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風流唐帝國

正文 第四卷 決戰黃巢第十九章 御駕親征 文 / 雲昊

    媒體產業之後,李儼關注的是紡織產業……

    對於紡織,李儼並沒有太多的知識。他關注這個,完全是為了軍需。一方面希望能夠更廉價的獲得將士們在鎧甲之外的衣物,一方面,也希望在紡織方面的發展,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的資金,以便作為軍資——在這個時代,軍隊始終是最重要的呀。

    另外,他還想起英國的工業革命,正是從紡織業的「圈地運動」開始的。他也未始沒有通過發展紡織業培養資本主義萌芽的意思。

    於是,他興沖沖的將新仙學研究院的人叫來——現在新仙學研究院幾乎已經成為皇家科學院了,李儼的所有科學發明的再現,都離不開他們的幫助。

    他要求新仙學研究院的人研究紡織機。紡織機應該怎麼弄李儼並不太清楚。不過他知道,只要把紡織機平放的梭子變成豎放,就能夠大大的提高紡織效率。而通過增加梭子數量,更能夠增加效率。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騾馬力、水力等等紡織機,那效率就更高了。

    就僅僅說出了這樣幾點,就要求研究院的一幫道士們發明出更先進的紡織機,這也未免太強人所難了。畢竟,這幫道士作為出家人,可是四體不勤的。不要說紡織,連農活都不會幹!

    所以接到任務的鍾離權馬上就面帶難色地表示,自己等人對紡織並不瞭解。只怕不能完成任務了。

    李儼也想到這一點,眼珠一轉,注意就出來了。當下下旨調少府監織染署織工協助研究。

    唐代,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五監都是帶有某種生產性質的國家機關。(國子監屬於製造人才)對於李儼來說,除了國子監暫時用不上,其他四監都是很重要的。李儼早先就拐帶了四監的大量人手。而在長安失陷後,大批工匠逃出長安。因為李儼安於行在。鳳翔城了一個安定之所,再加上李儼的征招。這些工匠除了死於戰亂、落於黃巢之手(對於不重視生產,只知道劫掠的黃巢來說,落於他們手中就等於死亡)之外,絕大部分都回到了行在,重新進入四監編製。國子監的人也來到鳳翔,五監因此得以重建。

    只不過,重建之後地五監力量因為戰亂而損失不少。李儼又拐帶並且下旨除籍了一部分,剩下的更是不多了。不過李儼拐帶地都是那些掌握兵器製作、建築製作等比較重要的工匠,諸如紡織之類的關係到民生的工匠,還在五監中。李儼也早有打算改革諸監,於是就將織染署織工調走,幫助研究紡織機之餘,也作為改革的試點。

    紡織機的問題暫時算是解決了,可是棉花又成了一個問題。李儼可是知道。相對於麻製品來說,棉製品對於御寒的作用大多了。在古代氣候偏寒地時候,棉織品對於整個大唐來說,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棉花有非洲棉、亞洲棉和美洲棉等幾種。這幾種棉花都不是我國的原有作物,中國古代無「棉」字,「綿」是指絲綿。古籍上所記的「木棉」是指作枕芯用的木棉,而非棉花。

    在這幾種棉花中,非洲棉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不晚於西漢中期,系經中亞傳入我國新疆。傳入初期大概種植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新疆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才逐漸普遍。非洲棉產量低,纖維也差,但生長期短,成熟早,適合新疆地區的氣候條件。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廣。

    亞洲棉原產地是印度。質量比非洲棉好,系經過東南亞傳入華南。傳入的時間比非洲棉傳入新疆地時間要晚一些。

    棉花的傳入雖然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長時期中,種植地方只限於新疆、雲南、兩廣和福建的部分地區,棉布在人們的衣著中尚未占重要地位。唐宋的文學作品中,「白疊布」、「木棉裘」都還是珍貴之物。一直到宋末元初,棉布才開始普遍起來。

    晚唐時候,棉花在很多地方還僅僅是一種觀賞性花卉,而不是一種經濟型農作物。這個時候,中原還沒有棉花大量種植。要想推廣棉織品,必須到西域、南詔或者嶺南等地去找棉花種子,再行推廣。

    可是,現在西域已經不在大唐之手,南詔屢屢叛亂,都不是安定地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到嶺南去找棉花種子。然而現在處於戰亂中,去嶺南也不容易,只好等到消滅黃巢之後,才能派人去。

    相通這一點,李儼只好歎息一聲,將這件事情放下了。現在他要忙的,是御駕親征黃巢的事宜。

    御駕親征的主意,李儼早就有了。

    本來,按理說,李儼作為一個皇帝,不應該跟自己的臣子去搶功。畢竟,如果真的他御駕親征的話,那麼那些將軍們的剿滅黃巢的大功,頭一份就應該是皇帝地了。不然,誰敢跟皇帝贈這個頭功?那可是大逆不道地!

