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城空明
人物塑造是小說創作過程中一個永恆的話題。在以個人英雄主義為核心的網絡小說中,能否塑造出生動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直接決定了一部作品的成敗。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們通常採用「扁平人物」塑造,也就是所謂的臉譜型人物。
一般來說,扁平人物的主要塑造方式為強化「人物標記」,包括強化性格標記、語言標記、行為標記等。能夠做到這幾點,已經足以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
但實際上,人的行為、動作也並非總是完全符合某一性格特徵的。足智多謀的人也有犯低級錯誤的時候;愚昧無知的人也有一時開竅的時候;粗魯莽撞的人也有心思細膩的時候;剛毅果斷的人也有猶豫不決的時候。如果單純的通過反覆出現同一特徵標記來強化人物特點,難免會造成些許生硬感。
同時,一個性格獨立鮮明的主角,能夠使性格相近的讀者輕鬆地產生認同感,同樣也會阻止性格不同的讀者產生代入感。
本將會提出另一種人物標記強化方式。
此種方式不但可以更好的塑造特色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更能夠避免性格與行為完全統一所帶來的生硬感,同時亦可解決不同性格的讀者與小說代入感之間的問題。
這便是——強化心理原型標記。
簡單易懂的原型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有助於人物的心理刻畫,這並不難理解。
但實際上心理學種類非常多,比如研究治療心理疾病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神經系統與心理活動的神經心理學、研究年齡與心理變化的發展心理學等等。
顯然,為了寫小說把這些一一學過來根本沒必要。
對於網絡小說創作而言,原型心理學更加快捷方便。
(本僅涉及皮爾遜十二原型心理學中最淺顯的理論基礎。如果您希望看到有關原型心理學的深度研討,請直接將下無視掉吧^_^)
原型概述
原型的概念最早來自於卡爾·榮格,約瑟夫·坎貝爾把原型的來源解釋為人類較深層的集體無意識,卡羅爾·皮爾遜則給出了十二原型的理論。
不過這些並不重要,在這裡,我們只需要將原型理解為人格的標準模式即可。
每個人都擁有著十二種原型。天真者、孤兒、戰士、照顧者、追尋者、破壞者、愛人者、創造者、統治者、魔術師、智者和愚者,每種原型都可象徵一種人格,負責著不同的人生歷程。
原型本身並沒有好與壞、強與弱的分別。但是由於不同的人成長經歷、生活環境、所受教育以及其他一些先天因素的不同,原型的表現也會有強有弱,呈現不同的層次,甚至會處於負面狀態或隱藏狀態。
某種原型處於主導地位的的人,便會呈現出該種原型的特質。以「戰士」原型為主導的人勇於克服困難;以「孤兒」原型為主導的人善於提出質疑;以「愚者」原型為主導的人樂於享受生活……
實際上,在現實中,你有可能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經歷多種心理原型的作用。
例如,當你產生了一個很棒的構思時,信心滿滿的坐在電腦前,準備寫出一部「絕世奇書」(天真者)。你羅列出自己的想法,制定了一份簡要的計劃(戰士)。可很快你就發現了各種問題,不知該從何下筆。苦惱中的你,轉向互聯網尋求幫助(孤兒)。你在網上搜集各種資料,在論壇上看別人的經驗(追尋者),可是更多的問題卻接二連三的呈現在你的面前。你感覺到了麻煩,於是放棄了想要寫作的「可笑想法」(破壞者)。(請勿模仿)
原型的應用
