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1)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2)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3)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4)中涓自此愈橫。
1:(大凡歷史演義,這開頭都要從很遠很遠的早時開始,這演義小說大都源自早期說書,說書人說書,這幾千年歷史嘛,不隨口說說怎麼過的去,其實也是隨便帶點引子,你想這引子引子,為什麼叫引子呢,其實也就是吸引這聽眾來,而且這開頭幾句,聽眾不會太多,那多說幾句,等著這聽眾多了,再到高潮才好。自然那高潮時是大喝一聲還是拍一響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三國自東周說起,那還算是晚的,有些演義可是從夏商甚至盤古開天自下而說,這三國還好,就算上這夏商也不過多加兩句,夏桀無道,成湯代之,商紂暴虐,武王伐之。假如再想多說幾句,也不過加上周公,孔聖人,春秋五霸就可以了。但是假如這說的朝代是明朝清朝即便是隋唐,那要說的也夠多了,不過不急,假如是這樣,那前面的幾個朝代就一筆帶過,就著重說那後幾個朝代,與正文有關係的就可以了。)
2:(要說這三國演義,也不是很屬實,你看這開頭說「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你可要注意了,這話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到了獻帝這代,天下大亂分為三國,還有一種是獻帝退位,天下三分,自然其實要說這三國,確實是按後一種才對。問題是,這真要如此說,那三國實際上要到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這才真正形成,可這時都到八十回了,全文才一百二十回,即便按劉備得蜀,天下三分的格局形成來算,也是六十回之後的事了,那前面一大半都在說什麼呢?所以這三國演義其實說的是漢末加三國的故事才對。也有把劉備死前稱為前三國,劉備死後到諸葛亮死這段稱為中三國,諸葛亮死到結束為後三國的說法。那主要是按小說的結構分,這三段的主角不同而定了。其實,像我們這種讀者,看的過癮就好,誰還理這三國是不是真的屬實呢?從這樣看,「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就是前一種說法,傳至獻帝這代,天下大亂,不久分為三國,只是這不久也長了些,公元189獻帝即位,公元220年退位,劉備公元221年即位,次年孫權稱帝,三國正式形成,整整三十餘年,剛出生的嬰兒都已達而立了。)
3:(說到這宦官當權,這大家就不免想到漢唐明這三個宦官猖獗的朝代,只是大家可說漢的時候,可千萬帶上了「東」或「後」這個字,不然對劉邦建立的西漢未免太不公平了。這西漢的宦官可是難以興風作浪的。西漢和東漢雖然都說是漢朝,但是其實很多制度並不相同,如西漢丞相在武帝之前還是真正掌握實權的,而東漢的丞相基本上就是個幌子,尚書令掌握實權,只有到了董卓曹操時,再重新擁有了實權,那時又大的過分了,而且西漢自高祖起,便刻意打壓地方勢力和豪強,皇權獨大,所以等到滅了王莽,大家想選皇帝時,還是要選姓劉的。可是東漢卻不同,自光武帝起對下便寬容之極,所以世家大族積累多年後實力雄厚至極,已經可以隱隱取漢而代之了,黃巾之亂便是最大的導火線,引發了後來一系列的巨變,最後導致漢朝的終結,也沒有發生東漢那樣的再興,須知,那時的漢室宗親已經不值錢了。
再說說這宦官得權,其實這宦官得權也並非易事,雖然說是皇帝身邊的人,深知皇帝脾性,但是假如皇帝對你不感冒,如武帝那般殺丞相無數,甚至連太子生母都要殺的人,又豈會理會你這小宦官,或者皇帝人不錯,可是說不定他潛心理政,身邊大臣雲集,不容你這內務奴僕有干政的機會,你又如何得權。即便皇帝喜歡你,也懶於政事,讓你得掌大權,成了一個「九千歲」,那又如何?老皇帝一死,新皇帝登基,你得到的權力完全成空,如明朝那些太監,即是如此。那怎麼才能使得權位長久呢?這歷代宦官得權,做的最狠的便是那唐朝,東漢與明,這宦官再盛,只要皇帝開口,還是要人頭落地,可這唐朝,後期連皇didu是宦官擁立。究其原因,還是唐朝宦官掌握著神策軍這一中央禁軍的緣故。像明朝宦官氣焰不可謂之不盛,但是也只是掌握著東廠這一特務機關而已,而且這掌握力度還有限,等皇帝一翻臉,也只有乖乖投降的份。至於這東漢宦官得權,我們還是來自己看看。
