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偃生來一副俠骨義膽,,不願屈從權宦,令邊鎬始料未及。邊鎬高聲勸道:「廖偃今晚你走不得!」大帳左右軍卒即刻手握腰刀,攔住廖偃去路。邊鎬道:「廖壯士何必為一喪國之人,如此為難?」
廖偃道:「廖某平生素不救人,而今能救下一國之主,也算是還願江湖。」
邊鎬道:「倘若壯士不肯應允,我邊鎬大營有來無回!」
廖偃道:「實難從命。」
邊鎬一聲令下,四五個軍卒一擁而上,卸下廖偃背劍,將其五花大綁。邊鎬又問:「我將壯士拿下,實出無奈。」
廖偃笑道:「將軍若放我而去,我必再求馬希萼,免遭唐軍毒手。」
邊鎬道:「本帥偏不信有你這俠骨之人,將廖偃左耳割下!」只見劊子手將快刀架在廖偃左耳之上,邊鎬問:「壯士心中無悔嗎?」
廖偃答道:「既然甘心受綁,又何惜一死?」邊鎬一揮手,劊子手便割廖偃左耳,廖偃卻面無痛色,旁若無事。邊鎬又問:「人生天地,豈能鐵石心腸,莫要自討死路。」
廖偃道:「毛髮血肉乃父母所賜,望將軍將耳朵與我同埋已盡孝道。」
邊鎬大怒:「我就不信,你是鐵打心腸!往廖偃口中罐炸油!」幾個軍卒按住廖偃,口豎竹筒,將半鍋炸油一併灌下。只見廖偃口舌具爛,吱唔幾聲,倒在地上。
邊鎬見廖偃心志難摧,反到有些心酸。邊鎬蹲在廖偃身旁,附其左耳問道:「廖偃肝膽不辱,邊鎬推心還願。你死之後,我保馬希萼不死,成就你俠義之心。」廖偃略生一笑,隨咬舌自盡。
邊鎬道:「傳我將領以上將軍禮厚葬廖偃。」廖偃被厚禮大葬,邊鎬歎道:「今見廖偃,方知滅楚國易,收楚心難!」遂擬下奏章一本,告知南唐皇帝李景刺死馬希萼的其中利弊,請命另行發落,免去馬希萼一死。
南唐皇帝李景看過邊鎬奏章,對眾臣言道:「楚國州郡皆為朕有,若不助馬希萼復國,則朕失信於天下;若留了楚國,只恐放虎歸山,成為後患。諸位愛卿有何良策。」
馮延巳道:「臣啟陛下,可恢復馬希萼等宗室楚王封號,命其遷居金陵,既留楚王之名,又得楚國州郡。」
李景道:「宰相之言正合朕意。」遂降下聖旨,將楚國宗室十七人遷居金陵,馬希萼心無大志,見此詔書欣然受領,從此空有楚王之封號,楚國疆土皆為南唐所有,楚國亡。
南唐滅掉楚國,令北漢皇帝劉旻大喜,劉旻趁南唐兵強勢旺,暗通敗退兗州的後漢大將慕容彥超和南唐皇帝李景三路會兵和討後周。皇帝郭威得知此事,正心中焦慮,偏巧樞密使王樸求見,郭威遂將急報交於王樸,王樸看後問道:「陛下以為如何退敵?」
郭威道:「朕以為南唐兵馬強盛,若無南唐相助,北漢劉旻,兗州慕容彥超必不敢出兵。朕欲孤注一擲,南征李景。」
王樸只是一笑,言道:「陛下試想,南唐李景雄踞江淮,有江南四十州,兵馬正盛,又據長江天險,並非輕易可取;北漢劉旻占三晉十州,以漢室宗親之名,又暗通契丹,非同小可;惟有慕容彥超,據兗州之地,北連漢,南接唐,地處要衝,卻城少糧虧,當先滅慕容氏。」
郭威大喜:「愛卿真乃上天所賜,否則朕豈不自誤大事?」
王樸道:「萬歲若要一統天下,當以先弱後強,先南後北,各個擊破之略,四海終當為皇上所有。」郭威遂按王樸之策,準備先討兗州。
