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嶺深山中的紫柏山大營,張月明、楊光達等一邊加緊軍事訓練,一邊等待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兄弟們回來。三月初二,谷雨這天,張月明正坐在太陽底下看書,一名守門弟兄來報,門外有一人自稱叫孫月,前來投軍。張月明說:「請他進來,到我這裡來。」自從起義軍在這裡安營紮寨,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色人等前來投軍。張月明也就不足為奇了。等守門弟兄帶領來人進來後,張月明發現來人氣度不凡,儒清秀,年紀大約二十幾歲,穿著乾淨、樸素,身材中等。張月明說:「你就是叫孫月的?要來投軍,你都有什麼本事?」孫月微微笑道:「三教九流,諸子百家,詩書畫,無所不能。」張月明感到來人口氣太大了,就為難他說:「既是通才,敢為路有父乎?」孫月笑著回答:「路有父親,儒家始祖孔聖人有學生子路。路有子豈能無父乎?」張月明又問:「樹能走乎?」孫月答:「樹影婆娑,千年樹人,木牛流馬,那樣不是在走。」張月明又問:「石有淚乎?」孫月悠然答道:「石出於山,山雨綿綿,溪流露珠匯入江河,石豈能無淚?」張月明心中大奇,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給孫月賠禮道:「先生真是奇才啊。」
孫月知道張月明就是這支起義軍的頭領。就自信地對張月明說:「我是來做軍師的,不知元帥以為何如?」張月明心裡還從來沒有要請一名軍師的打算,所以微微有些吃驚。張月明說:「先生暫且住下,待我和眾弟兄商量後,定會給你謀一個好差事。」孫月說:「若不能做軍師,我即刻就離開。」張月明搪塞道:「既是要做軍師,請問我軍今後將如何發展?」孫月道:「強隊伍,立規章,奪漢中,出關中。就這十二個字,若能照做,大事可成。」張月明琢磨後,覺得孫月說得句句要害,很有智謀。張月明拉住孫月的手,激動地說:「先生所言,正和我意。我們一同謀劃大事,救民於水火。別說軍師,就是你來做我這個位置都成。」
孫月是怎麼來找張月明的?說來還有些故事。
原來,去年九月八日,孫月和林正、張蓮英、船家等告別後,只身前往南鄭西山玉皇橋孤獨山莊去找師叔諸葛漢水。經過兩天的走路後,終於在下午到達孤獨山莊。怎奈諸葛漢水不在孤獨山莊,他的家人回復說諸葛漢水去了小南海,不知何時能回來。孫月在附近農家找到住處後,就耐心等待。在等待的百無聊賴中,孫月幫助農家幹活,累了就坐在玉皇橋上讀書。這天中午,碧空萬里,艷陽高照,空氣更是萬分純淨,孫月坐在玉皇橋頭,打開在漢江懸棺裡得到的那本無字天書琢磨。當一頁棉花紙正對著太陽時,奇跡發生了。書頁上清楚地顯示出用淡墨寫的字:《鬼谷子兵法》第十三章等密密麻麻的字。字體遒勁有力,用墨力道深厚,內容高深莫測。在這本書的中間部分還有《鬼谷子兵法》第十四章的內容。孫月奇道:「難怪人們找不到《鬼谷子兵法》一書的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原來被鬼谷子先生單獨列成一書,世人無所見罷了。」孫月非常慶幸自己沒有扔掉這本書,這本書可是上古天書,世間奇寶啊。
孫月離開農家,決心不在等候師叔諸葛漢水了。他一邊學習領會《鬼谷子兵法》第十三章、第十四章,一邊慢慢往回返。
《鬼谷子兵法》第十三章主要講述打仗的陣法,應敵的準備,環境、氣候等天時、地理的應用,七十二道作戰的妙計等內容。而世間流傳的鬼谷子的學生孫臏寫的《孫子兵法》才只有三十六計,只是鬼谷子戰法計策的一半。
《鬼谷子兵法》第十四章主要講述奇門遁甲,變化之術;風雨雷電,招呼之策;人心命運,預測之能等內容。
孫月雖然一時還無法理解透徹,但這些內容深深地吸引著他。如果學會這些東西,何愁天下事不能掌握。孫月努力練習揣摩。
在鐸縣西側,有一處古城,城牆不高,卻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彈琴退仲達(即司馬懿)的所在,叫西城。孫月來到這裡時,看到城牆破爛,城樓黯然衰敗,四門洞開,小城內空無一人。孫月看上了這個地方,正好在清淨間練習鬼谷子變化之術。
餓了,孫月一次到街上買幾十個餅子。渴了,就在西城邊的小溪裡喝山泉水。晚上,孫月就住在西城殘破的城樓裡。孫月本是個膽小的人,但自從練習了風雲變化、奇幻異術後,膽子大了,什麼也不害怕了。奇怪的是,孫月以前身體不太好,在冬季容易感冒,這次條件如此艱苦,卻居然身體安然無恙,連他自己都感到奇怪。
春節,孫月來到他姑姑家做客。姑姑家在褒城縣,門前就是有名的古褒斜棧道。看到每天有大批人經過褒斜棧道,進入秦嶺深山,孫月好奇地問姑姑:「他們都是到哪裡去?」姑姑答:「都是往留壩鎮紫柏山大營投軍。你不知道,雲霧山桃花店張家有個公子叫張月明,率領族人造反了。這些人都是投奔他去的。唉,這年月,日子不好過,家家斷糧,投軍還能吃頓飽飯。」孫月也知道姑姑家日子過得很艱難,家早已沒有大米,天天靠土豆、玉米糊、紅薯等充飢。
經過深思考慮,孫月決定參加張月明的隊伍,幹一番轟天動地的事業。在幫助姑姑家春種完後,孫月就立馬動身來紫柏山尋找起義軍。