    而有了皇帝在前線,將士們打起仗來,總會感覺束手束腳,施展不開。很多大膽的戰術,因為顧忌到皇帝地安全而不敢使用。尤其是皇帝對士氣的影響,特別大。

    皇帝在前線的時候,將士們固然會因為御駕親征而提高士氣。但一旦戰事不利,為了皇帝的安全,皇帝必然要撤退。而這個時候,皇帝的撤退,對士氣的負面影響,是十分惡劣的。歷史上曾經有許多御駕親征的皇帝,因為在戰事僅僅出現不利跡象而撤退,結果讓士氣大跌。最後輸掉戰爭,甚至皇帝本人都有被擒的例子。

    當然,開國之主地江山都是自己打下來的,他們的御駕親征屬於特例。事實上,以開國之主的膽略,即使處於下風也會堅持戰鬥,又怎麼會在僅僅才出現不利跡象的時候逃跑呢?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總而言之。除了如同後世宋真宗澶淵之盟的時候,國家已經到了危急關頭。不得不讓皇帝御駕親征鼓舞士氣的情況下,大臣們都是反對皇帝御駕親征地。

    而古往今來,御駕親征的明君不多。反倒是昏君有很多都是喜歡御駕親征地。比如說明代土木堡之變的主角英宗,比如說明朝正德皇帝,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所以,雖然鄭畋的討黃巢檄文發出的時候,李儼就已經提出要御駕親征了。但是一直到一個月之後的現在。李儼才勉強徵得鄭畋的同意。

    這還僅僅是鄭畋地同意。還有其他大臣,壓根就沒有說通。不過這都是鄭畋的事情了。李儼需要說服的只有鄭畋一人。其他大臣都需要鄭畋去說服。鄭畋雖然知道這會給自己背上煽動皇帝御駕親征,擾亂朝政的奸佞罵名,但李儼的理由卻說服了他,這個罵名他也只好背上去了,不然怎麼能叫忠臣呢?

    李儼說服鄭畋的理由,和自己想要御駕親征的理由一樣,都是對於眾節鎮攻打黃巢時的表現不放心。此前若不是眾節鎮養賊自重。黃巢又豈會鬧出這麼大地聲勢?所以李儼將鄭畋說服了。而甚至此後歷史發展——雖然是後世那個歷史發展,現在應該有一定的改變了,但大體脈絡應該是不變的——李儼更知道,此前養賊自重不過是個開始。此後的事情更加重要。如果不是這些節度使都有私心,造成黃巢之亂中朝廷威望大減,從此失去了號召力。朱溫也不可能在二十年後那麼容易的廢主自立。

    在後世歷史上,大唐消滅黃巢的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

    中和元年四月(公元881年),唐軍諸道勤王兵至,包圍長安城。膠著之間,唐朝義武節度使王處存等人曾一度攻入長安城,市民喜迎官軍,黃巢軍大駭奔逃。

    這時候,如果諸將能夠同心協力,窮追黃巢,黃巢早就滅了。又如何能夠在日後再入長安。對長安實施大屠殺?又如何能夠圍困陳州十月。如何能夠出現「糜骨皮於臼」、「日食數千人」地舂磨寨?又如何會「縱兵四掠,自河南、許、唐、鄧、顯、鄭、汴、曹、徐等數十州。鹹被其毒」?