當我們想要創造出一個性格多樣,複雜完整的人物時,只要讓他同時具備多種原型特質就可以了。不過並不推薦這樣做,因為這不但十分的複雜,需要有強大的筆力支撐,且並不適合網模式。
至於讓同一個人物同時擁有完整的十二種原型,你將創造出一個只存在於理想中的完整人類模型。
我們只需要讓一個人物擁有一種原型就夠了。原型雖然只有十二種,但每一種原型層次定義都極為豐富,並不用擔心「人多原型少」的情況出現。
前面的「扁平人物」塑造,我們提到了人物的「原型標記」。
強化原型標記,就是讓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完全符合某一原型特質。
這種人物標記方式和常規的性格標記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原型僅作為一種心理模式。它具體表現在人物的追求目標、心中的畏懼、應對困難的方式等方面,細節處靈活性很大,完全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來改變細節,而不用像其他人物標記般死死地限制住人物的一言一行。
同樣,在代入感方面,不同原型特質的讀者也並不會產生強烈的疏離感。因為十二原型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心理特質,就算處於隱藏狀態的原型,也不至於產生排斥心理。
當然,前提是別總把主角往原型的負面(陰影面)狀態寫。
原型的陰影面並不代表著「壞的」、「差的」、「不良的」,它們只是原型的另一種狀態。若某人處於原型的負面狀態,這說明他並不是原型的掌控者,而是被原型所操控。
原型的負面狀態有時會比正面的原型更加強而有力,尤其是用在塑造配角、反派的時候。如果你在煩惱配角太花瓶,反派智商太低,而不這麼寫又會搶了主角風頭的話,不妨試試「負面原型標記」吧
吧。
原型詳解
原型探索
理解、探索內在原型的過程通常被稱之為「內心的探索之旅」。它由「準備期」、「探索期」、「返回期」三個階段構成,分別對應著人類心理發展的「自我」(ego)、「靈魂」(psyche)和「本我」(self)三個階段。(這不同於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本我id」、「超我superego」)
準備期包括天真者、孤兒、戰士、照顧者四部分。自我被視為靈魂的容器,構建完整的自我,使人們認識自己、學會生存之道,構建與外界的聯繫。
探索期包括追尋者、愛人者、破壞者、創造者四部分。與宗教界象徵永生不朽的靈魂不同,榮格認為靈魂是集體潛意識的同義詞。它象徵著更深層次的體驗與認知。
返回期包括魔術師、統治者、智者、愚者四部分。本我是個人內在探索的終點,它代表圓滿完整、內在的平衡;也代表旅途已然結束,個人的生命在新秩序下已經得到改變。
準備期
天真者
每個人都是由天真無邪的嬰兒開始的。從小得到充分照顧的孩子,會對世界充滿信任,認為這世界是安全的。他們願意接受來自他人的幫助,願意學習來自他人的生存技能。有朝一日,他也會為別人提供安全的保護,並將自己所學的傳遞下去。
天真者象徵著信任,它相信著一切外來的信息。如父母隨口的一句愚笨、懶惰,把成績不好歸結為自己不夠聰明;它會內化種族偏見、性別歧視、同性恐懼或階級意識;它相信別人所譴責的一切人或事物都是不好的。
天真者渴望著無條件的接納,畏懼著背叛與拋棄,它會拒絕接受失望。
如果否認受到虐待,就不用為自己作戰;如果將自己的過錯投射在別人身上,就不用作出改變;如果接受來自他人的敵意和傷害,就可以不用體驗面對批判、敵意時的無能為力感。
於是,天真者會陷入陰影面,它盲目地信任,不合情理的樂觀,否認著一切自己所不希望見到的事實。
許多宗教傳統都有紀念「失落純真」(fall-from-innocence)的儀式。例如,在基督教教義中,人從伊甸園墮入艱辛困頓的塵世。經歷種種磨難,最後總會有救贖者來到,並解救人類,帶人重返天堂。
