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楊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隊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字言不盡第四節 缺醫少藥 文 / 寒潭水一色

    看過《亮劍》電視劇的朋友們都該對八路軍的後方醫院有印象,一是日軍大隊發現八路軍的後方醫院,二是政委趙剛負傷住進醫院。

    但是事實上,當年的晉察冀八路軍的後方醫療條件遠遠沒有電視劇裡那麼好,要真有那樣的好醫院,一分區也就不可能在百團大戰後,主力部隊的老兵和精銳大量地減員了!

    擁有抵近前線的野戰醫院,是最大限度的挽救一支部隊傷亡人員生命的首要條件。當日本侵華部隊普遍實現成立野戰醫院條件的時候,晉察冀八路軍的第一支野戰醫院來自加拿大醫生白求恩。

    在1939年,加拿大外科醫生白求恩來到晉察冀,在距前線很近的地方實行「野戰手術救護」以前,八路軍戰場上的重傷員死亡率是很高的。從戰場上抬下來送到後方醫院的重傷員,常常在半路上就斷氣了。

    白求恩根據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救護經驗,實行「野戰手術救護」,使得許多重傷員活了下來。可惜白求恩1939年底以身殉職,晉察冀後方醫院能像白求恩一樣承擔戰地手術的外科醫生鳳毛麟角。

    1940年9月淶靈戰役,在淶源縣承擔戰地救護的,是印度外科醫生柯棣華。以後的1941年、1942年、1943年,晉察冀根據地一度全部淪陷,後方醫院也需要不斷轉移才能生存,「後方」的概念已不復存在。

    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缺醫少藥的一分區醫院,能有鹽水來清洗傷口就已經很不錯了。在一分區各休養所,傷病員(因為營養狀況很差,病員急劇增加)的治癒率只能減少,死亡率不斷增加。

    在戰爭年代,戰場上的犧牲經常被統計在內,作為衡量戰爭勝負的標記。但是在被稱作「休養所」的八路軍後方醫院,傷病員的大量死亡是緩慢進行的。常常被忽略不計。

    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因為八路軍醫院收治傷病員的能力有限,大量的傷病員常常被分散寄養在老鄉的家裡。狼牙山五壯士殉難的那一天中午,在狼牙山上遇見的本地農村民兵冉元同,就是因為冉元同將分散在他家的傷病員背上山去,隱蔽在一處山洞之後而與邊打邊撤的五壯士相遇的。

    還有一個故事細節,不知道人們注意到沒有。1941年夏秋季反掃蕩,楊成武率一分區機關及掩護部隊誤入完縣靠近唐縣後方醫院所在的花塔山地區,與白求恩醫校學員一起突圍。走出梯子溝後,疲憊不堪的白求恩醫校學員因為體力嚴重透支。實在走不動了。又誤認為已經擺脫了鬼子兵的追擊。於是停下來就地休息。

    休息的後果,是這些學員們最後在道士觀一帶遭到鬼子的屠殺。白求恩醫校學員為什麼體力不支?是因為在突圍之前,這些學員將後方醫院自己走不動的重傷員抬出去,與大批能走動的傷員一起隱蔽在道士觀。體力消耗太大了。

    鬼子兵迂迴梯子溝,佔領了道士觀,屠殺白求恩醫校學員的時候,那些傷員們怎麼樣了?沒有任何歷史資料提及得到。鬼子兵會放過他們嗎?顯然不能。

    當年,晉察冀缺乏詳盡的統計資料,你不知道這一次反掃蕩與白求恩醫校學員一起犧牲的,究竟有多少傷員?我們也不知道,晉察冀後方醫院的傷員救治率如何?多少人痊癒出院?多少人回到原部隊?多少人傷殘回鄉?多少人在醫院死亡?即使傷殘者能痊癒有幸回到家鄉,生存下來的幾率也非常艱難。誰養活他?鬼子掃蕩。誰幫助他轉移?留在村裡,一看就知道是因戰傷致殘,鬼子偽軍漢奸能放過他嗎?

