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三國之雄霸天下

《》正文 第兩百七十四章 改制(四) 文 / 曾經的約定

    隨著一個個青州各地出身世家大族的地方官吏被太史慈揪了出來,又在太史慈通過說書先生的「故事講解」下,百姓對舉薦制度越發的沒有了好感,甚至發展到最後,則演變成了一種觀念:凡是贊成舉薦制度的,都是陳逸和管統的同黨,也是對青州居心叵測的人,人人得而誅之,在如此情況下,青州那些本來就膽戰心驚生怕平原事件連累到自己世家大族更是保持沉默起來,要是被太史慈誤會那可非常不妙。

    打鐵趁熱,太史慈藉機宣佈了青州官吏選拔實行科舉制度,不過太史慈並不說這是自己的發明,而是再一次把漢靈帝的「鴻都門學」抬了出來,有了漢靈帝這塊擋箭牌,再加上自清除青州亂黨的餘威,科舉制度推行得出人意料的順利,那些世家大族惟有默默接受這一事實。

    至於說到這時代整個政體的改革,太史慈卻有了新的想法,此時的太史慈已經不再是那個幼稚的政治入門者,現在的太史慈早已經摒棄了在這時代實現民主的幼稚想法,而且對於前一段時間一直想要搞的「三省六部制」也不大推崇了,經過反覆的思考比較,太史慈才驚訝地發現,其實自秦代一直到現在一直沿用的「三公九卿制」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政體制度,可以說,一點都不比「三省六部制」差,東漢政治的**就是世家大族的寡頭政治的原因,與「三公九卿制」毫無關係,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大費周章,弄出個什麼三省六部制呢?只要有了科舉制度,再和這個「三公九卿制」結合起來,自己日後奪得天下後的基礎已經被牢牢的打下了,萬不可向光武帝劉秀那樣,把自己的權力分散出去,在這時代,權力必須集中在君主的手裡,否則就是國家分裂的局面,至於何時實現民主,那就是太史慈之後的人的事情了。

    當然,說到科舉制度,太史慈的分類就要比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全面得多了,太史慈按照「君子配五德」的說法,把科舉考試分成了五大類,代表著五大階層,在青州所有的政府部門中,必須講究後世人所謂的:「專業對口」,比如若是一個人對農業毫不瞭解,那麼他絕對不可能出任農業部門的官職,各個部門的官吏無不是對這個行業十分熟悉的行家裡手,他們掌控這些部門,各行業的發展當然是蒸蒸日上了。

    這期間,青州外部的好消息也不斷地傳來,其中最讓太史慈高興的就是於禁大軍已經攻克了渤海,冀州渤海郡已經成為了太史慈的囊中之物,本來太史慈有點擔心冀州刺史韓馥會對此提出異議,結果袁譚這小子是分配和太史慈,居然在這時候帶著自己的殘部向幽州逃去,投奔公孫瓚去也,這下子,太史慈可有了借口,當然是在渤海郡修整一段時間,在對袁譚進行追擊,在這段時間內,在渤海郡的青州軍不能退兵,要和公孫瓚交涉,至於說和公孫瓚交涉到何時,在渤海郡修整到何時,那就是勢頭正盛太史慈說了算了。韓馥哪裡還敢說個不字?

    袁紹現在動向不明,不過他在冀州恐怕已經討不到好了,因為現在冀州的世家大族開始紛紛拜訪在甄氏家族「作客」的郭嘉,顯然是想要通過郭嘉和青州拉好關係,甄氏家族更是和郭嘉親近得不得了,那媚骨天生的張夫人更是實現了自己對郭嘉的承諾,所有賣往青州軍方的東西全部按照收購價。

    許褚更是從長安傳來了消息,大家已經安全的到達了長安,並且王越的那個得意門生——史阿已經來到了長安,令太史慈長出了一口氣。更無端地想起了蔡文姬的仙姿玉容,徒增幾許思念。

    轉眼間,又是一年春暖花開,青州已經日漸穩定,太史慈心滿意足之下,眼睛已經放到了青州之外。

    天下,我來了!

    只是太史慈卻想不到,在他出征之前,與小貂蟬的一段兒女私情先湧到了自己的面前。

    「一場戰爭到底取得怎樣的結果才算是勝利呢?」太史慈的聲音在臨淄五德院的「金德」大廳中迴盪,作為五德院「金德」也就是「軍旅」學科榮譽教授的太史慈實在是不大夠格,因為自臨淄五德院建立以來,太史慈還是第一次在這裡講課,不過沒有人怪他,畢竟這兩年來青州一直對外連連用兵,去年更是有青州改制的這等重大事件需要太史慈全盤操控和主持,所以太史慈不能來上課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反倒因為這樣,這位青州戰神太史慈被外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越發地吊起了五德院學生的胃口,尤其是在說書先生嘴裡無比精彩的平原大戰更是令這些學生無限渴望能夠聆聽太史慈這戰無不勝的青州刺史的一堂課,故此,今日一聽說太史慈來講課,五德院中所有有志於未來從軍的學生密密麻麻地坐滿了這可容納千人、以後世階梯教室為藍本而建成的大廳,在他們心中無不認為,太史慈可以百戰百勝,一定是有出奇制勝的法寶,若是能學得個一招半式,那可就是受用終生了,當然,來聽太史慈講課的人還有不少別的學科的學生,他們來主要是想要一睹太史慈的過人風采,就連一些學科的老師也是慕名而來,他們大多是太史慈出征在外時由馬鈞和孔融等人請來的著名學術人物。

