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官人

正文 第四七五章 聖旨 文 / 三戒大師

    就算後世權力到了頂峰時,內閣在名義上,仍然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在現在的永樂朝,內閣遠沒有後世的權柄赫赫,不只名義上,實際上也是皇帝的秘書機構。故而內閣的值房設在大內文淵閣的東偏殿,低窪狹隘,夏日暴曬,冬日寒冷,辦公條件十分艱苦。

    到了冬日,幾位大學士便於脆擠在一間屋子裡辦公,一來方便溝通商量,二來擠擠也暖和。此刻,四位內閣大學士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便頭對著頭,圍著桌上一份剛拆開的奏報,在大眼瞪小眼。

    那奏報自然是剛從山西八百里加急而來,被皇帝轉到內閣來的那份。此刻已經被拆封,一張一張按順序用鎮紙玉石壓著,擺在大案上。裡面的內容幾位大學士都過目了,胡廣看得最慢,其餘三個看完後,都望著首輔大人,等他拿意見。

    首輔見眾人都望向自己,想了想只好開口,卻誦起了《詩經》曰:「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這首詩也被吟唱了兩千多年了,可惜碩鼠年年打,年年打不盡。貪官朝朝殺,朝朝有貪官。這次又端了山西的一窩碩鼠,實在是大快人心,也為永樂十二年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其餘三人心裡一陣膩味,這首輔大人才華沒的說,就是缺了點風骨,謝學士入獄後,更是徹底沒了節操。凡事報喜不報憂,什麼壞事兒都能變好事兒。明明是查處了永樂朝至今最大的一樁貪腐窩案,在他嘴裡卻成了朝廷的成績,多大的功勞一般。

    「元輔說的是。」楊榮忍著膩味道:「那依元輔的意思,這個票該怎麼出呢?」

    「依法嚴辦就是,這份奏疏上,一一列舉了張chun、賀鑄才等人勾結匪類、貪墨軍糧等諸般罪名,審問詳實,鐵證如山,著將一於人犯押解進京,交大理寺覆核後嚴懲即可。」

    「……」見三人都不吭聲了,胡廣有些不悅道:「這樣出票有何不妥?」

    「妥。」金幼孜擠出一絲笑,楊榮和楊士奇也撚鬚點頭,這麼大的案子,皇帝看都不看,就讓內閣出票,本身就說明了皇帝對深究下去失去興趣。那還有什麼好說的,中規中矩出票就是。

    「那為何都不吭聲?」胡廣皺眉道。

    「元輔,這案子實在沒法說,也只能不說。」楊榮是個實誠人,苦笑道:「糊塗著過去,趕緊掀過這一頁才是正辦。」

    胡廣才明白三人為啥都等著自己說話,原來是都不想被貼上『奉承上意、毫無原則,的標籤。心裡不禁暗暗埋怨自己,我嘴這麼快於啥,應該先問問他們意思的。但話已出口,覆水難收,也只好板著臉道:「我看這個案子辦得很好,再往上扯就沒邊了。治大國若烹小鮮,急不得,一著急就要糊鍋的。」

    「所以還是留個口子。」首輔都說了這麼多,楊士奇也不得不說話了,「給查案欽差的廷寄不能一味褒獎,要讓他再接再厲、繼續深挖,務必不放過一個壞人。」

    「王賢還能查下去麼?」胡廣皺眉道。

    「查不查是他的事,但朝廷並未對此事蓋棺定論。」金幼孜接著道:「這樣將來若有變局,皇上也不至於被動。」

    「正是此理。」楊榮頷首道:「估計他多半是不會再查下去了,但留個伏筆總是好的,也能表明我們內閣沒有被糊弄。」

    「就這麼辦,士奇你寫票擬,幼孜你寫廷寄,本官出去一下。」胡廣揮揮袖子,有些不快的離開了,他能感覺到,手下幾個大學士與自己日漸疏遠。原因也很簡單,他在今年太子危難之際,又習慣性的縮頭了。別人為太子據理力爭,甚至被下獄時,他卻成了一言不發的扎嘴葫蘆,還去參加了趙王舉辦的菊花詩會。令一於清流很是不齒。

    胡廣一走,三人眼裡都流露出興奮的神色,金幼孜急忙小聲道:「太子殿下這次可以ziyou了」

    「應該可以。」楊榮撚鬚頷首笑道:「山西軍糧案告破,已經洗清了太子的嫌疑,皇上還有什麼理由再懷疑太子?」

    唯有楊士奇卻不興奮,兩人望向他道:「怎麼士奇兄?我們說得不對麼?

