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聞事隨筆

龍騰世紀 第二章 走進校園 文 / 吾愚作

    孔耀庸他們四個人,在黃支縣的東大街上,肩扛被褥卷,手提網兜,向東走走停停,不時打聽旁邊的行人,來到了一個坐北朝南大門前,在中間的胳膊粗鐵管做成大柵欄門兩邊,各有一扇小門,在大門與東面的小門邊的門柱上,掛著一塊長條形的木牌子,牌子用白油漆刷的,白底上寫著「黃支農業學校」幾個黑油漆的隸書字。

    「到了。」「找出到了。」他們兩個學生的哥哥先後說著,他們四個人就從開著的大門走了進去,把行李先放到大門內西面一間門房的門前,他們兩個學生看著,他們兩個學生的哥哥進到了門房子,從身上的衣服口袋裡摸出了錄取通知書,遞過去讓門房的老師看,他們一個學生的哥哥還雙手給門房老師敬了一支香煙,是淡黃色香煙包上寫著紅色的「星火」兩個字的香煙包裡掏出來的,新打開的一盒。

    門房老師低著頭從挎在鼻樑尖上,搖搖yu跌的眼鏡上面瞅了一眼遞香煙的趙勤有同學的哥哥,「好煙,是『小金州』煙啊」,花白頭髮的門房老師接著煙說道。門房老師點上香煙抽了兩口,領著他們四個人來到學校中間大路東面的第二排房子頂頭的招生辦公室報到。報完名後,他們四個人隨著三三兩兩進進出出的人們,在報名老師的指點下,他和他哥來到了學校最北面的東面一排房子的中間一個大房門前。

    黃支農校是個四四方方的正方形的校園,估計最小也有八十畝的佔地面積。從大門口由南往北,是一條七八米寬筆直的大路,是學校的主幹道,這條大路將學校分割成了西面三分之一東面三分之二的格局。這條大路東西兩邊都是兩流水的紅磚大瓦房,東面的那一排房子一通到底,最南面第一排兩流水紅磚瓦房東頭是學校獸醫門診,南面四排由四個大教室組成一排(幢)房子,後面幾排是學生宿舍,有大房也有小房子。大路西面的最南面是兩排兩流水的紅磚大瓦房,都是隔小了的房子,在中間大路西面的中間部分由南往北依次是,學校化驗室,學校氣象站,學校電視房和校醫室,學校圖書館,學校食堂,學校大禮堂。從學校化驗室到學校電視房和校醫室西邊靠校園的西牆,有一排坐西向東的平房,是教師辦公室兼宿舍。

    學校化驗室是五十年代蘇聯專家設計建造的,是「工」字形佈局,房子的屋頂是仿古式的尖頂,四角飛拱,上面鋪著一行行整齊的綠色琉璃瓦,四壁除了是門外,全都是大大的玻璃窗戶,東面是土肥化驗室,西面是植物生理化驗室,中間是生化化驗室。化驗室掩映在周圍幾棵人身體一般粗高大的松樹之中。

    化驗室北面是一片毛竹林,再往北面就是學校氣象站,白色的百葉箱在綠草坪中很是醒目,一邊地面上有一排溫度表,一邊豎起一根七八米高的鐵桿上,桿頂端有一個尾巴誇大了的箭,隨風向的變化而擺動,是風向標了,顯示風刮的方向,它下面還有一個由四個平放著的勺子狀半球面組成的風速儀,是測風的大小和風速的,風速和風力越大,他轉動的就越快。

    學校氣象站北面,有一排坐北向南的平房,東頭一大間是學校電視房,西頭半邊是校醫室。現往北面又是一個長方形的四角飛簷斗拱的古建築,屋頂也鋪著綠色的琉璃瓦,是黃支縣的孔夫子廟,現被用作學校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再往北,就是學校食堂了,西南有四五間坐西朝東的平房是教師和少數灶,學校招收了十幾個回民學生,教師和回民食堂北面相連的一排高大的兩流水的房子,房頂上有三四個高低錯落的磚砌大煙囪,這是學校學生大灶。院子中間,教師和回民食堂與學生大食堂蓋了一排坐北向南的平房,是學校庫房和食堂倉庫,將學生大灶與教師和回民灶分開了。學生大灶的北面是一排坐北向南兩流水高大的房屋是學校大禮堂,東面是新蓋的一排坐東向西的平房,是學校開水房,這樣學校的大灶門前就是一個大的四合院了。

    學校大禮堂的那排房子對過去的東面就是他們班男同學們的宿舍了。大禮堂和並排的他們宿舍那排北面是一塊實驗田,再到最北面的校園內是一排豬舍,是學校的養豬實驗廠了。

    這才是黃支農校的一半,也就是西校園,是教學實驗食宿區。

    學校真正的中軸線,其實是校園最中間那道南北向殘缺的城牆了。他把整個校園均勻的切割成了兩半。學校內城牆西面的中部修建了一排坐東向西的學生廁所,南面的城牆大部分已經拆除了,只剩下最南頭的一小段了。在南面拆除城牆的地方,坐東向西,新建的一座「凹」字形的兩流水高大的房屋,中間是圖書館,北面是閱覽室,南面是西低東高的台階教室,用來合班上大課。這個建築北面和緊連的南頭小段城牆南面是進入東校園的兩個通道。

    由南頭的小段城牆南面的路口進入東校園,有幾間坐西向東的平房,是個小型的廁所。東校園的中間,從西向東,有一條小路,分為南北兩塊,北面是一大片實驗田,南面是大操場。那條小路通到東頭的校園牆前,是兩扇褪了se的大木門,是學校唯一的後門了,也是通往學校實習農場的捷徑。

    這裡,就是他曾經學習,生活,成長了三年的地方。那時的一草一木,許多故事,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時常會浮現在他的眼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