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人果真不止一個,身在天京的英國公使包令也非常煩惱,他搞不明白格蘭特這個謹慎的人怎麼會和太平軍爆發衝突,而且還是在這個節骨眼上。
根據與太平軍的協約,包令僅用放開珠江口,同意太平軍佔領廣州的承諾就換取到在天京開辦領事館和天京成為通商口岸的優厚條件。當衝突爆發的消息傳來之時,包令還在天京興致高昂的組建天京英國領事館呢,那時候他相信用不了多久領事館就會變成英國駐太平天國的使館,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有使館區的國家。而且包令終於替大英帝國打開了通往中國內河黃金水道的通路,天京成為通商口岸標誌著長江黃金水道正緩緩向英國敞開懷抱,這是英國人夢寐以求的。
可惜一場衝突打斷了包令的美夢,但為了維護大英帝國的尊嚴,包令不得不強硬對待,但包令又擔心激怒那位更加強硬的西王,然後讓英國得到的東西在一夜之間都失去。失去這些東西之後,英國必須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才能重新奪回,可太平軍會像清軍那樣好對付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天京城內包令看到了更加狂熱的軍民百姓,和太平軍打交道多年他也清楚太平軍的實力,雖然他相信英國最後一定能取得勝利,但代價將會非常高昂,因為中國離英國太遠。
好在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也在天京,這個法國佬很熱心的答應出面斡旋調停此次事件,法國人似乎也不願意再看到因為戰爭而導致通商斷絕。
可當布爾布隆回來之後帶來的卻是令人沮喪的消息,西王的態度果然異常強硬,反過來要求英國道歉並賠償損失,這讓包令很是憤怒。原本包令打算如果西王有誠意大事化小的話,他可以將賠償金額降低一些,只要能讓大英帝國的尊嚴得以保全就可以了。可沒想到事情卻越來越難以收拾,包令急躁的來回走著。看到布爾布隆似笑非笑的神情時,包令心頭一驚,暗想法國人不會是想藉著這個機會擴大甚至取代英國在遠東的地位吧,假如英國和太平天國開戰。法國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等戰爭結束無論是哪一方取勝,法國都絲毫無損。假如英國獲勝,他們可以順勢穩壓太平天國簽訂和英國相同的不平等條約來取得更大的利益,假如太平天國獲勝,法國佬更加可以大搖大擺的取代英國的位置繼續和太平天國進行商貿活動,繼而取代英國的地位。
包令捏緊了拳頭,暗想這種事情絕對不能發生!但不想和太平天國開戰難道要按西王提的條件向太平天國低頭嗎?他們可還是一支沒有得到承認的叛軍組織啊,大英帝國的尊嚴和海軍的榮耀往哪裡放呢?
包令躊躇再三最後決定親自和西王面談一次,法國人可以參與。但不能再作為主導,外交談判還是由英國人自己來主導為好。於是包令透過布爾布隆向太平天國禮部提交了談判照會,隔天後包令得到了消息,太平天國同意和英國人進行談判解決爭端。
談判在禮部衙門舉行,西王沒有參加。坐在包令對面的是太平天國的三號人物,左丞相左宗棠。在洋人眼中,一致認為西王娘是現在太平天國的二號人物,因為這位王妃有著不同一般的權力,而左宗棠是三號人物,遠在武昌的翼王石達開則是四號人物,只因為石達開遠離太平天國的行政中樞。對國事大策的影響太小。
談判很不順利,一開始雙方就衝突的起因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辯,總之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英國人指責太平軍艦隊率先掛起代表進攻的紅旗,而太平天國指責英國人率先開炮擊中太平軍艦船。這就像平素裡市井打架鬥毆一般,可能兩邊都有錯。也可能兩邊都有誤會,但總之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事。
當天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第二天包令改變了策略,開始炫耀武力進行威脅,和他隨行的海軍何伯少將大言不慚的宣稱可以率領遠東上海分艦隊在半天之內消滅上海各處太平軍的炮台。
太平軍這邊針鋒相對的是跟隨出席談判的李開芳譏笑何伯少將在大沽口遭遇的失敗。英國艦隊連滿清的軍隊都打不過,何以言勇?
被激怒的何伯少將憤怒異常,大沽口一戰正是他率領的英法分艦隊被滿清軍隊偷襲,損失慘重,他本人也身負重傷,在上海調養了大半年才好,就一直留在上海率領三艘戰艦組成的上海分艦隊。他一直很忌諱旁人提起這場恥辱的戰敗,於是他馬上拔出佩劍要求和李開芳單獨決鬥。
好在包令和布爾布隆勸住了這位脾氣暴躁的海軍少將,第二天的談判也草草的結束,沒有任何成果。
第三天英國人耐不住性子發出最後通牒,包令這是最後進行一次努力,真要是太平天國還不肯服軟,他只好嘗試著讓何伯少將試一試,假如何伯少將的分艦隊能在上海取得一場小範圍的勝利,或許能逼迫太平軍服軟。他可不敢聽從何伯少將那可怕而不顧後果的建議,讓格蘭特的艦隊襲擊從福建趕往廣州的太平軍船隊,全殲這支艦隊,讓太平軍海軍運送的數萬陸軍都喂鯊魚去!
包令還沒有瘋狂到那種地步,他知道真這樣做了或許英國能夠取得暫時的優勢,但隨後便要承受太平軍的報復,上海、寧波等地做生意和僑居的英國人都將得不到安全保障,同時將徹底和太平天國爆發全面的戰爭,包令沒有把握能完全打敗太平天國的軍隊。
隨後上海吳淞口炮台爆發了炮戰,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有所準備的太平軍炮台採取了和滿清同樣的戰術,在英艦抵達前隱藏炮位,真正被英艦炮轟的都是一些粗樹幹做成的假大炮,最後抵進延伸炮火的英艦遭到岸上太平軍火炮的襲擊,一艘護衛艦沉沒,其餘兩艘英艦帶傷逃走。
這一次英國人徹底沒了脾氣,包令為自己的冒險付出了代價,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參與到了斡旋調停中來,這次太平天國的條件更加苛刻,他們要求英國承認太平天國的政權!
就在包令一籌莫展的時候,國內傳來了更加令人沮喪的消息,是英國的經濟出現了非常大的危機,英國首相和議會都不希望遠東出現戰爭場面!
1857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週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英國還在為印度大起義的事件頭痛不已,遠東繁榮的商貿成了挽救大英帝國岌岌可危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人急於想承認太平天國和其建交的原因,他們需要太平天國帶來的穩定商貿環境!
通過法國人和美國人的努力,總算事態沒有進一步惡化,但太平天國外交官員們寸步不讓的態勢非常強硬,包令只得宣稱需要請示國內首相和議會才能回復太平天國的要求。包令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他只希望在這段時間內出現奇跡,比如印度大起義被鎮壓,英軍遠征軍能夠派遣大量援兵前來。直到最後一刻,包令還是不肯低下英國人那高昂的頭顱。
結果自然是令包令失望的,印度德裡戰役英**隊陷入了僵局之中,短時間內不會有任何進展,沒有援軍,也不可能開戰的情況下,包令只得向國內發出了消息,並且帶去了他的辭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