    不過這些學者對於太史慈的情感就複雜多了,一方面,他們對於太史慈提出的新五德終始說十分的佩服,更對青州這些年的「大治」讚賞有加,另一方面,卻又有點受不了太史慈把其他的「賤業」和文章這種千古大事並列起來,所以個個想看一看太史慈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太史慈哪裡知道這麼多?他只是在這裡把自己知道關於可以在這時代實用的先進軍事理念告訴這些現在雖然年幼,日後卻一定是青州,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流砥柱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早日成熟起來,畢竟自己即便是在強悍,可是卻不可能永遠活在這個世界上,大量的後備人才乃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看看歷史上的蜀國,敗就敗在後繼無人上,再比如大唐盛世,為何唐朝會如此的強盛?說穿了就是因為恰當的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了大量的人才,雖然有許多的人才最後沒有被唐王朝採用,更有像李白、杜甫這等才能卓著,卻報國無門,只能飲酒長歎、拔劍賦詩,蹉跎了一生的絕頂人物,但卻不得不承認全民族整體素質空前地優秀。故太史慈不想做諸葛亮,只會用人,不會培養人。

    當然,在太史慈的培養下,年幼的諸葛亮不會再成長成那種人物,畢竟他是被太史慈和管寧等人看中青州未來政壇和軍事領袖的人選。

    今天這種場合,諸葛亮理所當然在場,不過這好動小子現在卻安分守己得很,正忽閃著一雙大眼睛,認真地聽著太史慈說的每一個字。

    「判斷一場戰爭是否勝利其實是要看我們可以從其中獲得多大的利益,那並不在於我們殺傷多少敵人,使敵人完全的屈服在我們的意願下才是真正的勝利,因為他將會滿足我們所有的條件,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情仇,也沒有一場戰爭會完全沒有目的,因此,我們研究一場戰爭的時候,不應該僅僅只看到一員猛將斬殺了多少多方的將軍或者一個軍師制定了多少妙計,更應該去觀察這場戰爭的目的何在,還有經過了這場戰爭後,這個最初的目的到底有沒有達到,故此,真正的勝利並不在戰場上,而應該是在朝廷的決策和國家的利益上。」

    太史慈這番話在後世人看來當然是一般的很,但是在這時代的人聽來,則新穎得很,即軍事和政治兩者之間到底誰為誰服務的問題。

    這時,孫邵的兒子孫芳忍不住高高舉起自己的右手,顯然是有問題提問,太史慈笑著命他提問,結果這小子站起來才發現這裡並非是他日常上課的地方,一張小臉不由的漲得通紅,站在那裡不說話,在太史慈溫和的示意下,這小子才期期艾艾地問聖人認為兵者不祥怎麼解。

    太史慈滿意的點了點頭,笑道:「聖人說話當然有聖人的道理,不過任何話都不可脫離當時的背景孤立而言,聖人為何會認為兵者不詳呢?究其原因,只因為戰爭的耗費太大,一個國家的經濟會被曠日持久的戰爭拖垮,你要想一想,到底要多少個人才會養得起一個士兵?」

    「縱觀我大漢軍制,現在地方上的軍隊無一例外不是世家大族從田地裡的農民中選出來的,這些農民一旦當兵,不僅不能出產糧食,反而要吃掉許多的糧食,這又是一筆多大的損失?一旦糧食出產減少,國家的稅收就會減少,為了維持國家機構的日常工作,國家就會加大稅收,一旦稅收加重,民間就會民不聊生,就會使得社會動盪,甚至會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一切都是戰爭引起的,所以才說兵者不詳。

    「可是這事情不是絕對的,我青州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我青州幾年來連年對外用兵,可是卻越打越強,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我青州的軍事行動對我青州的經濟影響不大,一方面我青州的稅收不是簡單的依靠農業,其他行業佔據的比重很大,近年更是超過了農業,所以以我青州的實力,完全可以不在意些許錢財,另外一方面,我青州的軍隊和其他地方不同,我青州軍乃是職業軍人,何所謂職業軍人?就是他們以作戰為生,故此,他們根本就未被算在日常的勞動力中,所以說,只要平時可以養得起他們,戰爭的時候一樣可以養得起他們,因為他們此時和平日裡不作戰時的耗費沒有多大的區別,只不過是多了一筆運送糧食的車馬費而已。所以在我青州,兵者不詳的說法是不適用的。」

    太史慈的一番話把在「金德」大廳中的眾人的思維去安全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境地中,不少人出聲讚歎,表示同意,更有甚者,直接把太史慈的這番話與「君子配五德」的理論結合在一起看。認為太史慈說的就是五德興旺乃是一個相互支持、生生不息、共同發展的過程。

    王豹的兒子王基卻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他不大明白青州軍到底為何如此的強大,難道僅僅因為在平日裡練習的殺敵技巧多的原因嗎?

    太史慈聞言暗中點頭,這個王基問道了點子上,現在青州已經穩定,太史慈的目標已經漸漸地轉移到了爭霸天下上,可是現在威懾天下的青州正規軍只有七萬左右,再把一些未訓練成型的新招募的軍隊算上,只有十萬多人,這些人守青州有餘,奪天下不足,另外還有臧霸大軍的戰鬥力還算是不錯,但是一直到現在都是一種流寇作風,做起戰來迅猛剽悍,可是一旦遇見旗鼓相當的對手的時候總是會先行敗下陣來落荒而逃,以這種狀態,也不是爭奪天下的軍力,至於說到地方上的軍隊,平原和北海算是好的了,其他地方根本就是散兵游勇不值一提。

    故此,太史慈正打算改變軍制,提高青州軍的戰鬥水平,想要在短時間內就有一支不少於三十萬、可以征戰天下的強悍部隊,即便是自己現在這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日後有所消耗減少,也會從這些後備的隊伍中迅速的補充上,使得青州正規軍那傲視群雄的強大戰力保持下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