漢朝終其一朝,最大的問題到不是宦官,而是外戚,自漢高祖劉邦那時就有呂後一族專權,雖然靠著周勃等一干大臣奪回了權力,但是到了成帝之後,這權力還是到了外戚手中,最終被王莽奪了天下。東漢也沒吸取多大的教訓,到了漢和帝的時候,外戚一族再度掌握了實權。至於這外戚奪權的原因嘛,說起來也挺簡單,老皇帝死後,繼任的皇帝年紀太小,只好太后主政,(中國自古忠孝兩字並重,父親老皇帝死了,這母親太后就能當半邊家,假如這太后喜歡弄權又有點手腕,那擁有就不是難事了,這事即便在輔政制度相對成熟的唐宋明清也沒有徹底解決,這大臣再怎麼也是外姓,難不成你還要皇帝殺了太后不成?漢武帝這要不是殺了太子生母,只怕那也沒霍光的輔政了。)而太后這平時在宮裡,不認識幾個大臣,左看一個不順眼,右看一個象奸臣,只好找自己信得過的娘家人來幫忙,那自然是外戚掌權。這要說也是上任皇帝死的太早惹的禍。至於這皇帝養尊處優為什麼還這麼早就翹辮子,這內容比較複雜,後面要說到司馬家奪權,會隨便說到一下。
再說這東漢皇帝,自漢和帝開始就是小小年紀就登基,而且這些小皇帝不見得比平常人早熟許多,結果這實權就到了外戚手裡,這外戚為了把握朝政,甚至不惜殺害不聽話的皇帝,再擁立年幼的小皇帝登基,這樣就可以再度把握朝政。不過這總不能一直殺皇帝吧,雖然說這些外戚可能天天巴望這皇帝是個短命鬼,可世間這不如意事十之仈jiu,這皇帝總有長大的一天,這長大就想要回自己的權力,這左看右看,朝中文武大臣不是外戚的親信,便是同黨,或者是兩不相幫的,手裡沒人啊。等等,也不是沒人,完人是沒,不是這殘缺的人到是有很多,而且天天和自己在一起,那親密的可以穿一條褲子了。不用說,這便是宦官了。於是藉著與外戚鬥爭的需要,宦官再度走上了歷史舞台。)
4:(竇武、陳蕃此事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竇武是外戚,陳蕃是名士,兩人都對宦官深惡痛絕,但是其做事確不如宦官果斷,與皇帝的關係也不密切,甚至連竇太后,竇武的親生女兒也不能勸說其株滅宦官,終被宦官所害,這之後何進又重演了一次,只是那次宦官也沒能好過。)
建寧二年四月望ri,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5)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6)帝覽奏歎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里。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jiān,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
呼為「阿父」。朝政ri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這天下自然災害本是天理,不過這在古代就是預兆了,「天人感應」嘛,這災害就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後世宋朝王安石變法就是倒在這上天災害之上。所以這大臣除了這會處理政事外,最好還研究點天文學,占星術什麼的,最好還會圓夢,那就更吃香了,也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借上天的意思表達出來,反正是上天說的,我只是轉達,你聽了最好,不聽也沒我的事。而且東漢在古代各朝中,也是屬於比較迷信的朝代。所以你看這宦官要害蔡邕也不能說這蔡邕借上天災害誣陷我們,只能找其他原由找他麻煩。當然,要是遇到不講理的主,如孫策,說你這妖言惑眾,要砍你的頭,也自認倒霉吧。)
(蔡邕上疏是他的本職工作,他本就是文學大家,這奏章寫的想必引經據典,很有閱讀價值,不然也不會使漢靈帝看罷歎息了,不過這歎息歸歎息,內廷的宦官畢竟是服侍多年的,有感情,真要他驅逐宦官,他也難以做到,而且蔡邕這奏章只怕不單寫了宦官,還寫後宮干政,那可牽扯到家務事,就更難處理了。這人之常情嘛,所以這皇帝不是一般人做的,漢靈帝倒霉就倒霉在他不是做皇帝的料。)
