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重生關雲長

正文 第159章 投奔劉表 文 / 白氏傳奇

    袁紹見張飛不服,遂道:「汝違抗軍令居然還如此蠻橫,給我斬了!」

    公孫瓚聞後勸道:「張飛固然有錯念在他前番有斬華雄之功的份上還望本初能從輕發落!」

    「此次未能捉到關羽罪過也不在張飛一人,既然第一計未能成功不妨讓張飛戴罪立功我們進行下一計!」曹操也勸道。閱讀

    眾諸侯中也多有為張飛快脫者,袁紹見狀遂道:「活罪可免死罪難逃,汝準備下一陣再次挑戰關羽,如若有失定斬不饒!」

    張飛這次成功的倖免於難,回到大營他的心裡怎麼也無法平靜下來,總覺得心裡堵的慌,現在的他恨關羽不假,這是大是大非,但不管怎麼說關羽還是自己的結拜兄弟啊,兄弟間有了分歧和矛盾可以用對決的方式解決,但絕對不能使用陰謀詭計,今日一戰不管怎麼解釋對於自己的兄弟這樣做都有些不妥,這不是明顯的暗算麼?幸好關羽走掉了,如果關羽被俘他張飛將有何面目見他和大哥,將有何面目見世人?

    這些關東軍實在太陰險了,居然瞞著自己做這種勾當,整個就他自己蒙在鼓裡毫不知情,下次又準備讓自己出戰關羽又不知道他們會耍什麼花招,現在的自己就是個卒子讓人家使來喚去,讓人家當兵器使,所有的罪過都加在自己身上,自己這次出戰看來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啊!

    張飛又回味與關羽打鬥的場面和瞬間,關羽的武力應該在自己之上,來日再戰要是出戰不利肯定會被袁紹斬了,但自己無論如何也打不過關羽啊!看來橫豎自己都是個死,如果自己不死,死的就是關羽。莫非他們又要耍什麼花招害死關羽?張飛越想越覺得事態不對,他找到劉備陳述緣由。

    劉備聞後憂慮道:「俗話說『兄弟如手足』,當年我們三兄弟桃園三結義誓同生死,如今因為所走的路不同而成了冤家,不過前番雲長跟我詳盡的陳述了他的想法,他身在董卓手下也是迫不得已。他這樣做是曲線救國,未來他一定不負眾望,我跟你說多少次了而你就是不聽,你前番出戰我就攔住你不讓你去而你就是不聽,這下可好我們進退兩難了,那次雲長本來能殺死你可是他念在兄弟之情都放過了你,而你卻還對他不依不饒的,這次幸好他逃脫了要是被俘?我們將有何顏面去見他啊?啊?到現在你還執迷不悟啊?你現在就是人家利用的一棋子,你知道麼?棋子?我們三兄弟這樣鬧下去有什麼好結果到頭來還不是讓人家看笑話?」

    劉備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說的張飛茅塞頓開。也羞愧萬分,他望著劉備道:「大哥是我錯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今天在中軍大帳,曹操建議袁紹放過你,那不是他可憐你,而是你還有繼續利用的價值,想利用你來實施他們下一步的計劃,我問你你可是雲長的對手?」劉備對張飛道。

    張飛嘟噥道:「不是!比試過了我確實不是他的對手!」

    「既然不是他的對手,你出戰肯定不利。如果戰敗你會是什麼下場?袁紹會繞過你麼?你有沒有想過?當然也許你不會失敗!」劉備接著道。

    「大哥難道他們要對二哥下毒手?」張飛驚道。

    劉備點了點頭道:「你以為呢!他們要在你們酐斗之際射死你二哥,如果she不死他。死的就是你,這一步無論怎麼走我們兄弟都凶多吉少!你知道麼?」

    「大哥那我們該怎麼辦啊?」張飛瞪著眼睛問道。

    劉備接著道:「如果繼續留在關東軍這邊只能是讓我們兄弟三人自相殘殺,所以我們不能再這繼續呆下去了!」

    「大哥的意思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張飛問道。

    劉備捋了捋鬍須道:「正是如此!」

    「天下十八路諸侯全部都雲集此處,我們哪裡有棲身之所啊?」張飛憂慮的說道。

    劉備遂道:「一不做二不休我們乾脆投奔雲長那裡好了!」

    「哥哥,你在說什麼?關羽那可是給董卓做事啊!即使他能容忍你,董卓能容忍麼?即使董卓容忍了。大哥能呆的下去麼?大哥貴為漢室宗親,豈能在國賊的手下供事?天下人將來會怎麼看大哥,就怕董賊知道了大哥的身份之後也會加害大哥的,不說大哥就說關羽跟我鬧的這麼僵他怎麼輕易就收容我們?」張飛勸道。