張月明、楊光達等看到孫月化很深,起義軍也非常需要有知識和化的人,就非常高興地接納他。當晚就擺設酒宴招待孫月。在條件艱苦的紫柏山大營,這頓酒宴雖然簡單,但也很有特色。菜有紅燒野兔,燉野雞,烤野魚,蘿蔔白菜豆腐大燴菜等。酒喝的是柿子酒。主食是玉米糊。孫月吃得很香,幾個月來他還是第一次吃到這麼豐盛的飯菜。
第二天一大早,張月明、楊光達約孫月到附近的張良廟去朝拜。張良廟坐落在秦嶺深山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是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之一的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後,「激流勇退」,托名「辟榖」,隱居於此。張良離世400年之後的東漢之末,張良的第10代孫張魯做了「漢中王」,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蓋世而討封,不以位極人臣而自居的超
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這座「漢張留侯祠」。因張良曾被漢高祖劉邦封為「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稱「張良廟」。從那時起,這裡就成為道教活動的勝地中心,四方攬勝者絡繹不絕,爭相觀光。這座古廟猶如一面歷史的鏡子,反映著張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對他的崇敬。
張月明、楊光達、孫月等拾階而上,爬上第三十六階石階後就到了山頂廟門口。張月明對孫月說:「當年,留侯用兵,一生共用三十六計,故台階與此意合。」孫月暗想,留候方才學得三十六計,我有七十二計可學,還愁不成就留候一樣的光輝業績。
孫月知道,張良為「漢初三傑」之首,劉邦自己就這樣說過:「出謀劃策,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此三位都是人傑。」但張良深知和劉邦共事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所以當西漢立國之時,正是張良「辭漢」之日,留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上潛心修道辟榖成仙。
看到廟所在前後各有兩條小河,在廟東南約一里處匯成紫柏河,紫柏山中峰雲霧繚繞,山勢峻奇,張月明介紹說:「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終年雲靄繚繞,頗有仙家靈氣。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後一河又成環抱之態,廟四周幽靜肅穆,方圓百里蒼松紫柏挺拔蒼翠,大有護法衛道之像。二水輕流低吟,如琴鳴曲;鳥語清脆,空谷傳音;再加以廟宇玲瓏,樓台迭現,常使風塵僕僕的遊客,如去雲霧飄渺,變幻無常之境,頓生飄飄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張良廟是漢中著名的朝拜遊覽勝地。」
只見廟的大門口有一個青磚牌樓,牌樓巍峨古樸、飛簷翹角,上書「漢張留侯祠」五字。廟依山而建,走入廟內,眼前現一橋,上寫進履橋。進履橋是一座橫跨山間的溪橋廊亭,因為張良「圮橋納履」的典故而設。橋長約三丈,寬一丈有餘,兩邊有牛筋欄杆,並設座椅兩排,橋廊山風幽涼,橋下溪水潺潺,唐代有李白詩曰:「我來圮橋上,懷古欽英風」。
孫月記得「圮橋納履」的典故。據說張良逃到下邳以後,在圯橋(即江蘇沂水大橋)遇見黃石老人,黃老為了考驗張良的為人和才智,故意將鞋子掉在一橋下,吩咐張良去拾上來,還叫他親自跪地穿鞋,張良一一順從照做,獲得黃石公的青睞,便約張良5日後天明來圯橋上再見。張良一連兩次都遲到了,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進圯橋,才見到了黃石公,黃為了獎勵張良的這種韌性、耐性和毅力,授給他—部周王遺著的《太公兵法》。張良在艱難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讀,遂感行刺秦始皇乃為蠢事,後來便做了劉邦的謀士。
廟內有張良大殿,殿內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端莊肅穆,豐盈謙和,聰慧睿智;殿中丹燈放彩,雕樑畫棟,簷牙鏤空,其上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翔雲,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棲臥梧桐旁。殿室丹柱豎立,楹聯薈萃。殿內香火不斷,磕頭跪拜者絡繹不絕。
