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章 節目錄 第290章 :國際市場 文 / 鈞申

    華商的大量境外投資,也造就了許多中產階級的誕生。這些商人可能是在國內競爭不過別人,也或許是找不到門路投資。但是在那些經濟殖民地卻是能找到很多投資項目,很多地方的市場基本上就像是一張白紙一樣,可以讓他們隨意塗鴉,只要從國內複製一些成功的案例過來就可以賺到錢。

    這些中產階級的誕生,可以讓中華民國的市場更加龐大。

    市場的消費主力便是這些中產階級,這些中產階級數量足夠龐大,而且消費能力足夠強,是市場消費的支柱。

    境外投資的華商,很多還能成為高產階級。

    目前的境外投資中,越南的投資環境不錯,不過越南的華商比較多,資源也沒那麼大,只有投資一些代工工廠效益大,很多華商已經開始從國內購買機器,在越南投資工廠。在越南的工廠,主要是賺取人口紅利,機器設備不用太好,廠子如果不是太大的話,成本很低的,但是人口紅利卻是可以不斷的壓搾出來。

    而投資一些種植園,那則是要取印尼。

    印尼的土地資源豐富,沒有被開發出來的很多。要在印尼搞個種植園也容易,只要把土地開墾出來,就是他們的了。這個政策只限於華人享有,土著只能幫助華人開荒,給華人在種植園中做事。

    不過到印尼去開種植園,還是園子大才好管理,這樣找個持槍的幾個華人來當監工才付得起工錢,再在種植園裡架上一挺機槍什麼的,那些土著自然不敢有任何的騷動,只能乖乖聽話幹活。

    如果是小一些的種植園,要麼離警察比較近,要麼就要自己配槍。隨時要準備對付土著暴動。

    儘管在大殺一通之後,印尼的土著暴動已經被壓制了下去,不過不時還是會發生局部的小規模暴動。

    而印尼的邪教也已經被壓制下去了,加上印尼大部分土著的膽子實際上很小,加上他們手上沒有武器,暴動也越來越少。

    也許幾年,也許十幾年後,邪教在印尼消失之後,便不會有什麼暴動了。

    而在高棉和暹羅,同樣也是投資種植園的好地方。在高棉和暹羅,治安就好很多了,基本不會有什麼暴動,這裡的統治也不像印尼那樣割裂成華人和土著兩個陣營。而佛教是中華民國允許存在的,所以也不像印尼那樣存在著激烈的宗教衝突。

    這裡華商也不少,不過從中華民國來的華商,和原本就在這裡的華商的競爭力是不同的,本土來的華商在技術上更強,國內的商業模式也見得多。而原本就在這些地方的華商,基礎比較好,一些家族的資本比較大。

    種植園、木材、水產品、礦產、進出口、商品批發、百貨商店、出租車公司、廣告公司、餐飲等等等等,全是商機,只要是財團兼顧不上的中小項目,這些華商都能做,利益更小的環節,這些華商則交給本地的土著去做。

    財團則從事機械化農業開發、金融、保險、大中型礦產開採、產業分包、中大型工程建設、大宗商品進出口、軍火銷售這些利益最大的項目。

    而那些華商的存在,讓中華民國在那些經濟殖民地的開發變得非常徹底,在他們的辛勤經營下,大量的農產品、原材料、資本被輸送回中華民國。

    那些華商大多數賺了錢都會選擇把錢寄回國,因為那些華商覺得那些國家不是自己的地方,沒有家鄉的氛圍,離鄉的人是非常思念故鄉的,特別是對於中國人來說。親朋好友、祖宗都在故土,賺了錢不都想衣錦還鄉。

    隨著現在中華民國的福利和教育都變好了,而且對華人華僑都非常上心,明清時期出國的華人,現在都往國內跑,怎麼說也得補個國籍,拿上一張身份證。子女怎麼說也得送回國讀個大學,甚至是中學就送到國內就讀。

    而那些中華民國成立後出國的商人,目的則更加單純——賺錢!賺了錢自然是回國享福去,很少會在境外扎根,除非是一些地方確實不錯,有華人聚居的氛圍,而生意也做得足夠大,足夠賺錢。

