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四十章 荊州之降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四十章荊州之降

    (演義第四十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

    本回演義說的是劉表死,劉琮即位,聽聞曹操南征,便投降,從而將荊州拱手相讓,這便是演義的前半回故事,至於後半回是羅貫中杜撰的,當時劉備乃是屯兵樊城,根本不在新野,更不用說搞出一個火燒新野來了,這還是為了顯示諸葛亮的神奇而作。

    荊州之降看似簡單,劉琮即位後便投降曹操了,之前我也曾說過,蒯越蔡瑁這些本地世族為了自己的利益八成是會投降的,在劉表死後,劉琮年幼,只能被他們所操縱。但是細細看起,還是有些問題,我們一點一點來說。

    1.劉表死劉備知不知道:按演義說法,劉備是蒙在鼓裡,直到劉琦派伊籍來才知道,而此時劉備也正好抓到劉琮派遣給曹操的信使,如果演義中劉琮即位後馬上做了投降的決定,那確實有可能這般。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三國誌魯肅傳》中記載:

    「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cāo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cāo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

    《三國誌吳主傳》中的記載大致相同,我們從中可知魯肅先知道劉表死,再前往荊州,途中知道曹操南下,再之後知道劉琮投降。那如果劉表死的時候,連遠在東吳的魯肅都知道了,那近在樊城的劉備會不知道嗎?尤其是劉表死亡這麼大的事是瞞不住的。即便劉表死後劉琮當天便決定投降,然而派出的信使前去曹操處再回途,再怎麼快也不可能比劉表死的消息傳的更快。此外,《三國誌武帝紀》中也說到:「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這樣看有明顯的先後順序,所以劉備是知道劉表之死的才對。

    2.那麼,是不是劉琮即位必就意味著要投降曹操?這點也不可能,劉備知道劉表死後劉琮即位就要投降,或者說當時荊州上下瀰漫著投降的氣氛,劉琮上台就是要投降曹操的話,劉備也不會一直呆在樊城,而是早早回來了。而且,假如劉琮上台就是為了把自己的基業交出,那當初何必花這麼大的力氣還要排擠掉兄長劉琦呢,反正都是拿不到手的,總不可能劉琮蔡瑁等人都是曹操的內奸吧。所以劉琮選擇投降還要一段過程。

    3.劉備對劉琮的態度如何?劉備在劉表死到劉琮投降這段時間駐守在樊城,前文我們說到劉備已經知道劉表死亡,他已經知道劉琮即位的情況下他依然在樊城屯守;那這就意味著他不認為劉琮會放棄荊州這塊基業投降曹操,這也必定是當時劉備的謀士對荊州方面的氣氛所作出的集體判斷。《漢晉春秋》中便記載:「劉琮乞降,不敢告備。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

    由此可知,劉琮即位後劉備依然相信劉琮會在曹操南下時同心協力共抗強敵,並沒有想到劉琮會投降之事。

    劉備何以會作出以上的判斷呢?因為他和劉琮並無衝突,而是同盟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劉表傳位與劉琮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而劉備雖然與劉琦交好,但是也未見有如演義中那般反對劉琮即位的記載,《漢晉春秋》在上文劉備發現劉琮投降一事時,劉備手下勸說劉備挾制劉琮等人:「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假如劉備確有此說,那就說明劉表之前曾經托孤劉備,而劉表生前托孤的不可能是劉琦而只能是劉琮。所以說劉備對劉琮的即位很可能是不反對的,所以才會有之後劉備在襄陽之外駐馬呼琮的舉動,假如劉琮和劉備完全對立,劉備根本不可能對劉琮抱有期望。

    這樣來看,很可能劉表死後,劉備劉琮甚至包括劉琦在面臨曹操南下的局面之下達成了妥協,其主要內容便是劉備承認劉琮繼承劉表位置,而眾人一致對外,蔡瑁等人很可能也參與了此次妥協。所以在劉表死後劉備才能安心的在樊城駐守,因為他相信在襄陽的劉琮會對其支援,而根本沒想到劉琮會突然選擇投降,時間長了才發覺事情不對。

    4.那劉琮為何在這麼快的時間內便變卦投降?劉琮和劉備達成妥協共禦曹操,但是隨著主戰的劉備在樊城,而蒯越等一干重臣表現出投降態度,使得他原本想抗擊曹操的信心受到了動搖。而傅巽的那席話又使得他發覺自己沒有信心維持與劉備的同盟關係:

    「誠以劉備不足御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御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願將軍勿疑。」

    劉琮並非劉表,他並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信心,之前表現出對抗曹操的想法,主要想法是出於保住自己的基業,其中很大程度是依賴於在前線劉備身上,而傅巽的這一席話使他的依賴破滅,假若劉備抵抗不了曹操而自己不能自存,而劉備若是能抵禦曹操以其的威望實力則不是自己所能駕御的,既然自己都得不到荊州,乾脆投降還能獲得一些實惠。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信心不足的劉琮背棄了劉備選擇了投降。

    劉琮的突然投降導致了荊州在短時間內便被曹操順利獲得,一些原本持觀望態度如文聘等人投降曹操,一些反對曹操的勢力跟隨劉備出走,但是由於劉琮的突然投降,使得劉備不能及早的轉移力量,最終導致了當陽之敗,那些人與資源都被曹操掠走。

    荊州之降對於漢末的政治格局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漢末荊州的疆域大致是現在湖北湖南的大部分,河南,貴州,兩廣的一小部分。和春秋的楚國疆域頗近似,所以又有荊楚之稱,荊州本就是大州,漢末群雄混戰,中原一帶戰火連連,荊州雖然治所南陽受到波及,人口流失嚴重,然而自劉表入主襄陽後,荊州大部分地區治下相對比中原一帶要太平的多,大量人口流入荊州,《三國誌劉表傳》中稱:「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正是有這樣的基礎,諸葛亮才在隆中對提出要奪取荊州作為基業。

    此時曹操已經基本控制了河北和中原大部分地區,然而曹操連年征戰,自其起兵起至南征荊州時,無ri不在征戰之中,民力有所傷耗。荊州在劉表之下休養生息多年,若說攻曹或許不足,但是若自保則未必不行;便是在南征荊州的前一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丸時,劉備便勸劉表攻許,可見曹操之實力尚未能強大達到兩線作戰的地步。往日曹操攻伐,莫不是連年征伐才得其地,而荊州擁兵十數萬的大州,卻不戰而降,這對於曹操實在是件美事,自己的戰力未損耗不說,荊州兵力也得為之所用,而且借不戰而下荊州之威,劉璋也開始向曹操示好:「益州牧劉璋始受征役,遣兵給軍。」這般的大好形勢之下,曹操才會一鼓作氣,想乘勢滅了江東。

    雖說曹操赤壁大敗使得南征之行受到挫折,但是總體上曹操還是比以前更加強大了,荊州雖然被劉備周瑜奪回部分,但是襄陽江夏等戰略要地被曹操控制,成了日後遏制蜀漢東吳的重要地帶,而且荊州大量人口或死或遷移,留給劉備的荊州殘破不堪,排除了短時間內劉備會北上的可能。(若是劉備佔據著劉表時期的荊州,那曹操根本不可能分兵遠征馬超張魯。)而相比而言,曹操的損失可說小多了,因為荊州不戰而下,原本可能攻打荊州損失的兵力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得到了荊州的大量人員物質補充,日後曹魏能三分天下有其二,其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荊州的不戰而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