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明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也就是攻克長安的第二天,李儼詔告天下,宣佈還都長安。
同時,李儼發佈了「追賊詔」,號召天下藩鎮追擊逃出長安的黃巢賊寇,務必將其剿滅。
長安城不但是帝國的首都,是帝國的中心,同時也是天下人的一個心理風向標。只要長安不在朝廷手裡,那麼天下人對朝廷的信心,就會打很大的一個折扣。而只要長安還掌握在帝國手中,那麼無論天下局勢多麼危急,天下百姓心中唯一的正朔、唯一名正言順的朝廷,就還是大唐政府。
長安被攻克的消息,極大的鼓舞了人心,也讓那些原本心存觀望的人,從此不再處於觀望之中,毅然的選擇了投靠朝廷。
在以上兩詔之外,李儼還發佈了另外兩大影響深遠的重要詔書。一為罪己詔,一為招賢納士詔。
這兩大詔書,一為對過去所犯錯誤的總結和清算,一為對將來帝國發展的奠基。
招賢納士詔到還罷了,罪己詔一出,可以說是天下轟動!
畢竟對於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來說,他們犯的錯誤,是往往沒有人敢,也沒有人會指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像魏征這樣的直臣之所以彌足珍貴的原因。而皇帝本人,長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往往以為自己無上正確。自然更不會主動承認自己地錯誤了。所以,對於帝王來說,什麼詔書他們都發得不少,唯獨罪己詔,雖然從古到今還是有幾個人下,相比皇帝的數目和詔書的數目來,卻少得可憐!
在罪己詔中。李儼寫道:「朕沖齡即位,初陷於權閹之手。後又因黃巢謀反,不得已而出長安。以致蒼生多苦,百姓不安,此皆朕之過也!朕失德如此,本當遜位以自罪。然方今天下不安,明君難覓,而大位不可虛懸。故權代帝位,勵精圖治,以候明君之出……」
隨後他在詔書中言辭誠懇的表示,自己一定會勵精圖治,愛民勤政,興農勵商,復興大唐,一定要再現貞觀、開元之盛事云云。
老百姓其實不關心皇帝是誰。只要有人能夠讓他們生活得好,他們就會擁護那個人。李儼本來並沒有這樣高的威望讓這些老百姓去相信他。但是李儼懂得利用輿論的力量,他大肆宣揚自己對那些違反軍紀劫掠百姓的士兵地嚴厲處置,同時還將李儼愛民勤政的種種事跡傳播出去,於是在民間中,李儼地聲望陡然高漲起來。
這其中。真正讓這些百姓相信李儼的,正是他對那些違反軍紀的節度軍士兵的處置。
這些士兵中,李儼在次日就開始準備審理處置。
這個時候,朝廷的絕大多數官員都還留在鳳翔,並沒有相關的審案人員。李儼於是在軍中調集有相關才能的軍法官等人,臨時成立了一個機構,專門用來審理這些士兵地罪過。
這一機構被稱為「軍法廷」,在事後也沒有解散,成為隸屬於軍機省的常設機構,專門用於審理軍中士兵犯罪的案件。從此以後。軍中士兵的案件。一律歸屬於「軍法廷」審理宣判。大理寺、刑部以及地方官府再也無權過問。
軍法廷的首腦被稱為「廷尉」。這是李儼引用的漢制官名。廷尉就是漢代最高的執掌刑法的官員,職權類似於大唐地大理卿。也就是相當於後世的最高法院院長。不過現在廷尉只是軍事法庭的最高法院院長,在品軼上比大理卿低一級,為正四品上。
廷尉的人選,由憲兵部隊統領張未陽的副手周玉翔擔任。周玉翔原本就是赤衛軍中的總軍法官副官,專門負責審理違反軍法地士兵。
除了軍法廷外,李儼還派出了大批的人手查探相關資料。他身邊的三大情報組織,有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這個上面。除此之外,李儼還下詔要求受害百姓出來指證這些士兵。
開始的時候,出來作證的百姓不多,審理一度難以進行下去。百姓們擔心自己會不會因此被打擊報復。而儒家的傳統觀念是要「息訟」,也就是反對任何形式打官司的行徑。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要告狀,無論原告被告,首先都要不問青紅皂白的打一頓板子後才開始審理案件的原因。這一點也對這些百姓產生了不利地影響。
但是李儼用自己皇帝地身份保證證人的安全。同時受害人還能獲得從那些為惡士兵地財產作為自己遭遇的補償。此外,如果為惡士兵的財產在賠償受害人後有富餘的話,還能拿出一部分來獎勵證人。
於是,不少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前去作證的人獲得了不少獎勵。而受害人也得到了賠償。
