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春秋裂

《》第二卷 趙鞅執政 第六十一章 消失國度 文 / 月冷秦關

    雖然已經是春天,但是風依然寒冷,趙鞅的十幾萬大軍正走在回晉國的路上,士兵們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面對北方凜冽的風,一個個還是凍得瑟瑟發抖。

    當大軍路過鮮虞古城的時候,殘垣斷壁,沒有燃燒的灰燼在北風的飄灑的到處都是,嗆得士兵們直咳嗽。天空中的老鷹在盤旋著準備在尋找腐爛的屍體,看到晉軍隊伍過來迅速飛走。城中的野狗、野狼在爭搶著食物,北方的冬春季節正是食物缺少的時候,一時間能找到這麼多燒死的人和牛羊的屍體,讓餓了一個冬天的野狗、野狼找到了美餐一頓的機會,看到隊伍過來,很不情願的叼著嘴裡的腐肉離開。望著這些被野狗撕裂的屍體,有的士兵忍不住嘔吐起來。

    望著這一路的淒涼景象,就連能征慣戰見慣了殺戮的魏侈也感到於心不忍,他對身邊的豫讓說道:「打了半輩子仗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淒慘的景象。」由於豫讓這次救了魏侈,於是老魏就喜歡和豫讓聊天,豫讓對這位可以當自己父輩的老將軍也就多了一些瞭解,兩人竟不自覺成了忘年交。

    豫讓:「自古以來有戰爭就有殺戮,這時免不了的。」

    魏侈:「這個我也知道,只是這一次更加慘烈罷了。」

    這時智瑤插話道:「這只是晉國爭霸過程中必須要經過的一次罷了,說不定今後還會有更加慘烈的。」

    魏侈和豫讓望著智瑤,不知道他怎麼會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來。

    聽著後面這些人的談話,趙鞅一句話也不想說,現在他所想的和他們這些人都不一樣,離開晉國已經幾個月了,他已經想南子了,這位美人剛剛來晉國幾個月時間自己就出兵征討鮮虞,把這位大美人給冷落了,回去一定好好「犒勞」一下這位尤物。

    於是趙鞅下令部隊迅速離開鮮虞古城,經過一天一夜的急行軍,鮮虞古城越來越遠,直到消失在所有人的視線裡。從最早出現在史書裡公元前774年到公元前489年,鮮虞立國285年後滅亡。從立國到滅國,鮮虞一直是晉國的心腹大患,晉國歷代執政者都有將其滅掉的想法,只是苦於各種原因沒有成功,這一次這個古老的國度終於在晉軍的鐵蹄下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

    在周朝,對遵守周禮的地區稱為夏,對遵守周禮的人們和民族稱為華,對不遵守周禮的人們和民族稱為蠻、夷、戎、狄。蠻在南方,夷在東方;西方的稱戎,北方的稱狄。戎和狄主要分佈在今黃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區,北戎、山戎分佈在今河北和遼寧等地。狄分為白狄、赤狄和長狄。白狄在今陝西一帶,赤狄中分佈在今晉東南一帶。

    後來白狄族在鮮虞水沿岸發展起來,所以叫鮮虞族。到了春秋時,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個小國。即:鮮虞(在今正定);肥國(在今蒿城);鼓國(在今晉州)。三個部落國建立了城邦聯盟,與南面相鄰的晉國相對峙。鮮虞之名,最早出現於史書《國語·鄭語》,公元前774年,當時洛陽以北分佈著華夏族封國和狄族部落國,有衛、燕、狄、鮮虞。

    多年來由於鮮虞國一直在晉國的北部活動不斷引起了晉國當政者的惱火,從晉文公時期就一直對鮮虞不斷用兵,但一直沒有取得成功。直到公元前530年,晉昭公上台,晉國開始有計劃地進攻鮮虞。晉國選派的大將是大夫中行氏荀吳(前面介紹過他就是中行寅的父親),荀吳智勇雙全,假稱要與齊國的軍隊會合,向鮮虞借路通過。鮮虞一答應,他們立即進入肥國的都邑昔陽,滅掉了肥國,俘虜了肥國的國君肥子綿皋。荀吳班師回晉之時,企圖順路滅掉鮮虞。鮮虞的部隊英勇善戰,加以滹沱河作為南部屏障,荀吳沒有成功。公元前520年6月,荀吳巡行太行山東麓,派軍士偽裝成糴米的商人,背著武器鎧甲埋伏在鼓國都城門外,夜間發起突然襲擊而滅了鼓國,從此斬斷了鮮虞的左膀右臂。

    晉國打破鮮虞的城邦聯盟之後,趙鞅開始在晉國執政,加強太行山東麓北部的邊防建設,在與鮮虞接壤的城邑置郡縣,派賢臣董安於任上地郡守,駐在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董安於嚴明法紀,從嚴治政,積極備戰,但都沒有成功。公元前507年9月,鮮虞**隊在平中(今唐縣境內)打敗晉國的進攻。晉國的將軍觀虎不把鮮虞國放在眼裡,自恃其勇,孤軍冒進,結果當了鮮虞的俘虜。公元前505年晉國再次對鮮虞國形成包圍之勢。鮮虞國正在危急之時,晉國卻發生了政治事變——即:六卿之亂,趙鞅一直騰不出手了對付鮮虞,對其持容忍態度,但是誰都知道趙鞅的這種容忍中卻蘊含了更多的仇恨,只要一有合適的時間,他就會立刻爆發。直到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趙鞅率師北擊鮮虞,不久滅之。從此,鮮虞在史籍中消失。由於趙鞅對北方的鮮虞採取絕對高壓的鎮壓、屠殺、燒城、滅國戰略,此後幾十年間,這塊土地上成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禁地,一旦踏上就會感到後背上那一股透心的涼氣,正是因為如此此後的幾十年裡,少數民族再也不敢在晉國的北部邊境騷擾,安定的北方邊境為後來趙鞅領導晉國爭霸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489年春夏之交,趙鞅回到了晉國都城——絳都,受到了高規格的迎接,國君晉定公帶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趙鞅與晉定公攜手一起入城。《史記。趙世家》如此記載: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意思就是說:趙鞅名義上是晉國的世卿,但事實上是晉國的專權者,他的封邑等同於中原的諸侯,「侔」是相等、齊等的意思。足以可見此時的趙鞅在晉國乃至中原諸國中的權勢和地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