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過洛口以後,東嶽號前往泰山的航程就是一片坦途。洛口海拔108米,後續的410公里水路上,海拔只降低了50米左右。這和之前的激流險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趙船長輕鬆的操縱著東嶽號每天趕路十個小時,兩天就趕到了離泰山最近的東阿水驛。
在東阿稍加修整之後,東嶽號開始了返程的旅途。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順流而下容易,逆流而上就沒那麼簡單了。真正的考驗現在剛剛開始。
東阿水驛附近的黃河水流速還是很平緩的。現代的水文數據表明,表面流速大概是1.1米每秒。因此,東嶽號返程到達洛口的時間,就多花了5個小時。因此,儘管也是2天內跑完,但卻是每天跑13個小時,每天天一亮就開船,一直開到天色擦黑才停船。如果路上趕不上水驛,就更是麻煩。
當東嶽號返回洛口水驛時,圍觀的群眾站滿了河岸。他們已經沒有第一次看到這艘神奇的船時候的驚奇了。也正因為如此,遠近的百姓甚至洛陽的群眾,都特地趕過來目睹這艘在黃河上來去自如的大船的風采。甚至很多人在野地裡過了一夜,只為了目睹大船出發時候的情景。
從洛口再往上游,就進入流速更快的河段了。從洛口到三門峽的距離是200公里,水流的平均流速是1.7米每秒,也就是每小時6公里。東嶽號本來每小時20公里的船速就要扣除這個逆流的流速,再加上因為上坡帶來的動力損失,實際速度只有每小時10公里左右。第一天的逆流而上,只趕了一百二十公里路,離桓曲水驛還有十多公里。
但這個成績已經讓人十分滿意了。如果不是有蒸汽機提供動力,少不了要雇上幾十名縴夫才能讓船能逆流而上,而且速度也走不了那麼快。每小時十公里,差不多是慢跑的速度了。你吼著號子,拉著纖,還能慢跑起來嗎?
第三天的清早,東嶽號的煙囪冒起濃煙,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它從離桓曲河灣二十公里的河灣出發,頂著黃河的激流再次堅強的逆流而上。
黃河裡除了這個龐然大物在航行之外,還有許多載重不超過幾百石的小船,在縴夫拉著,以不超過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緩緩前行。縴夫們把纖繩深深的勒如背上的肌肉裡,身體與地面拉成一個銳角,那用力的快要爆掉的眼睛努力分辨著腳下艱難崎嶇的道路。
他們在忍受這種極度辛苦的勞動時,唱起了悠揚的黃河船夫號子:
喲∼呃呵呵呵呵∼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有幾十幾隻船哎?
幾十幾隻船上有幾十幾根桿哎?
幾十幾個艄公喲呵來把船兒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有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有九十九根桿哎!
九十九個艄公喲呵來把船兒搬。
還有流傳下來的戲曲是這樣唱的:
老艄公白:姑娘!你要坐船,我老漢有個對子,你能對上我就搬你,對不上我就不搬你!
陳姑娘白:艄公,請開言!
老艄公唱:說了個難,道了個難,十冬臘月搬水船。水船不是個人搬的,把我的腳片子凍稀爛。
陳姑娘對唱:說了個難,道了個難,十冬臘月坐水船。水船不是人坐的,凍壞我三寸小金蓮。
老艄公接唱:你也難,我也難,你難我難不一般。你難坐在船裡邊,我難赤腳跑冰灘。
這個場景就是坐船的人和拉船的人在船上和岸上相互對歌的場面,等同於你現在去打車,和出租車司機嘮嗑的情況。可是現在人是坐在車裡,那個時候呢,相隔著十幾米黃河水,非得扯開嗓子唱不可!
實際上,黃河周邊除了有船夫號子,還有分「撥船號子」、「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和「推船號子」等。宋史河渠志記載,黃河縴夫由幾百人到幾千人一組,為了協同用力,人們就一起吼著有節奏的號子,由經驗豐富的老船工帶領著,一步一步用人力把航船拉拽上這艱險的高山峽谷。船工們來源的地域不同,組織和傳承不同,也有不同的號子。每當山谷裡有兩組船工相遇,他們還會鬥一鬥。
幾百人幾千人一起唱著號子,那場面何其壯觀?不僅是河道上有船工號子,黃河沿岸,其他的工地上,只要有很多勞工出沒的地方,也會唱起各種各樣的打夯號子。就連牙牙學語的小孩,都會學著「嗨呀嗨呀」的叫。身為關中的漢子,就是聽著純爺們的號子長大的呀。所以他們才能悍不畏死,一輩又一輩的過著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十多歲的生活。這些人是老秦人,是老晉人,是周天子的近衛,他們就是中華的根啊!