時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那張角本是個不第秀才,因入山採藥,遇一老人,碧眼童顏,手執藜杖,喚角至一洞中,以天書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號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7)角有徒弟五百餘人,雲遊四方,皆能書符唸咒。次後徒眾ri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稱為將軍;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書「甲子」二字於家中大門上。青、幽、徐、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角遣其黨馬元義,暗繼金帛,結交中涓封諝,以為內應。角與二弟商議曰:「至難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遂一面私造黃旗,約期舉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馳書報封諝。唐周乃徑赴省中告變。(8)帝召大將軍何進調兵擒馬元義,斬之;次收封諝等一干人下獄。張角聞知事露,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申言於眾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何進奏帝火速降詔,令各處備御,討賊立功。(9)一面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俊,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
7:(各位且看這張角的出生,是不是覺得有熟悉之處,不第秀才,想想這近世太平天國那位天王洪秀全,也是這般出身呢。不過張角的黃巾起義就遠遠不如太平天國那般聲勢浩大了,黃巾起義的主力也不過幾個月就告覆滅,根本就沒建立起像樣的政權。不過,論到這太平道,又比這拜上帝教強了。張角那《太平要術》,想來也不可能真的是什麼能呼風喚雨的奇書,但是張角那醫術確實應該是真本事,看他那句「入山採藥」,便可知張角平常的醫術也不差,至於那《太平要術》,假如真的有,想必也是一本醫書,只是張角借醫書收攬信徒罷了,古代常是如此,一些煉丹士或醫生掌握了不為人所知的技術,比如醫術火藥,就利用其展現種種神跡,借此贏得信徒。張角三兄弟打仗的本事不會很厲害,但是這醫術想來一定不弱。再說說這太平道,其實和我們的本土宗教道教很有淵源。準確的說,它便是中國早期道教的一個流派,說起這道教,早年聲勢之大,可非佛教可比,太平道自不必說,張陵建立的五斗米道被張魯繼承後,在漢中成就一番霸業,而張魯投降曹操後,五斗米道反而在全國推廣開,等到東晉時期,已經盛極,只是因為孫恩盧循的起義,而被東晉打壓,在戰亂不斷的北方也漸漸不敵佛教。但是就三國時期,那時道教極盛,佛教還是小教。隨便多說幾句,這道教教人養氣,但是鬧起事來,確實是凶的狠,後世唐宋時期的明教(這個名字大家熟悉,北宋方臘起義便是這個明教搞出來的,元朝據金庸老先生說也是被明教搞垮的),也尊張角為教主,這到是挺稀奇,明教不是外來宗教演變而成的嘛,怎麼找了個道教的大賢良師尊為教主了。)
8:(張角怎麼看也就是一遊走郎中,這與宦官合作謀反這麼大的事,居然找了一個不可靠的去,結果被出賣了,計劃全盤落空,而且這起兵也找些比較曖昧的借口啊,比如殺宦官,清君側,這**裸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也太激進了些,這幾十萬聲勢是浩大,可是這其中多是拖家帶口的,這精壯男子能有四分之一就不錯了,這些人也不能完全形成戰力,這打仗並非老百姓發了槍就可以打的,必須有紀律,需要訓練,這些信徒可能很勇敢,但是沒有很好組織和訓練,只要殺其首領,從眾就自然散了。這也就是黃巾起義很快覆滅的原因。)