自古以來,普通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些受害百姓,只希望能夠給自己一個公道就行了,卻沒想到居然還能獲得賠償,這更是讓他們意外。
隨著這樣的人增多,審理也開始順利起來。每一天都有被宣判為死罪的人在刑場被正法。
那些為惡士兵也心有不甘,只是李儼的軍隊看得他們很嚴,他們在百姓中又是被唾棄的,也曾經有人挑動他們鬧事,但很快就被血腥的手段鎮壓下去。此後這些士兵見自己鬧事已經沒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如果老實的話,只要自己為惡不多,或許還能逃脫性命。而那些知道自己罪不可赦的人也抱著多活一天是一天的想法,並不響應某些人的挑撥行為,一切也就安靜下來了。
當然。在這樣地行動中,李儼的情報部門也是很繁忙並且收穫不少的。不少節度使暗自部下在長安的人手因此被暴露並被清剿,從此以後,李儼對長安的控制,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地步。
被稱為「長安大審判」的審判,延續了將近一個月。到最後,一共有五千多人因為罪不可赦而被正法。百姓心中為之大快,連帶地李儼這個皇帝在他們心中也親切起來。人心。開始朝李儼傾斜。
當然,這一切也是少不了《大唐日報》的推波助瀾地。或許是早有預謀,李儼啟程後不久,《大唐日報》的編輯部也開始朝長安搬遷。而等他們到達長安後,李儼已經進入長安好幾天了。他們到達後,馬上就開始在《大唐日報》上出特刊,報道「長安大審判」的情況。這一舉措。讓《大唐日報》的銷量大幅度增長起來,影響力也開始變大。
在這一事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王重榮了。可以說,一共一萬八千人被殺或者被抓的士兵,幾乎有一萬人是他的部下。這一來弄得他元氣大傷。如果換了是他,他是絕對不敢如此對待自己地士兵的,否則必然引發兵變。然而李儼畢竟不是他,手上有強大勢力的李儼。並不在乎任何兵變的威脅。
總之,在很多節度軍士兵心中,李儼這個皇帝已經成了一個相當可怕的惡魔類角色——但是那些還有良知的士兵心中卻正好相反。這也讓節度使們的士兵中開始出現了分裂,而李儼無孔不入的情報組織也在煽風點火,加劇這一趨勢。這都是後話了。
王重榮並不是沒有反擊地打算,只是。他已經被派到外面去追殺黃巢,根本沒有機會在長安煽動大的動亂。幾次去調撥被抓士兵鬧事,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關於追擊黃巢軍方面,李儼在進入長安第二天,就下詔令鄭畋為諸道行營大都統,方徹為諸道行營副都統,負責剿滅黃巢殘部的事情。鄭畋遠在鳳翔,軍務自然不可能讓他來處理,所以實際上,方徹才是真正負責剿滅黃巢殘部的最高指揮官。
這一次。白虎軍團、朱雀軍團基本上全部被派了出去——在輕而易舉攻克長安的情況下。他們地實戰經驗並沒有得到多大的磨練,自然還需要繼續這一進程。
至於三衛軍。除了一萬近衛軍被派出去之外,其他的五萬五千人,都被用來保護長安。現在黃巢軍已經被打殘了,朝廷最大的敵人,已經變成了那些節度使,長安自然要有重兵防衛。
除了方徹所帶領的李儼嫡系之外,其他節度使的軍隊不是被派出去追剿黃巢殘部,就是各回駐地——李儼不是沒有趁現在的機會把這些人的軍權剝奪,只是現在還不是削藩的最好時機,所以也只好暫時隱忍了。
在方徹臨走之前,李儼把他召來,宣佈這一次圍剿黃巢軍的行動,其宗旨是:「追而不緊,攻而不滅。」
方徹疑道:「陛下,為何這樣做?那不是給黃巢賊寇以喘息之機嗎?」
李儼笑道:「方郎,你是一個優秀地將領。但你現在還不是帥才。你要記住了,一個將才,只需要擁有高明地軍事才幹就可以了。但是一個優秀的帥才,必須懂政治!朕希望你能做到這一點,以後才能勝任朕給你地大任啊!」
「懂政治?」
「是的!打仗並不僅僅是打仗。軍事僅僅是打仗的一個方面。政治、經濟、民生等等,都是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方徹疑惑的搖搖頭。
李儼耐心的解釋道:「方郎,朕問你。一支軍隊,他的士兵、武器、糧草從何而來?」
方徹仔細的想了想:「民間。」
「不錯。所以,打仗能不重視其他方面嗎?不懂經濟,就負擔不起一支軍隊的開支。不懂政治,就不能夠獲得各方面的支持。那麼原本可以輕鬆取得的勝利,將不得不要你付出極大的代價。所以,打仗,能夠政治解決的,就盡量政治解決。只有萬不得已的時候,才需要真正地使用軍事手段!」
「所以呀。」李儼語重心長的總結:「戰爭,是政治爭端的極端惡化結果。只要能夠在政治方面做好,完全可以將戰爭消弭於無形。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正是如此!」