    西北國防軍和華東艦隊等軍事力量,則負責給這些華商保駕護航。讓他們可以隨意簽證往來,讓他們在經濟殖民地的官面能吃得開,讓經濟殖民地的黑幫不敢招惹他們。隨時給吃虧的華人華商出頭。

    而且各個經濟殖民地還有華商商會,這些商會也可以給那些華商提供很多便利,例如信息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幫助。

    財團和華商在海外經濟殖民地市場的經營,使得中華民國每年可以從那些經濟殖民地進口大量的商品,可以玩得起貿易逆差。進口更多,向那些國家出口更少,而收支卻可以平衡。

    那些華商在那些經濟殖民地賺到的錢,很多都是那些經濟殖民地的貨幣,要想換成中華民國的炎黃幣,則是通過銀行兌換。銀行再把錢交給進出口的商人,用他們那些經濟殖民地的貨幣購買進口到中華民國的商品。

    銀行手上有多少外幣,這一年就會多進口多少商品。加上那些商人自行用外幣進口的商品總量,就是這一年中華民國的逆差總額。這些逆差意味著,中華民國在境外商業經營的收益,可以動的那一部分。這一部分也相當於是中華民國通過商業從經濟殖民地賺取到的純利潤。只是通過運作,就賺到了這些財富,這些商品讓中華民國的百姓更加富裕。

    扣除貿易逆差之後,等量的進出口也是中華民國佔便宜,中華民國用高附加值的商品換到了低附加值的商品。有些商品的附加值高的驚人,要知道有些東西在中華民國很普遍,但是在那些經濟殖民地卻是奇貨可居,價格炒高幾十倍的商品都有。

    在華商在經濟殖民地大肆開發的時候,中國民族資本財團則是在印度和澳大利亞捲土重來。

    強大的資本再次殺入印度和澳大利亞,趁著日資疲軟之際,低價從日本商人手上接盤了不少礦產。

    中國民族資本財團在印度和澳大利亞不僅投資礦產,還投資鐵路、公路、集裝箱港口,這些資產就算是戰爭時期被沒收了,只要打下了印度和澳大利亞,一樣可以收回來。

    在印度和澳大利亞要想開發鐵礦,就必須有鐵路和港口。

    至於其他的運作型商業,則是大量從事大宗商品進出口運作。其他的商業基本上很少去碰。

    這是在防著一手,一旦戰爭開打,那些資產都會全軍覆沒。所以有些東西是萬萬不能投資的,有些東西則是可以投資的。

    印度是一個耕地很多的國家,耕地比後世的中國還要多,不過印度沒什麼山脈,印度次大陸幾乎是一片坦途,這個國家的地氣不夠強,老百姓的靈性不足,很多印度人就像是兩隻腳的羊一般,非常麻木。總的來說,就是腦子不夠開竅,外來入侵反抗意識不強烈,上進心比較差。

    當然每一個國家總是有一群精英,後世的印度,就是由幾億的精英,加上**億的愚昧民眾,然後在歐美的經濟殖民下,形成一個奇葩的國家。

    不過印度這個民族,溫順也是有個優點,讓印度成為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殖民地。而印度人的耕地雖然多,不過也因為太過集中,一旦受災就容易變成全國性的災害。不像中國那樣,某地農業受災,其他地區卻是豐收年,農業抗災能力還是中國更強。

    印度的一些農產品也是中華民國可以進口的,另外印度是一個原材料極為豐富的國家,而且有豐富的鐵礦石儲量。

    並且印度這個時代有2。5億的人口,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國,在印度有大量的勞動力。

    這個國家的文明也和中國一樣,有修行的功能。昔日釋迦摩尼便是在印度成佛的,傳說釋迦摩尼是李耳老子成仙後的一個分身。印度也有大量看破紅塵的修行者,而他們的社會實際上比中國更加淳樸自然一些,因為印度沒有想中國一樣,在明清時期形成商品經濟的氾濫,後天的信息接收沒那麼多,自然覺醒點小異能的人也就多了,所以後世印度軍方異想天開的向將人體漂浮術用在軍事上。

