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倒爺1853

正文 第七十六章 阿扎國的信 文 / 羊後炮

    「親愛的維多利亞女王陛下,阿爾伯特親王殿下:」

    阿扎國首先在一張信紙上面寫下了這兩個名稱的尊稱,而這兩個名字是目前英國的掌權者。而和後世的英國不同,這個時期的英國雖然已經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可是英國的君主對於國家政務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所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對於英國的政治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巨大,所以阿扎國也就把信件寫給了女王。至於那個阿爾伯特親王,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

    而在目前這個時空,英國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其實才是英國的無冕之王。他雖然一開始沒有實際的權利,可是後來通過自己的女王老婆的間接影響,開始發揮了自己的才智,然後不斷的對英國政務進行間接的干涉。後來他成功用他的聰明才智讓女王聽從他的安排,而女王越來越像是一個橡皮圖章,一切都聽從阿爾伯特的安排。這種情況直到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之後也都沒有改變,因為維多利亞女王在阿爾伯特親王去世了之後還是經常念叨阿爾伯特親王當年會怎麼樣。所以阿爾伯特親王對於這個時空的英國來說是無冕之王,相當於中國垂簾聽政的慈禧,不過他是男性版慈禧。

    「女王陛下,親王殿下,你們安好。我是大英帝國遠東的中國的上海領事,我叫阿扎國。現在遠東的中國,正在發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百姓叛亂。而中國官方政府,隨時都有倒台的危險。而現在上海已經被一支自稱為『為了求生而存在的軍隊』的勢力佔領了。而他們的首領不像是別的中國官員那麼無知,相反他非常的睿智,非常的有政治智慧。他是我在中國唯一看到的一個非常聰明的中國人,他對於我們西方非常瞭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反對開放過門。這點他比目前中國的任何官員都要好。中國目前的官員要麼是非常狂妄自大,看不起我們西方。可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西方比起他們強大很多,他們就像是一個鴕鳥一樣,把腦袋埋在了土裡面不願意看到外界的危險。而這股為了求生而生存的軍隊的首領非常的睿智,所以我們才能夠很好的交流。」

    阿扎國把張飛揚誇讚了一通,顯然對於張飛揚非常滿意。因為阿扎國還是第一次看到對於西方瞭解的人,而這個時期的中國人要麼極度的狂妄自大,要麼也就是非常的自卑,對於外國人曲盡討好。而這些人都不是阿扎國所欣賞的人,而張飛揚對於外國,能夠平等交流,而張飛揚也成功用他的智慧來讓阿扎國認可了他。所以阿扎國也都非常欣賞張飛揚,所以首先在信件裡面誇讚了一通。

    「女王陛下,親王殿下,這位首領他不但不反對封閉國門,反而願意打開國門,讓我們英國商人可以過來和他們進行貿易。雖然他提出了一些條件,而且也不是一次性全部開放,而是選擇一部分試點。雖然只是一部分和逐步開放,可是這個對於我們來說卻是一個莫大的好消息。就像堤壩一樣,一旦被洪水沖開了一個缺口,那距離整個堤壩被衝開也都不遠了。而且這個中國的張首領提出條件也不苛刻,他只是想要往我們英國和世界各國派出留學生而已。」

    「不過,這個張首領是一個絕對的軍事強人,他絕對不會允許他手底下出現租界這種侵犯主權的事情。如果我們非要堅持租界,那樣我們未必能夠獲得好處,反而會徹底得罪中國。至於到時候我們英國不可能派出大軍來遠征,而想要征服中國,必須要數十萬大軍。可是我們大英帝國也不可能派出數十萬大軍來遠征,目前我們根本做不到。可是最倒霉的也就是這個中國張首領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根本不會受到我們的訛詐,反而對我們有恃無恐。所以他絕對不容許出現租界這種事情,他已經明確跟我說了。」

    「可是最令我感到驚歎的也就是他居然在主權和維護開放之後的外國商業利益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也就是設立一個特區。而特區的方案接下來我會另外附上一份件送回去,到時候請女王陛下還有親王殿下審閱。不過我認為這個也許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這樣既能夠照顧主權,也能夠維護好我們外國商人的利益。」

    「至於租界問題,我以為可以選擇逐步還給中國。因為我們大英帝國對於遠東的中國,並沒有領土訴求。我們根本不可能鯨吞中國,一旦我們鯨吞中國那中國一定會強烈反彈,到時候我們大英帝國說不定會陷入一場浩大的戰爭,到時候我們大英帝國也都會因此衰落。至於這些領土,在對方是一個軍事強人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放棄。雖然這些租界對於我們來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可是相比於未來巨大的商業利益來說,這些也都不算什麼了。而且中國張首領也同意,把租界設立為一個經濟特區,這樣我們外國商人也都可以來做生意,他也負責逐步的開放中國市場。」

    「至於如果我們不答應的後果,那也許我們反而會失去中國這個市場。畢竟他們還是可以對別的國家進行溝通,而別的國家一定會動心的,畢竟這個可是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市場,誰能夠不動心呢?萬一我們為了這些不值一提的租界而徹底惹惱了這個既睿智而又衝動的軍事強人,那我們可能真的要竹籃打水一場空了。所以我們可以考慮逐步放棄租界,然後換取對方的逐步開放市場。」

