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第一卷 第420章 :國際商業格局 文 / 鈞申

    1923年,這是中華民國經濟發展中更為繁榮的一年,不過這一年天災依舊一定程度的困擾這中華民國。%77%77%77%2e%62%78%73%2e%63%63

    進入夏季,關內十二省陸續遭遇水災。

    大面積的水災,很大程度的干擾了經濟活動。

    好在中華民國城鎮化之後,城市排水建設比較注重,很多城鎮因為有良好的排水設施,而避免了一些損失。

    不過更多的城鎮,排水設施依舊在建設之中,為此蒙受了不少損失。

    中華民國中央政fu在關內十二省爆發水災後,迅速展開救災活動。大量國防軍投入到了抗洪救災的行列,並對災民進行救助。

    全國各省民眾則自發進行捐款,捐款規模非常龐大。

    此時中華民國越來越不缺錢,加上經歷了幾十年的苦難後建立了這個和平穩定的國家,民族凝聚力已經極為強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募捐數額極為驚人。

    在政fu救災和全國民眾的捐款之下,中華民國這一年成功的撐過了這場天災。

    在這場天災中,中華民國也表現出了比歐美西方國家更加濃烈的人情味,歐美地區發生了天災,災民的損失都是自己承擔。但是在中華民國,卻有國家出錢進行救助,也有社會的募捐。

    這場水災過後,全國各城鎮,也加快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

    同時國會進行立法,禁止大規模砍伐長江流域的樹木,並每年增加20億元的山水治理投入,在長江、淮河等容易爆發洪災的流域廣植樹木。

    這年頭,災害年年有。

    旱災、水災、蝗災、風災、冰災等等災害依舊是不是爆發。

    中華民國自從徹底統一之後,也做了種種的努力。首先在瘟疫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瘟疫這東西在清代非常頻發,主要原因還是社會衛生首先不好,滿清的統治非常粗暴。第二則是醫療不夠普及。

    不過瘟疫儘管頻發,不過瘟疫卻沒辦法在中國大範圍的毀滅性流行,因為清代中醫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出了『溫病派』,這個派別治療瘟疫還是比較有手段的,不過治療其他疾病就有些有心無力了。

    中華民國改善了國民衛生條件,加上衛生上的投入比較巨大,瘟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現在各省已經很少發生瘟疫了,有瘟疫也只是小範圍的爆發,很快就能被控制。

    而在蝗災方面,也受到了控制。

    黃河流域的『亞洲小車蝗』得到了徹底的控制,之所以能控制住黃河流域的蝗災,主要也是每年堅持投入有關係,每年都會對蝗蟲進行大規模的藥物噴殺。

    水災方面,也開始被慢慢控制了起來。

    民國時期的水災,很多都是**造成的。因為民國時期,老百姓生活當中使用的燃料大部分都是燒木材。結果導致很多地方的樹木被砍伐一空。

    樹木一被砍伐了,大雨一至,沒有樹木吸收雨水,雨水馬上流進河道,很快就會發生洪災。

    旱災也與此有很大關係,沒有樹木的蓄水,旱災一來,河道馬上枯竭。

    中華民國進行大規模的城鎮化之後,農村的樹木得到了保護。燃料方面,燃燒木材已經很少了。

    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之下,如今中華民國的老百姓使用的燃料不是煤炭就是石油,或是液化氣、電力。

    加上每年堅持植樹造林,關內各省的環境大有改善。

    所以1923年的水災儘管規模比較大,不過很多地方的水災還是比較輕的。

    而旱災方面,也因為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也開始減少。

    抗災能力方面,則變得無比強大了。

    不似歷史上的民國期間,災害中被餓死的人數多達1700萬左右。這主要是歷史上民國大量的財力都用在了軍事活動上,倉儲準備不足。

    而如今的中華民國,沒有了兵災。軍事開支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也讓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在這個時候遇到災害也不可能被餓死。

    首先是老百姓富裕了,自救能力強。再則國家也有錢,同樣國家不缺糧,自然也就餓不死人的。

    加上水庫的大規模建立,讓中華民國的抗洪、抗旱能力都有所加強。經過水庫的調節,這一年的洪災的災情還不算太嚴重。

    災情當中沒人被餓死,也讓中華民國的人口已經上升到了五億的規模。

    這一年中華民國不僅加大了山水治理的投入,同時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上,也開始擴大規模。

    說到底,中華民國這個時候還在填滿清留下的坑。

    只不過填得比較早,這個坑沒有無限變大。不似後世的中國,滿清留下的大坑依舊還沒填上。

    滿清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中國在這三百年當中,也變得亂七八糟。環境方面雖然沒有工業污染,但是植被破壞程度還是比較嚴重的。還有衛生防疫,也是亂七八糟。

    中華民國每年的堅持治理,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例如黃河,已經很久沒有潰堤、決堤過了。

    在每年的持續投入下,黃河流域建起了水庫,加固了堤壩,並且每年冬天會組織工程隊對黃河的淤泥進行清理。

    這種淤泥清理工作,在古代也是有的。但是那時候,是每年組織黃河流域的百姓用人力進行清淤,勞動強度比較高。明代就是那麼做的,但是在明末時期這樣的活動已經停止,導致黃河決堤不斷,甚至是黃河改道。

