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五 代 十 國

龍騰世紀 2、康誠訓火燒柳子鎮 段文楚計害軍糧官 文 / 朱長孝

    三更天過後,王弘立率義軍劫營。沙陀大營早已布下暗哨,朱邪赤心與李友金各自披甲上馬,伏擊起義軍。頓時鹿頭寨火光四燃,喊殺震天,王弘立自知中計,邊打邊撤,大將孟敬文橫刀攔住沙陀酋長李友金,雙方又是一場混戰。

    交戰正酣,只聽得營寨一側有馬隊殺來,為首者便是朱邪赤心,兩千沙陀鐵騎將起義軍踏的七零八落,朱邪克用帶五百鐵騎從起義軍身後圍堵。王弘立見腹背受敵,進退兩難,只得下令拚死突圍,棄寨而逃。

    朱邪赤心父子緊追不捨,沙陀部騎兵兇猛彪悍,驍勇異常,左突右殺,血肉橫飛,半個時辰就衝散起義軍大半人馬。

    追至天明,兩萬義軍潰敗殆盡,王弘立、孟敬文帶數百敗兵渡過濉水退往柳子鎮,起義軍戰死溺死者甚多。

    王弘立大敗而歸,朱邪赤心率沙陀部兵馬乘勝出兵,前往柳子鎮與兵馬督招討、大元帥康誠訓會合。

    康誠訓與起義軍在柳子鎮已經僵持半月,鎮守柳子鎮的乃是起義軍大將姚周,麾下義軍四萬餘人。柳子鎮城牆低矮,防備鬆弛,姚周就命令將士加固城牆,操訓士卒,以待大戰。

    不過數日,朱邪赤心率沙陀兵馬與康承訓會合,在離柳子鎮二十里外安營紮寨。有了沙陀部的精銳騎兵,唐軍如虎添翼,康承訓命使者下戰書,約定三日後於柳子鎮西決戰。

    三日期限已到,沙場之上只見得:

    秋風薄霧蒙,細沙卷塵風。戰鼓一字開,遙聞虎騎聲。

    刀戟箭弦滿,南雁欲驚弓。四面殘雲起,八向匯紅纓。

    兩軍列陣排開,唐軍陣前一員上將,紫面堂,一字眉,頭戴黃金大帥盔,身披黃金帥字甲,外罩桔紅戰袍,跨下戰馬名曰追風驃,腰挎滾珠劍。此人便是左全吾大將軍、諸道兵馬督招討康承訓。左側是副督招討王晏權,右側是沙陀部大將朱邪赤心,其他將官分列兩側。官軍陣中衝出一員戰將,名叫薛尤,手持一對八稜青銅錘,立馬中央,挑戰義軍。

    姚周問到:「陣中戰將誰可交戰?」

    部將孫喜答到:「末將願往!」

    只聽戰鼓齊鳴,號角連天,孫喜揮刀直逼薛尤,不過四五回合,薛尤被孫喜挑傷胳膊,一錘落地。朱邪克用見勢不妙,催馬上前,大喊:「薛將軍快快退下,小將來也。」薛尤虛晃一錘,敗回陣去。朱邪克用挺戟力鬥孫喜,不過兩個回合,孫喜便被挑落馬下,一命嗚呼。

    義軍陣中部將倪煥出陣叫戰,二人不容分說,打做一團。又戰十個回合,倪煥被朱邪克用虎威戟穿心,命喪陣前。

    康承訓見朱邪克用連克兩將大喜,下令擊鼓進兵,騎兵於前,步兵在後,直撲義軍,姚周也下令擊鼓衝鋒。兩軍片刻間殺作一團,真可謂:

    龍騰蛟臥滄湧起,雲遮沙浸風削疾。

    自古中原多猛將,塞北豪傑也披靡。

    殺至天暗,雙方兵卒各自散去。姚周與眾將商議:「官軍兵多將關,勢頭正盛,我等不及,即日起堅守柳子鎮不出,讓將士們以逸待勞。」

    孟敬文道:「敵軍輜重多,糧草足,若曠日持久對起義軍不利,且柳子鎮城牆矮小易攻,當高築城牆以為長久之計。」

    姚周以為可行,速命軍卒伐附近林地以築牆,四日之內加高木牆一丈三,又征發民力造木樓十座,連成塔樓,又借木料做箭數萬支,多置弓弩以拒唐兵。

    起義軍城池加高,塔樓林立,原本彈丸之地的柳子鎮,幾天時間便固若金湯,康承訓甚為焦慮,召眾將議事,商議攻城之策。康承訓言:「近觀賊兵連修城牆已有一丈多高,又立箭樓數十座,前番惡戰,折了數千兵馬,若耽擱時日太久,又恐賊軍援兵將至,則進退兩難,眾將軍可有破敵良策。」

