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首席外交官

龍騰世紀 第三十五章 秦皇第一功臣(3) 文 / 珞驊

    之後的事情發展得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回過頭來想一想幾乎都是當年在咸陽的趙姬太后的大鄭宮中那個貽笑千古的荒誕故事的重現,但是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看著史書上的文字記載都覺得古人蠢頓不堪,但是事情真到了自己身上,仍然是中招不誤。

    先是神醫何玉宣稱自己終於找到了太后的病因,那就是過於勞累,或者說是心情抑鬱而至,是故他雖然每次都施以藥石但全然是治標不治本,始終打不到將病症徹底根除的目的,而聖母皇太后本人也表示,自從從頤和園避暑回到紫禁城之後,就覺得紫禁城的氣氛太過壓抑,且十分想念當年與先皇初遇的圓明園,所以也希望再次移到頤和園去居住一段時間,等身體調理好了,在回來關照年輕的皇帝。

    聖母皇太后太后這一舉動無疑是正中了載淳的下懷,這眼看著就要到他親政的第二個年頭了,正是他想要大展宏圖之際,聖母皇太后當然最好是有多遠就走多遠,再也不回來了他才高興,這聖母皇太后第一次出宮的時候他怕是對他的試探不敢輕舉妄動,這第二次他可就不會這麼安分了。

    當然,內心裡雖然已經是敲鑼打鼓,紫禁城裡是看哪兒哪兒都順眼,但是表面功夫仍然是要做足,於是就是一番母子情深依依惜別,年輕的天子雖然對聖母皇太后那是百般不捨和依賴,但是沒辦法考慮到母親的玉體狀況又不得不獨自一人挑起大清國的重任,最終還是「萬般無奈」地首肯了聖母皇太后要前往圓明園的決議。

    起初還時不時的打擾幾番,但是每次都免不了被聖母皇太后說教幾頓,說教內容和半年前送奏折去的時候差不多答題相當,無非是「皇上該長大啦」「當娘的那一天不在了你該怎麼辦」「有事情自己找大臣商量就行了」「是在沒辦法還有恭親王不是」「皇上可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怎麼可以這麼不堪大任。」

    每次訓斥,載淳都會察言觀色,幾次下來,他終於發現聖母皇太后並不是故意做做樣子,而是真的不想讓他來打擾自己的清靜,就大著膽子開始自作主張來「投石問路」,幾塊石頭依次拋下,而且是越扔越大,以至於朝野上下幾乎都要炸開了鍋,可是聖母皇太后那邊就跟沒事兒人一樣,絲毫都沒有要加以干涉的意思,就算有大臣不知好歹跑到圓明園去找聖母皇太后訴苦,換來的要不是太監的逐客令,要不然就是一句「大清是皇上的天下,哀家也沒有辦法,皇上還年輕,列為大人就多遷就一些由著他,他折騰累了自己就收斂了。」

    讓大臣們聽著是冷汗一身一身的往外冒,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前朝的活寶——明武宗朱厚照,心道那位仁兄玩兒了十五年可都沒見著有收斂的時候呀。況且今日的大清怎麼能和那個時候的大明相比,於是辭官的辭官,上吊的上吊,一時間,京城內外哀鴻遍野。對於官員的流失朝廷一般並不怎麼在意,載淳本人那就更不在意了,對他而言,連這點打擊都承受不住的,必然都是沒什麼出息的人,更加談不上是國家的棟樑,多一個他嫌多,少一個他絕對沒意見,空出來的位子,他剛好用來培養自己的勢力。

    在這個問題上大清帝國的最高層——愛新覺羅皇族似乎是可以達成共識的,無論是載淳的兩個叔叔恭親王和醇親王還是紫禁城裡的太后,都覺得死幾個倒霉書生無傷大雅,反正大清國缺什麼都不缺官員的後備力量,上一刻出現的空缺,下一刻就有成千上萬的人擠破腦袋也要補上來。

