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奪寶俠風

龍騰世紀 第16章 甘州臥佛寺(三) 文 / 九劍豪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

    張掖,古稱『甘州』,位處河西走廊中段,歷史悠久。西周時期,西北遊牧民族沿這裡的黑河流域繁衍生息,先後有戎、狄、烏孫、月氏、匈奴在此建國遊牧漁獵。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通溝通中西交流的「絲綢之路」。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收復河西走廊。元鼎六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開始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西魏時期,西域各商隊雲集張掖,民族貿易異常活躍。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在張掖主持有西域二十七國使臣、商賈參加的「互市」,張掖作為隋王朝經營河西的大本營,已由中西貿易的中轉站逐步發展成為西域最大的都城。明清時期,張掖為甘州府治所及甘肅提督統軍的駐地,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中心和後勤補給基地,是河西乃至甘肅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商人雲集,開辦了幾十家大商號、數百家貨棧、建立起商幫會館,使張掖成為中原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與武威並成為西部商貿交流的兩座名城,獲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譽。民國八年,隨著甘肅政治、軍事、貿易中心逐漸東遷蘭州和蘭新公路的修通,張掖商品集散地作用下降,古城張掖從與華北重鎮保定、徐州、包頭齊名的繁榮富足日益變得清冷寥落。

    劍鳴與科考隊人員出永昌、過山丹,向西來到張掖城。被城門處守衛士兵給刁難時,巧遇到也要入城的張掖縣府雷副縣長。這位雷副縣長是復旦大學早期的畢業生,曾聽過郝教授講授的課程,正因有了這番淵源,科考隊有驚無險地通過了審查,並給安頓在城內最好的一家客棧落腳。

    第二天上午,劍鳴和耿助理得了雷副縣長的批示在縣府辦理好了科考文書,與郝教授等人會合後一起在張掖城內尋逛。

    張掖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景觀奇特,尤廟宇如林、石窟層疊,皆構建精巧、絢麗多姿,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說。在郝教授的細緻講解下,眾人將這景致瞧得心曠神怡了。

    遊逛了一上午,大夥兒都有些餓了,就在這小吃街上進了一家乾淨的店面。張掖民風淳樸,看都是外地來客,熱情推薦了這裡的風味麵食,『炒炮』。聽這名字起得新鮮,眾人也想瞧個稀奇,待端上一看,每人面前竟是高高一大碗熱氣騰騰、葷素混搭的飯食。

    黑木耳、紅辣椒、醬滷肉、嬌黃的雞蛋,翠綠的蔥花和絲瓜,與油光晶亮的白面片相混合,色彩豐富的煞是喜人。原來這『炒炮』是將和好的面拉出了條,用手工給揪成銅錢狀的先下水煮熟了,再配上各式時令蔬菜、肉片燴炒而成。眾人循著店老闆的指點,在碗裡調上老醋、拌些油潑辣子就著大蒜享用,竟似開了五味坊般鮮美可口。聞香識美味,一陣風捲殘雲就吃了個乾淨,再端來一碗熱乎乎的原湯,原湯化原食。這頓『炒炮』吃的結實,眾人額頭上頂著汗滴,一個個紅光滿面地打著飽嗝連聲讚歎,身體頓覺暖和許多。

    小吃街毗鄰的就是遠近聞名的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已八百多年歷史,因寺內塑有一尊巨大的室內臥佛,也稱『臥佛寺』。相傳是西夏國師嵬咩在此間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依式建造。

    大佛殿為兩層樓閣、重簷歇山頂,有青瓦飛甍、朱柱環立。殿頂高大陡峭,斗拱交錯有致,翹翼曲線優美;殿高三十三米,面闊九間,規模宏大、氣勢雄渾,據傳在十六世紀時寺內常容納五千人同時朝拜。殿內有一木胎泥塑大佛,金描彩繪、側身而臥,安睡在一米來高的佛壇上。睡佛面部貼金、頭枕蓮台,兩眼半閉、嘴唇微啟,右手掌展放臉下,左手置大腿一側,胸前標有一斗大"卍」字梵文符號,意為『吉祥海雲相』。佛身長有三十多米,肩寬三丈,耳垂約丈許,腳足六米,大佛中指可平躺一個人,耳廓能容八個人並排就坐。佛像神態自然、相貌祥和,造像精美、形態逼真,是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

    大佛兩側塑優婆夷、優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為十大弟子悼念舉哀像,南北兩側立十八羅漢群像,皆容貌各異、形象生動。殿內東西兩壁各繪有《西遊記》、《封神演義》故事的巨幅壁畫,筆意順達、色澤清麗,構圖雜而不亂,情景躍然壁上。

    殿門兩側分鑲一塊六平方米見方的大磚雕。

    左雕「西方極樂世界」,上書『登極樂天』,下寫『西方聖境』。其對聯為:

    寶殿巍峨無人量天成敬仰,

    金身顯煥河沙凡聖共皈依。

    右刻「如來說法圖」,上書『入三摩地』,下寫『底園演法』。其對聯為:

    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

    法輪常轉十方瞻仰正菩堤。

    正殿後為藏經閣,內珍藏明英宗朱祁鎮所敕書頒賜的六千多卷宮版印刷佛經,有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等佛門瑰寶。

    最後有一彌陀千佛塔,兩層木構塔廊圍繞四周。這塔俗稱土塔,為喇嘛式塔樣,高三十三米,相傳裡面置放有釋迦攝摩勝的骨灰。佛塔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建有文形台基,上砌基座,置放巨大的覆缽形塔身;塔身之上又一層須彌座,座四周各開五個小龕,龕內供有佛像;座頂是十三天相輪,頂端為一大華蓋,四周飾有三十六塊銅質板瓦,懸掛著三十六個流蘇風鈴,微風吹拂、鈴聲悅耳,更映襯出這大佛寺的聖潔與清幽。

    寺院殿門上書有清代的一副楹聯:

    創於西夏,建於前明,上下數百餘年,更喜有人修善果;

    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游三千世界,方如此夢是真空。

    聽郝教授介紹,西夏國在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國力鼎盛,因推崇佛教,興建有許多寺院,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皆是在這一時期所營造。張掖大佛寺與西夏、元兩朝皇室都有很密切的關係。西夏太后、皇太后經常來寺內朝拜、居住,據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降生地,忽必烈的母后別吉太后在這裡久居,而別吉太后的靈柩也曾寄放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蒙古人劫虜後為避禍出家於此。

    看著大佛寺山門的這副楹聯: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郝教授悠然地說:「世事洞明皆學問!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就在這裡探尋得古西夏國的文化遺存。」

    拜會了大佛寺的主持方丈,郝教授說明了身份和來意。方丈見有縣府給出具的證明信函,就同意了科考隊在寺院內做考察研究的要求,還騰借了三間齋房以供使用。郝教授自是連連稱謝,劍鳴幾人則是喜上眉梢。這裡也應有地宮。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