9:(但是這黃巾起義一起來幾州共起,聲勢確實浩大,尤其是內地的官軍,長期不作戰,只是做一些地方治安工作,根本算不上戰力,對不畏死的黃巾軍還真是一觸即潰,何況這地方官為了掩飾自己的失職,故意在上報的時候誇大規模,這懷疑到了中央朝廷那,已經變成幾百萬的黃巾軍了。假若是明白人,那只要令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俊率精兵圍剿主力就可以了,黃巾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只要圍剿主力,餘部自然潰散,至於要地方各自組織力量抵禦,雖然也不能算錯,但是地方勢力借此坐大確實是不爭的事實。日後各地割據,相互殘殺,便是以滅黃巾時組織起來的士兵為主力。)
且說張角一軍,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10)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鄒靖計議。靖曰:「賊兵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10:(說到漢末天下大亂,就不得不說這位漢室宗親劉焉,黃巾之後的天下大亂,他是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當時他覺得刺史權小,便請求朝廷在各州設立牧伯,由中央選派重臣下去,總攬大權,牧伯權力極大,可以控制本州政軍所有大權,等於是國中之國,和唐朝的藩鎮不虞多讓,尤其是後來中央朝廷內亂時,這牧伯更是合理合法的控制地方政權。當然,中央派去的官員也並非完全控制了地方政權,如幽州牧劉虞就被公孫瓚所殺,可以說大部分的地方政權還是落在地方勢力手中,那州牧的權力只是白白為別人做了嫁衣。這劉焉到非無能之輩,他頗有野心,聽聞益州有天子之氣,就想方設法要到了益州牧的職位,到得益州,打擊地方豪強,收攬人心,在益州到是保得一方天下,可惜這蜀中進去容易出來難,劉焉不久便死,兒子劉璋只想保蜀自守,最後還是被劉備佔了便宜。)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11)xing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12)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13)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14)
11:(劉家幾個成氣候的如劉邦劉備劉裕,到是沒幾個會讀書的。)
12:(就是天天和黑道混一起啦,不過也是沒辦法,家道中落,想學曹操袁紹結識名士也做不到.)
13:(三國演義這歷史小說,倒是七分有真,這段話便是那大段抄史書上的,劉備那異人異相不必管他,這成了大業,自然有人附會,這桑樹比起其他幾位劉姓皇帝簡直不止一提,劉邦還有劉裕可都是斬過龍的,劉備大耳長臂又如何,可比得過孫權碧眼紫須。)
14(劉備能成大業,得力於其求學生涯與其他人建立的師友關係不少,尤其是公孫瓚,和劉備關係上佳,在起步階段幫了不少的忙。所以說,有個好老師,老同學是很不錯的,日後科舉大盛,同年,恩主,門生,那更是密切的利益結合體,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即便是現在,為什麼哈佛,耶魯還有我們的清華北大這麼熱門?不說學校教學水平如何,單憑這些大學出來的大都前途光明,進大公司做大官的多,認識這些未來的大老闆大官們對自己的前途很是重要的,就算倒霉也可以像劉備投奔公孫瓚那樣,當然,要想劉備那樣出息還是要靠自己。)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歎。(15)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16)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歎,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yu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歎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17)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15:(能不歎嗎?古曰三十而立,這都二十八了,而且同是漢室宗親姓劉的,你做太守我賣鞋,想起少年yu做天下的事,倍感交集,這要是不歎才怪,)