在方化中,樂園的失落是一種悟道方式,它象徵以真知灼見將我們自虛幻的假象中解放出來。我們跟隨大師們修行,以證得涅盤解脫而體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正如宗教、神話中所示的那般,只有經歷過失望、背叛,體驗幻滅等失落,在不幸中仍保持著信心的天真者,才能免入陰影面,重返樂園,成為睿智的天真者,樂觀信賴卻並不盲目。
倘若在喪失信心,那便是孤兒的故事了。
孤兒
內心的孤兒原型,是由兒時所經歷的遺棄、背叛、虐待、忽視所形成,也包括了老師的不公平、同伴的取笑、朋友背後說壞話、愛人的離去等等。
孤兒的特質,還包括對世界漸增的不信任。比如認為專家的話都不可信、不給紅包醫生不治病、商人會為賺錢而污染環境、官員全都貪ソ污受ソ賄、社會沒有自ソ由民ソ主的存在等。
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被棄、犧牲與無力的孤兒,往往會拒絕來自他人的救助。他們認為,如同天真者一般的信任,正是引狼入室,邀請別人再來欺騙自己一次的把戲。
於是,孤兒陷入自我孤兒化的循環,逐漸墮入陰影。
天真者在被逐出樂園時,曾得到上帝的許諾,只要保持信心,彌補過錯,便可得到救贖。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救贖,就像神話中的伊斯梅爾、路西弗、凱恩等人物,被永遠的拒絕在了樂園之外。
對於失去樂園引起心中的絕望和疏離、放棄對樂園希望的人而言,接受自己需要幫助的需求,和其他共同反抗權威的人相互依靠,在塵世間創造出一個新的樂園,才是最佳選擇。
戰士
人們一提到英雄,總會把他想像成戰士,一個逃開環境的羈絆、追尋生命寶藏的人。在此過程中,他必定會遭遇到困難險惡。這類的英雄,有過人的勇氣、崇高的理想和冒險的精神;他們捍衛疆土、保護弱者、護衛榮譽以免受到侵犯。
戰士原型的作戰理由是為了主張生活的權利。任何時候,當人們為老闆的不公、師長的偏心或其他權威的偏頗而採取行動,以保護自己或別人免於受傷害時,他就是戰士。
每當人們為理想原則而冒生命的危險時,戰士原型的積極面就在生命中出現,它也存在於所有受到壓迫族群的反抗掙扎中。
今曰,許多人厭惡戰爭,戰爭已不能成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了。但是這並不是戰士原型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讓戰士原型進化到更高的層次。
人若沒有保護疆土的能力,那麼明、國家、個人將沒有安全可言。高層次的戰士原型,他的武器包括談判技巧、機智反應、法律知識、語言能力和組織同黨的能力。高層次的戰士可以將原始的掠奪特質轉化為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表現。
簡單來說,戰士的陰影就是為了自我優越而戰。在經濟上、政治上,負面的戰士非常有競爭心,但這些努力奮鬥卻與崇高的理想或社會目標毫不相干,只以淺薄貪婪的方式來爭取第一。他們所要的只是金錢、權勢、地位,為此他們願意以卑下的手段來攫取利益。於是,他們變成惡棍,而非英雄。
照顧者
&
bsp;理想中的照顧者是十全十美的父母,充滿慈愛、無私忘我地照顧孩子,願意為孩子的利益而犧牲自己。嬰兒時期,照顧者會關注襁褓中幼兒的每一個需要,孩子漸漸長大後,它會督促孩子學習瞭解世事,逐漸地讓孩子茁壯成長、自我獨立。
類似過程發生在老師與學生、心理醫生與病人、護士與病患、老闆和員工、保護者與被保護者間。
照顧者是自我發展中最高尚的原型特質,它幫助人從自我層次提升到靈魂層次。