    「只怕沒那麼簡單。」楊士奇歎氣道:「這次雖然不追查下去,看似沒漢王趙王什麼事,但其實兩位王爺已經丟了面子,更嚴重的時,可能皇上也對他們疑心了。」

    「這不是好事兒麼?」

    「是好事,但他們不會無動於衷的。」楊士奇皺眉道:「我擔心他們會再組織一次針對太子的進攻,太子殿下,可承受不了這份打擊了。」

    「是要小心防範。」金幼孜點頭道:「可也不能嚇得睡不著覺。這次既然動不了他們,那他們必然還要出招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嗯。」楊士奇點點頭,眉頭緊緊擰著,他也很清楚,太子最難熬的日子就要過去了,可最危險的就是這黎明前的黑暗,太子身邊可是空前的空虛啊

    內閣很快將票擬呈上,朱棣看了一下,就批了紅,丟還給當值的楊榮道:「莫忘了那個在翰林院寫小說的他身為按察使,就算沒參與,也是昏聵無能,如癡如盲。若是參與了,就更加罪不容誅」

    「遵旨」楊榮應一聲。

    「再擬旨。」皇帝還有別的旨意。

    楊榮趕忙走到大案旁,大案上常備著筆墨紙硯,楊榮麻利的提起筆來蘸蘸墨,屏息凝神望著皇帝。

    「朕受命於天、有保國安民之職。廣靈縣劉子進盤踞日久,阻斷交通,塗炭生民,地方官軍清剿不力,今命……」皇帝說著,頓一下道:「皇太孫朱瞻基為總兵官,率本部兵馬北上平叛,大軍接旨即刻啟程,不得有違」

    楊榮聽著皇帝的話,一陣心情激動,那穩如磐石的手,竟差點把字寫草了。皇上最終選擇派太孫率幼軍平叛,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太子殿下的嫌疑已經洗清,皇帝在給太孫一個一雪前恥的機會

    畢竟九龍口差點被俘,實乃太孫之奇恥大辱,只有揭過這一頁,他才能繼續抬頭做人。

    「還有,」朱棣緩緩道:「錦衣衛千戶王賢,辦差得力,實為於才。朕唯才是舉,不吝超擢,升為錦衣衛鎮撫使,暫歸太孫帳下聽用。」

    「是,」楊榮應一聲,飛快的起草第二份旨意。

    「再者,故汾陽知縣趙常真一身正氣、不避斧鉞,不肯與上司同流合污,暗中搜集罪證,終致被害。居心可謂忠耿清正,實為群臣之表。特令加賞知府銜,由內帑出錢優厚安葬,封其為汾陽城隍,繼續守護一方百姓……」皇帝說著歎息一聲道:「好人不長命,禍害萬萬年……把這十個字,原原本本的刻在趙知縣的碑上,算是朕贈他的墓誌銘了。」

    「是……」永樂皇帝就是這樣充滿個性的一位大帝,比這出格的事兒多了去了,楊榮早就見怪不怪了。

    「就這樣。」朱棣說完,便把注意力轉向別處,他是大明朝億萬子民的皇帝,不可能總把精力放在山西的。

    接到旨意,朱瞻基一蹦三尺高,他算是服了他爹面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比誰都清楚。趕忙換上朝服,進宮向皇爺爺辭行。

    朱棣也正好要用午膳,便命給太孫添雙筷子,讓朱瞻基陪他一起用膳。朱棣看著眉飛色舞的孫兒,不禁取笑他道:「終於不是強顏歡笑了?」

    「孫兒是強顏歡笑,卻不是皇爺爺想的那樣……」朱瞻基不好意思笑道:「只是腦海裡一直盤旋著九龍口那一幕,實在笑不痛快。」

    「嗯,知恥才能後勇。」朱棣的神情也變得莊重道:「吃一塹、長一智,以後不可再冒失了。」

    「孫兒謹記了。」朱瞻基重重點頭道。

    「這次進剿的白蓮叛匪,可是宣府大同二鎮精兵都無可奈何的,你可有信心?」朱棣的飯量很小,吃了一小碗飯,便開始喝湯。

    「孫兒是有信心的。」朱瞻基沉思一下道:「以孫兒愚見,白蓮叛匪難除,實際並非其本身有多強大,而是因為山西的文武、親王互相牽絆,錯綜複雜,才給了賊人可乘之機。如今皇爺爺已經為孫兒制住了文武,壓住了親王,匪首劉子進也不知所蹤,廣靈縣叛匪正是群龍無首之際,這時候以大軍突襲,必可一擊奏效」

    「呵呵好。」朱棣露出讚許的目光道:「能看出皇爺爺的苦心,你這半年確實長進了。不錯,白蓮叛匪現在已經是外強中於,虛弱不堪,正是孫兒立威的好機會」說著卻加重語氣道:「但越是這樣,你就越要謹慎,要是陰溝翻船,就算朕不怪罪?你還有臉回來見我?」

    「沒臉。」朱瞻基堅定搖頭道:「孫兒再犯同樣的錯誤,只能一死以謝皇上了」

    「別說不吉利的話。」朱棣卻又搖頭道:「還是要保重自己,平安回來的

    「是,孫兒謹記了」朱瞻基恭聲應下。動情道:「皇爺爺也要保重龍體,不要熬夜,多多休息。」

    「好,咱們爺倆互相保重。」朱棣也有些動情,看著跟自己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孫兒,他竟像尋常祖父一樣,對即將遠征的孫兒,生出許多不捨和牽掛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