當東嶽號駛過這些人的時候,他們甚至不能直起身看看這艘神奇的船隻。他們沒有看到船,可是他們沒有聽到船工號子,就知道這艘船一定不是一艘普通的船,不是由他們拉船的同僚所拉動的船。
東嶽號所有的船員都沉默著,用力的看著這些縴夫,絲毫沒有高興和優越的感覺。這些船夫,就是他們的兄弟,父輩。老趙船長認得這些人,他來回跑船幾十年,黃河上所有的船工號子,他都聽過。這艘船上許多船員,都是世代跑船的人,也因為有這層關係,李志堅才把他們僱傭來,操作這艘大船,給他們指引了一條不用身體吃飯的道路。他們每個人的腦海裡,都足矣思緒翻滾。
三個小時後,東嶽號駛過了桓曲河谷,離三門峽口便只有70公里的水路了。
從洛口出發的第二個下午,經過了二十二個小時的航行,他們終於來到了三門峽。那塊巍峨的「中流砥柱」依然矗立在黃河中央,它往上游200米,就是黃河的一大奇觀,三門峽。這裡河面寬度只有330米,因為有中流砥柱石和另一塊岩石的存在,河面被分割為50,120,120米寬的三個部分。
而三門峽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黃河流到此處,彷彿是從山體的縫隙中切割而過。相傳是大禹治水的神斧,將山體劈開三個裂縫,形成了三扇門,分別是人門,鬼門,神門。這橫亙河心的三塊大石頭,就是神石頭和鬼石頭,它們現在已經被深深的壓在了700米長,100米高的三門峽大壩之下。
一般的,總會有選擇某個門是最安全的說法,應該坐船穿越人門是生還幾率最大的選擇。事實上,東嶽號順流而下的時候,就是走的人門。這三個門,最大的人門,寬度都不到五十米,總河面寬度只有一百二十米左右,水流十分湍急。流速超過了5米每秒。
對設計最大速度5.55米每秒的東嶽號,它能夠順利衝過三門峽,到達上游去嗎?
從洛口出發的第三天清晨,在萬眾矚目下,東嶽號衝擊三門峽的壯舉正式開始了。岸邊和石頭上圍觀的群眾都是從陝州聞訊前來的。在7天前停泊在陝州水驛的人們都傳播開來這個神船的消息,許多沒有能親眼目睹的群眾便趕來圍觀了。
東嶽號尺寸雖然巨大,但從路線上看,穿過三門峽口也沒有問題。如果有縴夫,那是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如果沒有縴夫,它能不能成功,是個問題。
老趙下令把船的速度提到最高,他緊緊的握住舵輪,把船頭對準了人門,東嶽號慢慢的加滿了速度,開始衝擊。
那渾濁的黃河水翻滾著,咆哮著,似乎想把這個要冒犯他的巨物徹底吞沒。但東嶽號的煙囪冒著煙,螺旋槳發出澎湃的激流,堅強的對抗著大自然的偉力。
門口的流速高達5米,因此東嶽號滿速衝到這裡的時候,速度只剩下了不到1米每秒,遠遠看去,簡直是停在了激流當中。
老趙的手上滿是汗水,全船的人也是大氣都不敢出。船體頂到了這裡已經是生死關頭,如果不能衝過去,被激流把船體打橫以後,船就很容易失控,衝向下游的中流砥柱石頭,變成碎塊。
近了,更近了。船體幾乎已經停止了移動。似乎是察覺到凡人要冒犯三門峽的神靈,河水變得更咆哮了。因為船體堵住了水面,它的流速更快了一點。
「加大火力,還能加更大嗎!」大副焦急的衝著輪機房大吼。
「大副,我們已經把風門開到最大了!」
「光開到最大有什麼用,往裡面鼓風,快,快組織鼓風!現在拚死也要頂上去!」
煙囪裡的煙霧更濃了,整船人都恨不能跳下去,把船體往上有推,而岸邊的群眾也不再沉默,他們都在大聲的呼喊:
「嗨喲喲喲!!上啊!衝上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