長期向歐洲各國廉價輸出機械設備有關。而德國人的精密製造業的落後,也讓德國人在國際市場上的精密製造市場遭到了一定衝擊。
當中華民國的精密製造業的規模已經超過德國的情況下,中華民國已經逐步減少了零部件的外包生產,並且開始衝擊國際市場。
這讓德國的精密產品的出口開始減少,不過好在世界各國並不是都能買到中華民國的先進機械設備,德國人受到的影響還不是很大,讓德國人的日子好過了一些。在如今的歐洲,就業率比較高的也就是德國,要想然德國人還錢,起碼要讓德國人有事做,否則怎麼能有錢支付賠款呢?所以德國的商品出口什麼的,反而更加方便。
德國人這個時候也沒有放棄對軍事技術的研發,只是將很多研發工作轉移到了國外,放到了一些中立國。
而美國對德國的關係也一直很曖昧,因為都被羅斯柴爾德財團壓制,所以美德兩國有聯手的傾向。
不過因為中華民國的崛起,而出現了一些變數。美國財團有些理智的發現,如果羅斯柴爾德財團完蛋了,美國也未必能夠取得世界霸主地位。
只是這樣的顧慮,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因為商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美國財團的行為方式。作為一個商人,誰也不想資本被持續的壓制,而不能徹底的自主。而推翻了羅斯柴爾德財團,起碼美國是安全的。美國財團對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屏障還是很有信心的。就算是中華民國很可能崛起,但是也管不到美國那邊。
所以美國財團和德國容克財團的合作,也在暗中持續的展開。
德國人向美國輸出精密製造技術,而美國則向德國輸出各個行業的先進技術,並且一些先進軍事技術。
這樣的合作,讓美國和德國的在戰爭能力上都得到了加強。
而羅斯柴爾德財團卻被蒙在鼓裡,還不清楚美國財團和德國容克財團在暗中的合作,這樣的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羅斯柴爾德財團對歐美西方世界的金融霸主地位。
此時的羅斯柴爾德財團早已不是世界金融霸主了,因為中華民國在亞洲的崛起,歐美已經被掃了出去。所以羅斯柴爾德財團現在也僅能在歐美稱霸一番。
歐美內部,顯然因為資本力量的問題,出現了嚴重的隱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依舊可能引發一場規模浩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華民國此時則表現得對世界比較漠不關心,加上進行了規模龐大的裁軍行動,讓歐美已經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中華民國對於當前的勢力範圍已經非常滿意,已經沒有什麼向外擴張的野心了。
本身歐美,這個時候也不可能向亞洲進攻。
畢竟中華民國的軍事實力擺在那裡,而歐美又離亞洲比較遠,攻打亞洲基本上沒有什麼勝算。
而亞洲已經自成體系,中華民國還掌控著一大群的經濟殖民地,可以從經濟殖民地那裡抽調力量進行戰爭。所以歐美各國自然經常在腦子裡幻想一下再次瓜分中國,但是那是不現實的。
而羅斯柴爾德財團遠遠沒有能夠團結歐美力量的程度,團結歐美也就意味著這個猶太人商業帝國的危險信號。所以歐美不可能真正的團結起來,一場戰爭只是通過壓制其中一方來暫時平息了歐美世俗的動盪,歐美內部實則依舊矛盾重重。
相比之下,亞洲的矛盾並不是很大。
在亞洲地區,中國民族財團取得霸主地位,而且擁有絕對的軍事、政治、經濟、輿論掌控能力。
並且對亞洲各國的殖民方式是經濟殖民,所以中華民國和各個經濟殖民地之間的關係是比較緩和的。
唯一存在矛盾的就是中華民國和日本,但是日本徹底的戰敗,日本不可能像德國那樣有重新崛起的機會。因為日本的軍工業都被拆光了,而且日本人又不能發展軍隊,完完全全就是中華民國隨意拿捏的。所以日本人就算是骨子裡依舊對中華民國存在敵意,但是也無力翻天。
日本統治者自然也明白,所以就算是有野心,也不敢表露出來。而日本民眾,因為輿論逐漸被中華民國所掌控,過去日本的一系列行為都被打上了不正義的標籤,並且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接受了這個觀點。
所以此時的日本,對中華民國是很恭順的。就如同一隻搖首乞憐的哈巴狗,想要主人給它更多的骨頭。
日本人在戰後的經濟恢復當中,確實讓中華民國丟了不少的骨頭給他們。
大量的工廠在日本正在興建。
其中化工廠非常多,日本大量地區都在興建化工廠,未來日本將為中華民國生產超過50%的化工品。另外的50%則是分佈在其他各個經濟殖民地,雞蛋總是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也免得被日本搞出經濟綁架,讓日本人有太多的話語權。
日本經過一年多的恢復,已經有不少工廠已經開始動工生產了。日本沿海各城市的基礎設施也迅速恢復了過來,不過東京卻是沒有啟動重建工作,因為這一年日本東京發生了大地震。
對於這場大地震早有預感的沈凝雲,特意把向日本進行資本輸出的活動避開東京,進而沒與遭受什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