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重生關雲長

正文 第277章 未央宮(下) 文 / 白氏傳奇

    未央宮第一次慘遭破壞是在王莽末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漢軍攻入長安後曾火燒未央宮,「未央宮燒攻莽三日」,王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輒隨之」。關於這次未央宮遭受的破壞,」初,王莽敗,唯未央宮被焚而己,其餘宮館一無所毀,宮女數千,備列後庭。自鐘鼓帷帳、輿輦器服、太倉武庫、官府市裡不改於舊。更始既至,居長樂宮,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也就是說,更始帝入長安時,除未央宮遭受了嚴重破壞外,其他宮室保存尚好,據同書記載,更始二年(25年),「便始徙居長信宮」。當赤眉軍入長安時,更始遂祿肉袒詣長樂宮上璽授於盆了」。赤眉軍入長安後,使長安城內的宮殿建築遭受了大規模破壞。「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裡,害更始。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墟,城中無行人。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經赤眉軍之後,漢長安城總體上己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台、天祿閣、石渠閣等。其中前殿居全宮的正中,基壇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端最高處約15米,據說是利用龍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未央宮的四面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

    前殿遺址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築,居全宮中軸線南端夯土台基北部,至今殘高達15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約200米,有前、中、後三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龍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築。台基由南向北分為三層檯面,中間檯面是大朝正殿,凡皇帝登基,朝國群臣,皇家婚、喪大典大禮等均在此殿舉行。前殿兩側有東廂、西廂;北部還有宣室殿和皇帝下朝後所居的非常室,以及清涼殿、溫室殿等等。

    官署遺址距前殿西北880米,有一管理全國工官的官署遺址。西距未央宮西宮牆105米,發掘總面積9600平方米。圍有夯土牆,圍牆內有外壁柱,對稱分佈。除東牆外,其餘三牆均有廊。牆外均置斜坡散水。院內中部有一南北的排水渠將其分為東西並列的兩座院子。東院東西寬57米、南北長米,有北、西兩門,院內有兩排共6座房屋。以南排西房面積最大。達平方米。西院東西米、南北米,有兩排共7座房屋。東、西院內均有天井、地漏、迴廊等遺跡。

    前殿西北400米處,又發掘一處官署遺址,高出地面1米多,發現有成排的柱礎,內有封泥,是西漢皇室的少府或其所屬的官府遺址。是執掌皇室錢財物品收入開支的管理機構。

    椒房殿遺址位於未央宮鄉大劉寨村西180米處,是皇后居住的宮室。1981∼1983年發掘探明,面積12392平方米,發掘回填仍作村民果園。遺址南部是大殿,北部是院落和小房子。發掘資料表明,有正殿、配殿、廂房及宮內暗道等建築。

    出土文物有漢代磚、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另外還有漢代銅器、鐵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等。

    麒麟閣遺址麒麟閣,漢未央宮閣名。《廟記》云:「麒麟閣。蕭何造。」《資治通鑒》卷二十七胡三省註:「麒麟閣,在未央宮中。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圖畫其像於閣,遂以為名。』」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思股肱之美」,圖畫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十一人像於麒麟閣,「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是以表而揚之」。中國古代圖寫功臣的畫像制度即自此開始。麒麟閣遺址在今未央宮鄉小劉寨西北。

    天祿閣遺址天祿閣,漢未央宮藏書閣名。西漢初由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於未央宮北部。南距前殿730米。《三輔故事》載:「天祿、石渠並閣名,在未央宮北,以閣秘書」;漢武帝劉徹時「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天祿閣主要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圖書、檔案館。漢成帝時,曾命著名學者劉向、揚雄等人在此閣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圖書典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每一書成,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敘而奏之」,並著有《別錄》,故劉向被後人譽為中國目錄學之鼻祖。劉向死後,其子劉歆秉承父業,總括群篇,撰成《七略》,為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為紀念劉向的功績,後人在此閣原址上修建了劉向祠。天祿閣遺址在未央宮鄉天祿閣小學內,今尚有高約10米、邊長約20米、底部呈正方形的夯土台基可見。並立有文物保護石碑一座。

