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天的磨合調整,光復軍各部隊完成了整編,並佈署到位。各防禦要點的工事也大體完工,等待著實戰的檢驗。
七月七日,在主基地的一間專門騰空的大倉庫裡,召開了第一次軍委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管委會全體委員,各部門負責人以及業務骨幹。軍隊方面,已經組建完成了四總部成員,各部隊連以上軍官,海軍以及空軍的主要軍官。是的,空軍!物資搜集隊很早就找到了一架小型的雙座水上飛機,只是沒有人會開。雙方合併之後,便有人填補了這項空白。與會者共二百多人,囊括了倖存者中各方面的精英。
會議首先選舉了軍事工作委員會的執行委員。黃凡丁、魏博之眾望所歸的被選為了正、副主席,馬當歸、申行時、李向前、譚非、李尚龍等十一人當選為執行委員。因為現在以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屬於戰爭時期,所以委員會的成員構成盡量多的向軍隊方面傾斜。吳逸之沒能如願的當選,這讓他滿腹牢騷。
首先,魏博之作了近段時間軍隊建設的工作報告,讓與會對自己的武裝力量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目前的軍隊建設雖然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大家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相信有原時空這個巨大的物資倉庫做後盾,大家對打敗英國人充滿了信心。
之後,是各軍事單位接受咨詢的時間。第一個上台的是總裝備部的部長趙夏年,同時他也是剛組建的軍工廠的副廠長。現年三十八歲的他,原來是軍分區軍械修理所的技工,六級士官,現在也掛上了中校軍銜。
光復軍的軍工廠就是以軍械修理所為基礎成立的。車、鑽、刨、銑各種機床一應具全,可以維修各種輕武器。為了迎接接下來的大戰,軍工廠網羅了大批機械、化工、金屬加工方面的人才,而很多沒有特長或特長暫時用不上的人也被收羅了進去。
軍工廠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復裝子彈和生產手榴彈。大戰一起,這兩樣東西是需求量最大的一次性消耗品,所以軍工廠開足馬力在這兩項生產上。
軍工廠目前還不具備生產子彈的能力,不過子彈復裝卻不需要多高深的技術。其中無煙炸藥的生產是最重要的部分,好在脫脂棉,各種酸等化工品在原時空是現成的,物資搜集隊也收集了很多回來,到現在還能保障生產的需要。復裝的子彈主要提供給土著士兵射擊訓練時使用,據廣大指戰員反映,這種子彈的質量還算讓人滿意,啞火率不到百分之三,比當年黃崖洞兵工廠的產品強多了。
生產子彈的能力也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體現。傻大木和鄰居打了八年,又和米國打,子彈卻全部需要從外國進口,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軍工廠現在雖然沒有生產子彈的專業設備,但其工藝要求幾個老軍工都是知道的,原材料也多有儲備,而且東莞也有很多從事模具生產的專業人士,生產出金屬定裝子彈是遲早的事。
軍工廠的另一項拳頭產品是完全自主生產的卵型手榴彈。倖存者目前裝備的,多是各處武裝部存在倉庫裡發霉的63式、67式、77式木柄手榴彈。當初管委會也是打算仿造這幾種手榴,畢竟工藝都是現成的,但趙夏年卻提出了異議。在原時空,二戰以後,大多數國家已經淘汰了木柄手榴彈,卵型手榴彈才是世界主流。木柄手榴彈和卵型手榴彈相比各有優勢,木柄投擲距離更遠,體積更大,威力更猛,但是不方便攜帶,設計理論也較落後。而卵型更易攜帶,安全性更高,設計符合現代戰爭要求,適於大規模快速生產。而在生產工藝上,因為多了一個木柄,就需要增加一個木工部門。還有木柄與金屬彈殼的楔合、密封等問題。而且拉髮式點火裝置的生產工藝一點兒也不比壓發擊火裝置簡單。綜合以上的原因,卵型手榴彈成了最好的選擇。
軍工廠的產品以美軍二戰中的制式mk2型手榴彈為藍本,鑄鐵外殼預制破片。也有人提出仿製當年日軍的92式手雷,壓發點火裝置結構更簡單,但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壓簧式發火裝置安全性更高,沒鬆手之前甚至可以把插銷插回去;第二,壓簧式手榴彈使用更簡便,拔掉插銷後扔出去就行了,而鬼子的手雷拔了環以後還必須磕一下。如果光復軍使用這種炸彈,怕是會出現很多「郭大叔」那樣的人;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把手雷在鋼盔上敲一下再扔出去的動作看上去太傻了。
軍工廠才開張五天,就生產了三百枚手榴彈,復裝了近千發子彈,這個數字很是讓人興奮。趙夏年保證,如果增加人手,產能還能擴大。不過現在倖存者已經沒有空閒的人手,只能寄希望於未來招收土著工人了。
除了這兩項工作,軍工廠另外不成立了幾個攻關小組,加緊了仿製霰彈槍和迫擊炮彈的工作。霰彈槍以警用的97式18.4毫米霰彈槍為藍本,已經出了十來件樣品。射擊方式為泵動式,全槍長670毫米,全槍重3.1千克,彈膛長76.2毫米,膛壓小於70mpa,有效射程50米,容彈量5發,可以壓制這個時代的絕大部分單兵武器。經過試用,完全可以和原品相媲美,子彈的生產也沒有什麼技術難度,總裝備部已經正式定型為58式霰彈槍,並準備開始批量生產。相信過不了多久,光復軍所有部隊都能裝備上熱兵器。
迫擊炮彈的仿製就沒有那麼順利了,難度大大超過了仿製槍械。畢竟槍出了問題最多是打不響,如果炮彈出了問題,就可能傷到自己人。