次日,文武早朝,郭威降旨。命大將軍王峻,率高懷德、高懷亮兄弟統兵三萬救應晉州;命柴榮、趙匡胤、石守信點三萬人出兵淮北以防南唐;郭威親率五萬大軍,令郭從義為先鋒,趙暉押糧,直逼兗州,討伐慕容彥超。
先表郭威余家親征,大軍來至兗州城下,但見慕容彥超率兵早已戰陣擺開。郭威陣前問道:「如今天下盡皆降周,慕容將軍何不盡早歸順,仍不失告官富貴。」
慕容彥超道:「郭威,豈不聞為臣者從一而終,焉有一臣保二主之理?」
郭威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空有一片愚忠,就不怕被後世恥笑嗎?」
慕容彥超道:「我雖愚忠,卻不敢逼你郭威篡奪漢室江山!」
郭威身側的先鋒郭從義聞聽此言,怒道:「呸!什麼他媽漢室江山,連沙陀祖宗都不認了,慕容彥超老邁糊塗,待我擒他。」郭從義催馬殺出,郭威傳令翠谷助戰。慕容彥超展開一字點鋼槍,來戰郭從義。
二人大戰十個回合,郭從義是且戰且退,忽聞趙暉道:「從義且退,待我戰他。」大將趙暉躍馬而出,又戰十個回合,亦不能勝慕容彥超。
郭威正急切之時,只見軍中有兩員小將出馬來戰,一個頭戴黃銅盔,身披黃銅甲,手中大鑌鐵刀,跨下一匹豹尾烏騅馬,長得圓臉青面,眉目分明,肩寬背厚,高有八尺有餘;另一小將白面目秀,俊美倜儻,身有七尺開外,頭戴青銅燕翅盔,身披青銅鎧,跨下鐵鬃馬,手提一口雁翎大刀。兩員小將衝入陣中,高呼:「趙老將軍,小將來也。」趙暉調轉馬頭而回,見兩位小將揮舞兩口大刀,困住慕容彥超。這二將是左一刀,又一刀,一刀接一刀,砍的慕容彥超只有招架之功,無有還手之力。慕容彥超之子慕容繼勳見戰事不妙,遂令鳴金收兵。
郭威回到營中喜不自禁,召來大戰慕容彥超的兩位小將,問道二人:「兩位小將軍,姓氏名誰,何方人士?」
那青臉小將答道:「回稟陛下,末將姓曹名彬,字國華,河北靈壽人氏。」白臉小將答道:「末將姓潘名美,字仲詢,大名人氏。」
郭威道:「汝二人今日大敗慕容彥超功勞不小,朕加封曹彬、潘美為游騎將軍。」曹彬、潘美二人叩首謝恩。
慕容彥超吃了敗仗,乃閉門不出,等待南唐、北漢人馬救援。但南唐自收復楚國,楚國舊臣聚眾朗州起兵叛亂,李景只得調兵平亂,卻無心出兵中原。
北漢會合契丹大軍七萬餘眾圍困晉州,晉州孤守盡兩個月,忽逢天降大雪,漢遼大軍卻不曾預備過冬之物。漢遼兵馬七萬將士煎熬之際,後周大將王峻率軍來援,命大將高懷德、高懷亮分兵兩路,漢遼大軍士氣大落,一潰千里,北漢與遼國只得退兵。
久無援兵來救,兗州已是糧草將盡。郭威屢次命使者勸降,慕容彥超據守不降,郭威大怒,傳令郭從義、趙暉、曹彬、潘美等將分兵四路,四面圍攻。兗州城下喊殺震天,鼓聲充耳,火弩強弓飛射如雨。慕容彥超親登城垛,提槍大戰周兵,雖是逢兵便刺,逢將即挑,但寡不敵眾,城池遭陷。
慕容繼勳跌跌撞撞登上城垛,對彥超勸道:「父帥快快突圍,北門已經被周兵攻破。」
慕容彥超道:「人活半世,何懼一死。繼勳突圍去投南唐,來日為漢主報仇!」慕容繼勳遵照父命帶五百騎兵往南門衝去。慕容彥超見城垛難守,退回城中,投井自盡。