    而如今有汽車,也有了挖掘機,清淤就變得簡單多了,只要投入足夠的資金就可以了,效率要高得多。

    加上黃河流域上游,在經過移民之後人口大量減少,植被每年的恢復,入黃泥沙的總量每年都有所減少,儘管徹底解決黃河泥沙問題還要很多年,但卻勝在每年都在減緩黃河泥沙問題,不至於情況的持續惡化。

    在中央政fu的高度重視下,中華民國的自然災害已經得到了越來越有效的控制,社會經濟發展也變得越來越穩定。

    除非是碰上百年不遇的天災,否則一般的災害,都開始難以對中華民國造成太大的損失了。

    特別是城鎮化之後,抗災能力就更強了。

    城鎮化之後有水庫供水,也有排水設施。而天災對農業的影響自然是無法徹底消除的,但水利設施的大量普及,旱澇保收的農田面積越來越大。加上中華民國的農業並非是集中在一個地方,一個區域受災,其他區域依舊能正常生產,所以抗災能力已經非常強大。

    這一年的國際局勢方面則比較的平穩。

    在亞洲,武力殖民只剩下印度還在承受,其他國家都已經從武力殖民當中解脫了出來,經濟也欣欣向榮的發展。日本投降、南朝鮮解放,馬來西亞和緬甸的獨立,都讓亞洲局勢徹底的穩定了下來。

    亞洲局勢的穩定,也展現出了中華民國對亞洲的掌控力度。

    就算是獨立的馬來西亞和緬甸,中華民國沒有在其境內駐軍,但是這兩個國家獨立後,同樣也是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經濟殖民地,歐洲勢力在其境內已經崩潰。

    歐洲局勢則是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休戰』了,凡爾賽條約,無疑就像是一場『中場休息』,精疲力竭的雙方,這個時候也都不可能爆發戰爭。

    美國一如既往的採取孤立主義,對世界局勢不是太過關心。自從吸取了阻擊中華民國失敗的教訓,以及美國失去了菲律賓殖民地,美國對世界政治局勢看起來已經漠不關心。只有穿越者沈凝雲知道,美國財團的野心實際上非常龐大。

    美國財團無時無刻都想要控制世界。

    當一群商人發展到這個程度,財富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太重要的追求了,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財富,這個時候的夢想,無非就是長生不死和掌控世界了。前者,美國人沒有道家學術,坐禪煉金丹不懂,無為而無所不為也不懂。所以美國財團追求這個夢想的時候,走的是科研路線,顯然一時半會是研究不出什麼玩意。

    而掌控世界的野心,則在英國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後不斷的滋長。

    美國財團已經發現,英國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之後,歐洲各國已經很難稱霸世界了。加上中華民國在亞洲強勢崛起,都讓歐美感覺到了嚴重的威脅。這個時候美國財團彷彿又有一種使命感,必須發展自身,就算不能稱霸世界,也不能讓中國人稱霸世界,站到金字塔的頂端。

    所以美國看起來在施行孤立主義,不過那也只是表面上的狀態。

    加拿大則已經被美國給掌控了,儘管加拿大是英國的自治領,但實際上已經變成了美國的前院。南美洲,則是美國的後花園,經常有南美洲國家產生對美國的排斥行為,但是美國對南美洲各國的軍事行動也在時不時的出現那麼幾次。

    中華民國這個時候,在國際上對各國的爭端並不是很感興趣。中華民國確定了亞洲霸主之後,開始只關心亞洲各國的局勢,對亞洲各國的掌控力度也很強。但是在亞盟體系之外的世界,中華民國則表現得有些漠不關心了,也和美國表面上的態度是有些類似的。

    只是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下,中華民國還是經常對一些弱後國家進行糧食援助,以及進行海外市場的積極擴展。

    亞盟各成員國,也就像是美國控制南美洲一樣。然而中華民國對亞盟各國的控制力度,又比美國控制南美洲的力度要大上許多。

    畢竟中華民國的殖民方式是更先進的經濟殖民,美國儘管也是對南美洲進行一定程度的經濟殖民,但是開發程度不高。

    美國控制了英國自治領加拿大,而中國則變相的控制了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

    此時的澳大利亞,對中華民國已經完全沒了脾氣。

    英國遠隔萬里之遙,軍事實力上又比不過。世界第一海軍的地位,早已因為中華民國的海軍力量的膨脹而失去。陸軍方面和空軍方面就更不用比較了,中華民國的陸軍能輕鬆把澳大利亞堆死。空軍更是久負盛名,世界公認的第一。

    所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表面上都還是英國的自治領,但是英國對其的掌控能力已經微乎其微了。

