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風流唐帝國

正文 第四卷 決戰黃巢第二十四章 御賬議事 文 / 雲昊

    當黃巢軍的各位「大人」正在含元殿議事的時後,李儼也正在自己設立在渭橋的御賬中,接見著幾位節度使。

    這個時候,唐弘夫與程宗楚二人也早已經到達了渭橋。

    關係到自己的身家性命,這兩位也不敢怠慢。他們的到達,比起李儼規定的時間還早了那麼一點。李儼雖然並沒有因此而獎勵他們,總算也沒有責罰他們,算是讓他們心中長出了一口氣。

    現在在御賬中,各鎮的節度使中,就數他們二人最為低調,不但遠遠的坐在遠離御賬中心之處,而且還不發一言,只是默默地坐在那裡而已。

    李儼端坐大賬正中,目光灼灼,掃過賬中的一干節度使們。在他身後,他手下幾員大將:赤衛將軍方徹、近衛將軍胡昊、鐵衛將軍趙德、白虎將軍孫麟都端坐其旁,並沒有與下方眾節度使坐在一起。(飛龍軍統領飛龍將軍馬雷由於飛龍軍屬於絕密的編制,所以一般不在公開的場合出現。)

    這裡,各位節度使按照彼此的品軼高低,依次坐定。王重榮、王處存、拓跋思恭三人坐在最前面。唐弘夫二人由於要保持低調,所以刻意坐在了他們後面。

    但實際上,以唐弘夫的品軼,最少也在拓跋思恭之前。王重榮王處存二人。朔方歷來為節度大鎮之一,其地位當然不是其他的節鎮能夠比擬地。只不過。既然唐弘夫自居其後,王重榮三人推辭一番後,也就順勢坐了下來。

    在唐弘夫、程宗楚二人之後,就是其他的小節度使。這些節度使,好幾個李儼只是隱隱聽說過名號。還有好幾個節鎮,李儼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些節鎮勢力弱小,要麼聽從朝廷號令。要麼就依附於某一強大的藩鎮。雖然單一的勢力不大,但加起來卻也不容忽視。

    那些小節鎮的節度使姑且不論。王重榮等幾大節度使的神情面貌各有不同。

    其中,唐弘夫、程宗楚二人由於曾經犯下過錯誤,所以神情比較老實,也不敢與李儼那似乎隱藏著刀鋒的目光對視。

    然而,其它三位就不同了。

    拓跋思恭地神情,隱隱透著一種不遜。雖然在禮節上對李儼並沒有可以指摘之處,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出來。他地禮節,僅僅是一種形式,一種避免給李儼把柄的形式。李儼甚至可以清楚的從他內心中讀出來他的不恭,或者,還有幾分輕視。

    對這樣的情況,李儼也很是無奈。

    對於這些歸附大唐的胡人來說,這樣的態度,已經很不錯了。自從大唐開始衰落以來。這些胡人早就開始桀傲不遜了。在禮節上,自然也相當疏漏,有地時候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無禮。然而朝廷並沒有有力的手段去節制和懲罰他們。只要他們在名義上臣服於大唐,朝臣們——即使是那些最看重禮節的朝臣們,也就選擇性忽視了。

    這樣的情況已經延續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幾乎已經成為了這些胡人的一種習慣。這拓跋思恭雖然知道李儼的不凡。但那種延續自上代的對大唐、大唐皇帝的藐視,無論他怎麼掩飾,都仍然難以磨滅。於是也就被李儼看了出來。

    李儼暗暗記下了這一情況。他知道,只怕其他胡人對朝廷地態度也是如此——甚至有可能還不如這拓跋思恭。這種情況至少現在是沒辦法改變了。要想真正的改變這一切,只有等到大唐的威信重新樹立起來之後才行。至於現在,李儼也只能同樣的「選擇性忽視」了。

    不過,經過這麼一來,李儼已經對以前只有一定瞭解的胡人之桀驁不馴的情況,有了更深刻地瞭解。而他對已後的李克用父子的態度,也已經心中有數。

    拓跋思恭之外。王重榮、王處存二人的態度就好多了——至少在表面上看不出來他們有一絲一毫的不恭。作為中原的漢人。他們比起那些不懂得如何掩飾自己真正心意的遊牧民族胡人可是強上太多了。