    只可惜,同心同德這句話,並不存在於當時的將領腦海中。

    當時唐將程宗楚率軍首先自延秋門進入長安城,唐弘夫緊接著率軍趕到,王處存率領精銳士兵五千人於夜晚也進入長安,得到長安市民的歡迎。入城的程宗楚等人恐怕其他將領入城分去他們的戰功,竟不通報鳳翔節度使鄭畋和夏節度使拓跋思恭。而入城的官軍士兵們放下軍器進入居民私宅,搶奪金帛,掠取妓妾。王處存下令軍士繫上白色絲綢頭作為記號,但坊市無賴少年不少人也載上白絲頭,照樣掠人劫貨,使長安城內一片混亂。

    這時黃巢率軍露宿於霸上,偵察到城內官軍號令不整,而且圍長安的諸路官軍互不聯繫,於是率軍還襲長安。黃巢軍自諸城門分別進入,大戰於城中,唐將程宗楚、唐弘夫都被殺死,官軍士兵由於搶劫物太多,負重而走不動路,被黃巢軍殺得大敗,死者有十分之。王處存收拾殘兵餘眾歸還到渭橋紮營地。

    丁亥,(十月)黃巢再進入長安,極怒長安市民先前歡迎唐軍的舉動,於是「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唐諸路軍全部撤退,黃巢軍的聲勢更盛。

    這一來一去對長安城的劫掠,再加上黃巢第二次敗逃出長安時縱火焚燒長安宮室,官兵再入時地「官軍暴掠,無異於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讓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偉大輝煌地都城,遭到了致命的浩劫。從此以後,這座集中華文明輝煌於一身地長安城再也沒有恢復過元氣,就此與大唐一起衰落了!這是何等令人痛心疾首地事情!

    從前的雲子昊。每當讀史至此,只恨不能把搶功壞事的眾人挫骨揚灰,殺而後快!只可惜,壞了大事的罪魁禍首,竟然在黃巢再入長安的時候就已經死去了。否則,當他們得知黃巢此後的作為,不知道會否為自己的行為而慚愧。

    到了現在。李儼當然不能讓舊事重演。他本有心把幾個罪魁禍首地除職。只是,他拿不出一個說得通的理由來。畢竟。此後地事情還沒有發生,李儼要如何解釋他為什麼會知道此後歷史發展的問題?而且,當時大唐的將領又有幾個不是爭功之人?說不定,換了人還不如這幾個呢!也就只好罷了。

    但是,他是絕對不希望這種情況向後是歷史一樣重演一遍的。

    而在後世歷史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因為將領們私心太重。只怕僖宗躲在西川不肯出來,這些人少了鉗制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他要御駕親征,他要用自己的大軍、自己的皇帝名義,阻止這一切。如果有人再敢不聽號令,彼此爭功、搶劫百姓,那麼他手下地十五萬大軍,就會讓他們明白。什麼叫做軍令不可違!什麼叫做殺無赦!

    不過,這一切的條件是,諸節鎮得兵馬,在皇帝御駕親征之前,並沒有輕舉妄動,並沒有攻打長安。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李儼在決定御駕親征、還沒有說服鄭畋的時候,就已經先發出措辭嚴厲的詔令,命令諸節鎮兵馬必須駐軍原地,對長安圍而不攻。違令者斬。

    同時,他知道程宗楚、唐弘夫等人都對鄭畋言聽計從,於是也讓鄭畋給他們去信,讓他們保持軍隊不動的態勢。

    有了這兩個因素,再加上由於李儼出現在鳳翔導致的歷史改變,鳳翔節度軍和鄭畋都沒有出現在包圍長安的兵馬中。此時圍困長安地軍隊,只有唐弘夫率領朔方節度兵馬兩萬屯渭北。王重榮率領本部兵馬三萬屯沙苑(今陝西大荔縣南)。王處存率領本部兵馬兩萬五千屯渭橋,拓跋思恭率領本部兵馬一萬八千屯武功(今陝西武功縣西北)。程宗楚率領本部兵馬一萬三千進駐盩厔(今陝西周至縣)。還有其他零星節度使兵馬,有三千的、有兩千的,戰鬥力都不強,依附於這幾大節度使兵馬之中,也就不用詳說了。

    而鳳翔的兵馬,在後世歷史上,多達七萬之多。少了這聽從鄭畋指揮,全心剿滅黃巢軍的七萬人馬,其他互相鉗制,互相爭權奪利的幾鎮節度使都不敢貿然進攻,生怕因為自己努力攻打長安城而造成兵力地損失,從而被其他節度使吞併。可能相互間的提防稍微少一點的是唐弘夫與程宗楚,畢竟他們都與鄭畋相善。但即使如此,他們間也不可能出現開陳布公、全無提防的情況。