拜石亭獨居一角,一堆黃石佔居廳內。據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公授書張良後,告訴張良十三年後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吾師矣!」十三年後,張良隨劉邦至濟北,果見古城山下有一堆黃石,納頭就拜,口稱吾師。宋朝蘇軾曾在這裡吟頌:「曾聞圯上逢黃石,久矣留侯不見欺。」讚揚了張良一生有始有終裡表一致的高尚品質。
廟門院內有鍾、鼓樓和三角形的「靈官段」,有宋、元石刻和書法珍品。越過遍立歷代名人碑碣的前、後過庭,沿後院盤山沿梯而上到達「授書樓」,樓名取自「黃石公授書」的歷史典故。雲梯盡處的授書樓,掩映在紫柏青松林間,隱沒於雲海怒濤之中。其樓八角展翅,凌空欲飛。閣樓兩層,由四根巨柱貫頂,直衝霄漢。緣梯而上,憑欄遠眺,群峰環抱雲海沉浮,松柏疊翠,花草競秀。真是人間仙境。
張良廟內還有一奇異物種「拐拐竹」。「拐拐竹」,竹子在三尺以下的部分都是扭扭歪歪,在三尺以上部分都是齊刷刷的。這種竹子張月明、楊光達、孫月等還是平生第一次看到。
張良廟後,山上還有道教第三洞天。
剛好張柏雲這天也在張良廟內看護,張月明、楊光達、孫月等在張柏雲的邀請下來到一處亭子喝茶。張月明給孫月介紹說:「這位張柏雲老先生就是留候張良的後人,他管護著這座張良廟。」孫月連忙施禮道:「不知是老先生,失禮、失禮了。」
大家一邊喝茶,一邊聊天。張月明談道,《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張良的生平。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謚號成,漢族,傳為漢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後漢書注》云「張良出於城父」,城父縣屬穎川也。《史記正義》載:「括地誌云:『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里,韓也。』」即今河南寶豐人。具體出生地無法考證。當秦始皇吞併六國,實行暴政統治的時候,張良還是個青年,號稱姬公子,其祖父姬開地,父親姬平,都相繼為韓國相國,侍奉過五朝君王。及韓國滅亡,張良為了報仇雪恨,不畏強敵,乃決心刺殺秦始皇。趁秦始皇東遊之際,宮車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境內),張良馬上令力士拋出120斤重量的大鐵錘,可惜「誤中副車」,受驚的秦始皇卻安然無恙,力士當場被擒,觸樹而死。姬公子便隱名匿姓(改為張良)逃亡到下邳(念pi,一聲)。「搏浪飛椎」的典故源於此。李白有詩云:「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張良逃到下邳以後,在圯橋遇見黃石老人,就有了黃石公授書的典故。張良得到《太公兵法》後,刻苦讀習,逐漸變得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楚漢戰爭中,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張良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邦稱讚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在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主動請退,千古
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成侯。
眾人聽得津津有味,無不為張月明熟知歷史欽佩。張月明對張柏雲說:「先生家史,自然比我知道甚多,我剛才說的有不妥之處,希先生指出。」張柏雲讚道:「月明剛才所談,已很詳細了。家祖激流勇退,躲過被殺戮之禍,方才有我等存於世間。歷史就是這樣,許多事情很難強求。」孫月說:「大智慧有大計謀,大智慧有大預測之神明。留候成功之時,不為榮華富貴迷醉眼,不為權利地位費心思,超然事外,追求平淡、自然的生存法則,為今後世人之楷模,為人生命運之豐碑。」
在美景中暢談,在歷史氛圍中回憶,大家精神振奮,無不思像張良幹一番事業,成就一番人生。
楊光達問孫月:「軍師有何良策,可助我雲霧山義軍橫掃天下,創造像先祖一樣的大業?」
孫月不慌不忙地答道:「廣聯天下豪傑之士,打造自身精銳之師,八方吸納聚集人才,立足關中,橫掃中原,南下北進,可成大事。為今當務之急,是整頓隊伍,建章立制,招兵買馬,進軍太白,打開通往關中門戶。等關中門戶洞開,我軍遣一精銳之師佔居漢中,保證糧食等物資供應。向東可沿漢江順江而下取湖廣,向南可通過米倉道、金牛道進入成都等,向西可奪取天水等隴西諸縣,向北可佔領關中全境、進入太原等地。」
孫月的一席話說得楊光達等人熱血沸騰,豪氣倍生,感到勝利在望,信心滿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