    張飛這麼一說劉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是啊!即使是奔著二弟關羽去了。如果將來自己的身份暴露董卓不僅會加害自己,還會直接連累二弟,恐怕他日後也不好幹了,關羽的計劃有可能就會落空,這樣做的事態真的是很嚴重,張飛說的很對將來天下人也一樣會恥笑自己的,所以這條路是行不通的,但到底去哪裡好呢,劉備邊踱著步子邊想著

    張飛望著劉備,眼睛裡儘是期許,這個自己一直追隨的大哥,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能想到一些解決辦法的法子,劉備便踱著步子便琢磨著,突然他停下了腳步,眼睛看著張飛振奮道:「我想到了一個好的歸宿!」

    張飛聞後如同黑暗裡見到了光明一樣,遂問道:「大哥說來聽聽!」

    「我們可以投奔荊州劉景升處!」劉備望著張飛說道。

    張飛聽了疑惑道:「大哥說的是荊州劉表吧?」

    「正是」劉備堅定說道。

    張飛靠近劉備兩眼放光道:「大哥這個主意真的不錯,聽說這劉景升乃是漢室宗親,也就是說是大哥的親戚啊!同為皇親貴族定會容納大哥的!」

    「眼下十八路諸侯起兵唯有荊州的劉景升處無動於衷,處身世外,荊州沃野千里、兵強馬壯,連接九州乃是個富庶之地又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絕對是個可以投靠之地,而且此處離荊州最近,真乃是天助我也!事不宜遲我們需要馬上就動身,今夜我們二人就逃出大營前去投奔劉表!」劉備分析道。

    張飛聞後大悅,高興的說道:「大哥說的有理!我們今晚就行動!」

    二人計議之後遂大點行囊悄無聲息的行動開來,二人趁著月明風清,兩匹馬很快偷出營寨往荊州方向逃奔而去

    這劉表卻說荊州刺史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乃漢室宗親西漢魯恭王劉佘後代;幼好結納,與名士七人為友,時號「江夏八俊」。那七人:汝南陳翔,字仲麟;同郡范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渤海范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同郡張儉,字元節;南陽岑咥,字公孝。劉表與此七人為友;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為輔。這劉表身高八尺有餘,相貌寬厚,少年時的劉表勤勉好學,善於duli思考。十七歲時,劉表就曾向自己的同鄉兼老師——當時的南陽太守王暢提出:「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府君若不師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cao,無乃皎然自遺於世!」

    這段話是針對王暢過於簡樸的生活作風而提出的疑問,並且充分表明了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見解。青年時期的劉表沒有倣傚當時流行的隱居山林的清流作風,而是積極地投身仕途,被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屬,很受何進的賞識,後來被升為北軍中候,掌管禁軍。

    初平元年(190年),原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殺死,何進向朝廷推薦了劉表擔任荊州刺史,這也顯示出何進對劉表的偏愛及對劉表的能力和才華的肯定。作為荊襄九郡的刺史,劉表還是有相當的實力的,他治理荊州五年的時間裡,荊州民生富庶,百姓安居樂業,功績可見一斑

    劉表是個明白人這次眾諸侯起兵攻打董卓他沒有起兵,荊州背靠洛陽在地理上離洛陽最近,如果劉表在南面起兵攻打董卓便可以與關東軍遙相呼應讓董卓首尾不能相顧,形成對董卓的夾擊之勢,但劉表沒有這麼做,劉表為什麼不起兵呢?這與劉表自身的性格有關係,劉表作為一文人出身的官員,一直對武力就不太熱衷,他的骨子裡是排斥武力的,除非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否則他不會主動在軍事上有所作為,這也是他一直坐鎮荊州卻沒有什麼大的宏圖偉業的原因;

    另一個原因就是劉表為人是個喜歡看熱鬧坐收漁利之輩,在兩軍交戰之際保存自己的實力,然後坐看成敗,發展自己,這樣一來自己保存了實力,就可以達到自己做大做強的目的,以無為勝有為這是劉表的一理政的策略,再有一點就是他坐鎮荊州的時間不是太長,好多地方都需要打理,穩定的任務十分嚴峻,所以他不宜發動戰事。

    劉表治下的荊州就像是一個世外桃源,在當時群雄逐鹿的背景下,這裡絕對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去處,劉備和張飛逃到荊州,來到襄陽受到劉表的熱情接待,兩個人很快在荊州落了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