16:(古時都說燕趙多慷慨悲壯的豪俠義士,燕人張翼德一出場便豪氣十足,和劉備之歎形成鮮明對比,羅貫中這開場幾筆,便將兩人的性格體現出來了。)
17:(這如何不讓人歡喜,這一歎居然歎出一個土財主,又出錢又出力。早知我也天天去路邊歎氣了,不過說起也就是張飛這般的性格才能如此,要是讓關羽亮相,見面沒幾句話就給錢給人,就有點不對了,這日後結義的兄弟三人,出場安排便已經暗合各自的性格。)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18)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19)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20)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21)
18:(這毛本演義中,刻畫渲染最重的便是兩人,前半篇關羽,後半篇諸葛亮,我們先看看這關羽的出場,其實並不威風,這推車而來,顯然就不好和張飛這地方豪族比,而且還是一殺人流亡多年之人,拿到現在就是一通緝流竄犯了,這劉備再窮也是一安分守己的漢室宗親呢。而且這投軍目的也不純,八成是為了脫罪,哪比得過劉備張飛的大志。劉備是漢室宗親,佔了政治優勢,而張飛有錢,可以招兵,而關羽則是孤身一人,要不是結拜,其地位也必定在張飛之下。即便從真實的歷史上來看,關羽開始的地位也是在張飛之下,為何如此說,以後便會說到,但是這英雄不問出處,日後關羽的成就則反超其上了。就算這出場也可以看到,其相貌不同凡人,這劉備一眼就看中了,劉備何許人也,一代梟雄,眼毒的狠,誰能成大事,誰有大才,一眼就可看出,那五虎將除馬超是自己打出來的,其他四虎可都是由劉備由低層提拔而上的,還有那日後蜀中大將魏延,就連臨死前還看出了馬謖不堪大用,這酒店這麼多人,獨獨看中那關羽,這關羽必然有過人之處。)
19:(字長生,莫非關公幼時身子骨不好?還是信道的?)
20:(看豪族倚勢凌人而殺人,這很符合關羽日後的個性,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這逃亡江湖這麼多年,必定學到了不少本事。)
21:(張飛是個爽快人,這種結義的事由他這種直性子性格的說出,才覺得合理不過。)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22)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23)就桃園中痛飲一醉。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玄德曰:「此天祐我也!」三人出莊迎接。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玄德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yu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24)
22:(桃園三結義乃是三國之佳話,這後世一旦義結金蘭,那不用說,一定學的劉關張桃園結義的,當然假如是十個以上,那就叫水滸傳梁山聚義了,只是那就帶有黑社會的性質了。這也是演義的嗜好了,只要有仁義之君這樣的稱號的,如劉備李世民,那他們就要和手下忠心耿耿的大將結拜幾個不可。不過歷史上只怕沒有桃園結義這事,史書上只說劉關張三人關係象兄弟一般親密,這就被羅老先生借用一下了,虛構出桃園結義,到是為日後結義的朋友提供了範本。歷史上劉關張三人的認識並不如此有戲劇性,關羽張飛應該早就和劉備相識,並成為他的手下,黃巾起義只是讓劉備這一勢力能有機會正式合法的登場而已。其實演義中的桃園結義三人結識過程太簡單草率,倒是央視三國演義中對結義的描寫過程更合常理)
