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九章 西涼 文 / 沉睡的天空

    第九章西涼

    (演義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長安李聽賈詡)

    這一章描寫的是遷移至長安的中央政權在初平三年發生的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僕she士孫瑞、尚書楊密謀,連通中郎將呂布,在四月,暗殺董卓成功,士大夫百官重新奪回政權。第二件是以李,郭汜為首的涼州兵攻入長安,王允黃琬等被殺,呂布出逃,中央政權不到百日又告覆手。

    兩件事對於東漢政權的影響極大,雖然東漢末年各地方勢力興起,但並非不可挽回,雖然有如袁術這樣的野心家意圖自立,不過在初平三年,如幽州劉虞,徐州陶謙等由中央派遣的掌握地方政權的官員都有心復興朝政,而大多數的地方勢力也是在名義上不得不屈從於中央政權,中央政權與漢室這個名義對於相當多的士人有吸引力,從當時人看,漢室並非是個一下就倒的空架子,當時群雄在招募士人時也大都舉著復興漢室的招牌,而士人也大都是沖這個去的,即便心裡認為漢室衰亡,但是如魯肅那般公然直接說漢室不能復興的反而是少數,不然也不會顯得這麼突出了,大多數人並不希望已經沿襲幾百年的漢政權衰亡,這也是日後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

    關東諸侯不聽從中央政權的借口是董卓亂政,而董卓被殺,士大夫重新掌權使得這借口不再存在,至少名義上要服從中央,外加依然支持中央政權的勢力如劉虞等人,士大夫奪回中央政權或許並不能使漢室馬上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但是恢復到如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也未嘗不可。然而涼州軍再度攻入長安使得一切又破滅了。

    我們這裡就說說涼州,在演義中被稱為西涼,不單是三國演義中有西涼,其他的許多演義中也有,如隋唐演義,說唐。不過各本演義中的西涼其實完全不同,如隋唐演義中的西涼一般是指突厥這樣在西域的少數民族政權,而三國演義中的西涼則是說漢朝的涼州還有并州一帶。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隋唐演義中說西涼感覺就是外國一般,而三國演義的西涼尤其是一些將領則和漢人基本沒有分別。

    東漢繼承了西漢對西域的拓展勢頭,而且尤其匈奴的衰落,其對外勢頭還有過之,而涼州作為離西域最近的區域,受其影響也最大,且不說對外征戰必先徵募最近的涼州人,就說涼州不斷的各族作亂,尤其是西羌的作亂。羌胡是在我國西北的少數民族,據稱在周朝時期就與中原有所接觸,時而歸附於中原政權,為其對外征戰效命,時而興起,在西北作亂,尤其是西漢後期,羌族向內地遷移,對漢朝的邊郡用兵,攻城掠地,嚴重影響西漢邊疆安全,當時西漢名將趙充國便對羌族用兵,其主要辦法便是在涼州等邊地屯田屯兵,頗為有效,而到了東漢年間,匈奴對於漢朝的危險越來越小,而羌族叛亂對於東漢朝廷則成了棘手的問題,東漢名將竇融,耿恭都參與了與羌的作戰,主要辦法也是屯田屯兵,有時也採取消極的內遷民眾的做法。屯田屯兵的做法和直接面對羌胡的威脅使得涼州并州一帶民風極其剽悍。

    羌族的叛亂與匈奴不同,他們並沒有完全統一如國度一般的組織,大都是以部落聯盟的形式,流竄作戰,而且時降時叛,有時甚至被中央政權僱傭作為軍隊,有時聚集成數萬大軍,起兵作叛,儘管羌族沒有國家的組織形式,對於漢朝的壓力遠不如匈奴一般強大,但是其在境內騷擾不停,也成為東漢末年的一大隱患。而且其羌胡的叛亂日益參入了其他成分,便是當地漢族豪強的加入。

    涼州民風剽悍,而且不乏在涼州發家的家族,如三國中有名的馬騰馬超一家,便是在涼州崛起,這些漢人家族不單自身擁有相當的實力,而且在羌族中也有極高的威信,如馬超和日後的姜維,他們在羌族人眼中便有極高的威信,馬超被曹操打敗後復起便是借助羌族之力,姜維每次北伐也不忘借助羌族勢力,當時許多的漢人豪強其特點是一則在羌人中有威信,而且利用朝廷給予的權力權威將自己對羌人的威信增強,並壯大自己的勢力,反過來威脅中央朝廷,乃至反叛,如韓遂便是如此。