    而特別是對於備受冷落和壓制的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來說,這整件事對於她簡直是百利而無一害,不管小皇帝載淳對她有沒有恢復往日的親近,但只至少這**裡面少了一個叢她入宮以來的幾十年中都針鋒相對的宿敵,感覺那肯定是連空氣都變得溫軟了。

    不過這一切都是在母后皇太后還沒有建立關於「秦琢就是何玉」這一猜想的前提條件下,而此時,當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立馬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對於大清的**中地位最崇高的女人,母后皇太后也本能地認為她有著掌管**的責任,而這也是她從小就受到的教育,履行這個責任幾乎可以凌駕於她的舒適度甚至是生命之上,對於母后皇太后鈕轱轆氏這樣從小受到三從四德地「高尚」教育的人來說,最讓她不能忍受的就是自己的丈夫蒙羞,換而言之就是她自己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不能給她的丈夫帶綠帽子,同樣的,也絕對不可以容忍她丈夫的其他女人給她的丈夫帶綠帽子,而最要緊得是,她的丈夫不是別人,而是大清帝國的先帝,當今皇帝的父親,這就不再僅僅是婦德問題,而是國本問題,因為一旦東窗事發,事件的結果就不僅僅是大的丈夫咸豐受辱或者是愛新覺羅家族蒙羞,而是整個大清國都要跟著那個女人一起丟臉,總而言之,在此時母后皇太后的心中,這件事情如果沒有最好,一旦被證實是真的,那麼就毫無疑問地已經觸及到了她關於「忠、孝、義」的三條道德底線。

    慈安太后越想越坐立不安,立刻召見了禮部侍郎,要把他把此事徹查清楚,一旦屬實,就立刻對聖母皇太后嚴懲不貸,禮部侍郎還沒把話聽完已經是變了臉色,頭如搗蒜請母后皇太后收回成命。

    要說聖母皇太后的異常,他們這也也早就發現了,可是人家是太后,且不說皇上都無所謂,什麼表態也沒有,他們沒事兒瞎操心幹什麼,就算是皇上覺得有所謂,龍顏大怒,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那這個徹查的差事也是能推就推的,皇家若真是出了這樣的醜事,知情的人還有活路可走,這徹查完領到的賞賜十有**是一條三尺白綾或者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要是誰對干對這事兒大包大攬,只要他不是個愣頭青,那就是他活得不耐煩了。

    慈安太后此時如同暴怒的母獅子,根本都不管官員們的苦衷,一頓暴風驟雨式的訓斥之後,該查的還得查,至於他為什麼找的是禮部侍郎而不是禮部尚書,很多年之後才得知真相的載淳推測,認為是慈安太后大概自己在潛意識裡頭也明白在那個時候要搬到聖母皇太后根本就是一個天方夜譚,因此在選將的時候故意降了一個等級,一面事情失敗了自己的損失過大,而這位禮部侍郎大抵可以定義為傳統意義上的炮灰。

    故事再回到同治十二年末,母后皇太后的貼身太監懷德滿腹狐疑地被錢喜拽到了一個僻靜處。他本來還和錢喜有一點交情,但自從同治皇帝載淳開始冷落母后皇太后一來,這兩個各侍其主的奴才也漸漸開始形同陌路,以至於懷德一下子對錢喜的熱情十分不習慣,甚至是有點牴觸情緒,正所謂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如今風頭正盛的錢喜錢公公對他這般慇勤尊重,那一定是有求於他,而且這求的肯定不是一件小事。

    而錢喜這邊雖然是滿臉堆笑,但也絲毫沒有要和懷德繞彎子先培養培養感情的意思。連「懷公公,近來可好,身體安好否。」這樣的客套話都沒有寒暄,就直接直奔主題而去:「懷公公,錢喜斗膽問一句,母后皇太后娘娘是否還在養心殿的西暖閣之內。」

