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攜明

龍騰世紀 第一百零六章 局部戰爭 文 / 圓明園主

    雖然公元1634年上半年,中華大地上的主旋律是和平,可是局部戰爭還是從未間斷。從鄖陽地區出發入川的農民軍張獻忠等部在公歷三四月間先是連戰連捷,並在四月十五日成功攻破了夔門,天府之國的大門就此敞開。張獻忠一時勢力大漲,志得意滿,準備橫掃四川。

    然而,就在此時,駐守在忠縣的大明女將秦良玉率領留守的「白桿兵」一千餘人,外加其它官兵鄉勇總計五千人,趕到了今日墊江境內的太平鎮附近。秦良玉曾經獲得崇禎帝題詩四首表功,其中一首是這樣的: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秦良玉很善於排兵佈陣,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制定了智取的方略。

    秦良玉連夜召集當地百姓,讓大家趕製了一批比自己平時穿的鞋子大了不少的草鞋,在天還沒亮之前,讓官兵們穿著把這些做好的鞋子在前來太平鎮的路上到處踐踏,並故意遺棄了不少「壞」了的鞋子。

    然後秦良玉選擇了一個有利地形,讓當地官兵百姓在身後大聲鼓噪,而她自己率領白桿兵精銳對著剛剛趕來,立足未穩的張獻忠先鋒部隊就是一頓猛打。吃了小虧的張獻忠以為秦良玉率領的近萬官兵全是兇猛無比,高大威猛的白桿兵,一時不敢輕犯,錯失了最佳的戰機。兩軍相持了三天,秦良玉的兒子馬祥麟正好率領回川的三千「白桿兵」趕到了。

    由於在黃復華的幫助下,明軍取得了大凌河保衛戰的勝利。參與了這場戰爭,原本折損許多的馬祥麟所部「白桿兵」因此得以保留了大部分精銳戰力。這下子,秦良玉和她兒子前後夾擊,大敗了張獻忠部隊。張獻忠損失了過半部隊,本人也被流矢射傷了,只得狼狽地退出了夔門,灰溜溜地逃出四川,向陝西轉進了。

    六月間,升任兵部侍郎兼右監督御史,總督陝、川、鄂、豫五省大軍的陳奇瑜和進剿中華軍失利,一心想著戴罪立功的鄖陽撫治盧象升合兵一處,對活動在興安一帶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率領的農民軍進行圍剿。農民軍近四萬人看到明軍四集,情急之下錯誤地進入了興安的車廂峽。

    「峽四山巉立中亙四十里易入難出」,於是,農民軍被明朝官軍包圍了。官軍居高臨下,壘石塞路,從山上投擲大石襲擊,或者扔以炬火焚燒。農民軍被困在峽內無所覓食,加上長途奔波,一個個是又餓又乏。

    被圍三十多天後,農民軍兵士傷亡近半,形勢十分危急。在被圍的農民義軍中,「諸渠魁李自成、張獻忠等鹹在焉」。

    原本,因為後金汗皇太極在崇禎七年發起了統一漠南蒙古,二次西征察哈爾的戰爭,得勝之餘就進犯宣府。由於宣府告急,盧象升被調離了圍剿農民軍的戰場。如今,皇太極為了專心面對東江的軍事壓力,依然發動了這場戰爭,可是,挨過了最艱難時刻的林丹汗卻是鹹魚翻身,通過和晉西南中華軍的糧食和軍械貿易,實力大漲,雖然還是勝少負多,卻是頗有還手之力。大明宣府邊境倒是基本安穩無虞。

    依舊作為鄖陽撫治的盧象升領著一部官兵堵住了農民軍的一頭,還時不時地率領部隊進峽進行深度打擊,而陳奇瑜率領其他官兵把另一頭封死,和歷史上的車廂峽一役相比,雖然沒有山洪肆虐的痛苦,農民軍的處境卻更加險惡。