23:(這裡就要說到張飛和關羽的地位問題,雖然結拜後關羽為兄,張飛為弟,即便歷史上也是張飛敬關羽為兄,但是真要說起地位,起初張飛的地位未必在關羽之下,就先以演義的說法,演義中張飛是出錢聚集鄉勇的,雖然之後有張,蘇兩商的資助,但是張飛的資金也是起了大用,何況這張飛莊中只怕也有一些家丁,自然也是張飛的親信,這可比關羽孤身一人要強得多了。即便按歷史上的說法,張飛也是涿縣本地人,在涿縣起兵,比關羽這一外地來的要有優勢,自然,這只是單純評說起初的狀況,其實以張飛的性格,他一來敬重關羽為兄,二來不體恤下屬,其地位日後必然在關羽之下。)
24:(這還確實是天祐之,正愁沒錢,這送錢的就上門了,至於請來喝酒,那是利誘還是威逼,張,蘇兩人送錢是自願還是被迫,就很難說了。這馬匹確實起了大用,騎兵對之步兵確實有其優勢,尤其黃巾軍烏合之眾,假如有騎兵衝擊,很容易擊垮之,不過馬匹也貴,要籌建騎兵極難,現在有送上門的,那就事半而功倍了。鑌鐵也是,古代很多東西是專營,一般人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戰爭中用的那些武器可不是一般的金屬就可以鍛造出來的,要拿造鋤頭的鐵鍛造兵器,那就是完全的劣質產品了。歷史上張飛是不是有偌大家資不得知,但是張,蘇兩人確有其事,劉備起家人可以招募,而錢物則是兩大巨商供應的。之後曹操起家也如是,漢代頗有巨商。)
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25)各置全身鎧甲。共聚鄉勇五百餘人,來見鄒靖。鄒靖引見太守劉焉。三人參見畢,各通姓名。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侄。(26)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27)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賊眾皆披髮,以黃巾抹額。(28)當下兩軍相對,玄德出馬,左有雲長,右有翼德,揚鞭大罵:「反國逆賊,何不早降!」程遠志大怒,遣副將鄧茂出戰。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後人有詩贊二人曰: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29)
25:(這裡說說三人的兵器,雖然說馬上用長兵器為多,但是用劍也不是沒有的事,近代還有馬刀呢,劉備的武藝在演義中顯得很低,但是實際上應該並非如此,傳說劉備還傳了一套劍術下來,能自創劍法,想必不會太弱,何況劉備出身草莽,這能統率關張這般武藝的人,自然需要自己有真實本領才對,演義中大都把這些仁義之君寫的很文弱書生。再說張飛,那丈八點鋼矛作為長兵器確實很適用,張飛的武藝自然不用說是很高的,早期的說書評話還有將張飛定為三國武力第一的,連呂布也敗於他。不過後來的評話及其演義則加重了呂布關羽趙雲的實力,張飛的武藝卻有些淡化,讓人覺得張飛的武藝雖高,卻沒有斬過大將,有種名氣很大,但是卻很模糊的感覺。再說關羽,其他兩人都沒說兵器的重量,也就關羽的刀受到了特別照顧,只是這麼重的刀,真要鍛造起來,可能更像是狼牙棒了,而且據考證,漢代並沒有這種刀,關羽更可能用張飛那般的長矛,當然,那樣特色就不鮮明瞭。關羽的武力在史實上也是很高的,演義又特意拔高了許多。)
26:(也就是現在,要是平時劉備去認親,只怕會被劉焉打了出來,倒不知劉璋在否,這日後兩人在蜀中相見,稱兄道弟,也不是沒有道理。)
27:(五百對五萬,這劉焉肯定沒重視劉備,不然哪有這樣的,也不多派點官兵襄助,明著讓劉備去送死嘛。)
28:(這黃巾軍的描寫到是很像日後的太平軍,莫非這宗教起兵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29:(從起初一戰就看出來了,這張飛打頭炮的,但是這大將最後還要關羽來處理,這叫長幼有序。再隨便說說關羽出馬,總是快節奏的,而且這對手常常是吃驚,措手不及,這關羽現在還沒赤兔馬,莫非關羽善於偷襲?)
