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上槽子去!第三節 唇亡齒寒 文 / 寒潭水一色

    1942年的夏季軍裝,因為五一大掃蕩的緣故,王棟到底也沒有能從保定搞到手。這使得他多少有點懊悔。但這一年的軍裝問題還是解決了。

    一分區司令部直屬隊,有一個民運股長胡敬一。1941年,日本人在淶源縣雁東地區開辦的石棉礦需要人,一分區把胡敬一派去了。胡敬一在這個石棉礦裡,為一分區部隊搞到不少質量非常好的黃色**。還搞到了不少石棉礦為運送石棉的口袋布。這批口袋布不知產自何方,數量不少,而且質量非常好,遠遠好過冀中生產的紫花布。

    1942年,一分區發下的夏季單軍裝是有史以來質量最好的軍裝,平整、挺括,不像土布軍裝那樣越穿越大。

    1942年,對一分區八路軍來說的一件大事,就是鬼子沿著平漢鐵路線兩側各挖了一條深溝。這條看似不起眼的深溝,對平漢路以西的山區根據地來說卻影響重大。日本鬼子挖這條深溝的目的,是斷絕平漢鐵路以東的冀中地區與平漢鐵路以西的山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聯繫。這條沿鐵路並行的深溝在鐵路線兩邊各有一條,深有兩丈多,將近十米;寬有兩三仗,也約有十米,將平漢鐵路線西部的山區和東部的冀中平原分隔開來。

    截斷平漢路以西山區和富饒冀東之間的聯繫,給晉察冀八路軍帶來的最大損害就是飢餓。

    1942年,河北、河南及周邊幾個省都面臨史上少見的大旱災。據河南省籍參政員和參加救災的美國人白修德分別統計,河南一省因旱災被餓死的人數達500萬。

    河南大旱,河北也是如此。即使在正常的年景,平漢路西山區的自產糧勉強夠維持大半年的食用,餘者不足的部分要靠從豐饒的冀中平原買糧食充飢。

    遇上水旱災年,路西山區大半年的用糧都要靠買糧來維持生計。何況在戰爭年代,貧瘠的路西山區駐紮了大批的八路軍部隊和抗日政府機關,這些脫產幹部戰士的吃糧穿衣,都要靠從冀中平原大數量買進來維持生存。

    以前的買進糧棉布。由於沿途鬼子漢奸武裝的阻截,要靠八路軍派出部隊,武裝販運。現在沿平漢鐵路線的兩側一挖上深溝,將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西部山區與東部平原的聯繫徹底截斷,西部山區的抗日根據地陷入到最艱難困苦的地步。

    1942年,不僅一分區、平西抗日根據地,整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都陷入到抗戰以來最艱難、最貧瘠、也是最黑暗的歷史時期。抗日根據地的幾乎所有人力、財力、物力都被連續幾年的戰爭搾取乾淨,消耗一空。

    這種最黑暗的局面支撐了整整兩年,1942年、1943年。直到1944年。形勢才逐漸好轉。可以明顯感覺到小鬼子已經到了窮途末日。兵力、財力也開始匱乏,再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進山掃蕩了。

    在這裡暫且打住一下。近幾年,坊間有一種說法:1944年,窮途末路的日本鬼子對國民黨統治區域進行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當時稱「一號作戰計劃」,是抽調了原進攻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根據地的師團來進行的。於是有人據此推測:一定是**同日本人之間有什麼協議,執行了某種互不攻擊的政策,才可以使日本人從容不迫的調集原進攻晉察冀的部隊,用於進攻國民黨軍隊。

    查了一下,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出處。比如,日本華北方面軍下屬的第110師團是晉察冀軍區的老對手,成立於1938年,師團長飯沼守中將。

    直到1944年春天日軍開展豫中戰役以前。110師團一直都駐守在河北石門(石家莊)地區。下轄:步兵第108旅團:步兵第139、140聯隊。步兵第133旅團:步兵第110、第163聯隊。騎兵第110大隊、野炮兵第110聯隊、工兵第110聯隊、輕重兵第110聯隊、通信隊、兵器勤務隊、衛生隊、野戰醫院、病馬廠。