    不過,李儼早已經從後世的歷史上。得知了這兩位日後的事跡,對他們二人在心中已經遊樂一個初步的印象。現在需要地,就是在現實中,通過觀察這二人地表現,將這一印象具體化起來。

    或許歷史在李儼出現後將會發生改變,但是那些已經形成自己性格的人物,他們地性格卻不會因為李儼的出現而發生多大的變化。

    而一個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都跟他的性格有很深的關係。擁有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其反應也會不同。所以,只要知道了他們的性格,就會知道他們面對某件事情將會如何反應。

    這樣一來,即使面對眼前這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改變的歷史,僅僅根據他們的性格,也能推導出他們面對一件事情將會如何反應。

    眼下就是如此。

    李儼知道,王重榮是一個私心很重的人。新唐書中說他「多權詭」、「性悍酷,多殺戮,少縱捨」。可見此人應該屬於一個心狠手辣的梟雄似的人物。

    在後世歷史上,平定黃巢之亂後的的田令孜準備收回掌握在王重榮手中的安邑、解縣兩個鹽池的鹽利,以作為日漸衰竭的大唐財政的新來源。然而王重榮卻大力反對。田令孜調重榮為泰寧節度使,王重榮拒不赴任,上表朝廷大罵令孜。田令孜於是交結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與之對抗。

    此時,王重榮也不甘示弱。求助於李克用,於是大打出手,僖宗不得不再度逃出長安,成為帝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短短十年間兩度逃出長安地皇帝。此後,兩方敵對的藩鎮更引發了廢帝立襄王李熅的風波。帝國的元氣,再度被大大的消耗。

    王重榮為了一己的私利,不惜將整個大唐拖下水。其私心之重可見一斑。事實上,如果不是在廢帝風波期間。王重榮因為對待部下太過苛刻,而被自己的部將常行儒所殺,日後亂大唐地節度使名單中,只怕還會加上王重榮一個。

    至於王處存,他倒是沒有異心,對朝廷也還有一定的忠誠。史書上說他「處存臨事通便宜,有大將風」。是一個很有才幹地人物。但是他對朝廷的忠誠卻也並沒有多高,在朝廷力量明顯不如藩鎮的情況下,他明確的選擇了支持眾藩鎮。所以在田令孜想要收回鹽池之利時,他上書支持王重榮。

    對於這樣的一個人,李儼對他的做法可以理解卻無法容忍。不過李儼也知道,他這樣的人如果用得好,也能成為能臣。後世歷史上地他之所以表現出一副明哲保身的樣子,說到底。還是朝廷自己不爭氣,無力控制藩鎮而已。只要朝廷能夠擁有足以控制藩鎮的強大力量,王處存此人又何嘗不能成為朝廷用來對付藩鎮的一柄利劍?

    在見到這幾個節度使的時候,李儼心中心念電轉,一霎那間就湧過了這許多想法。

    他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列位臣公,朕以沖齡即位,先落於宦官田賊之手,後又有黃巢賊兵攻陷長安,不得已而奔鳳翔。然我大唐氣數未盡,忠臣良將尤在。故諸臣殫盡心力,全力圖賊,故有今日兵圍長安之盛。近日朕召集諸位來此,是想與諸位臣工商議一番攻略長安之策。諸位但暢所欲言,若有計謀上佳者。朕必采之。賞之!」

    說到這裡,李儼的目光在賬內掃視一番:「諸位。這就開始商議吧!」

    李儼的話說完,賬內卻一片沉默,沒有一個人說話。

    李儼皺皺眉頭,只好開始點名了,他指點著躲在席後的唐弘夫問道:「唐節度,你乃是沙場宿將,理應兵法嫻熟,今天地商議,就從你開始吧!」

    唐弘夫心中暗暗叫苦。

    誰知道這個皇帝是不是一個真正懂得兵法的人物?如果是,那麼他提出來的方略就一定要有實際操作性。但如果皇帝只是一個趙括式的人物,那麼他提出來的方略,就必須符合皇帝的心思而不一定要符合兵法——只要看上去過得去就行。