    懷德滿腹狐疑地看了一眼錢喜,母后皇太后剛剛召見完那位注定是要倒霉的禮部侍郎,就一直在西暖閣內休息,此時也尚未離去,只是錢喜突然問這個究竟是意欲何為,懷德思索了片刻,但沒有什麼頭緒,只得對錢喜點了點頭。

    錢喜見狀,有些詭異地笑笑,繼續問道:「恕小的再斗膽打聽打聽,皇太后娘娘方才召見禮部侍郎胡大人,是不是為了瞭解聖母皇太后搬到頤和園之後過的舒心與否。」

    懷德聞言,登時冒了一頭冷汗,沒有回答,只使用十分戒備的目光死死地盯著錢喜,錢喜雖然沒有把話說透,但是對於一個知情人來說這話的意思就已經再明白不過。

    錢喜此時收斂了笑容,正色道:「懷公公不便說也無所謂,不過看著懷公公對在下往日關照的恩情,有些事情在下還是要告訴懷公公的好,那位禮部侍郎胡大人,剛剛過了金水橋就已經被殺了。」

    懷德大驚,連聲音都發顫,急急問道:「是聖母皇太后派人動的手?」

    錢喜搖頭:「如果真是聖母皇太后所為,母后皇太后此時已經是性命堪憂,而且就算是聖母皇太后的眼線再厲害也不可能此時就把消息送到頤和園,在派人過來將胡大人殺害,在下也不瞞懷公公了,胡大人,是聖上派人『賜死』的。」

    如果說剛剛的驚,僅僅是因為對於生母皇太后的畏懼,而現在的驚,則是真正的摸不到一點頭腦,而這樣的未知,讓他更加恐懼。

    雖然經歷了宮中的風風雨雨,也知道同治皇帝從來都沒有真正地親近過誰,無論是他現在一味討好的親生母親慈禧太后還是對他噓寒問暖的嫡母慈安太后,更別說在同治皇帝六歲那年就已經與他陰陽相隔的咸豐皇帝,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什麼感情可言,他父親戴不戴綠帽子的問題,肯定趕不上他在權力上取得了的利益。

    但是,如果聖母皇太后的事情是真的,那就是明擺著給大清的皇室抹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別說當朝的聖上是聖母皇太后的親生兒子,愛新覺羅家族的嫡系子孫,就是普通的皇族也會覺得顏面無存,要說是奪權的話,這正好是西太后的把柄,他可以一舉將其除掉,剷除異己,掌控朝中大權,日後載入史冊定然是一段不遜於當十六歲的康熙皇帝智擒鰲拜的光輝政績,就算殺死那個倒霉的禮部侍郎是為了讓家醜不外揚,但至少也應該藉著這個替死鬼把所有西太后**宮闈的證據都集齊了再殺,畢竟就算是要「藏弓」「烹狗」那也是「鳥盡」「兔死」之後的事情,無論是於公於私,當朝的聖上都沒有道理這麼迅雷不及掩耳地將這件事情掩蓋過去,而包庇慈禧太后。

    懷德不禁脫口問道:「聖上這是為何?」

    錢喜搖了搖頭,無可奈何似地笑道:「懷公公又不是不知道,主子的心思,咱們這些奴才怎敢揣測,只是主子吩咐下來,咱們就按照做就可以了。」錢喜說完之後片刻似乎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語,乾咳了一聲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而懷德這邊則已是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原本還天真的以為,這個內幕消息真的是錢喜私下裡來告訴他的,當然他不會以為這是錢公公善心大發,跑到這裡來跟他這個昔日的上司來賣自己的主子,但是他相信,像錢喜這樣一朝得寵,身價飛漲的小太監,在昔日的故友前賣弄一番也是很符合他們這個群體的心理狀態的,因此最初也沒有多加懷疑。