    之所以是異想天開,主要是那些天生覺醒的神通,普遍不強,有些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消失,特別是後天的信息接收越多,消失速度越快。而那些修行者的神通儘管比較強,但是他們必須看破紅塵才能具備這些神通,一旦動了凡心,神通也會消失。因為修行,修的就是心境,不管是中國的修行者還是印度的修行者,都得保持『無為』的心態才能修成正果,自然也就不會被政fu所驅使。

    所以修行者和凡俗,實際上是兩個世界,雖然有一定接觸,但是瓜葛不深,互相之間很少來往。只有中國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才是全民修行的時代,那個時候的中華文明雖然先進,但是人民恬淡自然,沒有**,所以也就不用發展什麼生產力,表面上看起來生產力比較原始。

    到秦代基本就徹底分家了,不再像三皇五帝時期那樣,皇帝即是修行界的老大,又是帶領人民的領袖。

    印度也屬於東方精神文明的一個分支,不過沒有中國的精神文明那麼優秀。此時的印度依舊有大量的修行者,他們主要是練瑜伽。不過目的性卻是不太純,有的印度修士單純為了連神通,把修行當成一種人生的出路,已經誤入歧途。

    有些印度人則是修煉來世做富人,有些印度人的修煉方法則是什麼都不想,有的就是苦行僧一般。

    總之印度的修行方法很多都是比較奇葩的,釋迦摩尼成佛前也嘗試了不少修行方法。什麼來世做富人,腦子什麼都不想的,還有苦行僧一般的修行,釋迦摩尼都嘗試過,後來當苦行僧的時候,釋迦摩尼餓了也就吃吃樹葉什麼的,渴了隨便喝點水。有一天來到河邊,從倒影中看到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的,把自己嚇了一跳,有個牧羊女看到他,便給了他一碗羊奶。釋迦摩尼喝下羊奶後,頓時有了感悟,修行是不能折騰自己的**的,苦行僧的方法同樣不可行。

    總的來說,印度這個國家的民眾能歌善舞,算是比較安生過日子的國家。後世的印度之所以頻繁的在邊境上搞七搞八,主要也是因為印度是歐美的經濟殖民地。而印度的維度偏南,使得印度不可能進入爭霸世界的名單,永遠只是一個跳舞的民族。

    各種奇葩的現象,也讓印度被譽為是『開掛的民族』。

    在印度,中華民國不需要太的防備,這個時候的印度人還在被英國殖民呢!現在沈凝雲想的是,什麼時候把印度這個殖民地搶過來,變成中華民國的殖民地。

    印度也因為人口較多,注定在成為經濟殖民地後,不可能成為後世日韓那樣的發達國家。

    後世的日韓人口沒那麼多,而日本發展的則是節約型經濟,並且能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日本好控制,而日本人也有足夠的上進心。

    印度則不同,印度人口太多,對印度進行經濟殖民的歐美國際資本不可能讓印度經濟發展得太好,那樣消耗的資源太大,而且印度也沒日韓那麼好掌控。所以後世的印度儘管有得到美國分包的一些產業,但是相比歐美來說就少很多了。

    對於中華民國來說,就算是經濟殖民了印度,也不可能讓印度太過富裕,不可能給印度太多的產業讓他們發展。

    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意味著會產出不少資源,只有落後才能更好的攫取這些資源,例如女人。

    落後國家的女人,總是更希望跑到那些發達國家去生活。

    印度人的皮膚儘管稍微黑一點,但是美女也是不少的,而且印度特有的一種看上去很有靈性的美女。

    殖民印度次大陸,絕對能讓中華民國的國民幸福指數上升一大截。

    不過暫時只能看著印度流口水,當前最主要的還是先解決美日聯合海軍要緊,先把日本整治了再說。

    當前在印度,主要就是搞搞投資和商品進出口,還算是比較順利的,中華民國的商品在印度很受歡迎。

    在澳大利亞的投資,也較為順利。澳大利亞這個時候的人口已經上升到了一千萬左右,而且主要是白人,這個地方的人們生活比較平靜,沒什麼爭霸世界的野心。不過自從印尼被中華民國打下來之後,澳大利亞便加強了具備。