    一分區最大的烈士墓地其實並不是北婁山墓地,而是一分區衛生部醫院舊址周邊。而且,一分區衛生部醫院遷徙到哪裡。也就把墓地帶到哪裡。這些墓地從來是只有墳頭而無墓碑的,掩埋的是誰都不知道。

    抗戰八年,鬼子兵得勢的時候,漢奸特務橫行,常常混入到抗日根據地內搞下毒、暗殺等破壞活動。當年特務混入根據地找八路軍的傷兵醫院,最明顯的一個標記就是在傷兵醫院的附近,常常有野狗群出沒。因為在傷兵醫院裡不幸去世的八路軍戰士,就埋在醫院的附近。不管你埋的多深(當時也不可能埋很深),都會被跟隨醫院的野狗扒出來吃掉。

    1941年9月接近月底的一個日子,剛接任一分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的錢丹輝,奉命去採訪住進一分區衛生部醫院的葛振林、宋學義二人。從苑崗村、南杜崗村沿一條河溝出山的時候,他看見遠處有幾隻不怕人的野狗在溝邊徘徊。他馬上知道自己找對了地方,前面就是一分區衛生部醫院所在的桑崗村。

    迄今為止,只有淶水縣出來的一位老先生大潤講過這一內容的歷史故事。他講房東有一條大狗,因為糧食的匱乏,人都沒得吃,哪能餵狗,所以狗瘦得皮包骨。

    自八路軍野戰醫院搬來之後,這條大黑狗一天比一天肥。後來找到了它變肥的原因,原來它在扒墳,吃死人肉。於是趕快將這條大狗殺了吃肉。但當年八路軍的糧食再緊張,也不會打野狗吃,他們知道野狗是吃八路軍人肉長起來的。當地的老百姓不管這套,他們對狗肉是照吃不誤的。

    八年抗戰,一分區沒有建立起詳細的兵役檔案,在一個很原始狀態的農業國徵兵,常常連名字都沒記下就征進來了。所以萬一你不幸遇難,無論在戰場、還是在醫院、老鄉家的炕頭上不幸離世,你都不會有名字和檔案留下。一個原始狀態下的農業國家,是不會有完善的兵役記錄的。這一點,中國也遠遠落在了對手日本國的後面。

    抗戰年間八路軍嚴重減員、死亡率高,救治不能及時,醫療水平不高、醫藥供給艱難是主要的原因;其次在於鬼子的掃蕩、糧食的緊張等等原因。

    由於從後方醫院歸隊的老兵不多,也限制了晉察冀八路軍中的負傷老兵數量不多。抗戰年間往往是一次負傷,終生殘疾。不少晉察冀抗戰幹部一談起抗戰年間的艱難鬥爭,至今還心有餘悸,紛紛說能活下來可真不容易。

    1946年9月,在保衛張家口戰鬥中,三縱七旅的團參謀長周自為身負重傷,炮彈的碎片鑽入腹部。在抗戰年間,這絕對是不治之傷。

    但在1946年的9月,戰場背靠張家口大城市,當年的晉察冀軍區白求恩醫院接收了大批日本軍醫、護士及醫療設備,而且最重要的,是有著豐富的手術治療經驗。那一次,周自為化險為夷,治癒出院,全靠了日本軍醫和護士的精心治療。這可是八路軍時期不敢想的。

    一個部隊之所以能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於它擁有「精兵強將」。「精兵」指的是有戰鬥經驗的老兵;「強將」指的是有豐富戰鬥指揮經驗的幹部。這二者缺一不可。

    40年百團大戰,損失的主要是「精兵」,那些已經有了好幾年實戰經驗的老兵們。所以1941年夏秋季反掃蕩,主力一團許多班排連營都不滿員,尤其七連六班,去掉因傷病減員者,剩下的只有五名在崗的戰士,這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不光主力一團是這樣,主力三團的損失更大,部隊缺員的數量更多。楊成武將有限的兵源優先照顧到損失最大的三團,所以,一團各連隊不滿員,是由一分區兵源不足所決定的。從百團大戰結束到1941年夏秋季反掃蕩,這中間雖然有**個月的時間進行部隊休整。從地方部隊補充進新戰士。但由於一分區根據地兵源的匱乏,新戰士並不能一下子就補充齊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