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五十五章 誰在褒劉貶曹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五十五章誰在褒劉貶曹

    (演義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關於《三國演義》,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說法,便是「褒劉貶曹」不過以我來看,這個定義加得有些問題,我們先把「貶曹」放一放,先說說這個「褒劉」,大家一看到這個「劉」,就想到劉備,而就想到這個《三國演義》是一部褒揚劉備貶低曹操的小說。可是,此觀點可說大有問題。

    我們在之前有好幾章便已經談過,演義中的主角乃是諸葛亮,其次是關羽,而劉備不單不是主角,而且還因為諸葛亮和關羽的原因被搶去了不少原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戲份,還被塑造成一個只是依賴諸葛亮和關張兩兄弟,動不動就哭鼻子的「仁君」形象。而且即便是為劉備所加的這個「仁君」形象,也不能說是褒的。如這幾回演義中就將劉備先是描寫成畏懼前往東吳,在諸葛亮鼓動之下才動身,而在東吳則全乃諸葛亮的錦囊妙計才得以脫險,又陷入周瑜設計的溫柔窩中,直到趙雲依諸葛亮的錦囊從事才能回到荊州。而史實上的劉備此行真相如何呢?確實,諸葛亮是看穿了東吳之計,但是和演義中諸葛亮勸說劉備前去江東不同,諸葛亮極力反對劉備前往江東,更別說有交給什麼錦囊妙計了。做出前往江東的決斷的乃是劉備,之後在江東與孫權等人周旋,從容而出的自然也是劉備之力,而非諸葛亮的錦囊之功。劉備此次入江東雖然在之後自己也認為並非萬全之策,但是卻將劉備其人的膽略果敢表現的淋漓盡致,不過在演義中,那個有膽的劉備不見了,只剩下一個猶豫只會哭鼻子,依賴著諸葛亮的劉備。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有羅本和毛本之分,一般而言,說「褒劉貶曹」的便是毛本,不過就算看毛本,也很難說有太大的「褒劉」成分。毛本雖然做了一些改動,但是大部分是對文筆和小細節的修正,對於大致情節和故事內容並沒有太大改變,而對於塑造演義人物形象來說,那些故事情節是最關鍵的,也就是說,雖然毛本有所謂「褒劉」的傾向,但是實際上人物形象在羅本便已經定型,毛本只是在此基礎上鞏固而已。而且,就算是毛本,也是更注重將關羽和諸葛亮的形象更高大化,而劉備的形象不單比之羅本沒有進步,反而進一步弱化了。

    其實就算「褒劉」之外的另一大主題,「貶曹」也是很成問題的,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了不少曹操的負面描寫,但是我們細細分析起來,那些描寫中要不是原本史書中便有記載的,如挾天子,如睡夢中殺人,曹操本就做了那些事,演義只是照抄而已,要不就是曹操處於和演義所塑造的正面人物對抗的時刻,如在華容道,漢中大戰時曹操的狼狽模樣很大程度是為了烘托演義主角諸葛亮的智謀。而在演義中也不乏對曹操的正面描寫,如對人才的愛護,斷髮代首,對典韋的祭奠。(這裡便是最奇怪處,演義中虛構了一個劉備摔孩子,因為不合情理,結果劉備莫名其妙落下了一個收買人心的嫌疑,而曹操祭奠典韋時說的比之失去長子來說更痛惜失去典韋這段話其實更不合情理,更有收買人心之嫌,但是眾人卻將之視為曹操愛才的典型。)

    事實上,《三國演義》並非是一本「褒劉貶曹」的小說,羅貫中在寫此書時,最大的原則便是以諸葛亮這個人物為中心,而無論是曹操劉備這干原本真實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只是為了襯托諸葛亮這個人物角色的配角而已。所以在諸葛亮出場之後,劉備頓時變成一個軟弱無能,只會依賴諸葛亮行事的所謂「仁君」,相對而言,曹操的待遇反倒是要好一些,這其實即便在其他小說中也是常見的,主角往往是正面角色的戲中,正面角色受到主角的壓制,戲份有限,反倒是反面角色因為與主角對抗,戲份更多,人物形象更為鮮活。至於所謂的「褒劉貶曹」也只是因為諸葛亮身處劉備陣營,曹操與諸葛亮處於敵對方的關係而已,也就是說,所謂的「褒劉」其實是褒諸葛亮所在的劉漢陣營,而不是褒揚劉備。這點在毛本中也並非做出太大的改動。

    除了對諸葛亮關羽等部分作者鍾愛的角色作者會對史實進行改動外,作者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歷史資料。這也是演義中部分角色的形象會顯得彆扭的原因。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假如不是《三國演義》在「褒劉貶曹」,那是誰在「褒劉貶曹」呢?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三國演義》確實是一部相當精彩的著作,然而,在古代社會,有多少人是直接閱讀原著的呢?儘管在近代工業化之前,中國的識字率在世界範圍內是相當高的,甚至有說法在明清時代在中國男子中的識字率已經接近半數。然而,這比起現代社會來,還是太低了,而《三國演義》即便再通俗,受限於古代印刷技術和成本的關係,書籍也不可能達到普及的地步。至少對於《三國演義》對民間的影響來比較,讀過《三國演義》原書的人並不會太多。那《三國演義》是如何在民間普及開來的呢?

    《三國演義》等演義小說能在民間獲得絕大的影響,最關鍵點還是在於說書評書以及那些三國戲。《三國演義》本就脫胎於說書,而成書的一大功能也便是為說書人所用,其普及也是得益於三國說書,而三國戲也是如此。一方面,羅貫中所寫《三國演義》和日後毛家父子修改完善的三國演義版本因為質量超越其他版本的三國得到眾人接受,另一方面,眾多說書人和三國戲劇的作者在接受了《三國演義》的同時,也不斷的對此進行自己的解說。而他們的解說對於眾人的影響更甚於《三國演義》原書,舉例來說,大多數七十年代生的人對於三國演義等大量演義的第一次認識往往不是出自演義本書,而是當時廣播中的演義評書。而現在眾多的三國愛好者也是出於電視,三國遊戲的因素。而這些評書說書電視遊戲並不是都忠於原著,而是有自己的解說,但是他們的影響要遠遠甚於《三國演義》的原書。(就像現在往往是一本小說改編的電視火了之後才帶動原書的紅火,任何一樣東西要成為潮流關鍵點不單在於本身還在於傳播渠道)

    所以,「褒劉貶曹」並非出自於《三國演義》,而是那些三國說書評書,三國戲的關係,尤其是說書,三國戲遠遠早於《三國演義》,他們已經有了固定的價值觀,比如「褒劉貶曹」,比如關羽。對《三國演義》的接受也不能改變這一點,相反他們不斷的對《三國演義》進行著自己潛移默化的改動,毛本《三國演義》便是一次嘗試。

    而在民間來說,他們更是佔據了完全的上風,他們在說三國演三國的同時,不斷的將自己的價值觀如「褒劉貶曹」滲入進去,比如三國戲中,曹操必然是演壞人的白臉,這白臉一露,就算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好人也沒用。

    當然,為什麼民間是如此的「褒劉貶曹」則和為什麼關羽會成為忠義的化身,諸葛亮會成為智慧的化身一樣。和民間傳說,歷史上的人物評價有著相當的關係了,這就不在本文範圍之內了。

    只是,《三國演義》的名頭太大,這「褒劉貶曹」的擔子,也要《三國演義》和羅貫中等人來背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