    當然,董卓是做的最成功的一個,他本就是隴西人,在少時便遊歷羌中,與當地豪帥交好,日後成為漢朝官吏後,又借自己征戰涼州時大肆收羅涼州人,其中也不乏羌兵。尤其在黃巾起義後,涼州爆發了王國,韓遂的叛亂,他不單積功升為并州牧,(不過一直未就任)並在征戰羌胡的過程中招募兵士,壯大勢力,並拒絕朝廷令他將軍隊交還於皇甫嵩的命令,即便朝廷先後以少府,并州牧為交換條件。假如沒有爆發何進招募外兵並死於宦官之手的情況出現,董卓想必也會舉起叛旗(或者他要求得到比并州牧更高的職位並且朝廷又同意,不過這樣的可能性更小吧。)。而何進被殺,使得他輕而易舉的進入中央,掌握朝政。而其強大的後盾便是以涼州人為主體的軍隊。

    不過令人諷刺的是,或許董卓的被殺也是他過於重用涼州人的關係,董卓身為涼州人,但是早期宦途是在并州起家,一度升任并州刺史的職務,只是後來黃巾起義戰敗被免職,而王國叛亂時,再度應召征戰涼州,並在涼州壯大自己的勢力,而後來朝廷給予的并州牧頭銜只是希望以這個位置換取他將軍隊交給皇甫嵩,實質上當時他的軍隊還是以涼州軍為主,但是在殺死丁原,收降呂布併吞並他們的軍隊後他的軍隊加入了并州勢力,考慮到日後誅殺董卓的呂布,李肅同為并州人,而且大臣中的主謀也是呂布同州的王允,而且在殺了董卓後,呂布提議殺盡涼州人,王允在一度反覆後同意的背景之下。我們不能不猜測,當時董卓陣營裡并州涼州兩黨的爭鬥激烈,而董卓日益偏向涼州派使得呂布被朝廷大臣拉攏。

    是否是這樣的原因使得董卓被殺,這個不得而知了,但是呂布王允對涼州人的惡感使得長安再度被攻陷是個事實。本來在牛輔死後,董卓留下的軍隊已經群龍無首,而且王允一度赦免董卓的部曲,其主要成分便是涼州人,但是王允的猶豫,呂布的要求,李在請求赦免被拒絕,使得涼州兵再度集結進攻長安。

    頗多人認為向李提出以復仇名義進兵長安的賈詡乃是罪魁禍首。但是細想,身為涼州人的賈詡也在被懷疑誅殺之內,他這計策乃是如他所說的自保之計。而且即便他不提出,以當時涼州的人心惶惶,總有人會提出這個建議,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究其原因,當時王允的失策是一大主因,假如一開始接納呂布的意見,將董卓財物分發有功公卿將士,鼓舞士氣,徹底誅滅董卓部曲,這樣雖然過於行險用強,但是假如行動迅速,加上呂布軍的戰力,或許也不失為一計,只是過於危險;或者赦免董卓部曲,一律不追究以往罪行,並派在軍中有威望的皇甫嵩去統領董卓部曲,安定人心,這是比較安全穩妥的辦法。但是他先是不同意呂布的意見,要赦免眾人,又反悔之,要解散董卓軍隊,並對主動求降的李也予以拒絕,在再度起亂後也所用非人,派去解釋的胡文才、楊整修反而勸軍隊快快攻擊。一連串的政治失誤導致了王允的失敗。或許是因為過於剛直的他在重新得到權力後一時的放縱,或許是因為他本身的政治能力就有限,密謀的成功完全是偶然,或許他真的就狠透了那些搗毀洛陽,殺了眾多公卿好友的董卓部曲,以至於不想控制自己對他們的惡感。

    故事的結局是:士大夫的再一次努力失敗,參與密謀的眾臣或被殺或逃跑,其中并州人呂布帶著自己的部曲離開,他會在關東諸侯中引起一場風暴,而他的同鄉王允拒絕了呂布邀其同行的請求,被亂兵殺。

    涼州軍入,關中的朝廷還是掌握在涼州一族手中,而且比董卓時期更加可怕。而此時的關東諸侯都顧不上這個了,因為日後的霸主已經興起,他在徐州所做的一切比關中還要可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