    可是,唐弘夫並不瞭解這個皇帝。他對皇帝地一切情況,都只是道聽途說而來。那麼如何說話才能符合皇帝的心思呢?這可就要大大的費一番思量了。

    仔細的想了想,唐弘夫一橫心,拿出了一個四平八穩的方案:現在最重要的是不犯新的錯誤。不用去想討好皇帝,只要能不犯錯誤就行。

    唐弘夫的方案很簡單。

    黃巢軍在長安的軍隊不多,還不到十萬,而其戰鬥力更是低下,估計唐軍只需要五萬人馬就能把他們收拾掉。而現在唐軍的兵馬,單單是皇帝帶來地,就有十二萬多人!其他節度使地軍隊,也有十三萬人。兩者加起來,一共是二十五萬大軍!

    這麼多軍隊,單單是拼人數,也能把黃巢軍給埋了!更何況,這些軍隊中,戰鬥力強大的軍隊並不只一隻呢?

    於是唐弘夫提出來地方略,就是讓各路大軍全線壓上,穩紮穩打,一步步朝長安推進。通過正面的、硬碰硬的方式,將黃巢軍剿滅。

    這也算得上是一種中規中矩的方案了。

    然而,李儼並不滿意。

    這一方案雖然很中規中矩,但是卻太保守,打法也太蠢笨了。這樣打下去,黃巢軍當然能夠剿滅。但是長安城可能打完了就成廢墟了。這種結局是李儼極力想要避免的。

    唐弘夫的方案出來後,其他節度使果然按捺不住了:這樣的方案雖然結果可以保證必勝,但是朝廷一方地軍隊損失也肯定不小。

    這些軍隊。除了皇帝自己的軍隊,其他的軍隊都相當於各位節度使的私兵一樣。這些節度使的榮華富貴、身家性命可全都依靠這些節度軍來保證。要是這些軍隊損失大了,豈不讓自己的力量大大削弱?這對於那些節度使們,是無法接受的!

    於是,沉寂被打破,節度使們一個個彷彿突然擁有了靈感,七嘴八舌地批駁起唐弘夫方案的弊端來。

    只是。批判容易,讓他們自己拿出一個方案來。卻又都推推諉諉,不肯說出來。

    這些批駁唐弘夫方案地,都是那些小節度使。至於王重榮、王處存、拓跋思恭三人,卻都一言不發,冷眼旁觀著眾小節度使的討論。

    李儼察言觀色,知道哪些小節度使要麼是沒有能力調度多達二十五萬的軍隊,要麼就是心有顧忌。不敢得罪那些大藩鎮,所以保持沉默。至於王重榮等人,他們都在觀看風色,彼此間也有顧慮。要他們說出一個方略來,看來是不可能的了。

    相通這一點,李儼也就知道,指望這些節度使拿出一個好的方略是不可能的了。幸好他早有準備,他手下十幾萬大軍中。配備了不少參謀,可不就是為了用在眼下這種情況中?在李儼手下眾大將、李儼的首席智囊來鵠和總參謀部中地眾參謀,以及羅隱等人——他們也隨軍行動了。那些參謀都經過呢軍事訓練姑且不論,來鵠羅隱等人可沒有。他們能夠跟上大軍行動,可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的協力下,一個周密的方案已經拿出來了。

    李儼知道自己對於軍事方面。並沒有太大的才能。軍事理論他倒是不遜色於任何人,但打仗畢竟不是紙上談兵,他也不想成為趙括。軍事問題,還是讓那些專業人士來解決吧。所以李儼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再過多的干涉參謀們制定軍事計劃的行動了。

    制定出來地軍事計劃,基本上滿足了李儼的要求。不過,李儼的眼光到底是比現在的人先進了上千年,而他在軍事理論方面的水平還是很不錯的,所以他也找出了軍事計劃中地幾個較大的問題。