慕容繼勳殺出南門,正遇郭從義,二將大戰六七個回合,郭從義一錘打中慕容繼勳天靈,繼勳戰死。半日之後,兗州盡歸後周大軍收復。正是:
人生亂世本不同,寧隨暴君效愚忠。
鞠躬盡瘁數諸葛,至死不悟乃慕容。
郭威收復兗州,班師回朝。丞相馮道率百官迎侯聖駕凱旋,郭威與群臣相互稱賀。幾日後,王峻率軍還都,南唐無擾,北漢退兵,四處報捷,使得郭威龍顏大悅。後周統一中原,四方諸侯畏服,郭威深感久經戰亂之禍,親身以節儉示範,頒布新政,減稅免賦,體恤百姓。
單講王峻北伐北漢有功,被郭榮加封宰相之位,與馮道等共理朝事。王峻平日喜好耍弄權術,結交黨朋,只知在朝中擴充勢力,而不務正業。郭榮念起有功之臣,未加責怪。而王峻封相之後,卻大造府第,華麗奢侈,貪於享受,卻荒廢政事。
郭威見王峻不務政事,降旨加封李榖、范質二臣為宰相,參與軍政大事。王峻聞聽此事,趕忙往宮中求見天子,郭榮以為王峻有緊急奏報,便令其進見。王峻奏道:「臣聞陛下擬旨加封李榖、范質二人為宰相,以為此二人並非稱職人選。」
郭威一聽王峻為此事而來,心中到是不悅,對王峻道:「若是不用此二人,那何人可為相國人選?」
王峻道:「大學士顏衍,秘書監陳觀,此二人可擔當大用。」
郭威心想顏衍、陳觀皆是與王峻交好之人,倘若任用必與王峻結為死黨,言道:「宰相人選,未可倉卒,待朕三思而行定。」
王峻道:「為臣所舉人選,皆是國家棟樑之材,陛下不必多慮,可立即降旨冊封。」郭威越不聽,王峻越是侃侃而談,嘮叨不止。
見王峻不自量力,郭威心中已是厭煩,只得強壓怒火言道:「愛卿所言,朕已知曉,不日便加封愛卿所舉薦之人。」王峻見皇帝應允,才肯罷休,回轉府中。
郭威越想越氣,等到用膳之時,突感胃痛難忍,竟病倒床榻。郭威自知身體生疾,急召馮道、王樸、郭從義、李重進四位大臣進見。三人入宮,郭威令其賜坐床邊,馮道問道:「陛下往日龍顏美潤,但不知今日有何貴恙?」
郭威道:「皆是王秀峰對朕無理。朕念王峻征戰有功,對其處處容讓。偏偏王峻欺人太甚,妄想掌控左右重臣。速傳我兒柴榮,即刻進京主政。」
王樸問道:「少殿下入主中樞,只恐王峻阻撓,臣以為可先幽禁王峻,再招殿下入朝。」郭威遂按王樸之計,召王峻入宮進見。
王峻得知皇帝召見,以為郭威已採納啟用顏衍、陳觀二人為相,便欣然去往宮中。王峻來至內宮,郭威已端坐龍椅,馮道、王樸、郭從義、李重進分站兩側。王峻不知緣故,只是跪地叩拜。
郭威道:「王愛卿,朕以為顏衍、陳觀並非宰相人選,朕欲招皇子柴榮回京主政,愛卿以為如何?」
王峻聞聽心中一顫,奏道:「臣以為萬萬不可,殿下鎮守淮北無人可替,還是任用顏、陳二人為宜。」
郭威道:「汝未免管的太寬了吧?難道皇室宗親也需你來把持,左右侍衛降王峻拿下。」王峻始料未及,被幾個宮廷侍衛捆綁囚禁,遂傳旨貶為商州司戶,顏衍、陳觀也連坐被貶。