然而,如果某人照顧者特質太強,便可能完全為了迎合他人的需求而沒有自我。當別人開口要求時,它也沒有拒絕的能力。
它也可能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要去幫助他認為需要幫助的人,不管別人有沒有請求協助。
事實上,許多人都以照顧別人來掩飾內在被遺棄的感覺,但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照顧自己而已。
探索期
追尋者
人們渴望追求,總覺得心靈空虛、人際疏離、對局限感到不滿,但又不知道到底失落了什麼,只覺得在渴望一些難以言詮的東西。尋尋覓覓、攀登不同的生命高峰,探求新的視野尋找智慧,越過邊際探索前人未曾探索過的領域、完成前人未曾完成的夢想。內在的渴求回應靈魂的呼喚——去超越。
沒有人能免於未知的召喚。無論我們想像那召喚來自天之涯或海之角,無論它來自天外天或理想新世界,也無論我們所追求的是財富地位、政ソ治自ソ由或經濟繁榮,甚或就是追求明心見性、證入涅盤。
追尋內在滿足感可能發生在不同年齡的人身上,但特別容易吸引正進入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初期者的注意。這是一個探索時期,他們探求新境地、嘗試新觀念和新體驗,學習認識世界。
旅行異地、學習新知、嘗試體驗,正是這個時期的特色。
年輕人得到環境的足夠支持,會興致勃勃充滿渴望地回應內心的呼喚,他對探索的熱切興奮之情,遠大於遠離父母和家庭的恐懼。這些新奇的冒險,也許是學校或工作的變換,也許是結婚、加人軍隊或出外旅行等等。
但不管你當時是什麼理由,它都幫助你邁出自己生活的一大步。矛盾的是,對自我而言,這種衝動冒險不見得是好選擇;但是對靈魂而言,卻能幫助它發展茁壯。
我們若不回應追尋者的召喚,它可能會轉換為陰影面。它會有強烈獨立的衝動,使我們孤立隔絕。若完全不理會它的召喚,它便會以不同的生理或心理異常狀態來表達。
想攀登靈魂極致的渴望,會促使人們以服用毒ソ品的方式來達到興奮,或者以渴求危險刺激、或不擇手段的追求等負面方式來表達。通常這種追尋是渴求成功的世俗野心,但有時它也可能是未加節制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西方神話中,路西弗追尋精神靈性極致的故事裡,本意是「帶來光明之人」的路西弗,大膽地偷取上天的神力,想找尋更多的光明,但是因為他不只想要登高,更想要遠高於眾人之上,結果卻反而墮入無邊的黑暗中。追尋者原型的陰影面常會以傲慢的形象出現。
依卡羅士則不知是因驕傲,或是被自我熱切的追尋所激勵,魯莽地飛近太陽,熔化了臘翼而墜沉大海。
破壞者
人常用瘋狂購物、大吃大喝或酗酒用藥等方式來麻痺自己、不肯清醒面對生命。但是早晚人會因為內心的失落、恐懼、痛苦,而開始探索生命自我。我們以為是自己主動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卻不知道其實自己是在破壞者原型的影響下而做的選擇。
弗洛伊德認為「死之衝動」與「生之本能」都是人類生命中極其強烈而無法抗拒的力量。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為何人明知抽煙會致命,卻仍繼續抽煙?為何人要從事壓力極大的工作?為何人要繼續讓自己處在被虐待的關係中呢?許多人都以自我獨特的方法,藉著生活模式和自我毀滅行為,下意識地選擇死亡。
實際上,人沒有方法可以逃避死亡。對大多數人而言,甚至也不能完全逃避自我毀滅的行為。有人雖斷然放棄不良惡習,卻仍沉溺於某些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模式中,如暴飲暴食、生活不檢或貪婪無度,似乎不能完全擺脫破壞者原型的影響。
於是,問題就可以簡化成是誰被毀滅?被誰毀滅?