    不過,現在的參謀畢竟經過的戰爭不多。在經驗方面還嫌不足。計劃中的問題。在經過李儼的指點後,他們也都發現了。但發現歸發現。要想彌補,那就力不從心了。

    這個時候,來鵠出了個主意,那就是把這些計劃中可能出問題的地方,交給藩鎮兵馬執行。如果他們能夠成功,自然更好,如果不能,那麼也能夠取得遏制藩鎮的作用。

    當然,大敵當前,內訌是需要避免的。這些方面即使失敗,也對大局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頂多增加了一點計劃成功地困難罷了。而這些方面失敗造成地損失,對於藩鎮來說,不小,卻也並沒有到傷筋動骨的地步。這樣一來,既削弱了藩鎮,又不會造成藩鎮太大地反彈,可謂一舉數得。李儼當場就點頭同意了計劃。

    現在,眾人紛紛擾擾,唯一一個方略被批判,卻沒有提出一個過得去的新方略來。幾個大的節度使各懷心思,不肯出頭,正是李儼這個方略提出來的最好時機。

    於是,在李儼的示意下,方徹作為李儼身邊新禁軍(李儼的三衛軍取代了從前的禁軍職責,於石碑成為新禁軍)的首腦人物,拋出了李儼這方的計劃。

    方徹是什麼人物?李儼身邊的大紅人,禁軍首腦,一手訓練出白虎軍團的人物,那可是李儼身邊的絕對親信。他的說話,自然也就代表了李儼的意思。

    於是,那些爭吵中的小節度使,忽然失去了挑刺的能力,對這樣一個完善的計劃提不出任何反對意見。

    王重榮等人對望一眼,都對李儼這個計劃的周密而暗自心驚。

    看來皇帝身邊還是有能人啊!

    這個時候他們要想在保持沉默就不行了。

    畢竟無論藩鎮怎麼跋扈,到底在名義上是臣子。只要這個計劃被皇帝當眾採納並按照計劃分派人手。皇帝金口一開,那麼誰都沒辦法反對了。這個時候要是還不出來說話,萬一皇帝打著消耗自己實力的主意,把自己等人派到一個危險的地方,那豈不是糟糕之極?

    於是,王處存等人也開始了討論——當然,他們本人還是要拿著架子的,參與討論的,只是他們的部屬。

    對於他們的這些部屬,李儼也是很關注的。畢竟,藩鎮的節度使被自己的部屬幹掉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如果能夠在其中想辦法挑動,讓他們內亂,這也是削弱藩鎮實力的一種辦法。

    此時帳中,王重榮身邊的部屬就有兩個,一個是王重榮的弟弟王重盈,另外一個,就是在後世歷史上,殺掉了王重榮,後來自己又被王重盈殺掉的常行儒。

    不過這個時候,常行儒與王重榮之間的關係似乎還沒有到惡劣的地步。甚至可以說,王重榮與常行儒之間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常行儒也在竭力幫助王重榮爭取利益。

    拓跋思恭身邊的副將是一個年輕人和一個中年人。那個年輕人叫做拓跋勇,是拓跋思恭的侄兒。那個中年人,則是拓跋思恭的族兄,拓跋思諫。在後世歷史上,拓跋一族因為剿滅黃巢的大功而被賜姓李之後,拓跋思諫此人就以李思諫之名,在拓跋思恭之後接替其節度使之位。此時夏綏節度使已經改名為定難節度使。沒過多久,李思諫就轉任為靜難節度使(邠寧節度使改名)。能得到拓跋一族的根基夏綏節度使之位,可見此人必是拓跋一族的重要人物。李儼對其暗暗留心。至於拓跋勇,李儼到沒怎麼注意。畢竟一個拓跋一族的年輕人,還夠不上李儼關注的等級。

    王處存身邊,是他的兩個弟弟王處直(後世歷史上此人投降朱溫)、王鄴(後世歷史上此人為李克用女婿)。

    至於唐弘夫、程宗楚二人,他們身邊的副將,李儼都沒有印象,看來是後世歷史上不出名的人物,也沒有注意。

    等李儼觀察完眾節度使帶過來的副將時,他們的爭議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結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