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二十三章 古代文人的兩端——狂士與忠士 文 / 沉睡的天空

    第二十三章古代文人的兩端——狂士與忠士

    (演義第二十三回禰正平裸衣罵賊吉太醫下毒遭刑)

    本章死去的兩位人物,禰衡和吉平,可以說是古代文士或者說古代知識分子中兩個群體的代表,吉平很明顯,是忠誠之士,傳統儒家教育,對於忠義兩字看的很重,尤其是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了自身需要,更是講究這個忠字,這在後期達到了顛峰,正所謂君君臣臣,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當然,這說的是在傳統宣傳上如此,但是要做到就很難了,所謂忠臣義士,並不是那麼好當的,要用生命作為代價。但是也就是因為不好當,才引得眾人的仰慕。

    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道所做的事有難度還選擇前進,這才能稱之為英雄,忠臣義士並不是凡人所能做到了,所以中國古代一直對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能人所不能」的這些忠臣義士而仰慕之。三國演義或者說歷代的傳說在刻畫了關羽,諸葛亮,劉備等人的同時也塑造了吉平等忠臣義士。在三國之中,雖然作者有所傾向,但是對於忠臣則無關立場,都是加以讚頌的,如許貢三門客,張任,審配,沮授他們所忠於的對象並不是作者所認為的明主,但是對於他們本人,即便站在主角的對立面,演義都給予高度評價,古代知識分子雖然不一定做的到忠義,但是大都希望能做到。

    而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還有一種代表,或者說一種傾向,就是做狂士,便是禰衡這樣的人,則是和正統的儒家教育截然相反的。儒家小則自身講究修身,大則講究治國平天下,說的是入世,以禮為重,從傳統的儒家教義上,狂士這樣的人自然不是儒家所贊同的,但是,偏偏就是眾多的士大夫推崇狂士。

    假若硬要說狂士的起源,則一般說的是以李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尤其是後者,莊子的逍遙是很得士大夫的欣賞,由此進化而來黃老學說在漢初也頗有市場,在東漢末年,更是形成了太平道等道教的起源,可知那時老莊思想的盛行了。

    而且,儒家早期也和狂士頗有淵源,孔丘所遇楚狂人,在被人批評的同時,也被日後的許多正宗的儒家學徒所欣賞讚頌。

    中國的士大夫往往有兩條路,一條是入世,正所謂做忠臣義士,但是這並不好做,假若是太平盛世喊喊口號那還罷了,可要到了亂世或者戰場上,判斷你的忠義之心的機會就多了,若是假忠義,那就要被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人人都想做英雄,但是到了關鍵時刻,才知道是否真是英雄。不過幸好還有出世做狂士隱士這條路,當年老莊那或許確實是崇尚個人ziyou,但是到了後世,真正的老莊傳人早就去深山學楚狂做野人了,那所謂的狂士沽名釣譽的多,嘴裡喊著ziyou,心裡卻想著富貴榮華。不用做事,只需縱情,便有莫大的名聲,比起忠臣義士付出的少的多,名聲卻大的多,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這些狂士隱士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一定要高門大族,或者得到這些世族所認可的人才能做到,你小老百姓想做狂士,門都沒有,而且狂士隱士也是超越法俗之外的,你看禰衡那般做,若是其他人依法也是死罪了,但是就是因為他是名士,則只好暗害之,即便如此,還要落得罵名。為何呢?這中國的士大夫心中哪個不想做超越法俗的狂士,不要什麼心血,便可以為所欲為,無論外面是否改朝換代,無論百姓水深苦熱,只須呤幾句歪詩,發幾聲無用的憂歎,便能獲得莫大名聲呢!其實從本質上,中國的士大夫眼裡並沒有皇帝,上天,只有自己,只要自己能逍遙自在,哪管王朝更替,百姓死活,路易十四說的我死之後,哪管他洪水滔天,用在這些沽名釣譽的狂士上最為適合。

    所以不管各代皇朝再講忠義二者,也抵不過文士骨子裡的那點狂意,你看狂士最盛行的魏晉,士族最盛行的時期,誰還講那君君臣臣。各朝各代費盡心計,培養出那些忠臣義士,為攬狂瀾而拋頭顱,灑熱血,而那些狂士只需動動嘴皮子做做秀,便太平時做狂士,戰亂時做隱士,等得換了天下,再出來繼續享受那名士的名聲便可了,正是送死你去,背黑鍋你去,享樂我來,受苦你去,名聲我來。

    所以各朝要亡時,便是出狂士隱士最多的時候,而或許也是忠臣義士最多的時候,只是前者興許能安然痛快的活著罵著,後者則要流盡了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