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這個端午節,人們在吃粽子、戴荷包的時候肯定會多一些「端午」話題。
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後中國人想要划龍舟、舉辦荷包節、吃粽子、過端午節,需向別國提出申請,你一定會說:「開什麼玩笑!」
事實上,這的確不是玩笑。近日東北一位大學教授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送一份急件,說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端午節將成為外國文化遺產?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民族節日,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即使不知道端午節,小孩子也知道吃粽子。我們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將成人家的「文化遺產」?試想一下,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如果被國外申報成功,那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將有多尷尬?
漸失魅力的端午節
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親情、團聚,正被形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異化,節日的意義日漸淪為經濟學上的統計數字。
端午節被「端」走意味著什麼?
年年吃粽子,但是對粽子裡的文化含義到底瞭解多少?
也許不需要瞭解屈原是怎麼死的,不需要瞭解人們為什麼會紀念他,也該明白端午節一旦流落異鄉我們失去的將會是什麼。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文化記憶:屈原滿懷愛國之心,但他的理想始終得不到實現,被貶放逐。他在水邊留下多少動人的詩篇,形容憔悴,漁夫勸他與人同醉,但他始終心繫國家黎民,投水自盡。一個duli的徹底的浪漫的愛國者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
一個節日就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歷史是絕不該忘卻的。
『端」不走的端午節
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端午節,真的那麼容易被他國「端」走,成為他們的私有文化傳統財產嗎?相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幫負責審核的官員也不是白癡,昏到傳統節日不問出處,就隨隨便便默認申報者的張冠李戴式的請求。因為,那樣一來,世界各國的傳統節日還不亂了套,來個世界性的傳統節日大洗牌,說不定聖誕節的「原產地」很快就變成了非洲,情人節的「原產地」挪到了亞洲?果真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恐怕早被全世界人民的唾沫星給淹沒了。
他們拿端午節去申報,我們干涉不了。
但是申報世界遺產有三個關鍵性: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文化遺產留存和保護的完整xing,以及文化所具備的惟一xing。正是由於惟一xing,「端午節」如果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將更有機會。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將至,花花綠綠的荷包成為平涼街頭的一道風景,相信人們在吃粽子、戴荷包的時候會多一些滋味,這個滋味是因為習以為常了的「吃粽子」會有外國人「搶」?
如果這個延續了幾千年的端午節真的被外國人「端」走,讓傳統節日變成「洋」節日,人們在吃粽子、戴荷包的時候會作何感想?
2005年端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