    澳大利亞在中華民國的武力威脅之下,只能採取綏靖政策,向中華民國各種妥協。

    大量的中國人移民到了澳大利亞,這個時代澳洲西部地區幾乎處於沒什麼開發的程度,人口非常少。

    而中國移民則大量集中在西澳地區,因為中國財團在西澳投資了鐵路、港口,以及大量的礦山。

    而那些中國商人,則在澳大利亞投資了大量的牧場。

    所以如今的澳大利亞出現了一個非常涇渭分明的局面,那就是西澳基本上大部分的人口都是中國人,而且還在持續的增長當中。

    而澳洲的白人,則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

    澳大利亞的工業依舊非常稀少,連中華民國的那些經濟殖民地都比不上。而澳大利亞的商品市場方面,則被中華民國和亞盟各成員國所生產的工業產品所壟斷了市場。

    中美兩國,對於世界各國的軍事、民族衝突都不是太關心,但是兩國對商業都是非常上心的。雙方在爭奪歐洲市場的同時,都試圖將商品,賣到對方的商品市場勢力範圍。

    例如美國就試圖將商品賣到澳大利亞和印度,只可惜的是,印度人的消費能力不強,中華民國那些經濟殖民地生產出來的廉價輕工業商品在印度更受歡迎,而在燃油方面,印度又離中華民國的中東石油產地比較近,因此石油方面美孚公司也競爭不過。

    而在澳大利亞,中華民國和美國則進行了各種明爭暗鬥。最後澳大利亞政fu迫於中華民國的武力威脅,只能對美國商品制定貿易壁壘,而對中華民國的商品大開綠燈。

    中華民國這邊則不斷試圖將商品輸出到南美洲,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美國對南美洲的掌控,實際上是基於德國的推出,以及英國對南美洲的掌控能力的下降之上的。南美洲各國,也有不少不甘被美國掌控的。

    加上中華民國的海軍有所發展,南美洲各國也不敢得罪中華民國。誰知道,中華民國不會不在境外資本遭打打壓後排軍艦來南美洲炮擊。連滿清都敢派軍艦到南美炮擊,中華民國如此激進的政fu,南美那些小國自然不懷疑他們敢亂來的話,會被中華民國教訓一頓。

    畢竟那些競爭,都是中美之間的神仙打架,他們那些小國家,看戲就好。所以南美洲的很多國家,對中華民國是不排斥的。

    而且南美洲很多國家對中華民國甚至是更加親近的,因為中華民國每年都會對世界各個弱小國家進行一些糧食援助、衛生援助。而且中華民國也是一個打著解放世界被殖民國家的旗號的新興霸主,不似美國那麼強權,又離南美洲更遠,南美洲各國對中華民國也很放心。

    美國要想掌控南美洲,自然也是要扶持一些比較親近的國家,然後壓制其他國家,也就是拉攏一批,孤立一批,再殖民一批。

    古巴悲劇的還處於美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那些被孤立,被打壓的國家,自然是往中華民國這邊不同程度的靠攏。進而也就產生了很多合作。

    比如讓中華民國的商品輸入到這些國家,同時中華民國在南美洲開發各種原材料開採,以及一些商業、金融活動。

    所以中華民國對南美洲的商品輸出還是比較成功的,畢竟中華民國的商品在高端商品方面比美國更有競爭力,在低端商品方面由是分包給各個經濟殖民地生產,價格上也有競爭力,而且生產技術上又是中華民國提供的,質量上也是又一定保障的。南美洲的商品市場方面,中美兩國的競爭非常激烈。

    而在加拿大的市場方面,則是美國的天下了。

    加拿大仗著離中華民國比較遠,所以也是有恃無恐的,加上又被美國控制,更是不可能對中華民國開放商品市場。

    實際上加拿大離中華民國說遠挺遠,說近也很近。

    畢竟中華民國的領海已經擴張到白令海峽了,俄國的遠東行政區已經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北海行政區。

    直接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州隔著一道不寬的白令海峽,阿拉斯加州的東邊就是加拿大的土地了。

    不過那裡太冷了,不可能大規模的駐軍。所以加拿大也不怕這個。

    儘管美國控制這加拿大的原材料開採和商品輸出,但是在南美洲還是那麼的不爽。中華民國在南美洲的投資額度不斷上漲,僅次於美國之後,成為對南美洲輸入資本第二多的國家。如今中華民國與南美洲不少小國家都達成了合作,對他們的資源進行開發,然後向南美洲輸入商品。

    更加讓美國不爽的是,中華民國還再向南美洲輸出軍火。

    世界軍火市場上,美國顯然處於劣勢,美**火不如中華民國的軍火那麼受歡迎。畢竟中華民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是在戰爭中崛起的國家。每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都相當於是在給中華民國的軍火做了一次國際性的宣傳。

    也因為中華民國對世界的資本輸出的不斷擴大,中美兩國在商業上的矛盾也更加劇烈。唯一達成的協議,就是石油價格和市場份額上的協議,共同拉高了世界燃油價格。

    而中華民國與羅斯柴爾德財團的競爭,主要還是金融上的競爭。

    中華民國在國際保險業務,以及國際貸款方面,都隨著崛起而有所建樹。而羅斯柴爾德財團則因為英鎊的貶值,損失了不少國際金融市場份額,被中美兩國瓜分了一部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