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共和國的同齡人一樣,司馬驤也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在他的童年時光裡,也曾把充斥在大銀幕上那些充滿著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高大全」的人物作作自己的偶像。「將來我也要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手握鋼槍保衛自己的祖國。」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寫下這樣的豪言壯語,在那個時代並非是巧言令色,也絕不是為了博取老師的好感,而是真真正正的反映出那一個時代孩童們天真的夢想。
但是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真正走入了自己所夢寐以求的軍營之時。司馬驤卻現一切並不如他所想像的那般單純和完美。那是因為當司馬驤穿上軍裝之時,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三支兩軍」的**時期,保衛祖國的雄心壯志在日益頻繁的「支左」、「支工」、「支農」和「軍管」、「軍訓」之中逐漸被消磨怠盡。在大浪淘沙般的政治運動之中,他逐漸被磨去了稜角、變得圓滑而事故。社會的現實逐漸告訴司馬驤,身上的橄欖綠軍裝不僅意味著一份責任,更意味著機會和權力。
慢慢的那些童年的回憶漸漸的褪去了那鮮艷的紅色光芒。在幾次組織戰士們看革命經典電影的過程之中,司馬驤看到烈士在犧牲前顫抖著用雙手交上自己最後的黨費之時,他的心中竟非但沒有了以前的激動,相反感到一陣想笑。是啊!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中,曾經那些漏*點燃燒的歲月在物質面前是那麼單薄。「純粹」這個詞已經不再富有褒獎的含義,反而成為了愚蠢的代名詞。
軍人在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之下日益失去了光彩。剛剛進入北京衛戍區的警衛部隊之時,司馬驤故鄉的親友們總是一次次的將年輕女孩子的照片寄到他的手中,當時司馬驤並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己正是一心撲在事業上的年紀,根本沒有精力卻處理那些男女私情。但是一轉眼,今年已經三十有五的他卻依舊是孑然一身。事業上的停滯不前,使得他更希望獲得家庭的溫暖,但是一次次將自己的軍裝照裝進信封,所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落。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之中司馬驤的故鄉無非是那些率先富起來的地區之一,在那裡女孩子們所青睞的對象早已不是可以穿上綠色軍裝的健兒,而是那些穿著時尚的喇叭褲,開著南日本進口摩托,扛著雙聲道錄音機的個體戶們。一個北京衛戍區的連指導員最終只能繼續獨自等待下去。
歲月的蹉跎已經令司馬驤習慣了平凡,習慣了寂寞。但是就在他以為自己的人生注定只能這樣暗淡的繼續下去時,一聲從自己所保衛的城市中心傳來的爆炸聲卻將司馬驤胸中那幾近於熄滅的火焰再度點燃,他再度感受了那童年時代的衝動和熱情。他第一次真正的感受了自己穿上這身橄欖綠的真正意義—只有在祖國母親最需要保護的時候,平時應該最默默無聞的兒子—人民解放軍出自己聲音的關頭。
從管莊的營區出之時,司馬驤事實上已經想到了死亡。比起大多數還在懵懂之中的年輕戰士來。歲月早已告訴了司馬驤生命只有一次這個道理。身為連指導員,他本應在隊列的後面。但是最終他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前鋒的位置。因為他相信,以忠誠為使命的警衛第三師的連隊可以沒有指導員,但是不能在戰場上失去他們的連長。
和從軍校畢業,小自己7歲的岳海波共事並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因為從對方的身上司馬驤總是可以看到那些和自己失之交臂的東西:學識、想像力以及那雖然刺人但是可愛的稜角。但是司馬驤還是認可自己的這位搭檔的,因為對方在連隊建設和日常訓練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專業素養遠遠過了在「三支兩軍」之中成長起來的自己。