    李友金道:「賊兵以木樁築牆,雖高丈餘,豈能奈何火攻?」

    康承訓言:「本督何嘗不想火攻,奈何深秋雨露甚多,木樁腥潮,如何燃火?」

    正在眾人發難之時,朱邪赤心言道:「元帥勿憂,以末將之見今破敵軍必在火攻。」

    康承訓曰:「願聞其詳,將軍速講。」

    朱邪赤心道:「今已深秋,寒風驟起,自從賊軍伐林之後,已無樹林抵風,雖少有霧雨,但極易風乾。我等只需有風之日便可火燒賊兵!」

    康承訓喜道:「若非將軍提醒,我險誤戰機!傳我將令,速備火器硫硝,等待大風驟起,火燒敵城。」眾人接令各自準備不提。

    兩日之後,果然刮起了陣陣北風,康承訓急召眾將中軍帳議事,對眾人言道:「今北風驟起,破城只在旦夕,王晏權,本帥於你三千弓弩手在城北以火箭,猛射敵木城牆。」

    「得令!」王晏權接令牌出帳點兵。

    又言:「朱邪赤心、薛尤各領一萬人馬,待城北火起,由東西兩側縱或分成縱火焚城!」二人接令。

    「朱邪克用,朱邪克寧,二位小將軍領五千騎兵伏於柳子鎮東南,待賊兵退出柳子鎮南門,便可出擊,逃出之人殺無赦!」兄弟二人接令發兵。

    這天傍晚天色稍暗,義軍將士剛剛開飯,只聞得北面鑼鼓齊鳴,號角震天,幾萬火箭飛上城牆,大火弩擊穿木牆燃迅速燃著,又是北風大作,鎮中兵馬無不驚慌,紛紛往北面救火。朱邪赤心與薛尤見背面火起,趁東西方防備被鬆弛而分兵縱火,一個時辰之內,火光沖天,燒入城內,人心大慌,康承訓率領本部五萬大軍借火焰沖天,趁勢攻城。

    義軍主將姚周見烈火難抵,速命人馬從南面撤出,向東敗退。忽聽東南喊殺震耳,沙陀部騎兵,驃悍而出,衝亂了義軍大隊人馬。

    義軍大將孟敬文挺刀直取朱邪克用,而人戰至一處,打得難解難分。姚周被朱邪克寧帶兵圍困,亂刀砍死。義軍四萬人馬,燒死過半,生者四散而逃。大將孟敬文寡不敵眾被朱邪克用挑於馬下,王弘立化裝混進敗兵逃往徐州。此役大獲全勝,柳子鎮卻幾乎化作灰燼。康承訓命朱邪赤心為先鋒官,帶沙陀五千騎兵星夜直奔徐州,康承訓帶大部兵馬次日進軍。正是:

    伐林為荒始成風,一吹潮木無露蒙。

    燎原之火乘勢起,可想城中皆蒼生。

    柳子鎮起義軍大敗,康承訓率兵向徐州而來。龐勳等人本欲決以死戰,怎知十萬唐軍卻因糧餉不濟,難以快速出兵,康誠訓只得令大部人馬原地駐守,等待後方供給。

    話說大唐朝中掌權之人有兩個,一個是大太監田令孜,字仲則,西川人氏,官居侍中;另一人,乃是國舅段文楚,字言恩,晉陽人氏。段文楚與大太監田令孜交情深厚,田令孜進獻段文楚堂妹為唐懿宗李凗之妃,深得皇上寵信,段文楚自此當上國舅。

    段文楚仰仗皇親國戚在朝中勾結閹黨,中飽私囊,貪贓枉法,藐視朝綱,竟無人敢言,反而一一歸附,阿諛奉承。唯有大將軍康誠訓為人正直,素不與段文楚之輩勾結,段文楚便懷恨在心。此次討伐龐勳,段文楚恐康誠訓奪得頭功,便暗中截斷糧餉,獨自貪贓。

