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重生關雲長

正文 第352章 蔡邕 文 / 白氏傳奇

    之前他就想專門去造訪一下蔡邕,但苦於事務纏身,每天為紛繁複雜的公務纏身,他把這個事情便拋到了腦後,這回好了,過年這幾天相對輕鬆許多,身邊又多了楊修這麼一個精明能幹的年輕人,關羽方感到身上的擔子輕了許多,正好利用過年的空閒時間去造訪一下蔡邕!

    這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最初拒徵召之命,後為司徒橋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長。徵召為郎中,參與續寫《東觀漢記》。遷任議郎,參與刻印熹平石經。因直言被宦官誣陷,流放朔方。後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舉為高第,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御史、尚書。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為侍中。後拜左中郎將。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等學外,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蔡邕的六世祖蔡勳,喜好黃老之術,漢平帝時曾任郿縣令。父親蔡稜,也有清白的操行,死後稱貞定公。

    蔡邕對長輩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曾經臥病三年,蔡邕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都沒有解過衣帶,七十天沒有睡過覺。母親去世後,就在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著,一動一靜,都遵守禮制。一隻兔子很馴順地在他的住宅旁邊跳躍,又有木生連捆,遠近的人都覺得奇怪。前來觀看的人很多。他與叔父、叔伯兄弟**,三代沒有分家,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品行好。

    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太傅胡廣。喜歡學、數術、天,還擅長音樂。漢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不法,聽說蔡邕的琴鼓得好,於是告訴桓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啟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假稱生病,返回家中。

    蔡邕在家裡無所事事,品玩古董,不與時人來往。受東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駰設疑自通的啟發。於是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中正確的而糾正不對的,創作了《釋誨》來警惕和自勉。

    公元170年(建寧三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徵召為掾屬,受到橋玄的厚待。出任河平縣長,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

    當初。朝廷認為州郡會相互勾結結伙營私,於是下令互為婚姻的家庭和兩州人士。不得互相擔任監察官吏。後來又有三互法,規定互為婚姻家庭和兩州人士不得交互為官,禁忌更加嚴密。選用官吏,非常不容易。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的人都不能擔任幽、冀兩州的官職,致使二州的官職缺職很久都無人接任。蔡邕上疏建議靈帝廢除近禁。不要拘於時間與三互法,只要合適的就可以任用。但靈帝沒有理會。

    靈帝喜愛辭賦,又創作了《皇羲篇》,因此許多人是因為會作章才得到任用。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引來很多無操行趨炎附勢的人。都在鴻都門學任職,喜歡講一些地方風俗、鄉里小事,靈帝非常高興,不按常理來提拔他們。而幾十個市井小民,謊稱自己是宣陵孝子,都被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職。當時常有雷霆疾風,傷樹拔木,地震、冰雹、蝗蟲為害。而鮮卑又侵犯邊境,百姓為勞役賦稅所苦。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靈帝下詔自責,並下令群臣各自陳說可行的治理國家大事的措施。蔡邕上密奏陳說應該施行的七件事:

    明堂月令。天子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季夏之節,居明堂迎祭五帝於郊。為了導引神氣,求福豐收。清廟祭祀,孝敬祖先,養老設教,告訴人守禮化俗,這些都是帝王的大業,祖宗恪守奉行的。而有關部門常因藩國有喪,宮內生育,以及吏卒病死,經常發生禁忌,缺而不行。只看到南郊齋戒祭祀,沒有廢缺,至於它祀,每有不同的說法,難道南郊卑而它祀尊貴嗎?孝元皇帝的詔令說:『禮儀所敬,莫重於祭祀,所以全心全意親自奉行,是為了表達其肅敬之情。』

    而孝章皇帝元和年間的舊事,再次申明議修群祀,以祈豐年,前後詔書,用心誠懇。而如今以來,更換太史,忘了禮敬的大事,聽任禁忌的書流行,拘信小故,虧廢大典。按《禮》,妻妾生子,齋戒,不入側室之門,沒有廢掉祭祀的規定。至於說宮中有死喪的發生,三月不祭,是說普通百姓只有幾間房子,不少人住在一起,不便舉行祭祀。難道說宮廷廣大,臣妾眾多也可以不祭祀嗎?從如今起,齋戒祭祀的制度,應該按照以前典章執行,才可以說對災異的發生,作出了回答。

    臣聽說國家即將興盛,常常聽到好的建議。往內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治理情況,往外也可以瞭解百姓的情緒。所以先帝雖然聰明聖哲,還是廣泛徵求意見,詢問政治之所以得及其之所以失的原因。又因發生災異,尋訪那些隱居不仕的高士,重視賢良、方正、敦樸、有道的察舉。直言敢諫,不絕於朝廷。陛下主政以來,連年發生災異,沒有聽說下詔徵召賢能,真正應當遵循過去一些好的措施,讓忠心耿耿的大臣發揮敢想敢說的精神,讓《易傳》所說『政悖德隱』的話不得流行。