    但此時按照錢喜這話來看,就連這次的談話都是小皇帝親自授意的。

    錢喜自知失語,也想到已懷德的心思不會連這個都聽出來,索性就直言相告:「懷公公不必太過憂心,仔細想來,這件事讓皇上提前知道也是一件好事,至少皇上如今尚且還顧及著與母后皇太后這十幾年來的母子情意,說句大不敬的話,要是讓先聖母皇太后知道再來個反戈一擊,母后皇太后此時恐怕已經不能安然無恙地在西暖閣裡修身養性了,懷公公雖然身處禁宮之中,但也應該看得清楚,如今大清的天下沒有人能左右得了聖母皇太后,更別說……想要置其於死地。這次的事情,說的不中聽一些,當真算得上是母后皇太后娘娘的運氣,但是俗話說的好,夜路走的多了總會遇到鬼,若是母后皇太后娘娘再有什麼貿然舉動的話,別說聖母皇太后那邊一定會先下手為強,恐怕連皇上也不敢在顧及什麼母子情分了。」

    懷德聽罷,更是汗如雨下,他本能的感覺到,這已經超出了兩個奴才的聊天所可以涉及的範疇,甚至已經觸及到了吸取前朝滅亡經驗的清朝統治者入關以來最忌諱的宦官知政,而且他們現在已經不僅僅是知政,而是在議政,更危險的是,他們所議論的,是滿朝文武都不敢多說半個字的政事。

    但是連懷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中了什麼邪,就像是被人用巫術控制了一般,明知道自己犯了大忌諱,仍然試探性地問道:「錢公公的意思是,聖上會加害於母后皇太后娘娘嗎?」

    錢喜顯得很平靜,不置可否,這當然無可厚非,畢竟那慈安不是他的主子,這個女人的死活跟他是一點關係也沒有,自然就不會有懷德那樣的急迫,懷德只見這個二十歲剛剛出頭的小太監,很悠閒卻很有男子氣概地抱起雙臂,作了一個類似於戰場上的士兵用雙臂攏住長矛時候的動作,突然覺得這個人似乎的確跟他們這些宮中的太監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就算是一個太監,也是前朝那個七次下西洋的三寶太監,立刻悔恨自己早該注意到,這個年輕的後生在少年皇帝身邊做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在履行一個太監的職責,一個端茶送水,侍候洗漱更衣的奴才的職責,而更加像是一個大臣。

    錢喜並不知道自己的形象正在眼前這位從他進宮開始就對他還算是比較照顧的前輩的心中悄然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是繼續說道:

    「皇上是一個有鴻鵠之志的人,陛下厭煩一切擋著前路的人,尤其是這個障礙有可能成為他的危險的時候,聖上與母后皇太后娘娘尚留母子之情不假,但是懷公公應該明白,真正能夠成就的大事的人,都能夠做到至親亦殺之不疑。如今的皇上已經是今時不同往日,恐怕已經沒有什麼事聖上做不出來的,而且就算是現在聖上不說不做,自然也會有一些不怕死的人替陛下去操心。懷公公如果不相信的話,大可以拭目以待。」

    懷德雖然有些害怕,但是頭腦仍然很冷靜,他立刻聽出了錢喜從頭到尾說了這麼多,又是威逼又是利誘,但是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讓母后皇太后慈安,在近期之內不要去動有關於制聖母皇太后的罪過的念頭。

    這樣的裝聾作啞固然是對聖母皇太后更加安全,也更加有可能在最後取得最終勝利的方法,但是憑懷德侍候西太后及時年,對母后皇太后性情的瞭解,他很清楚的明白,其他什麼事情母后皇太后娘娘都可以隱忍妥協,但惟有兩點是絕對不可以有絲毫的含糊——一個是**的秩序和清明,第二個則是他的丈夫先帝咸豐的面子,而這兩個因素往往也都是相輔相成,比方說現在看似已經完全不用進一步查證就可以直接定性真偽的西太后事件,就毫無疑問地正正好好踩在了母后皇太后兩個忍耐的極限上,再加上,整個紫禁城都知道,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這對先帝咸豐遺留在人世的大小老婆,自從辛酉政變之後沒幾年就已經形同陌路,互看不爽已經有很多年了,而被聖母皇太后壓制了這麼多年的母后皇太后此時好不容易逮到了聖母皇太后的小辮子,讓母后皇太后慈安就這麼輕易的放手肯定是絕對不現實的。