但是即便如此,當svds型狙擊步槍所配備的7.62毫米鋼芯空尖彈頭擊中司馬驤左肩胛骨下方胸膛之上,劇烈的疼痛之下司馬驤的第一反應還是感覺難以置信。空且內凹的彈頭尖端使子彈在進入人體之後迅延展開,雖然在正面射入的位置上,司馬驤的軍服之上留下一個直徑不到1厘米的小口,但是然後當彈頭以57o米/秒的度穿出司馬驤的身體之時,大量的血液和肉塊卻在巨大動能的裹脅之下在他的後背上形成了一個可怕的巨大出彈傷口。
「真的……中了啊!」雖然傷口周圍是撕裂般的劇痛,但是司馬驤並沒有用嗥叫來釋放壓抑的感受。除了知道與事無補之外,司馬驤更知道身為偵察一連前導裝甲集群的最高指揮官他中彈的消息將會給此刻膠著的戰局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他只是用手摀住傷口,然後緩緩的坐回到自己的裝甲輸送車內。「指導員……你中彈了?!」裝甲輸送車的駕駛員第一時間跑到載員艙內打開自己的急救包試圖搶救司馬驤的生命。
「沒用的了!小劉,沒關係……岳連長……呵呵……他們馬上就到」雖然純棉壓布已經按在了司馬驤的傷口之上,但是彈頭在經過司馬驤身體之時所釋放的巨大力量所震傷的胸腔內的臟器卻已經開始大量的內出血。在劇烈的咳嗽中,鮮血從司馬驤的口鼻內大量的溢出。「司馬指導員……你不會有事的……。」看著司馬驤並不高大的身體緩緩的在裝甲車內倒下,駕駛員小劉含著眼淚大聲的呼喊著司馬驤的名字。
但是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隨著血液的大量流失。司馬驤已經逐漸感覺了身體的冰冷和知覺的鈍化。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火並不能再延續多久。在自己永遠的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他是否還應該抓緊時間向這個世界表達些什麼呢?但表達什麼呢?自己還是孑然一身,並沒有妻子、兒女的拖累,遠在家鄉的父母也有兄弟姐妹們照顧。似乎自己真的就可以這樣離去了。
但是司馬驤最終卻選擇了伸出自己顫抖的手指伸進了自己已經被鮮血染紅了的上衣口袋摸索著掏出了自己的黨員證和三張十元紙幣。這個曾經被自己嘲笑過的動作此刻在司馬驤看來卻是那麼的神聖。「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自己平日裡給戰士們講解的偉人的話語此刻似乎猶在耳邊,但是司馬驤此刻所能體會到的卻不僅僅是死亡本身的意義不同。而是當一個人的生命終結之時,人總會為自己尋找一個傳承。與血脈和基因相比,理想和信念更為珍貴。交最後的黨費只是一個形式,但是他背後卻包含著無數中國**希望建設一個富強祖國的無限願望。
而就在司馬驤的生命最後時刻,朝陽路和關帝店北街的交匯處的這場對於整個戰局而言或許並不重要的戰鬥又生了戲劇性的逆轉。在2名蘇聯空降部隊的狙擊手用他們精準的射擊試圖阻擋偵察一連攻勢的時候,一紅外半自動制導的蘇制at—5型反坦克導彈突然從拐角急射而來,在紛亂的街道之上,劃出一道毀滅的直線準確的命中了一輛偵察一連的63式裝甲戰車的前裝甲。
在一團橘紅色的火球升騰起來的同時,一輛蘇聯傘兵的鐵騎—bmd-2型傘兵戰車隆隆的駛出路旁的胡同,在那門2a42型3o毫米機關炮所噴吐的毀滅火焰之後,數十名身著著城市戰迷彩的蘇聯空降兵也高喊著「烏拉」展開了衝鋒。顯然對於中**隊進入北京中心城區的每一個交通樞紐,已經著陸了的蘇聯傘兵部隊都不會輕言放棄。
作為一個兵種而言,空降兵可以說從其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便伴隨著悲壯。雖然神兵天降的機動能力使騎兵的迅捷剽悍、摩托化部隊的縱橫馳騁都為之黯然失色。高地在軍事上的重要性、障礙物的運用、預備隊的使用、支援火力的協同、側翼掩護以及佯動和奇襲的運用等長期以來在地面戰中沿用的千年作戰原則在空降兵面前都不在適用。因為寬闊的江河、高插入雲的山脈、難以穿越的雨林、甚至足以隔斷血脈的海峽都再也不是問題,因為無論在哪裡,什麼戰略要地的上方總有一塊難以設防的天空。