    訪求賢能的方法,不只一種。有的人因道德修養好而著名,有的人因直言敢諫而被人稱道。如今,朝廷裡面的人,沒有因忠信受到賞賜的,反而常常因誹謗誣蔑而被殺害。因此群臣閉口,不敢說話。郎中張,以前一人敢於直諫,陛下採納他的意見,斥責了三司。群臣心悅誠服,平民百姓也高興。臣認為應該提拔張擔任要職,用以勸勉忠貞之士,向海內宣揚,廣開賢明政治之路。

    司隸校尉、各州刺史的職責是督察不法,檢舉壞人。分清是非。幽州刺史楊熹、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各有奉公守法、痛惡壞人壞事之心,楊熹等檢舉劾辦的,效果最好。其餘有的不理不申,有的枉法曲斷,都不稱職。有的本人就有罪過或錯誤,與下面所應檢舉的相同。而法紀敗壞,無人揭發,公府台閣也默不作聲。五年詔令。議遣八使,又令三公采長史臧否考察人民疾苦,上奏陛下。這時奉公

    守法的人,欣然得志,為非作歹的人憂恐失色,怕得要死。但是,不知道這件事為什麼忽然停止了。

    從前劉向上奏說:『決策猶豫不決的人,為一般小人大開方便之門;養成了優柔寡斷習慣的人。招來諂媚誹謗的壞傢伙。』剛剛聽到一點善政,轉眼之間就變了卦。枉使天下百姓猜測朝政。莫衷一是。應當追定八使,揭發不法的人和事,另選忠誠清白的人任職,賞罰嚴明。到了年終,要對三公評定好壞。讓百官知道奉公守法就是福,營私舞弊就是禍。這樣。災害的來源,也行就可以堵塞了。

    臣聽說古時銓選官吏,一定要諸侯三年推舉一人,叫做歲貢。孝武皇帝時,郡裡除選舉孝廉外。還要選拔賢良、學之士。因此名臣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事武功盛極一時。大漢的得人,只此數路而已。至於書畫辭賦,只算得小才,治理國家,就不見得有能力。陛下剛剛即位時,最先講求經術,處理政事的餘暇,看看學作品,用以休息。如今走棋的遊戲,不是推行教化,挑選人才之本。而諸生唯利是圖,作章的人很多。稍為高明一點的,也引用一些經訓勸喻的話;下等的湊合一些俗話俚語,與倡優調笑取樂差不多;有的剽竊他人的作品,假冒名姓。臣每每在盛化門奉詔,錄取比較好的,沒有被錄取的,也跟著安排工作。已經給了恩惠,不好回收,讓他們保住俸祿,已經夠意思了。不可再使他們治人和在州郡做官,從前孝宣皇帝在石渠閣會集諸儒生,孝章皇帝在白虎觀召集眾學士,通經釋義,這是偉大的事業武之道,應該遵守奉行。至於一般的小能小善,雖說也有可取之處,孔子認為如果以之辦大事就會滯礙不通。所以君子應當立志辦大事。

    縣長的職務是治理百姓,都應當勤謹工作。給百姓辦了好事,這才算有功績。賞罰應該分明,而如今在位沒有什麼才能退下來的,大多被授以議郎、郎中的職務。如果才華好,不應讓其列入冗散人員,如果有罪過,自然應當判罪。難道認罪怕審訊,反要求調離,互相倣傚,好歹沒有個標準之理?先帝典章制度,沒有這個規定。應該查驗真偽廢除乾淨。

    臣看見許多人以宣陵孝子為名被任命為太子舍人。臣聽說孝皇帝下詔喪服三十六日,雖說是繼承皇位的君王,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至重都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服從詔令,不敢逾越。如今虛偽小人,本不是骨肉之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恩情,又沒有真正的祿仕,卻表現哀痛思念,這種哀情根據什麼產生的呢?他們聚集陵墓之旁,假稱奉孝,行為既掩飾不了他們的心跡,在義上又沒有根據。

    甚至還有不法分子藏在裡面。桓思皇后庭祭和升柩的時候,東郡有盜人妻的逃在孝中,原籍追捕,才服了罪。虛偽雜亂污穢,說也說不完。而且,先到的可以授官了,後來則被遣歸;有的常年在陵地,因暫時回去漏掉了;有的用人代理,也得到寵榮。紛爭怨恨,在大路上吵吵嚷嚷,不成體統。太子的官員,應挑選有德行的人,難道只用一些墳墓醜惡的人?沒有比這還不吉祥的事。應該把他們送歸田里,揭發他們虛偽詐騙。」