    石渠閣遺址石渠閣,未央宮藏書閣名。西漢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於未央宮的西北部,距天祿閣約520米。因閣下有石為渠導水,故名石渠閣。石渠閣是西漢時期國家最大的藏書閣。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後漢書翟酺傳》載:「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此閣為一座高台殿閣建築,現仍有一南北65米、東西67米、高約8米的夯土台基可見。石渠閣遺址在未央宮鄉小劉寨村西南、周家河灣村東。

    柏梁台遺址柏梁台,漢未央宮台名。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春建。《三輔黃圖》卷五載,柏梁台「在長安城中北闕內」。柏梁台鑄銅為柱,是一座高達二十丈(合今約47米)的高台建築,因此台建築以香柏木為梁架,「香聞數十里」,故名柏梁台。又因台頂之上置有銅鳳凰,故亦稱為鳳闕。

    關羽來到這未央宮裡,置身於這座皇家宮殿,親身感受著這座宮殿的古老文化和深厚底蘊,此時的未央宮中尚保存著很多原始狀態的文化,這些是西漢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財富,是現代無法感受到的,此時的徜徉在未央宮深刻的感受著西漢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簡直就是一個文化寶藏啊:一幅幅畫卷是如此的美輪美奐,一處處的景觀是如此的別緻經典,一座座的建築是如此的典雅美觀這一切讓關羽這個草根出身的布衣怎能不流連忘返?

    作為一個漢末**絲一介布衣,這種身份地位的人如果不是奮鬥,怎麼可能登上這大雅之堂?不過能夠做到這一切關羽已經充分的展現了一個傳奇,只要付出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自己這麼一個草根的人物現在不也是站到了皇家的宮殿了麼,而且是以主人的身份入駐的,看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還要靠自己去奮鬥。

    關羽在未央宮的前殿召開了第一次軍事擴大會議,這次會議其實還是瞞重要的,會議主要有三項重要的議題:一是關於一些將領的論功行賞獎懲之事,關於收編隊伍的編制問題;二是對於此次戰役的總結;三是對於未來計劃的探討問題;

    未央宮前殿,蓬蓽生輝,被收拾的井井有條,一切都休整一新,關羽身披綠色罩袍頭戴綠色方帽,端坐在前殿之上,煞是威風,階下各路將領謀士全部列位:陳宮、張遼、李嚴、高順、周倉、徐晃相繼落座,雖然人數不多,但會議的規格還是很高的,這次會議說白了就是自己與手下親信和心腹共同商討一些事情,只不過商討的地點升級為了未央宮的前殿。

    前番說了這未央宮是過去皇上與眾臣朝議的地方,是皇帝與眾臣商議朝政的地方,關羽並非皇帝,卻坐到了這個位置之上,同自己的手下開始商討事情,這種意義非同尋常,雖然自己還只是個臣子,但自己卻可以享用這種待遇,這就是說他關雲長並非一般的臣子,這也是向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他關羽遲早都要坐到該坐的地方。

    同時關羽也在向眾人表白他的雄心壯志,他號令天下一統江山的決心,他還要觀察觀察大家的態度,看看他們對於自己的這種稱帝的「准行為」是什麼態度,是反對呢?還是贊成呢?還是無動於衷呢?或是其他,當然這距離他稱帝還是遙遙無期的,當然在外人看來這可能也沒什麼特別的,既然拿下了長安,長安城為自己佔領,無論在哪裡呆著都合情合理,也許別人不會想的太多,但作為混在官場多年的關羽擺出了這一步棋並非常舉,如果明眼人會曉得他的用意,這需要足夠的智慧和對政治的及其敏感(。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