眾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30)劉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31)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黃巾賊圍城將陷,乞賜救援。劉焉與玄德商議。玄德曰:「備願往救之。」(32)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33)賊眾見救軍至,分兵混戰。(34)玄德兵寡不勝,退三十里下寨。
30:(所以說這是烏合之眾,只要斬其首領,必然勝之。話說回來,任何一軍被斬了頭領,沒人統率,必然亂之。)
31:(看到這劉備有點本事,這才認真了。)
32:(商議為名,這命令是實,找你商議就是想要你去,這劉備也是聰明人,心領神會啊。)
33:(這次總算帶了官兵,只是不知前番這五千官兵都去哪了。)
34:(這路黃巾顯是有力的,在圍攻青州的同時還能分兵打援,不是程遠志那般,不過到是沒留下統帥的名字。)
玄德謂關、張曰:「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35)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鼓噪而進。賊眾迎戰,玄德引軍便退。(36)賊眾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摩軍回身復殺。三路夾攻,賊眾大潰。直趕至青州城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圍。後人有詩贊玄德曰: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
35:(歷史上劉備是很能用兵的,可惜演義中也刻意淡化了,一些功勞還被關羽諸葛亮奪了去,也就是一些小細節上還能看到影子。)
36:(演義中頗多詐敗埋伏之計,看似簡單,其實真要用起來也不容易,單就那一退兵,既要做的真,不然敵軍不來,又不能太真了,不然真的潰敗,那就倒大霉了。)
龔景犒軍畢,鄒靖yu回。玄德曰:「近聞中郎將盧植與賊首張角戰於廣宗,備昔曾師事盧植,yu往助之。」(37)於是鄒靖引軍自回,玄德與關、張引本部五百人投廣宗來。至盧植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38)
37:(上陣父子兵,這劉備和盧植雖然不是父子,但是一場師生,投得他去,比起在那認的叔叔麾下說不定還要好些,何況劉焉那已經無仗可打,沒有戰事,對於目前還沒官職的劉備就是沒立功的機會,而老師那對著黃巾主將,不愁沒機會。)
38:(說起盧植,就不得不說說這文人帶兵,其實文人帶兵在古代很常見,這盧植一代大儒,也可以上沙場征戰,而且表現不俗,即便儒家祖師爺孔丘也是能帶兵的,原來儒士的要求是文武雙全,這自宋重文輕武後這儒生就變得手無縛雞之力,也是可歎之。)
時張角賊眾十五萬,植兵五萬,相拒於廣宗,未見勝負。(39)植謂玄德曰:「我今圍賊在此,賊弟張梁、張寶在穎川,與皇甫嵩、朱俊對壘。汝可引本部人馬,我更助汝一千官軍,前去穎川打探消息,約期剿捕。」玄德領命,引軍星夜投穎川來。
39:(黃巾戰力實在不怎麼樣,以多戰少,也只能和官兵相持,甚至盧植還能分兵。)
時皇甫嵩、朱俊領軍拒賊,賊戰不利,退入長社,依草結營。嵩與俊計曰:「賊依草結營,當用火攻之。」遂令軍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風忽起。二更以後,一齊縱火,嵩與俊各引兵攻擊賊寨,火焰張天,賊眾驚慌,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40)
40:(三國火計多多,這便是第一出。)
殺到天明,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cāo字孟德。(41)cāo父曹嵩,本姓夏侯氏,(42)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嵩生cāo,小字阿瞞,一名吉利。(43)cāo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44)cāo有叔父,見cāo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cāo。cāo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cāo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cāo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cāo過,嵩並不聽。(45)因此,cāo得恣意放蕩。時人有橋玄者,謂cāo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見cāo,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cāo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cāo聞言大喜。(46)年二十,舉孝廉,(47)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cāo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後為頓丘令,(48)因黃巾起,拜為騎都尉,引馬步軍五千,前來穎川助戰。正值張梁、張寶敗走,曹操攔住,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奪得旗旛、金鼓、馬匹極多。張梁、張寶死戰得脫。cāo見過皇甫嵩、朱俊,隨即引兵追襲張梁、張寶去了。