    阿扎國也把自己的想法跟了英國女王和親王說說,因為他認為如果要用武力來進攻中國,那以目前英國人的實力也根本做不到。畢竟英國人也絕對不可能能夠派出數十萬大軍遠征,如果他們能派出數十萬大軍遠征,那也許當年美國也就不會**了。以現在的運輸補給能力,這個根本是做不到的。而既然做不到武力攻打,再加上張飛揚願意主動開放,那只要張飛揚的條件不過分,那也就是可以答應的。而阿扎國也都明確指出了,英國對於中國,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領土訴求,他們只是為了中國這個四億人的市場而已。

    「女王陛下,親王殿下,而那個中國張首領的條件也就是想要在未來逐步派出留學生到我們大英帝國,還有世界各國去留學。而到時候誰給出的條件更好更大,那他們也就向那些國家開放市場。至於其中的意義,我估計這個張首領是想要建立一個工業體系,然後和我們大英帝國

    走過的路途一樣,逐步建立工業體系,然後成為一個強國。」

    「不過,我並不認為這個中國能夠成為和我們大英帝國一樣的強國。畢竟我們大英帝國當年工業化也花費了兩百多年,而這個中國想要從無到有的建立一個工業體系,還有教育體系,想要和我們英國一樣那至少也要兩百多年。當然,我們大英帝國也不是停滯不前,所以他們兩百多年能夠和我們一樣,那已經是最高估他們了。至於兩百多年之後他們會不會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這個嘛……哦,我的上帝,我想我們還是顧及眼前好了,未來的事情就讓我們的後代來做好了。」

    阿扎國也再次指出了,張飛揚的意思很明顯,也就是想要通過派出留學生去外國學習,然後回國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可是阿扎國作為一個工業強國出身的外交官,他自然知道建立一個工業體系是多麼艱難的事情。首先是要進行原始積累,英國可是花費了數百年才完成的原始積累,再加上兩百多年的科技研發,這才完成了工業化。至於他估計中國哪怕走的路途要短一些,可是原始積累到工業化發展到跟上英國的腳步,那他猜測也要兩百多年。所以兩百多年的時間,那一個時候已經是物是人非了,所以到時候中國會不會成為英國的敵人,那已經不是他們能夠顧忌的了。他們目前還是想要爭取中國這個四億人的市場,這樣才能夠讓國內獲得足夠的經濟利益。

    可是阿扎國根本不知道,張飛揚可以通過後世的技術,然後讓這些去到了外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進行研究。只要這些留學生去到了外國留學,學到了一些基礎的東西,然後也就可以逐步飛速的把後世的資料變成現實。這樣也就是把中國站在了一個極高的起點,一開始就是比外國領先很多。而阿扎國對於這一點,根本也就是一無所知。而張飛揚還可以通過和後世的產品,進行東西方的倒騰,這樣獲得巨額的資本,這樣完成原始積累也都是非常迅速的。而張飛揚還可以跟後世的公司訂購工業設備,這樣可以把採購工業設備的成本降低到了最低點,畢竟從後世採購的設備又先進又便宜,傻子才會從這個時空的外國採購。

    這個也就是互相之間消息來源不足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信息不對稱。張飛揚可以通過後世的妹妹,非常容易瞭解到這個時代英國的執政方針,還有各種英國人的思考,能夠做出看起來對雙方都有很大好處的理論。而英國人做夢都不會想到,張飛揚完全可以用作弊的方法發展,根本不用像是英國那樣進行原始積累,還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這樣才能夠逐步的發展起來。再加上後世的各種科技技術資料,這樣中國的進步速度比起英國人的想像都要快。英國人並不認為中國將會是他們的威脅,可是張飛揚卻能夠在短短十多年之內趕上他們,這樣他們到時候真的是後悔莫及。

    可是現在英國人根本無從得知,所以他們還以為中國是一個很好地投資對象,根本不會意識到中國的威脅。而這個也就是所謂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可是非常要命的。張飛揚對於英國的一切都是非常瞭解,可是英國對於張飛揚卻一無所知,對於中國也都是一無所知,這一個才是最恐怖的。到時候英國和西方各國將會親自培養出來一個莫大的饕餮巨獸,他們後悔都來不及了。

    「女王陛下,親王殿下,我認為我們想要和這個張首領的勢力達成合作,那我們必須要讓他們擁有足夠的地盤。畢竟中國能夠像是他一樣願意開放國門的人太少了,如果他能夠成為中國的領袖,那對於我們來說反而是最有利的。如果還是頑固的讓那些中國官員執政,那我們不會獲得太多真正的利益。而我認為如果有必要,我們可以適當的支持他,讓他可以獲得中國的統治權。最少,哪怕也要獲得割據一方的實力。」

    「當然,我們大英帝國也不會和廢物打交道。如果他必須要撐過這個中國現在的統治者的猛烈反撲,證明了他們的實力之後,我們大英帝國才會考慮扶持他。如果他們連這個中國目前的統治者的反撲都無法頂住,那他們也都沒有扶持的必要了。所以我建議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們能頂住反撲的情況下,所以我們可以拭目以待,看看他們是否值得我們投資。中國人自古也有奇貨可居的典故,如果我們能夠投資他們,那我們將來會得到一個四億人的市場,哪怕要和別的國家共同分享,那也是非常巨大的。到時候我們獲得的將會比我們付出的更多,這樣我們受益將會非常巨大。就算是失敗了,我們付出也不會太大,所以還請女王陛下和親王殿下明鑒。」

    「此致敬禮!」「大英帝國駐遠東中國上海領事,阿扎國。1853年2月25日,領事館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