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間,也有幾撥人過來看望顏晨輝等人像是狄家、陳詩詩、蘇紫月、蘇靜這些與顏晨輝關係很好的,無一例外的都來了,倒是有兩撥人有些出乎顏晨輝的意外。
一撥就是朱辦的人,說是代表朱老闆過來看看救了顏克勤的英雌。當然了,他們自然不會空手過來的,但是高檔的禮品也不可能送,就是水果之類的東西送了不少,朱老闆一向清廉,所謂近朱者赤,他手下的人自然也是同一個風格了。顏晨輝每天沒事做就是給司馬琬茹她們削點蘋果什麼的,然後搾成果汁,一點一點的餵給她。
另一撥過來探望的人也算是蓮城的人了,雖然他們一年四季基本上都不在蓮城呆著。這幾位都是蓮城市駐京辦的人,因為聽說了蓮城最新的情況,知道了顏克勤市長險些遭到槍擊的事情。而且還聽說了顏克勤市長的公子顏晨輝現在正陪著傷者住在301總醫院裡面,他們當然也過來探望一下。
別的不說,顏克勤市長現在的聲望正隆,而這一次司馬琬茹受傷也是英勇的表現,作為蓮城市在京的機構。他們也要表達一下家鄉人民對於英雄的敬重和慰問。
蓮城駐京辦的主任叫林宗,四十來歲,正值壯年的時候,因為在京城這邊呆的時間比較久,倒是養成了一口溜溜的京片子,好在顏晨輝的普通話也還行,交流上面不存在障礙。
正好顏晨輝這幾天守在醫院裡面,又不能跟司馬琬茹說話。早就悶得要死,忽然送過來幾個人跟他聊天,也算是雪中送炭,替他解悶了,幾個人就談得比較高興。
但是李准在跟顏晨輝天上地下的海吹神侃了半天之後,就和顏晨輝說了一些他的個人小想法。
「顏少,有點事情跟你講講吧?」
「沒問題啊,有啥不能講的?」顏晨輝也猜不透林宗想要做什麼,不過想來也不會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否則他也不可能跟自己講啊?重要的事情。他直接跟顏克勤去匯報就可以。
「你看是不是能這樣?咱們合夥在京城這邊把駐京辦的樓給修一修如何?」林宗對顏晨輝說道。
修一修樓?顏晨輝聽了之後。頓時愣了一下,然後才算是想明白其中的關節所在。
所謂的駐京辦,是經過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批准,由它下面的駐京辦事處管理司直接負責管理的這麼一個機構。駐京辦涵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特區的駐京機構。而所謂特區。並非傳統意義上南方市這樣的經濟特區。而是經過特別批准的地區。
駐京辦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同鄉會和會館。早期的會館雖然種類繁多,但多是為了維繫、團結、和睦同鄉、同宗、同行業的關係,具有地緣、血緣、業緣因系。由於無論是官民、紳商。在會館中均可不受任何拘束,相互交往,會館漸漸成為政治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近代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都與會館有關。當時,京城的會館、同鄉會的功能主要是溝通家鄉與京師之間的聯繫,接待來京出差的地方官員及進京趕考的家鄉學子,維護家鄉人民在京的合法權益等。
駐京辦古已有之,在唐宋兩代叫「進奏院」。不過在古代,一般只有省一級單位才有設立駐京機構的資格。
進奏院在唐中期出現,一般由政府設立的道(大小相當於今天的省)或節度使的藩鎮派出,費用也由地方承擔。由於唐中期以後地方節度使獨攬軍權、財權,皇帝也忌憚三分,因此其駐京辦也受到重視。那時進奏院設在皇城要地,佔地面積在1100平方米左右,鼎盛時期進奏院長官竟擁有副宰相的地位。唐後期,甚至出現地方駐京辦人員暗殺京官的情況。
到唐朝後期,這種進奏院在長安多至50多個。為了獲取中央的情報,進奏院獲得了地方提供的充足經費,甚至承擔起銀行、匯兌的職能。從唐憲宗時開始,各地在京師的商人,將售貨所得款項交付各道駐京的進奏院,由進奏院開具「文牒」或「公據」,一聯交給商人,一聯寄往本道。商人無論是由地方前往京城,還是由京城回到地方,身上都不用攜帶大量錢幣,可以輕裝趕路,到了再兌現,類似於今天的支票。
從宋太祖開始,進奏院的官員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職能是向地方傳達中央的政令。宋代進奏官員最多時有一百多人,他們的主要經費是皇帝劃撥的,其中最大的一塊是鏤刻雕版的費用。這些進奏官員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由驛馬送到地方,然後印成紙張文本給地方官觀看,這也是中國早期的時政類報紙。由於邸報印得太多太濫,甚至出現宮中私人生活洩露的情況,有進奏官因此受到處罰。