    而要是以性命問題跟母后皇太后說著事情,表示如果不收手恐怕性命難保,那八成是更加火上澆油,慈安太后雖然是個淡然的聰明人,但是一個有理想的聰明人,而且是完全可以為理想獻身的,對於她來說,死亡的確是大事,但是比起丟了大清皇族的臉面,死亡就算不上什麼了。

    錢喜見懷德猶豫,不失時機地煽風點火:「這些話,錢喜一個當奴才的人本來不應該說,但在下相信懷公公對於母后皇太后的忠心才敢說這樣的話,咱們這些當奴才的,雖然應當是聽主子的驅遣,但是如今孰優孰劣已經在眼前,無論是為了懷公公自己好,還是為了母后皇太后娘娘好,這個時候都不適宜再輕舉妄動,如果懷公公覺得自己沒有辦法說服母后皇太后的話,在下倒是可以給懷公公一點提示,眼下,胡侍郎遇害的消息恐怕已經傳到母后皇太后娘娘的耳朵裡了,懷公公只要此時對母后皇太后娘娘說,自己剛剛聽到宮裡的一些風言風語,說暗算這位禮部侍郎的似乎是聖母皇太后娘娘面前的新貴——沈大人即可,朝中眾所周知沈大人是站在聖母皇太后娘娘一邊的,而且與清流一派的積怨頗深,母后皇太后娘娘一定會相信的。」

    懷德一愣,他算得上是一個好人,不管他在這宮廷之中見過了,經歷過了多少爾虞我詐的事情,但始終堅持著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放人之心自然不能鬆懈,但是害人之心也是萬萬有不得的,在懷德的心裡,從他年幼入宮成為太監的那一刻開始,他的這輩子就算是完了,人生中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虛無縹緲的來世,指望著自己百年之後在輪迴之時能得上天的眷顧投胎到一戶好人家,不奢望能夠大富大貴,只要衣食無憂即可,至少不會窮到讓當父母的把親生兒子送到皇宮裡裡面去當閹人,因此他絕對不能作惡,不為別的什麼,好歹為自己積點兒陰德,省的因為沒有兒子送終又沒人記著燒紙變成孤魂野鬼,於是道:「這不是誣陷無辜之人。」

    錢喜聞言一笑,本來想要脫口而出一句「他還叫無辜」,但是話到嘴邊又及時的嚥了回去,只是說:「這些懷公公不比操心,沈大人雖然無辜,但在這件事上他絕對不是一個外人,而且……「

    錢喜湊近懷德的耳邊小聲道:「既然聖上這樣安排了,自然有他的用意,沈大人一定也是有所準備了,更何況聖上他可捨不得自折羽翼,只不過,聖母皇太后娘娘畢竟是聖上的親生母親,有些話聖上不好親自出面來說,也說不出口,只能找沈大人來代勞,說白了,要讓母后皇太后娘娘徹底打消干預此事的念頭,怕是非得見沈大人一面不可,而且,雖然這都是聖上的意思,但是懷公公千萬要注意一點——不能讓母后皇太后娘娘去找萬歲爺當面對峙,這皇宮內外耳目眾多,萬歲爺的乾清宮猶是如此,雖然聖母皇太后娘娘遠在京郊,但萬歲爺的一舉一動仍然再聖母皇太后娘娘的掌控之下,對此萬歲爺也無可奈何,只不過,一旦母后皇太后娘娘到乾清宮去興問,這層窗戶紙一捅破,恐怕就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倒是母后皇太后娘娘或者是懷公公的命途,那也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