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末,除了錦州,大凌城和中左二城都沒有如期完工。
本來是都可以完工的,因為班軍們聽都沒聽說過這樣的政策,所以幹勁空前高漲,效率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一個勁地往上躥。其實,別說是工期提前的獎勵,就是每天管飽和三天一頓肉也足以刺激得人人下死力,每天沒命地幹。
築城築到一半的時候,張素元突然命令暫時緩建大凌和中左二城,他要班軍集中全力,不分晝夜地修築錦州,因為他把錦州城的規格和標準提高到了寧遠的水平。
六月中旬,錦州完工後,張素元並沒有下令接著修築大凌和中左二城,他把前後共五萬的班軍全部調回,令他們加緊修築山海關一線的城防和寧遠外圍的防禦工事。
張素元之所以突然變更原定計劃,是因為他發覺了整個戰略規劃中的錯誤,他不該在這種形勢下求全求備地建設他心目中的軍事防禦體系。
關於遼東全盤的戰略規劃,張素元與趙烈廷一脈相承,就是鞏固後方,而後徐圖進取,相機行事。
所謂鞏固後方就是建成由山海關至錦州及大凌河一線,縱深四百餘里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個軍事防禦體系分南北兩段:南段,由山海關至寧遠,長約二百餘里;北段,由寧遠經杏山、錦州至大凌河,也長約二百餘里。
整個防線以山海關為後盾總樞,寧遠為中堅關城,錦州為先鋒要塞。在北段,以寧遠為後勁、錦州為中堅、大凌城為前鋒,又以所城、台堡作聯絡,負山阻海,勢踞險要;配以步營、騎營、車營、鋒營、勁營、水營諸兵種,置以紅夷大炮、諸火炮等守具,備以糧餉、馬料、兵械、火藥;並屯田聚民,亦屯亦築,且守且戰,相機進取,從而形成沿關外遼西走廊上,縱深400餘里,以寧遠為中堅,山海為後盾,錦州為前鋒,其間中前、前屯、中後、中右、中左、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諸城,形同肩臂,勢如聯珠的軍事防禦體系。
在張素元的心目中,一旦完成這個軍事防禦體系,他就可以選兵設將,分守諸城。諸將所守之城,即為其死生之地,專責其成。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信守不渝,死生與共。倘能如此,則即如他先前在奏疏中所言,皇天極不來便罷,一旦來攻,即便他節節取勝,一路諸城憑堅城利炮,萬千死士,必定可以極大地消耗離人的有生力量,恐他們未至寧遠就已傷筋動骨,無力再戰;如果皇天極不來攻他,就會坐困愁城,是等死之局,因為他一天增長的力量必定是皇天極的十倍、二十倍之數,但如今的形勢卻已不允許他按部就班地做,他能做的,只是建起關寧錦防線的骨架。
張素元知道留給他的時間已徑不多了,即便皇天極沉得住氣,給他時間,他自己卻已沉不住氣,他得想方設法誘使皇天極發動對帝國的戰爭。在售糧的問題上,他虛言誆騙皇天極,一來是想拖延個把月時間,二來也是想以此激怒皇天極和離人。
張素元之所以如此迫切與離人一戰,是因為互市的原因。互市為他修築城防贏得了必要的時間,為他進一步獲取遼東的軍心、民心和改善遼東的形勢獲得了必需的銀子,但同時也為他種下了無邊的大禍。
互市與和談有著本質的不同。
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朝廷目前至少對和談採取了默許、觀望的態度,但互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雖然秦檜賢暫時壓下了互市的事,但若一旦爆發,就是通敵賣國的大罪,到時他將百口莫辯,所以必須得趕在事情爆發之前大敗皇天極,如此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與離人的再一次大戰已迫在眉睫,現在已沒有時間構築心目中的完美防禦體系,多點、逐層的防禦策略並不現實,張素元決定把前線的所有防禦力量全部集中在錦州,務必使錦州成為一顆釘在遼西大地上的釘子,一顆皇天極永遠也拔不出的釘子,只要撼不動錦州,皇天極必敗無疑。
在寧遠大捷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離人的力量雖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張素元掌握的力量卻是爆炸式的增長,物資儲備、縱深餘地、兵員數量以及戰鬥力和士氣等等方面無不如此。雖然仍不能與離人鐵騎平野爭鋒,但憑堅城利炮,他已有絕對的信心挫敗皇天極。
今時已不同往日,吉坦巴赤當初有長期圍困寧遠的能力,但皇天極今天卻是想做也已經做不到。如果皇天極不能速戰速決,就難逃失敗的結局,皇天極和他打不起消耗戰。
錦州,是遼西重鎮廣寧的衛城,位於小凌河與哈喇河之間,北依紅螺山,南臨遼東灣,地處險要,勢踞形勝,為帝國關寧錦防線的前鋒要塞。
錦州始建於帝國開國初年,為指揮曹奉修築。城周圍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其後,又經都指揮王鍇增擴建,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五丈。城門為四:東江遠,南永安,西廣順,北鎮北。
寧遠大捷後不久,張素元即遣趙明教總督錦州。按照張素元的要求,趙明教重建了一座關城。新城是在舊城的城基上重建的,並沒有擴大,只是比舊城厚了八尺,高了一丈六。竣工之日,張素元徒步繞城三周。城外、城內、城上各走一遍,而且每隔三五步不等,即令力士奮力以鐵錐猛擊,總之,經略大人檢查之仔細令人歎為觀止,檢查得大將軍直冒冷汗,暗自慶幸築城時沒有一絲鬆懈。
歡宴之後與趙明教密談時,對於將來戰局可能出現的情況,張素元說了他的預測。他說一旦離人南侵,錦州就是一座孤城,半年之內不會有援兵,也就是說,錦州至少必須得獨自堅守半年。
經略大人是什麼意思,趙明教當然明白,對於錦州能否堅守半年,他心裡自然有底。城是他建的,兵是他練的,只要兵員、物資等什麼都不缺,守多久他都有信心。築城時,他對質量的要求已經不能用嚴苛來形容,之所以如此,既是因為他對張素元交待的事不敢怠慢,更是因為他早已預見到了這種情況。經略大人既然讓他督造錦州,那將來錦州的主帥十有仈jiu就是他。於是,當張素元接下來問他願不願意擔任錦州主將,他自是慨然接下重任。
按照趙明教的要求,張素元給錦州調派三萬步軍,二萬精壯民夫,並令總兵左長、副總兵朱虎城為其左右翼,為了以策萬全,糧食、器械等各種物資也都儲備了一年的量。
有了這份底氣,如今看著城下如排山倒海般潮湧而至的離人鐵騎,也就難怪趙大將軍竟然面帶笑容,那一份輕鬆寫意說是儒雅風流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