而進奏院也成為唐宋兩代地方官員與京官和京城名士的社交場合,宋代就出現過以懲治**為名,打擊在進奏院內集會的士人的情況。由於在進奏院裡激烈地議論朝政,公元1044年,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與其館閣同僚被北宋朝廷的官員盯上了。蘇等人把進奏院日積月累的廢紙出售,建立了一個「小金庫」,用「鬻故紙公錢」召妓飲酒,結果受到嚴厲查處,《宋史》卷422載「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史稱「進奏院獄」或「邸獄」。
進奏院在元代被廢止,但地方官員進京為各種事項活動的歷史在明清兩代從未結束過。
近代以來,地方政府駐京機構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由於現代人口的激增,一些市、縣的人口和經濟總量,超過了古代一個省的實力,因此這些地方為了自身發展,也積極在京建立駐京機構。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與各省之間需要形成一種密切的聯絡機制,商討建設立項,審批計劃調撥物資的事宜,而當時的交通和通訊都不發達,地方黨政領導又不能天天在京城待命,為了保持與中央的隨時聯絡,需要一個派駐京城的辦事機構,負責文件傳送,溝通上下。1949年,新中國第一個駐京辦——內蒙駐京辦就是帶著這種使命設立的。
同時,當時中國剛剛解放,各種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而具有民間團體性質的會館,有些成為敵特勢力潛伏的場所。1950年代後期,很多會館的財產都遭到了沒收或收購充公,取而代之的是各省區市政府駐京辦事處和地市縣駐京聯絡處。一份歷史資料顯示,1958年至1959年之間共有28個駐京辦事處相繼成立,且全是省一級的駐京機構。
然而,駐京辦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大動亂期間,這些機構全部被撤散。
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國-務-院恢復了各省市自治區辦事處,並增設了計劃單列市、大型國營工礦企業、建設兵團辦事處及地市縣聯絡處。20世紀80年代以後,駐京辦的數量迅速增長,駐京辦漸漸進入了繁榮期。
80年代末期,各省市紛紛設立駐京辦有深刻的體制背景,其中一個就是當時的財政體制。中國1994年實行分稅制,中央特別是各部委在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和審批上具有很大的彈性空間,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尋求更多的資源,紛紛設立駐京聯絡機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京城,除54家副省級以上單位的駐京辦之外,還有520家市級單位駐京辦、5000餘家縣級單位駐京辦。如果加上各級政府部門設的聯絡處、國有企業和大學的聯絡處,各種駐京機構超過1萬家。
駐京辦是當地政府駐京城的辦事機構,屬於政府派出機構。通常駐京辦級別是低設高配,駐京辦負責人一般是政府行政長官助理,或是商務部門、發改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主要是發展對外聯絡、招商引資、向國家部門的爭資跑項活動以及當地官員來訪的公務接待。
駐京辦和駐明珠等地辦事處不同,還擔負著一些特殊的任務,即截訪。近些年來,地方民眾常因地方政府部門不能解決的事情進京上訪,一是有可能損害了地方政府部門形象,二是有可能暴光社會的一些黑幕。地方政府視為大忌,這不能不說也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設駐京辦的原因之一。
應當肯定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地方駐京辦事機構在加強地區間協作、服務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處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駐京辦暴露的問題堪憂,比如非正常支出龐大,一個縣級駐京辦一年接待開銷會達數百萬,相當於一個數萬人口鄉鎮的全部財政收入;地方爭資爭項形成圍困中央之勢,負面影響很大,不利於國家部門資源資金的公正分配,並嚴重腐蝕了一些國家部門官員。這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關注,因此不得不下令限期撤銷不合法的駐京辦。
當然,這是後話,在1997年的現在,距離中央清理駐京辦的時間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