但事實上空降兵這一兵種自誕生以來便伴隨著無法克服的先天弱點-由於降落傘的承受能力,空降兵注定只能以輕裝備上陣。在一旦遭遇對手重裝地面部隊的抗擊或預先部署好的反空降陣地之中,空降兵的處境便岌岌可危。即便是在戰爭初級,精銳的德國空降部隊在面對無論裝備還是戰鬥力都並不能稱的上強悍的荷蘭軍隊時,都曾有過在海牙、鹿特丹折戟沉沙的經歷。而被德國空降兵稱為「傘兵的墳墓」的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更是令德國精銳的第7傘降兵師折損過四分之三。而英、美、波蘭在聯合動的「市場-花園」作戰之中,儘管盟軍利用強大的空中優勢,同時投送了3個空降兵師,但卻在德軍裝甲部隊的反擊之中,幾乎潰不成軍。
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軍用航空投送能力的不斷展,以空中機動、機降等手段將空降兵從空中投入地面作戰卻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因此戰後一度忽視空降兵展的西方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起自己停滯的空中機動戰場。而蘇聯更是從未停止過對自己「紅色長臂」的展。空降兵這一這種長著雙翼的猛虎依舊是紅色蘇聯這個擁有著世界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帝國手中的「無雙利器」,出現在每一場突戰爭、每一個最惡劣的戰場上。
作為一個空降兵強國,蘇聯一刻不停的進行在重裝空降方面的試驗。早在193o年8月2日蘇聯「空降兵之父」-奧尼德.米諾夫組織的那次在莫斯科舉行的航空表演之中,蘇聯的空降兵先驅們便用一具大型降落傘投下一輛小型作戰坦克,雖然這輛坦克在著陸後根本就無法啟動,不得不拖出演習場,但這次嘗試卻給現場觀看的外國觀察家們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此後莫斯科方面雖然不遺餘力的展空降重型裝備,但是直到1969年蘇聯空降兵司令瓦西裡.馬爾格洛夫大將提出「半人馬」計劃之前,蘇聯空降兵也只能進行人車分離的空降作戰。
在瓦西裡.馬爾格洛夫大將的大力倡導之下,以bmd-1傘兵戰車為基準的一系列空降傘兵戰車在蘇聯卓越的工業設計和製造能力的支持下被全開和生產了出來,而在以bmd-1型傘兵戰車為試驗平台的「半人馬」計劃獲得成功之後,蘇聯軍工開始了更為複雜的課題-使用不帶平台的噴氣傘降系統空投戰車,也就是說在著陸時,依靠火箭助推器的反作用力使傘兵戰車的垂直下降度減至零。而在這一瘋狂的計劃誕生的bmd-2型傘兵戰車被稱為「噴氣半人馬」計劃。
隨後是在1976年1月23日,「噴氣半人馬」系統在普斯科夫郊區第76近衛空降師基斯洛沃傘降場進行的正式空降試驗。為了確保安全,試驗人員還特地為戰車著陸點專門選擇了積雪較厚的地點。但是試驗結果並不十分理想,在著羅的瞬間,傘兵戰車仍然重重地砸在冰雪地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才最終動起來,向預定目標實施衝擊。因此作為「噴氣半人馬」系統的初級試驗型號,bmd-2型傘兵戰車雖然也得以迅量產,但是為了確保安全,依舊只能採取人車分離的模式進行空降。
但是在中蘇戰爭正式爆前的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梁贊空降兵學院突然在bmd-2型傘兵戰車無平台傘降系統的基礎上,為蘇聯傘兵戰車研製出了pbs-95o型傘降系統。每輛bmd-2型傘兵戰車使用12個降落傘,在戰車被空投之後,需要經過3-4秒鐘的自由下降,然後12個降落傘相繼打開,使戰車處於水平狀態緩慢下降。而為減少戰車著陸時地面對車體的衝擊,bmd-2型取消了原先的噴氣反推裝置,而採取了空氣減震的原理,使傘兵戰車在著陸前的下降度降到每秒8米,令危險的空投之中其對人員的衝擊力降到最低。
正是有了這一歷史性的突破才令蘇聯軍方大膽的在北京上空展開戰略空降,因為他們所投下的已經不再是輕裝的步兵,而是可以和摩托化部隊想抗衡的重裝機械化集群了。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1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