    奏書送上後,靈帝於是親自在北郊迎祥氣,舉行辟雍禮儀。又下詔把那些以宣陵孝子為名被任命為太子舍人的,統統改任丞尉。

    同年七月,護烏桓校尉夏育上疏請求討伐鮮卑,而犯罪被處罰的護羌校尉田晏則通過中常侍王甫請求靈帝命自己為將討伐鮮卑,以此來贖罪,王甫也同意出兵。蔡邕上疏勸阻。但靈帝不聽。八月,靈帝派夏育、田晏、臧旻及南匈奴屠特若屍逐就單于等各率一萬多騎兵出擊,被鮮卑首領檀石槐下屬三部的大人打得大敗,損失慘重。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靈帝設置鴻都門學,在其中畫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下詔州郡三公推舉徵召諸生。有的出任刺史、太守。有的入朝任尚書、侍中,有的竟封侯賜爵,士人們都認為與他們在一起是可恥的。當時,妖異的現象常有發生,人人驚恐。七月,靈帝下詔召蔡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單颺至金商門,入崇德殿,讓中常侍曹節、王甫問他們關於災異及消除變故所應當採取的辦法,蔡邕用心答覆。

    靈帝又特詔詢問蔡邕:「近來災異變故的發生。不知是什麼罪咎引起的。朝廷焦急,朕心裡也害怕。訪問群公卿士,想聽到一些忠言,他們都守口如瓶,不肯盡心。因為你經學功底深厚,所以朕特地問你,你應該闡明得失,指出為政的要點。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懷疑恐懼。全按經述對答。為了保密,要用皂囊封上。」

    蔡邕於是上奏認為婦人、宦官干預政事,是怪異發生的原因之一,並彈劾太尉劾張顥、光祿勳瑋璋、長水校尉趙玹、屯騎校尉蓋升等人貪贓枉法,又舉薦廷尉郭禧、光祿大夫橋玄、前任太尉劉寵,認為可以向他們咨議朝政。靈帝在看了奏章後很是歎息。在起身如廁時,奏章被曹節在後面偷看了,就向左右的人洩露了全部內容,致使事情洩漏。蔡邕奏章上認為應該廢黜的人,都非常恨他。企圖打擊報復。

    之前,蔡邕與司徒劉郃不和,蔡邕的叔父衛尉蔡質,又與將作大匠陽球關係不好,陽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讓人寫匿名誣告蔡邕、蔡質幾次因私事請托於劉郃,劉郃沒有答應,蔡邕於是懷恨在心。決心要陷害蔡邕,靈帝因此下詔給尚書,召蔡邕質問。蔡邕上疏為自己辯白,但他與蔡質還是被送入洛陽獄,有關部門認為應該將二人棄市。中常侍呂強憐憫蔡邕無辜,於是替他向靈帝求情,靈帝也想起了蔡邕之前奏章的話,於是下詔將他免死,與家屬被流放至朔方,不得因赦令而免罪。陽球打發刺客刺殺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義感動了,不為陽球所用。陽球又賄賂有關官員毒害蔡邕,受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訴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蔡邕因此平安無事,居住在五原安陽縣。

    蔡邕之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修撰《東觀漢記》,正遭流放,所以沒有來得及寫成。他因此上書所著的十意,分別首目,附在書尾(《邕別傳》記載有《律歷意》、《禮意》、《樂意》、《郊祀意》、《天意》、《車服意》)。靈帝愛憐蔡邕的才

    才高,正好在第二年大赦,於是赦免蔡邕,准許他返回原籍,蔡邕自從放逐到被赦免,歷時九個月。

    蔡邕正準備啟程回郡的時候,五原太守王智為他送行。酒喝足後,王智起舞勸蔡邕,蔡邕不理他。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來很驕貴,丟了面子為賓客所嘲笑,就破口罵蔡邕說:「罪犯也敢輕侮我!」蔡邕振衣而去。王智非常恨他,於是密告蔡邕心放懷怨,誹謗朝廷。靈帝寵幸的人也都誣陷他,蔡邕害怕無法倖免,於是逃命江海,遠走吳會之地,往來依靠泰山羊氏,在吳地共待了十二年。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靈帝去世,董卓任司空,專擅朝政,聽說蔡邕的名氣,於是徵召他,蔡邕推說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罵道:「我有滅人三族的權力,蔡邕就算驕傲,也是不過轉足之間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徵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被任命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舉為高第,歷任侍御史、治書御史、尚書,三天之內,遍歷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蔡邕被拜為左中郎將,跟隨獻帝遷都長安,被封為高陽鄉侯。董卓的賓客部屬想讓朝廷尊崇董卓與太公相比,稱尚父。董卓詢問蔡邕的意見,蔡邕說:「太公輔周,奉命滅商,所以特號為太公。現在您的威德雖高,但相比尚父,我以為還不行。等到關東平定,陛下返還舊京,然後再討論此事。」董卓聽了他的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