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七十七章 錯綜複雜的宗教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七十七章錯綜複雜的宗教

    (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在本回演義中,關羽死後玉泉山顯聖遇到老僧普淨,這也是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遇到的故人了,這也是三國演義中不多的與佛有關的幾處。三國演義將關羽與佛教牽涉在一起自然有他的道理,日後關羽神格化,成為關帝君就與佛教有著莫大關係,佛教可是將關羽化身為護法神的,三國演義中幾次不多的佛出現的地方總與關羽連上關係也就很自然了。(當然,為關羽神話貢獻更大的還是道教。)

    不過說起三國誌中的佛教則就少得可憐了,就是在劉繇傳中談到笮融時說他一度好佛。相比之三國誌中道教的影子就多的很了,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的發起者太平道本就是道教的一支,而日後割據漢中的諸侯張魯是五斗米道的教主,這也是道教的一支,而且是日後道教的主流天師道正一道的前身。此時的道教勢力是佛教遠遠不能比的。在之後幾千年中,這兩大宗教一直爭鬥不止,或許可以說,中國宗教史基本上可以說是這兩大教派在唱主角。

    其實假如我們將時光撥回幾百年前的西漢時代,那我們就會發覺此時沒有什麼道教佛教,此時的中國雖然有對祖先和如五帝等神靈及其上天的祭祀,也有方術卜巫一類的活動,黃老之學,陰陽五行也頗為盛行,但是都沒有形成一種如日後佛教道教的正規宗教。無獨有偶,在此時的西方古羅馬時代,也是混雜了希臘神話故事的傳統神話與原始宗教佔據著主流。

    直到東漢年間,起源於印度的佛教才開始傳入,一般來說,說起佛教傳入,都會說起漢明帝遣使迎佛的故事,這一般被認為是佛教初傳中國的標誌,但是也有許多觀點認為在西漢時期,佛教便就傳入中國了,甚至有說戰國和秦代傳入的故事,但是主流觀點還是以東漢年間為主。與之差不多的時期,西方的基督教也離開了起源地中東向羅馬帝國內部傳播。古代傳教者不遠萬里,不辭辛苦,傳播自己的信仰,其意志堅定實在非常人所及。

    與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內迅速傳播並由羅馬皇帝確定為國教從而取代了古羅馬原始宗教不同,東漢雖然佛教傳入,並得到部分人的認可,但是此時的佛教活動還是以翻譯佛經為主,而士大夫也只是把佛教看做與黃老之學相近的學說,把佛看作如老子等一般的神靈而已。在此時,一個融合了儒家佛家中國神仙傳說黃老思想的宗教開始興起,這也就是道教。本土的道教雖然晚於佛教,但是因為其教義更接近於中國本土的思想,所以很快得到廣泛傳播,甚至佛教也被認為是道術的一種,還有西域僧人為傳法將自己稱為道人的事。(在傳教初期,傳教者往往借用本土宗教的身份行教,在天主教傳來時也有如此情況。)在東漢末年,其教大盛,形成太平道與五斗米道兩大流派,這兩大流派與三國的關係在上文已經提到了,而此時的佛教遠遠不能與道教相比。

    然到了三國時期,形勢開始一變,太平道發動的黃巾起義受到了巨大打擊,太平道也為之削弱,雖然張魯投降曹操後五斗米道在北方廣泛發展起來,但是佛教也乘時發展,曹魏時期,佛教戒律傳入中國,至此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沙門,此時佛教還是專注於翻譯佛經,但是對道教的傳播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西晉時期,道士王浮撰寫了《老子化胡經》,成了日後佛道之爭的一段著名公案。(《老子化胡經》的大意:當年老子出函谷關後在史書中不是不知所蹤嗎?書中說老子是去了天竺,去幹嗎呢,點化那些胡人,那些胡人是誰呢,便是佛教徒了,由此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日後的道佛大辯論,這件事總是要拿出來辯一辯的。佛教徒為此日後也杜撰出三代就有佛陀,佛教在周代就傳入的故事。在封神中也可以看到老子化胡故事的影子)

    不過此時佛教勢力尚未能與道教相比,直到東晉時期,天下大亂,五斗米道孫恩等人在東晉起義遭到鎮壓,勢力大衰,而佛教卻在佛圖澄道安等人的傳播下得到快速發展,其中以佛圖澄勸阻石勒殺戮為起點,佛教得以大昌。(宗教的發展總離不開亂世,在亂世中人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更加需要信仰,一旦此時的宗教表現出他的能力,就能獲得極多的信徒,當年羅馬主教勸阻匈奴王攻羅馬,從而為羅馬在西方教會的地位甚至在整個西方社會的地位奠定了極大的基礎。)

    等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更是大盛,著名的佛教皇帝梁武帝便是此時。說起梁武帝,佛教徒吃素戒肉便是出於他,之前佛教徒是可以吃肉的。(不過這個肉比較特別,叫三淨肉,就是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我所殺。)說到這裡,不免要說說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後,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便同時傳入,然而講究普渡眾生,將建立佛國淨土的大乘佛教在中國得到廣泛發展,小乘佛教則在東南亞一帶得到傳播。