如同所有的原型,破壞者也有正面和負面的表達形式。我們可以被破壞者原型的負面控制而成為罪犯或成為革ソ命家,以顛覆的破壞者來改變高壓控制的制度。謀殺、強ソ暴、虐待兒童和搶劫等破壞行為,都是破壞者病態的形式,全都會帶來自我毀滅。
若拒絕承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破壞者就會變成邪惡之人。最糟時,有些自我發展失敗的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道德感、或自制力,結果完全被破壞者控制,不但無能為力而且也無法停止自毀行為。
在正面形式中,破壞者特質幫助人們清理心靈衣櫥:在情感上,它幫助人們與不佳的關係分手;在精神上,它幫人們放棄不再適合的想法和行為。然而,當破壞者原型作用時,雖然是好的方面,內心總會因引發的破壞行為而產生負罪感。
愛人者
沒有愛,生命就無法與靈魂結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讓自己與某人或某事密切結合,最先是父母或代替父母角色的人,以後才是心愛的毪子或玩具。孩子漸漸長大,愛意執著的範圍就更大,包括住處房屋、遊戲玩具、親朋好友和各種活動。
人若與世界沒有任何聯結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從封閉自戀,到日常生活中無法對自己、對所愛之
人、對工作、對倫理價值給予承諾。
當我們看到某處風景、從事某項工作、通過某種宗教或生活方式,而經驗到一種熱情,我們就體會到生之本能與欲ソ力。工作時,當我們感到與某物的聯結特別強,以至於當想到會失去它,就會引起無可忍受的痛苦時,這就是生之本能。沒有生之本能,我們雖活著,卻沒有生命的意義。
創造者
創造我們生命的,是靈魂,而不是自我。我們的靈魂會選擇以體驗疾病或失落痛苦來開啟更深的智慧,讓自我有所成長。這些方式,是自我所嫌惡的,因為自我的功用是用來幫助我們身體健康和功能正常。因此,當這類事情發生時,自我會覺得飽受迫害。
不管統整後的意識會變成什麼,不管對自己有多忠實,大多數的人們仍受到自我的制約、社會的束縛以及自然規律所限制。
如果還未開始自我探索,以及尚未發展一個強壯的自我,並與靈魂結合,人們就無法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感覺自己的命運好似由別人所創造,而也許我們的生活,也真的是生存環境和自我限制下的產物;這種情形,就是我們被創造者陰影所控制,我們不想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返回期
統治者
許多童話故事和傳說故事,都會以慶祝主角的身世為結局。一位歷經千辛萬苦,看起來好似普通人的主角,原來是國王失散已久的兒子或女兒。在故事中,英雄通常都是由普通人家養大的孤兒,生活中所歷經的艱辛困頓,讓他們學習到虛心謙遜和同情諒解的生活智慧,以及真正的領袖能力。
當統治者原型在生命中起作用時,我們整個人會被統整融合,準備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不會因為覺察到外在世界正反映著我們的內在,而躲避不願面對事實。
如果我們一直被侵擾,就意味著戰士原型未能保護個人的生存界限,而統治原型就應喚醒它來對抗。如果外在的環境艱難而且不友善,就表示照顧者原型的作用沒有發揮,統治者原型就應注意到而加以改善;相反的,如果外在環境豐茂繁盛就代表了內在的-圓滿統整。
任何時候,當我們覺得有一股衝動想操縱控制自己或別人,或是無法信任外界時,就是負面統治者控制了我們。我們只是為控制而控制,或為權力、為地位、為個人的傑出表現,而去操縱控制,而不是為彰顯個人更深的精神滿足而有所作為。
當我們落入統治者陰影的控制時,便無可避免地被隔離在更真誠、更人性、更健全的渴望之外。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可能會清楚地覺察到與自己的內在靈性分離,或者太過縈念系心於探索靈性層面,以至於拒絕對人、對環境妥協。