    1944年春,110師團被調往豫北,日軍將剛剛成立的63師團接替110師團防區,成為晉察冀軍區新的對手。

    但是日軍的這一調動,跟晉察冀八路軍在那兩年的戰鬥力有所下降有很大關係。由於原本就非常貧瘠的抗日根據地人力和物產的進一步枯竭。農村的青壯男人已徵召殆盡,42年以後的根據地春耕,都是些婦女老人們在干,看不見青壯男人的身影。

    因為勞動力的嚴重匱乏,導致了根據地農業進一步減產。加上與富饒冀中地區的隔絕,糧食運不進山區,半饑狀態的八路軍一個個瘦弱不堪,營養不良,不僅無法長期空著肚子作戰,也因產生出的大量夜盲症而失去夜間行動的能力。

    原本繳獲很多、物資儲備雄厚的一分區,因為供應緊張、衣食艱難,在兩年前那種衣裝整齊兵強馬壯的景象看不見了。供給部連一分區幹部戰士每年一個人一身軍裝的供給也保證不了了。因為一分區所在的山區出產棉花的地方極少,所以民間的紡紗織布也極為罕見。

    為了優先保證戰鬥部隊,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的許多幹部都穿上了老百姓的便衣。當時供給部為解決部隊的軍裝問題,只能遠去冀中搞布,而在冀中的鄉間能搞到的最多的也只有本色的紫花粗布和黑色的粗布衣褲。

    供給部的採買人員在本地的老鄉那裡看見什麼布匹衣物就買進什麼,還管它什麼顏色呢?政治部的幹部們因為要頻繁走動,到基層和地方政府、百姓中去,所以許多幹部平時也不扎綁腿了,衣裝打扮得像老鄉一樣,只有一頂八路軍帽子、一條腰上扎的皮帶,以及腿上扎的綁腿還可以表明他們的八路軍身份。

    司令部系統的幹部的著裝要嚴格一些。因為在楊司令身邊,還要跟著常下到各部隊檢查工作,所以司令部各職能科室的幹部們還時刻保持著軍人的嚴格風紀。迄今從當年的老照片上最常見到的,補丁摞補丁的二尺半灰布軍裝被皮帶扎得緊貼在身上,綁腿扎得筆挺整齊,軍帽戴得方方正正。只有那個黑瘦的身子板和面黃肌瘦而顯得蠟黃的臉色,揭示出現在一分區的供糧也到了最緊要的艱難關關頭。

    晉察冀山區八路軍的冬季服裝基本上是黑灰二色。夏季多了槐樹豆染的黃綠色軍裝。當時延安的供給制生活待遇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所謂「衣分三色」,就是高級幹部的深藍色斜紋布、中級幹部的灰青色平布、基層幹部的黑色土布之間的分別。

    抗戰最艱苦的時期,晉察冀一分區的狼牙山區找不到別的布,能找到老百姓家織的黑布已經很不錯了。鬼子掃蕩「跑反」的時候,與部隊走散了,混到老百姓的人群中去,帽子一摘,你能看出他是個八路軍的幹部嗎?不能,都一樣黑黑的,面黃肌瘦,頭上、臉上、身上滿是灰土。

    還有八路軍的灰布軍裝,俗稱「二尺半」。看抗戰的老照片,一個個八路軍幹部戰士,灰軍裝快拖到膝蓋上面了,你不禁要問:「穿這麼大號的軍裝,就不能領小一號的嗎?」

    後來得知,這種農村自家織的土布,布質粗厚且疏織。初穿上身很合身。但時間不長,一伸展,特別在下水洗過之後,很容易被下垂拉長。所以穿在身上之後,一個個軍裝都顯得肥大,上面的肩膀處卻很容易被磨破,尤其扛槍的人,要先打上補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