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戰國之亂世無雙

龍騰世紀 織田信長 文 / 太過分了吧

    織田信長

    (1534—1582)

    日本戰國時代後期開闢全國統一道路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是織田信秀的次子,生於尾張國(現愛知縣)那古野城,幼名吉法師,十三歲時行冠禮,取名三郎信長。織田信長所處的十六世紀中葉前後半個世紀,是以下犯上、臣犯君的下克上為主要特點的戰國時代的重大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歷史任務,是使日本由長期的封建割據局面重新走向統一,實現封建制度的重新改組。織田信長正是適應這種歷史需要而成為日本重新走向統一事業的開創者。織田氏的遠祖是越前(現福井縣)丹生郡織田莊的莊官,應永(1394—1427)初年被尾張守護(軍政長官)斯波義重擢拔為尾張守護代。應仁之亂以後,斯波氏勢力迅速走想衰落,尾張完全為織田氏所控制。織田氏不久又分為對立的兩個系統,巖倉城的織田伊勢守統治上四郡,清州城的織田大和守統治下四郡。信長的父親信秀是清州織田大和守的三奉行(武家職稱,奉主家命分掌一部分政務者)之一,地位較低,但從天文(1532—1553)初年起,其實力凌駕於主家之上,威制整個尾張,並同三河(現愛知縣東)松平氏、駿河(現靜岡縣東)今川氏、美濃(現歧阜縣)齋籐氏為爭奪領地多次進行戰爭。信長就是在這種勢力正不斷擴張的武士家庭環境中培育成長起來的。

    織田信秀在尾張雖然擁有絕大的優勢,但並未真正完成尾張的統一。當1551年信秀逝世,十八歲的信長繼承家業以後,巖倉與清州的織田氏起來反對信長,信秀的家臣叛離信長的人也不少。駿河的今川氏也趁機侵佔了尾張知多郡大部和愛知郡南部地方。信長在尾張的地位受到嚴重的挑戰。但是,從少年時期起就勤練武技、學習兵法、性格堅強的信長,以決死的精神,率領至多不過千人的步卒與騎馬武士的小隊伍,東征西戰,到1559年為止,先後消滅清州、巖倉兩織田氏,殺掉企圖分裂篡位的胞弟信行,降伏私通齋籐氏的異母兄信廣,統一了尾張。他於1560年在桶狹間用三千人的少數兵力,大敗入侵的由號稱東海第一強豪的今川義元率領的駿河、遠江(現靜岡縣西)、三河三國共二萬五千人的大部隊,收復了失地。尾張是由橫跨木曾川、長良川、揖斐川等河流的沖積層形成的穀倉地帶,與京都方面的商業交通相當繁榮,農村土豪力量較為強大。信長通過統一尾張的活動,建立了一個鞏固的基地,直接掌握了農村土豪,積蓄了力量。

    桶狹間戰役的勝利迫使三河的德川家康於1562年同信長結成同盟,解除了東顧之憂。因此,尾張的統一與桶狹間戰役的勝利,實為信長走向統一日本道路的第一步。信長走向統一日本道路的第二步是進軍京畿地區。桶狹間戰役以後,信長就立即著手進軍京都的準備工作。要進軍京都首先必須佔領美濃。為了攻佔美濃,1563年,把據點從清州遷移到靠近美濃邊境的小牧山,1566年又命木下籐吉郎秀吉在美濃境內墨股地方築城堡。同時利用婚姻關係同美濃的鄰國北近江(現滋賀縣北)的淺井長政和信濃的武田信玄結成友好關係。在做了這一切準備以後,信長於1567年8月,進軍美濃,佔領齋籐龍興的據點稻葉山井口城,並把據點由小牧山遷到井口城,改名歧阜,作為進軍京都的根據地,同時開始使用刻有「天下布武」字樣的朱印,公開亮出武力統一日本的旗號。

    衰落的天皇朝廷與室町幕府的求援,又為信長進軍京都披上了合法外衣。因為皇室領地多被地方豪族侵佔,正親町天皇於1564年授命信長幫助收回尾張皇室領地,1567年11月在給信長的敕諭中,又要求幫助恢復美濃、尾張兩國的皇室領地,讚譽信長為「古今無雙的將軍」。1565年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為三好義繼等人所殺。義輝之弟義昭於1566年授命信長幫助恢復幕府。可是當時信長正忙於美濃戰爭,無暇顧及義昭的要求。