    而在北方,佛教延續了東晉時期的興盛,著名的雲岡石窟便是此時開鑿。也就是此時,道教與佛教的鬥爭白熱化。

    在南方,道佛之爭尚還局限於嘴皮子上,就《夷夏論》,《三破論》,道佛兩家爆發了大爭論,而引人注目的是,儒家也開始介入了兩家的爭論中,就《黑白論》《神不滅論》產生了幾次爭鬥,等到著名的范縝《神滅論》一書,達到了高峰,齊代便有蕭琛、曹思文與之爭論;等到了梁代,梁武帝為了駁斥《神滅論》,糾集了六十多人的豪華學者陣容。

    這裡不得不說到儒家,古代有三教之說,便是儒道佛三教,甚至唐朝還給三教立過排行,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但是儒家一直保持著超然的地位,一方面儒家的宗教色彩本來就單薄,儒家中一群唯物主義者,老祖宗也主張「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雖然不乏想把儒家改造成儒教者,但是更多的儒家學者更專注於世俗生活規範;另一方面儒家本來就對其他思想並不排斥,對道教佛教的思想,只要不觸及自身,儒家更樂於接受。不過最關鍵的是,道佛兩家都對儒家沒有根本上的威脅,自漢以來,儒家在中國的統治地位已經確立,道佛兩家雖然做過一些努力,(主要是道教,如太平道五斗米道。)但是都被其壓制,之後更是糾纏於兩家之間的爭鬥,遠遠不是儒家的敵人,即便在兩家大盛時,掌握著實權的還是儒家信徒。(畢竟道佛兩家還不能直接控制政權。)

    再說回南朝,南朝佛道之爭還算溫和,北朝可野蠻得多了,北魏太武帝時期,道士寇謙之系統的整頓道教,將道教更加的規範化,稱為北天師道,並在太武帝支持下成為北魏國教,之後太武帝更是興起了廢佛運動,先是令佛教徒還俗,後疑佛教起義,下令殺盡佛教信徒,焚燬經像,後來北周武帝時期又發生了廢佛事件。(此事件北周武帝和北魏太武帝做的有所不同,在廢佛前還下令道佛的辯論,不過雖然佛教辯論獲勝,還是下令廢佛,不過道教也跟著一起廢了,道教與佛教的辯論鬥法總是落在下風。)佛教的屢次被廢與佛教出家信徒太多,不事生產,佔用大量土地,建造佛像寺捨,影響國家經濟民生有著極大的關係,不過此時佛教勢力已廣,屢次被廢,又屢次再興起。

    佛教備受打擊,道教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梁武帝時期道士在梁朝便過的艱難,在北齊文宣帝時,在僧人煽動下,就下令道士剃髮為僧。

    唐代皇帝雖然以老子為先祖,並定下道教為國教的政策,但是實際上佛教依然興盛,不說武則天時期佛教又成為國教,就說憲宗便搞過迎佛骨之事,還受到了韓愈的指責,這在歷史上也是著名事件了。

    不過此後的唐武宗信仰道教,進行了廢佛事件,這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的廢佛行動。一般認為這次之後,佛教由盛轉衰,這次事件,和剛才說到的北魏太武帝廢佛北周武帝廢佛還有之後五代的後周世宗廢佛稱之為三武一宗法難。

    其實雖然佛道兩家相互爭鬥不止,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兩家都相互承認了對方存在的現實。道教吸收了不少佛教思想,佛教也不斷的本土化,吸收了不少道教思想,與原本的佛教大不相同,形成了中土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兩家的流派也日漸增多,佛教的淨土宗,禪宗,道教的正一道,上清道,全真道。(也就是武俠小說中常提到的那個流派,不過與小說中反金反元的全真道不同,現實中的全真道與金元統治者的關係都很好,興盛一時,但是在日後對佛教的鬥法中失敗,之後大為衰敗。)

    宗教的流派極其眾多,我們現在熟知的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其實都只是一個統稱,之下分為無數個教派,這些教派都是因為對經書的理解不同,就說基督教吧,天主教基督新教還有東正教就是因為對一本聖經的解讀不同而分裂,(其實說起來猶太教的聖經和基督教的聖經也是同出一脈,當然基督教聖經做了極大的改動。)相互之間的鬥爭比對真正的異教徒還厲害。他們只有一本聖經尚且分為諸多教派,佛教經典諸多。(不過其中的經典也多是後人撰寫,其實有趣的是,現在的大多數宗教經書包括儒家的經書大都非創始人親筆所書。)那更可想而知,沒鬧成基督教那樣的宗教戰爭已經很不錯了。

    佛道兩家在之後的日子雖然依舊互有爭鬥,但是已經日漸和緩,不過同時兩家也日漸衰敗下去了,到了清朝,已無復當年盛況了。不過在民間依然保持著諸多的影響,許多的宗教習慣儀式融於民間習俗之中,此時的佛道已經融入了世俗生活,在演義小說中,佛道的出現已經成為了必然的一部分,這或許也是一種三教合一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