邪惡的暴君會表現出所有負面統治者的特質,他們小氣自私、心胸狹窄、報復心重,同時,又沒有想像力和聰明才智,不是懶惰放縱,就是嚴肅偏執。當我們無法在生活享受和紀律控制之間、在自己和別人的需要之間以及在靈性追求與現實生活間取得平衡時,統治者陰影的特質就會出現。
魔術師
魔術師原型的力量,是藉著改變意識層面來改變現實的力量。
魔術師是統治者的顧問,有如梅林之於亞瑟王一般。但是當國土荒涼不毛時(統治者原型作用不強時),它就只能獨力運作。在古代社會中,那些扮演魔術師角色的人有巫師、女巫、魔法師、治療者、算命師、僧侶和祭司。在現代社會,他們則是醫師、心理學家、咨詢顧問、甚或是市場的妖術家。
史達霍克寫了一本有關「威卡」傳統的書。書中將「巫術」定義為「一種以意志力來改變意識的藝術」。她解釋說,巫術可以「平淡無奇」(有若「一小頁傳單、一件訴訟案件、或是一場示ソ威罷ソ工」)、或是「神奇奧秘」地「涵蓋所有遠古以來能加強人類心靈意識、提高直覺和發展靈魂的方法技巧。」但不管是哪一種情形,巫術都能影響和改變現實,它的效果遠比我們辛苦工作掙扎奮鬥的結果來得快。
當我們意識到,並且探索內在及外在世界的象徵關係時,我們也可以用許多別的方法來影響世界。當我們建立起內在世界的秩序時,要外在世界井然有序就變得非常容易了。反之亦然,有的時候,我們只要清理冰箱、衣櫥或桌子後,心中就好像也清理過了。同樣的,如果我們希望世界和平安詳,就必須先由平靜自己做起。
智者
統治者原型和魔術師原型都想操縱、改變現實世界。然而,智者原型卻很少或一點兒也不想這麼做,他只想瞭解世界。智者原型的使命,就是找到與自己、與世界、宇宙有關的真理。完全發展的智者原型,不僅追尋知識,更要求得到智慧,就如同這句格言所說的:「追求真理的人,真理會讓他得到自由。」
神話故事中,追尋真理的人所要面臨的挑戰是,要解開自己為何要生、別人為何要活、以及宇宙為何存在的謎。然而,如果我們心智太過理性和一板一眼,我們就只能瞭解一小部分的真理,因為我們內在的智者有如古典神話中的卡桑德拉—般,雖然能預言事實,卻無法被人接受和相信。
大多數時候,智者會以謎語方式(如人面獅身獸,或導師以及禪師所使用的看似無解的公案)、金句格言(如耶穌和大多數的靈修導師的話)或是符號象徵(如藝術家、詩人、能見未來者所使用)等方式來表達真理。
當智者陰影籠罩時,會有與現實分離的感覺,週遭所發生的事物,甚至於內心中的思考意念,都好似距離遙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卻相當麻木沒有任何感覺。
因為極力不去執著,所以對人、對事、對理想,都無法給予承諾。有時會欺騙自己說,這樣會得到自由,但其實並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是
害怕給予承諾,以至於不能真正地與任何人或任何事產生關聯。
愚者
如果統治者原型所代表的是自我,那麼愚者原型就代表著超越自我的完整圓融展現;這個完整意指一種精神上的完整,而且不是建立在排他性的基礎上。因此,愚者原型既先於自我層次而存在,又遠超過它並且取而代之。因此愚者既是探索之旅的起程,也是終點。
愚者原型與人們常相左右、未嘗須臾分離。事實上,它的出現甚至比天真者原型還早。愚者是內在小孩的一面,它知道如何遊戲和享樂;它是人們的活力來源,它以原始的、孩子般的、自然的創造力來表達自己。
愚者沒有道德觀念、無法無天、目無尊長、不受拘束。
天真者的善良、內疚和孤兒的敏感、易受傷害,只不過是所謂的小孩狀態中的一部分而已。愚者有小孩般想嘗試一切、甚至想做一些被禁止之事的欲ソ望。而他們也有神奇的能力,知道如何說謊以避免父母的處罰。
對這種行為,我們既不認為它好,也不認為它不好。若小孩有這種行為時,我們會認為他「頑皮」;若是成年人有這種行為,我們則認為他「不負責任」。
從正面角度來講,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愚者原型主要表現在創造、發明、製造上;但是如果讓它表現在生活中,它會給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當年老時,也是愚者原型讓我們能放棄追求成就、理想、不平凡,而能夠安享晚年。在生命的所有階段中,愚者使我們免於無聊,因為它有無限的創意點子和逗人趣味,使我們免於生存的絕望。