    所以,李儼的詔令和鄭畋的私信也正中他們下懷,一個個嚴守本部駐所,卻沒有實際性的進攻舉措。

    隨後,他們就接到了李儼御駕親征的消息。他們彼此間有什麼盤算,這就不為外人所知了。

    卻說鳳翔城中的李儼,在打好了御駕親征主義之後,就開始做出征的準備。而說服了鄭畋之後,鄭畋也果然厲害,不過三天時間,就做通了眾臣地工作,朝議一致通過了李儼地御駕親征計劃——說是朝議通過,是因為如果眾臣反對的話,就算李儼是皇帝,也不得不屈從。畢竟李儼要想安穩地出征,沒有這些大臣在後方鎮守那是絕對不行的。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對皇帝的牽制了吧。

    朝議通過李儼的御駕親征計劃後,李儼的種種準備也已經基本上完成了。

    這一次,李儼基本上將鳳翔的軍隊力量抽空了。

    除了白虎軍團三個師一共三萬人留在鳳翔,作為城防軍隊之外,其他所有軍隊都將隨同李儼出征。

    這個時候,朱雀軍團的整編也初步有了成效,戰鬥力不能說很強,但至少也在當時大唐都平均水準之上。他們二萬人(山南西道軍三萬人淘汰後只剩下了兩萬人馬)全員出擊,就是為了練兵。

    實際上,除了已經經歷過幾場戰事的三衛軍六萬五千人(抽調了五千人出來擔任白虎軍團、朱雀軍團的中下層軍官),白虎軍團的七萬人僅僅只經歷過逼降山南西道軍的行動。那只能叫作軍事行動而不能叫做戰爭。當然,說他們沒有經過戰爭,只是說在白虎軍團成軍後沒有。之前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實戰經驗的,否則也沒這麼塊形成戰鬥力。

    所以,實際上除了三衛軍,李儼手下的其他軍隊都沒有打過大仗,的確需要拉出來歷練一下了。

    不過,有了六萬五千人三衛軍在背後撐腰,白虎軍團,尤其是戰鬥力最低的朱雀軍團並不用擔心,只需要專心磨練自己的戰鬥力、吸取戰鬥經驗就可以了。

    在爭奪留守名額的時候,白虎軍團的幾個裨將大大的發揮了大公無私的大方精神。三個師的名額被各位裨將們用各種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理由推來推去,實在深得太極神功的精髓,不愧為李儼太極拳的傳人……

    到最後,第三師、第五師、第七師的裨將技低一籌,不敵其他四位高手的太極推手,不得不心不甘情不願的接受了這一「光榮的任務(李儼語)」。等他們回營後,被手下將領大大埋怨。甚至他們出去吃飯——李儼親自掌控的軍隊中,所有將領軍官都必須跟普通小兵一樣,到食堂用餐,雖然也有一定的諸如不用排隊,可以根據配給加點餐之類的特權,但是卻必須在食堂用餐,不得自己私下開小灶——的時候,都要低著頭、遮著臉,恨不得蒙上蒙面布。用他們的話說,感覺「對不起弟兄們的厚望,不敢見人」了。

    畢竟,他們這些軍隊吃好喝好,養得白白胖胖的,都有點過意不去(古人真是純樸啊……),再加上李儼的洗腦宣傳,都恨不得馬上上戰場,報效國家。但是留守鳳翔的部隊可沒有什麼仗打。李儼有嚴令,鳳翔留守部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主動出戰,只能穩守鳳翔城。只要在大軍回防之前守住鳳翔,就是天大的功勞。但是這對那些鼓足了勁想大戰一場的士兵和將領來說,實在不合心意。

    幸好,李儼最後勉強給了他們一個希望:前線戰鬥中施行末位淘汰制,作戰不力,戰果排名最後一名的部隊,必須調回鳳翔城,與鳳翔城的部隊交換。這一下,留守部隊的心中就有些不夠兄弟了:他們倒也不希望大軍失敗,但是只要有一支部隊作戰差點,能讓他們上前線就行了。而被選中作戰的部隊,自然也摩肩察踵的準備大幹一場,千萬不能讓留守的那些傢伙遂了心意:要知道,他們心意的滿足就意味著自己心意的不被滿足。為兄弟兩肋插刀,為打仗插兄弟兩刀,你們留守部隊還是老老實實的干城防軍這份有前途的職業吧……

    士氣如虹,軍威鼎盛,李儼心中很是滿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