數日之後,晉王柴榮奉旨回京。此時,郭威已經病魔纏身不能理政,遂召郭榮及朝中數十餘名重臣至病榻近前聽詔,郭威言道:「朕大病難癒,已知天命。待朕歸天之後,爾等當為朕薄葬,有八道不准,爾等記下。其一,不得大興國葬之禮;其二,不可濫殺牲畜為朕殉葬;其三,不可命宮人為朕終年守陵;其四,不可強征民夫修陵,枉費人力;其五,不得打造地下宮殿,其六,不得打造石神石將,只須立碑一塊;其七,只得後宮戴孝,不可滿朝白縞;其八,新君登基靈前即位,不得再興大典。此八道遺照爾等可曾記下?」
柴榮答道:「謹遵皇上聖諭。」左右重臣也齊聲高呼:「謹遵聖諭。」郭榮遂令太監宣旨,皇位傳於晉王柴榮。傳旨已畢,只見郭威咳喘不止,口吐鮮血,不能言語,待至深夜,一命歸天,終年五十一歲,葬於嵩陵。
郭威歸天,眾臣皆勸柴榮擬詔天下。柴榮道:「皇上龍御歸天,若為北漢、南唐、遼國所知必會趁機來犯。諸位愛卿暫不可發喪,發喪之日,必有一戰。」
王樸道:「臣以為北漢暗通遼國,謀我中原久矣,若聞新君即位,必然來犯。」
柴榮道:「所言有理,傳旨命高懷德、高懷亮點精兵三萬先往晉州。待朕即位之日,便是發兵之時。」所以密不發喪。
數日之後,晉州快馬來報,高懷德、高懷亮兄弟二人已率兵駐紮晉州。柴榮即刻降旨,傳告天下大周太祖聖神皇帝郭威駕崩。報喪之日,葬禮一概按郭威生前之願從簡而辦,命馮道為大行皇帝山陵使主持喪事。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在靈前即位,史稱周世宗。
郭威葬禮從簡,柴榮即位也未舉行登基大典。柴榮率馮道、王樸等官員草草祭祀登基。新君禮儀剛畢,趙匡胤入宮來報:「啟稟吾皇萬歲,末將已將五萬馬步軍軍在北郊集合,請萬歲點兵。」
柴榮大喜:「告喪之日,定教北漢措手不及。」轉身對馮道、王樸言道:「朕將出兵北伐,朝中之事,皆賴二位愛卿。」遂辭別朝中文武大臣,往北郊閱兵。
柴榮來至開封北郊校軍場,只見上千面旌旗蔽日當空,幾萬口戰刀映光閃爍。三軍之前,大將趙匡胤、石守信、郭從義、李重濟、曹彬、潘美等一派武將,披甲跨馬個個威風凜凜,人人精神抖擻。柴榮高聲喊道:「今先帝駕崩,但遺願未了。朕帶孝出征,必有先帝在天之靈護佑,大周當興!」三軍聞聽,呼號震天,同心響應,只聞號炮三聲,大軍直往晉陽而去。
柴榮率兵數日,大軍駐紮晉州。北漢皇帝劉旻此時才得探馬急報,得知郭威駕崩。劉旻大喜,對眾臣言道:「郭威已死,大漢復興之日已到,朕欲趁柴榮大喪之際,出兵南下,重興劉漢江山。」北漢群臣無不幸災樂禍,連章請奏南下。正在君臣高談闊論滅亡後周之時,一個小太監慌慌張張來至大殿,向劉旻奏道:「啟稟萬歲,晉州有十萬火急軍情來報!」
「傳使者上殿!」劉旻道。
一個快馬使來至寶殿,叩拜之後對劉旻奏道:「晉州急報,周主柴榮今率馬步軍五萬人,會合高懷德、高懷亮三萬兵馬,出陰地關向晉陽殺來。」
「啊!」劉旻驚道:「柴榮小兒不在開封弔孝,竟偷襲我晉陽。諸位愛卿何人可為先鋒?」
這一班北漢朝臣方才口若懸河,此時個個啞口無言,唯有謀士鄭珙奏道:「臣舉一人可為先鋒。」正是:
大難苦尋國棟樑,威風南下振家邦。
但看中原多將才,未見北塞豪傑強。
不知鄭珙所薦何人,期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