    困境之下,李自成等人採用顧君恩偽降以苟全的計策,秘密地派遣細作賄賂陳奇瑜,詐稱只要陳奇瑜同意農民軍投誠,私下裡可以按每個人頭白銀50兩的價碼繳納給陳奇瑜。同時,農民軍又拿出了以前各處搜刮來的奇珍異寶,賄賂陳奇瑜的左右心腹和其他各部明軍將帥。

    陳奇瑜利令智昏,同意收降農民軍,勒令三萬餘人解除武裝,仍歸原籍。他下令將三萬農民軍每萬人編為一隊,每一隊安排了一名安撫官,負責押送遣返歸田。

    結果,在走出南棧道時,兩萬農民軍一起奮起反抗,殺死了押解義軍的官兵五千餘人,然後重舉反旗,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了明朝總兵賀人龍、張天禮等人的軍隊,繼而攻打寶雞、麟游等處,一時關中大震。陳奇瑜被聞訊大怒的崇禎下旨捉拿問罪。

    但張獻忠等反王率領的一萬人走的是盧象升負責的北棧道,盧象升心裡清楚得很,上官陳奇瑜的命令不好當面違背,他就暗中拉攏了農民軍中的幾個小頭目,同時嚴陣以待,布下了嚴密的羅網,結果走出車廂峽的農民軍剛想動手反叛,就被早有準備的明軍順勢屠殺。受傷未逾的張獻忠沒能逃過此劫,他的四個義子,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也都戰死,只有李定國率領二十多個手下突出了重圍。

    這邊,車廂峽瀰漫的戰爭硝煙終於消散,而江南卻迎來了中華帝國的成立儀式。七月間,御醫確診楊妃和如嬪都懷上了龍種,這個消息傳出之後,朝野眾人紛紛上奏勸進。

    順應民意,1634年8月1ri,黃復華即皇帝位,宣佈成立中華帝國,大赦天下。中華帝國就以中華為國號,採用軒轅黃歷紀年,成立之日為軒轅黃歷4332年的8月1ri。

    中華帝國成立伊始,就有接近二十萬人的正規軍,約有四分之一的部隊實現了全部火器化。根據幾乎同時完成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帝國人口為一千八百多萬,超過了此時的歐洲第一人口大國法蘭西。

    而且,這個人口數值一直在增加。農曆四月,大明朝的給事中吳甘來請求崇禎發粟以賑饑,因為山西、陝西自去年八月起,一直到這個月就沒下雨,兩省赤地千里,餓殍滿地。「民饑而亂興,明將多殺良冒功」。老百姓畏官兵甚於「賊」。農曆四月初六ri,崇禎帝詔發帑賑饑。可區區幾萬兩白銀,到了下邊經過數層盤剝,還能剩下多少,又能換成多少糧食呢?處於黃河沿岸,早就展開了抗旱作業的中華帝國統治地區,無疑成為了逃難百姓的首選,光是晉西南地區,每日新增的難民就成千上萬。

    皇帝陛下即位之初,就制定了封爵制度:對於宗室而言,皇帝的兒子年滿十六歲封為親王,女兒則封公主;親王的子女凡年滿十六封為郡王和郡主;郡王的兒子年滿十六可封為鎮國將軍。取消封地或賜田,只按各級爵位每年發給皇室津貼不等,支出都由皇室自行負擔。鎮國將軍之後一概與普通平民無異。

    而功臣外戚的封爵制度列爵五等,分為公、侯、伯、子、男,並定制:「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其中,軍隊中的軍功分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和特功,特等功獲得者同時獲子爵稱號,而一等功獲得者則為男爵。皇帝陛下特別明確,皇家成員一樣可以根據功勞大小獲得功臣的爵位封號。各等爵位均為降等世襲制度,以子爵為例,子爵可在其繼承人之中選擇一個繼承其爵位,但其繼承人只是男爵。中華帝國的公、侯、伯、子、男一樣只有爵號和津貼,沒有封邑。其津貼支出全部由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

    此時,江南田頭的早稻已是金黃一片,夏收的季節到了。糧食豐收,兵精足用,新成立的中華帝國就將吹響統一全國的號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