41:(三國另一主角出現了,這段生平與劉備一樣,都是抄史書上記載。)
42:(所以說這夏侯家和曹家其實都是皇族。日後曹操起兵,主幹還是曹和夏侯兩家。)
43:(據說曹操這族祖輩原是漢初丞相曹參,不知為何淪落到做宦官,曹騰這宦官到沒有太大的惡名,這也是曹操之後能交遊名士,而且參與清除宦官的原因了。不過此事也常被人指點,日後明朝曹吉祥養子也想仿祖輩一下,可惜沒成功就掉了腦袋,也是名字不好,要是叫吉利,說不定就成了,戲言,戲言。)
44:(曹操雖然喜歡遊玩,結交各路名士,而且極有才能,博覽群書,還著兵書,又是文學大家,確實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也是因為家中有錢,像劉備那般家貧之人,能讀書就不錯了,也就學那有用之術,結交名士不用想了。)
45:(他那叔父也是正直不阿之人,那比得過曹操這般詭計多端,這種人是天生政治家的料,但是要和他做朋友,還是小心些好。)
46:(當時世人要出名,最佳的途徑便是去一些善於點評的名士那讓之點評,如此這般一下就像我們現在做廣告,一下就出名了,而許劭就是其中佼佼者,曹操連續問之,也就想得一點評,許劭也確實有才:治世若做奸雄則不免被誅殺,亂世做能臣下場也不會好,現在亂世治世都好,那曹操豈能不喜,其實許劭這話並非評,而在點,指點曹操的方向。)
47:(那東漢沒有科舉,除了軍功外,普通官職大都是大小官吏推舉而上來的,這樣不免是盡入世家大族之手了。曹操便是如此,自然他這官做的不壞。)
48:(曹操執法甚嚴,後世有稱之為法家之說,他不畏權貴,假如天下不大亂,確實是一能臣,而且他雖出宦官,但是卻與宦官作對,甚至在張讓家中鬧事,與當時痛恨宦官的名士便交厚了。)
卻說玄德引關、張來穎川,聽得喊殺之聲,又望見火光燭天,急引兵來時,賊已敗散。玄德見皇甫嵩、朱俊,具道盧植之意。嵩曰:「張梁、張寶勢窮力乏,必投廣宗去依張角。玄德可即星夜往助。」玄德領命,遂引兵復回。(49)到得半路,只見一簇軍馬,護送一輛檻車,車中之囚,乃盧植也。玄德大驚,滾鞍下馬,問其緣故。植曰:「我圍張角,將次可破;因角用妖術,未能即勝。朝廷差黃門左豐前來體探,問我索取賄賂。我答曰:『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左豐挾恨,回奏朝廷,說我高壘不戰,惰慢軍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將董卓來代將我兵,取我回京問罪。」(50)張飛聽罷,大怒,要斬護送軍人,以救盧植。(51)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軍士簇擁盧植去了。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德從其言,遂引軍北行。行無二日,忽聞山後喊聲大震。玄德引關、張縱馬上高岡望之,見漢軍大敗,(52)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玄德曰:「此張角也!可速戰!」三人飛馬引軍而出。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赴來,忽遇三人衝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里。
49:(剛來便要回去,也是辛苦。)
50:(宦官最恨之處便在於此,甚是貪財,因為沒有後代,貪起來也無所顧忌,根本不顧大局。)
51:(還是張飛為一快人,只是這一斬下去,便成了亂臣賊子,只怕要流亡江湖,投奔黃巾去了,劉備豈會讓他如此做。何況真要這一斬下去,這就和歷史太相悖了。)
52:(這董卓甚是丟臉,接任沒幾天就遭此大敗。)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問三人現居何職。玄德曰:「白身。」卓甚輕之,不為禮。(53)玄德出,張飛大怒曰:「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便要提刀入帳來殺董卓。正是: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54)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55)
53:(當時便是如此,極重門第身份,劉備就算貴為宗親,只要是一白身,那便得不到他人尊重,那董卓說不定還覺得丟臉呢。之後群雄起家,以劉備最難。)
54:(好詩,仗義每多屠狗輩,演義中我最喜張飛,便是其恩怨分明的性格。這詩只怕也帶有借古諷今的意思,想來那明朝也是勢利小人多,即便現在也是如此,安得張飛這一快人在。)
55:(這演義脫自說書,那說書就和現在的連續劇一個毛病,到高潮的時候,就夾廣告,那時則是說書先生要茶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