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統領的新娘

正文 134你的樣子好色啊 文 / 瑭恩

    純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

    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契丹族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契丹早期分八部。唐朝初年契丹中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當時契丹酋長輾轉臣服於唐朝和突厥之間。唐太宗貞觀以後,唐置松漠都督府,賜姓李。大賀氏聯盟瓦解後,契丹人又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依附於後突厥汗國。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為回紇所滅,此後百年間,契丹人一直為回紇所統治。

    唐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日漸強大,於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冊元年(916年)稱皇帝,國號契丹。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遼,統和二年(984年)又改稱大契丹;鹹雍二年(1066年)復號大遼。人們習慣上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統稱為遼朝。

    天慶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軍的進攻下,遼朝於保大五年(1125年)滅亡。在遼朝即將滅亡之際,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領一部分人向北進入漠北地區,後向西發展,征服了今天中亞的廣大地區。西遼延慶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又稱「哈喇契丹」,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強國。西遼於金興定二年(1218年)為蒙古所滅。

    契丹人髡發,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御帳稱為捺缽。遼國契丹人只有皇族帳和後族帳的人才有姓,兩帳之外的其他契丹人是沒有姓的。隨著遼國的滅亡,契丹人逐漸融入了其他各民族,還有少部分演變為今日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本人。

    中名契丹族

    外名khitay

    發源中國東北地區

    圖騰「白馬青牛」

    政權遼朝、西遼

    字契丹字

    信仰佛教

    髮式髡發

    人物耶律阿保機、耶律大石等

    別稱吉答、乞塔、乞答、吸給

    目錄

    1族稱

    2歷史沿革

    ?發源傳說

    ?早期歷史

    ?部落時期

    ?建立大遼

    ?南下中原

    ?輝煌時期

    ?遼朝衰亡

    ?後續發展

    3政治

    ?政治體制

    ?組織形式

    4軍事

    5化

    ?字

    ?學

    ?繪畫

    ?樂舞

    ?宗教

    6經濟

    ?農業

    ?畜牧業

    ?手工業

    7對外關係

    ?五代、北宋

    ?渤海國

    ?高麗

    ?西域諸國

    8社會風俗

    ?儀俗

    ?服飾

    ?髮型

    ?婚俗

    ?居住飲食

    9後裔追溯

    1族稱

    編輯

    「契丹」之名,始見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成書的《魏書》。而漢人記契丹事,以《資治通鑒》為最早,東晉義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襲契丹」。契丹稱號見於朝鮮《三國史記》更早,東晉太元三年(378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麗「北邊,陷八部落」。《新唐書》等明確指出:「至元魏,自號曰契丹。」有的學者則認為漢以來即有契丹之號。有的學者認為契丹一詞出於宇氏酋長名字之演變,約當西晉末東晉初,其異名已顯,意為「鑌鐵」。一般認為契丹,漢譯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給等。其含義眾說紛紜,通行說法為「鑌鐵」之意。另外說法有:「切斷」說、「刀劍」說、「奇首之領地」說、「酋名」說、「寒冷」說、「大中」說、「草原、沙漠或與森林相關的意義」說等等。

    由於金帳汗國自13世紀至15世紀長期是歐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例如俄語中至今猶稱中國為「契丹」。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

    2歷史沿革

    編輯

    發源傳說

    傳說中的契丹祖先

    傳說中的契丹祖先

    對於契丹族的起源,相傳北方大草原流淌著兩條河,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西拉木倫河,亦稱「黃水」,獻上寫作「潢河」;另一

    條河自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老哈河,亦稱「土河」。契丹民族就興起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民族的遷徙、融合呈現出十分頻繁複雜的狀態。

    契丹人關於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並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這無疑是有關青牛白馬傳說的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述。由此可知,契丹族發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

    早期歷史

    契丹最早記載見於《魏書》。《魏書》在記載與北魏政權聯繫和交往的各民族時,首次為契丹和與它關係密切的庫莫奚(也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原與契丹同屬一支,後分開,再後又被契丹吞併)立了專傳。此後,《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會要》、《五代會要》、《冊府元龜》、《獻通考》、《宋會要》等,都有關於契丹人活動情況的專門記錄。上述獻在記載契丹人的起源時,大致有「匈奴說」和「東胡說」兩種意見。這兩說又派生出另兩說:一說「是匈奴和鮮卑融合的產物」,一說「起源於鮮卑系的別部而不是鮮卑的直接後裔」。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契丹來源於鮮卑或鮮卑宇部,出自當時人和稍後唐人之筆;契丹為「匈奴之種」,則是數百年後宋人的說法。當然,鮮卑族的成分很龐雜,其中確實有人認為契丹為東胡系統東部鮮卑宇部之裔,來自匈奴的「余種」,宇部更是如此。東漢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漢將耿夔擊破,北單于逃走後,鮮卑進據匈奴故地,「有十餘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鮮卑。然10餘萬落匈奴人並未繼續以匈奴為號,而「皆自號鮮卑」了。此後,在與原東胡種的鮮卑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由於相互通婚等影響,差別越來越不明顯,它在形成過程中雖有一個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興盛,並向南發展。北齊宣帝高洋於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餘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別臣附於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遊牧於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隋大業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

    部落時期

    大賀氏首領契丹族日益興盛,並向南發展。北齊宣帝高洋於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餘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別臣附於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遊牧於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隋大業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

    部落時期契丹族日益興盛,並向南發展。北齊宣帝高洋於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餘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別臣附於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遊牧於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隋大業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

    部落時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