方徹似乎有些明白了:「陛下的意思是說,打仗需要通過種種手段來獲取勝利,並不僅僅是真刀真槍的戰鬥才叫做打仗。」
李儼暗中歎息。不過方徹能夠有這樣的認識,也還不錯了。日後再慢慢的培養他吧。況且。說政治也是一種戰爭、商業也是一種戰爭。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所以後世才有商場如戰場地說法。總之無論他怎麼認識,只要能夠有效就行了。
「那麼陛下這樣的旨意究竟有什麼目地?」
「方郎。大唐現在的局勢你應該清楚,你認為,現在大唐朝廷和朕最大的敵人是誰?」
「最大的敵人?」方徹皺緊眉頭,良久後才道:「藩鎮?」
李儼搖頭:「方郎,大唐最大的敵人,不是那些藩鎮。那些藩鎮的力量,如果單個計算的話。現在其實已經比不上朝廷了。而他們要想聯合起來,卻並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情。所以,朝廷最大的敵人並不是藩鎮。」
「那陛下的意思是……」
「大唐朝廷最大的敵人,就是朝廷本身!」李儼語出驚人:「或者更確切的說,使那些構成大唐朝廷的官員以及官員身後的那些世家、勳貴。」
看方徹還是有些不明白,李儼解釋道:「當今的天下為什麼會鬧到這個地步?黃巢賊寇起兵地時候為什麼會那麼快就釀成大禍?那都是因為大唐的根子已經爛了!所以先帝的時候才會有龐勳的兵變,現在又有黃巢的叛亂。而這一切是什麼造成的?」
「是大唐地官員、世家、勳貴!所以黃巢賊寇才會那麼痛恨達官貴人,才會對他們進行瘋狂的殺戮!」
「大唐的局面要想改變。大唐要想復興,就必須變法!就如同戰國時候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一樣。只有變法,才能改革大唐的基石,將大唐從覆亡的命運中挽救出來。」
看著方徹那一年茫然的模樣,李儼知道,這些東西對於這個傑出的將領來說。還顯得太複雜了點。但方徹是他下決心要大力培養的人才,他必須懂得這些東西。因為日後方徹很可能會攻略域外,如果不懂這些,那麼無論多輝煌的勝利,最後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李儼於是接著說道:「方郎,你應該多讀點歷史。如果你好好地閱讀了戰國時候地歷史,你就會發現,無論商鞅變法還是吳起變法,這些變法中,最大的阻力。就是舊貴族舊官僚。這和當前地大唐局勢是很相似的!」
「所以。大唐要想變革,那些世家、勳貴。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們就是最大的阻礙,因為他們將會因為變革而損失大量的利益!」
「方郎,你要知道,別看朕是大唐的皇帝,但是朕的話,未必在大唐能有多大的效果。朕剛登基的時候,曾經下詔要求官員減少百姓的負擔。然而地方官員們沒有幾個聽從的。由於從前的宦官專權,很多官員都是通過賄賂宦官而上任的,他們當然要在百姓身上撈夠本錢才能罷休,所以,朕的改革,只要又不利於他們的,他們都不會執行。而真的想變法,又豈會有利於他們?所以這些人不踢開,變法就不能成功!」
「但是這些人要怎樣才能踢開?朕不能直接罷免所有的官員,這樣影響太大,而且官員都被罷免了,誰來為朕辦事?所以朕只能選擇通過種種手段,潛移默化的消除掉這些官員的存在!」
「而方郎你,就是朕的手段之一!」
「陛下的意思是……」
「你對黃巢,要剿而不滅!你必須將黃巢逼得處處流竄,讓黃巢作為自己的手,去對付那些將會阻礙到變法的官員和世家、勳貴。即使黃巢不對付他們,你也可以以抗寇不力的名義,撤點他們的官位,削弱他們的力量!」
「而對黃巢,你也不能太放鬆,不能讓他有發展的機會。你必須逼得他們不斷的流竄,無法安定下來,更無法獲得補充!至於其他節度使,如果他們能夠聽你的號令可以暫且不論,如果有不聽號令者,可以乘機誅殺。當然,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
「這些,對你的各方面才幹要求都很高!朕對你期望很大,所以才把這個任務交給你,你一定不要辜負朕的希望!」
方徹大聲回答:「臣必不負陛下所托,全力協助陛下,開創新的大唐盛世!」
秘密會見之後,方徹就出發了。一同出發的,還有唐弘夫程宗楚二人本部兵馬、拓跋思恭本部兵馬、王重榮本部兵馬、王處存本部兵馬。其他小節度使的兵馬,要麼因為軍紀的原因被殺被抓,要麼就回到了自己的駐地,所以基本上沒有參與這次的行動。
天下的局勢,在方徹出發後不久,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