負面的愚者特質可能會表現出未受控制和訓練的懶惰、不負責、貪吃、好色等感官享樂。當社會中被認為是中堅分子的人物,如企業家、官員等,突然傳出他們染指金錢、酗酒用藥,或傳出緋聞時,就是愚者原型的陰影在作用了。
這種情形通常就像一個人完全被分成兩半,一半是保守傳統的生活,另一半是無可遏止的貪婪、欲ソ望、不知足等自毀行為。
化與原型特質
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化因素,會引起不同的原型作用。實際上,在不同的化中,原型的作用比在個人身上更為活躍。
化的原型特質
天真者
敬畏權威,負責地保護和照顧他人,過分地鼓勵遵守規則的傳統。它的價值標準是以化或整體利益為取向,而不是以個人利益為取向。事實上,個人被期待要順從和做正確的事情。最糟時,偏離或打破規矩就會被嚴厲處罰;最好的情況是,偏離或打破規矩的人會被視為是需要幫助的人,於是權威者便會耐心地試著去幫助他們修正行為。
孤兒
平等主義者,會聯合起來反抗壓迫,或是在艱難時、生病時、窮困時或其他痛苦不幸時互相幫助。而且總是覺得非常脆弱。最好的情況是,雖然有犧牲被害的感覺,但是仍彼此互相幫助。最糟時,他們會相互犧牲彼此。
照顧者
毫不考慮自己的福只,被期待無私地付出。在最高層次時,每個人都可以被照顧得很好;在最低層次,每個人會不斷地付出,卻沒有人得到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因為沒有人能要求他所想要的,有所要求會顯得非常自私;或者沒有人敢承認自己內心中真正的渴望。
戰士
要求紀律、工作辛苦、克制感情、過度著重競爭。在最高層次,他們團結一致抵抗外敵;層次最低時,他們會分崩離析、互相爭鬥。
追尋者
非常精微、個人化,沒有人會為別人負太多責任,但是每個人都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快樂」的權利。在最高的層次,他們能夠找到自己;最糟的情況下,他們經常非常寂寞,獨自一人。
破壞者
由於想摧毀某事或某人而團結在一起,被同仇敵愾的共同信念所激勵,而團結在一起。在最高層次,它可以是一個社會運動或反抗團體,團結起來以對抗邪惡。最糟時,如果沒有正當的宣洩憤怒,他們便會將憤怒轉向自己,而以暴力、酒精或毒ソ品來麻痺自己,亦或成為社會暴力團體。
愛人者
非常平等、熱情和熱烈。對藝術表達、人際關係、生活品質給予極高的評價。喜好刺激趣味和精彩熱烈的生活。在最高層次,他們平靜安寧、關係密切、生活甜蜜;最糟時平靜安寧會被嫉妒、爭吵、閒話或被洶湧暗潮、莫名衝突所破壞。
創造者
空中樓閣、改革創新,所關切的是烏托邦式的想法。在最高層次,夢想會以某種方式實現。最糟時,荒蕪悲慘的情形,會被用來當做是實現某個偉大理想的借口。
統治者
強調管理統治和引導他人,為所有人的行為都設立極好的模範。這種化往往極重視盛大的軍備。在最高層次,它是地位高則責任重的負責表現,在這個層次中「擁有」的人會以高貴的、政治家似的方式幫助「沒有」的人。最糟時,是沾沾自喜、自鳴得意、勢利諂媚和侵略霸道。
魔術師
賦予自己和他人力量,在自己和他人間、人類和自然間,強調彼此的關係。最糟時,它會操縱控制別人、失去平衡、自我傾向,或者感到無能為力,因為無法合宜地處置和看清與自己不同的人或事;或者無法認清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
智者
相當重視由知識智慧或專門技術而來
的權威與高度自信。不用改變或創新,因它所專注的是永恆的真理。在最高層次,它極為精煉,可幫助人獲得極大的智慧。最糟時,它會過於考究、矯揉造作與生活分離,愚弄自己和抗拒改變。
愚者
強調經驗,生動活潑。不被成就或物質獲取所驅策,而是內心喜悅、愛好嬉戲、安於當下,因好玩而接下挑戰。最好的狀況下,此化能具體實現存在的最高層次,體驗到生命本身的極樂境界,沒有安全或成就的需要。最糟時,它會使人生活貧困、沉迷ソ藥物、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