總的來說,大家對總裝備部的工作成績都比較滿意,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能取得這樣的成果,說明總裝備部上下都盡了最大的努力。當趙夏年結束了他的工作,報告全場響起熱烈的響聲。
接下來上台的是新當選的軍委副主席魏博之,他的報告內容部隊建設以及對接下來的戰事的準備情況。九龍和深圳灣的入口做為最有可能的主戰場,派駐的部隊實力最強,裝備最好,四門重炮也分別加強到這兩個地方。根據歷史資料和前面幾次交手的情況來分析,這兩處要點即使面對英法聯軍的全力進攻也能力保不失。開戰後,教導營也將被派去支援這兩個地方,更是加了雙保險。
參謀部也考慮到英軍可能在大梅沙登陸,以避開光復軍的預設陣地。不過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很小,但參謀部也針對性的制定了預案。如果英軍主力在大梅沙登陸,八連就退往羅湖,同時裝甲部隊出動阻擊英軍,為大部隊移動爭取時間,最後集中優勢兵力將其包圍殲滅。以英軍行動的遲緩,光復軍通訊的便捷,這個戰術完全可以達成預期的效果。以上的作戰方案都是以把英軍陸軍部隊放上岸,再將其殲滅為主要戰術制定的,這也是因為光復軍沒有強大的海空軍,不然只要有一艘護衛艦或都五六架強5,就能把英國艦隊消滅在海上,就算只有幾艘上海級巡邏艇也能把英國人都送到海底餵魚。
接著,魏博之又介紹了各部隊在應對武器不能滿編的情況時,各自想出的辦法,並著重介紹了一營的大刀隊。
「一營的同志在武器無法無法滿足需要的情況下,不等不靠,在營長張磐同志的帶領下,開闊思路,自行解決了問題,也為其他部隊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在此,我號召全軍同志向一營學習,積極開拓,努力創新,為光復軍的軍隊建設出謀劃策。並在此提請軍委會同意,把一營組織大刀隊的方式做為一項制度,在全軍推廣……」
這時,台下的人群中有一隻手舉了起來。台上的魏博之看得清楚,本來想不加理會,但那隻手不屈不饒的舉得更高了,引起了更多的人的注意。沒辦法,魏博之只得示意舉手的人,「這位同志,你有什麼意見?」
舉手的人站了起來是一個三十多歲,地中海髮型的上尉,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不過魏博之卻認識他,上尉叫楊波,是總參謀部作戰處的處長,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光復軍的部隊編制以及一系列的作戰計劃,他都有提供意見,在總部小有名氣。他原來在廣西來賓市興賓區一家國企工廠當低壓維修電工和電動機修理工,大災變時剛好在珠三角走訪親戚和網友,單身漢,不喜歡抽煙喝酒賭錢,平時的言談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樸素傾**派社會主義者。見到是他,魏博之倒不在意被打斷髮言了,客氣的問道:「楊處長,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我對政委你號召『全軍同志向一營學習,積極開拓,努力創新,為光復軍的軍隊建設出謀劃策』沒有意見。俗話說得好,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我們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一百五十年的見識,而且是科技進步遠超前面幾千年的一百五十年,很多在古人看來是天方夜譚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很平常。英國人的實力和作戰方式我們都很清楚,而他們卻對我們一無所知,只要我們不拘泥常規,多思考,肯定能找到更多擊敗英國人的方法。快艇加火箭筒打軍艦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我完全支持政委的號召!」小小的拍了一下首長的馬屁,楊波接著話風一轉,「不過,我個人認為,在所有部隊組建大刀隊的提議並不合適。」
「為什麼?」魏博之並沒有因為有人反對自己的意見而生氣。
「我認為在當前的情況下,練拼大刀不如練長矛。我覺得對付現時各國步兵那種密集隊形,先用現代槍炮大量殺傷並打亂其隊形,剩下的讓土著長矛兵衝上去一通亂戳就可以了。這種戰術西班牙步兵方陣、日本鐵炮足輕都用過,說明是一陣成熟的戰術。當年八路軍在彈藥缺乏的時候,也是有不少長矛隊上陣肉搏的。」楊波論據有條有理,顯然不是今天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聽完楊波的話,會場裡的人議論紛紛,不少人都覺得楊波說得有理。這時又有人站了起來,卻是一營長張磐,「楊處沒有練過武,應該不知道武術界有『月棍年刀一輩子槍』的提法。這三件兵器,槍是最難學的,需要一輩子苦練。所以使用長矛,不符合我們讓士兵迅速掌握武器使用技能的要求。」他的聲音洪亮,壓過會場裡眾人議論的聲音,讓更多的人傾向於他的意見,包括一些剛才還支持楊波的人,畢竟武林高手的話更專業。
楊波微微一笑,胸有成竹的說道:「一輩子槍是指單打獨鬥的槍法要練一輩子,軍隊上陣的長矛練幾個月就可以了,難度比刀法低得多,這也是古代長矛兵比刀兵成本低的原因之一。」
二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與會的人也不知道該聽誰的眼。看會議要偏離原來的程序,魏博之連忙制止二人繼續爭論下去。「這個問題,等會後另找時間討論,我們繼續剛才的會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