    澳大利亞的陸軍常備兵力上升到了八十萬的規模,這是此前所未有的。同時美國也在澳大利亞派駐了二十萬的兵力。

    上百萬大軍囤積在澳大利亞,針對的對象也很明顯,那就是中華民國。防範中華民國向澳大利亞方向擴張,而美國也參與其中,美國這個時候對中華民國的圍堵非常上心。

    為了緩和關係,澳大利亞也向中華民國開放了市場。這讓美國極為鬱悶。

    戰後的英國,對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兩個自治領的控制力已經下降了,而美國類似於英國盟友,又帶有羅斯柴爾德財團的色彩,所以美國對加拿大已經逐漸取得更大的影響力,相當於變相的攫取了加拿大。

    但是澳大利亞這邊卻是有點力不從心、鞭長莫及。

    澳大利亞政fu雖然和美國合作,但是澳大利亞同樣向中華民國做出妥協和讓步,開放了澳大利亞市場,並且在澳大利亞取消了排華法案。

    中華民國的商品在澳大利亞本來名聲就不錯,澳大利亞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工業,而作為一個白人為主的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的白人購買力也是非常不錯的。而澳大利亞的工業商品基本上靠進口,所以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中華民國的商品在澳大利亞享有和美國商品一樣的稅收,美國商品在這裡根本競爭不過中華民國的商品。

    至於英國的商品,則太過落後了一點。

    過去的英國,揮舞著指揮棒就能賺到錢,自然對自己的工業體系升級不怎麼上心,資本只要金融能夠賺錢,是沒有發展科技的動力的。而現在英國也為自己的腐化吃了苦頭,商品在澳大利亞雖然還能賣,但是那些高級一些商品,基本上都是中華民國出口到澳大利亞的。

    中華民國這個時候專門出口能打擊他國戰爭潛力的商品,例如汽車。在澳大利亞的汽車當中,十輛汽車裡又八輛是中華民國製造的,另外兩輛則是美國製造的。英國的?沒有!

    這個時候的英國,汽車製造業還很挫。

    而英國本土,也有大量中華民國的高級工業商品湧入,也是以汽車為主的商品。

    到了年底,沈凝雲開始在製造業上祭出了另外一個大殺器——電器!

    中國電器製造公司在1919年年底宣佈正式成立。公司已經有了空調、洗衣機、冰箱、吸塵器、電話、磁帶錄音機、收音機、電灶、空氣調節器、廣播電視、電風扇、微波爐這些電器。

    有的已經推出了,有的還未推出。

    相當於是把此前西北的電器製造廠都整合了起來,形成了一個電器製造的巨無霸,同時將所有電器專利都整合了起來。使得中國電器製造公司有了大量的電器專利,這些專利很多都是沈凝雲此前讓人申請的。

    「計劃明年全面加大電器產量,向全世界推出最先進的電器產品。空調、洗衣機、冰箱、吸塵器、收音機、磁帶錄音機這些商品都要推出最先進的型號。另外廣播電視也可以在國內先行發展。」孫譯龍對沈凝雲報告道,沈凝雲點了點頭,說道:「我們的電器研究不能放鬆,必須有比現在推出的電器更高級的技術儲備,提防歐美電器廠商的追趕。」

    這類商品就是領先一步就代表著巨大的利益,因為產品領先,所以價錢可以賣得很高,而且還沒有同等重量級的競爭對手。等別人推出一樣級別的產品時,也賺得差不多了,可以推出更高級的產品,之前的產品則立即降價,以打壓競爭對手的市場銷售。更高級的產品,則依舊可以暴利銷售。

    中華民國的電器絕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不僅在設計上比較美觀,而且在技術上的研究路線也非常明確。投入的資金也較大,所以如今已經有了大量的電器技術儲備。

    中華民國的電器產業,如今已經可以大規模的衝擊國際市場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