    康誠訓久不得軍糧,已是貽誤戰機,遂寫奏章急奏皇帝。懿宗李凗得前敵奏章,龍顏大怒,嚴令查辦貪贓之人。段文楚自知此番惹下大禍,不好收局,便將大太監田令孜請入府中商議對策。田令孜取笑道:「國舅此番截斷軍餉,自己揮霍,何曾記得老奴啊?」

    段文楚苦笑道:「田公公莫要挖苦下官,如今龍顏大怒,還請公公在萬歲面前多多美言幾句,下官自有厚謝。」

    田令孜道:「皇上已降旨嚴查,國舅唯有一計方可免遭其罪。」

    段文楚問:「請公公賜教。」

    田令孜道:「國舅可將貪贓之事嫁禍他人頭上,再請段娘娘給皇帝獻媚,女人枕邊風勝過三千兵呀。」言罷,田令孜嘿嘿奸笑,段文楚聽得是連連點頭,遂命人呈上黃金三百兩送與田令孜,以作答謝。

    次日,段文楚栽贓罪狀,將貪污軍餉之罪嫁禍到糧草轉運使葛遇賢頭上。段文楚與朝中朋黨聯名上奏章誣告葛遇賢,段妃、田令孜又在皇帝左右煽風點火,皇上龍顏大怒降旨嚴辦葛遇賢。

    康誠訓在前敵苦苦等了兩個月,才等來二路軍糧送到。此時,龐勳已率徐州城內的義軍五萬主力出城,準備與官軍決戰。

    康誠訓對朱邪赤心商議道:「此番賊兵五萬大軍來襲,傳聞是龐勳親自率兵而來,我欲在此戰一鼓作氣剿殺龐勳,將軍可有良策賜教?」

    朱邪赤心答道:「幾番交戰,我觀賊兵雖然勇氣有餘,卻陣法不精,不過烏合之眾。以末將愚見,元帥可分兵兩隊,元帥帶大部吸引起義軍前隊,我領騎兵抄其後隊,必可大勝。」

    康承訓聞言:「將軍之言,正合我意,汝帶五千騎兵於半路伏擊後隊,我自領大軍滅其前隊,要讓龐勳葬於此間。」二人遂各自領兵分路而進。

    不日,兩軍列陣而對,康承訓見義軍陣中一員上將,此人頭戴鎏金霸王盔,身披魚鱗黃金鎧,跨下一匹追風趕電白龍駒,手中一柄紫金盤龍槍,神態凝重,威風凜凜,身後一桿大旗高挑,上書寫「天冊大將軍」。康承訓心想莫非此人便是龐勳?便高聲問到:「陣中戰將可是反賊首領龐勳否?」

    「然也!」龐勳道:「閣下可是大唐左全吾大將軍康承訓?」

    康承訓言:「正是本帥。若非爾等造反,今日與汝同朝為官,何須兵戈相見。」

    龐勳言:「朝廷昏庸,徭役沉重,民不聊生,言而無信,非丈夫所為,不揭竿而起,恐為天下恥笑。」

    康承訓道:「哼!爾等不思戍邊報效朝廷,反到肆無忌憚禍亂天下,罪在不赦。幸有萬歲聖明,恩配四海,今諸道兵馬已至,勸爾等早早歸降,尚可酌情而定,如若不然莫怨本帥無情。」

    龐勳道:「今替天行道,誅滅無道,憑劍立世,豈可屈膝!」話音未了,只聽有士卒來報後軍大亂。龐勳等人大驚。原來是康承訓與龐勳對話之時,朱邪赤心率五千騎兵從背後殺出,但見這五千騎兵:

    捲土陰吼虎騎驚,塵沙濺血蒺藜平。

    擊鼓未聞疾風蕩,陣前又飲戰血腥。

    義軍前隊兵馬還不知怎麼回事,只見得後隊殺氣騰騰,馬嘶人沸,沙塵漫天。康承訓見朱邪赤心騎兵殺到,即可下令催鼓進兵,擂鼓鳴號萬軍並進。龐勳見首尾難顧,命副將趙可立率部救援後隊,龐勳親自帶前隊迎敵。朱邪赤心執刀四五個回合將義軍頭目趙可立砍落馬下。而後軍大亂,被沙陀騎兵伏擊潰不成軍,朱邪氏三兄弟拍馬殺來,高聲疾呼:「龐勳休走!」龐勳且打且退,眼看死結難逃。欲知龐勳生死,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