    當1568年春義昭再次提出這一要求時,信長便立即派人把義昭從越前一乘谷迎到美濃的立政寺。先後平定北伊勢(現三重縣)與南近江,打通通往京都的道路,於九月奉義昭進入京都,破三好氏勢力,再興幕府,扶義昭就任將軍,自己掌握實權。緊接著又征服畿內、但馬(現兵庫縣北)與南伊勢各領主,把農村土豪劃為直屬,擴大了常備軍。

    1569年信長以燒燬殺光相威脅,迫使自由城市界市屈服於自己的統治。同年信長為了顯示作為由田舍武士出身的新的統治者的權威,從他所統治的地區徵調大批工匠、民夫,搜集各種奇石名木,花費大量經費,在二條城為義昭修建了華麗的將軍官邸,對荒廢不堪的皇居進行大規模的修復。表面看來信長對義昭很尊敬,義昭對信長也很感激,要信長出任副將軍或管領,甚至稱信長為「御父織田」。可是不久圍繞實權問題發生對立,信長首先拒絕擔任副將軍或管領,表示自己是主權者,不屬於將軍的家臣。接著又於1570年正月,完全剝奪了將軍的實權。義昭不甘於做傀儡,自己本身沒有什麼力量,就暗中策劃信長的敵對力量起來反對信長。當時反對信長的有三股勢力:一是擁有廣大莊園領地、養有大批僧兵的寺社舊勢力;一是和織田信長一樣的戰國大名(通過不斷進行兼併戰爭,擴張領地而成為轄據一國或數國的大封建領主),特別是近江的淺井氏、越前的朝倉氏、甲斐(現山梨縣)的武田氏、越後(現新湯縣)的上杉氏、中國(本州西部地區)的毛利氏;一是本願寺控制的北陸、東海、近畿各地的一向宗門徒起義。這些反對勢力在義昭的暗中策劃下,結成了反信長的聯合陣線。

    1570年4月,越前的朝倉義景,近江的淺井長政、六角義賢,同時舉兵反對信長。七月,三好氏餘黨在攝津(現大阪府)起事,企圖復辟。九月,石山本願寺顯如舉兵支援三好氏餘黨,並號召各地一向宗門徒舉事。此後近江、伊勢、越前、加賀等地紛紛發生一向宗門徒起義。信長對京畿地區的統治陷於危機中。為了擺脫這種四面受敵的局面,信長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分別消滅這些反對者。1571年燒燬了比睿山延歷寺,奪取了該寺領地,一舉摧毀了這一舊勢力的最大據點。

    1573年打敗了在宇治地方舉兵的義昭,把他放逐到河內的若江,宣告了室町幕府的滅亡。緊接著又消滅了朝倉氏和淺井氏、六角氏以及三好氏的餘黨。1574和1575年又先後平定了伊勢長島、越前等地的一向宗門徒起義,與德川家康聯軍在三河長筱大敗企圖西上京都的武田勝賴軍隊。除了北越的上杉謙信、中國的毛利輝元和石山本願寺以外,其他敵對者都被打倒。為了鞏固已經佔領的陣地,把統一的事業推進到全國,織田信長從1576年1月起,把歧阜交給他的嫡子信忠,開始在地當東海、東山、北陸三道要衝、接近京都、瀕臨琵琶湖畔的近江安土,修建新的安土城作為自己的根據地與政廳。這是一座以具有七層結構的天守閣為中心的、宏偉壯麗、堅固無比的城廓,花了三年多時間和無數人力物力才告竣工。

    信長以此為大本營,從1577年開始進行全國規模的統一戰爭。信長於1577年親自率軍攻佔本願寺兵站基地雜賀,1578年打敗支援本願寺的毛利氏水軍,1580年迫使本願寺開城投降。1577年派羽柴秀吉(豐臣秀吉)進軍中國,1579年趁北越上杉氏內訌的有利時機,遣柴田勝家進入越中(現富山縣)。1582年3月,信長又親自督陣與家康一起消滅武田勝賴於甲斐,取得甲斐、駿河、信濃、上野(現群馬縣)。

    就在織田信長的統一大業正在順利地進行,卻風雲突變,1582年6月信長為了救援正在備中(現岡山縣)作戰的羽柴秀吉,親率大軍離開安土,住到京都本能寺內,於6月2日拂曉被部將明智光秀率亂軍突然襲擊而被迫自殺身死,史稱「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雖因中途夭死而沒有能完成日本的重新統一事業,但他掃除室町幕府與大寺社等舊勢力,打破戰國大名割據,統治了差不多佔日本六十八國中的一半的,以京畿地區為中心的三十餘國,為統一全日本,奠定了基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