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號一路從潼關附近沿河而下,為了安全,趙船長不敢全速前進。從路上走從潼關到函谷關不過70公里,可是水路卻有一百三十多公里。這是因為河道曲折,彎彎繞繞造成的。
黃河從北往南,在華山腳下的潼關完成了90度的拐彎,轉而向東北方向流去。這裡北面是80公里長。東西走向的中條山,山北是富庶的運城盆地。這裡是魏國舊都安邑的所在,出產了河東薛氏,河東柳氏,河東司馬等大家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屬於晉國,後屬於魏國。奠定了秦國統一中國基礎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國取得了這一片運城盆地之後,試圖鞏固對這一片地區的統治,而往東謀取上黨和長平這兩個交通要道時發生的。如果當時的古人有一定的地理概念,當陘城之戰之後,秦國就取得了晉朝最富庶的地區之一。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而黃河南岸,則是潼關和函谷關之間的緩衝地帶。當年這一片地區一直屬於韓國。出了函谷關,就是弘農楊氏的所在。這裡東邊是崤山,南面是秦嶺,西面是強秦,韓國當年在這裡可以說是受盡委屈。現在這裡是陝州,往東去有兩條道路穿越崤山,一條是崤山北路,從陝州東南的交口驛出發,經過硤石,澠州到達洛陽。而另一條是崤山南路,經過雁翎關,到達洛河支流永昌河,再沿河東北方向而下到達洛陽。崤山北路全長120公里,而崤山南路則長140多公里。在唐代,崤山北路只有3個驛站,南路則有11個驛站。因為崤山南路雖然山區險峻,但是只要到了洛河流域,道路就平直好走。而崤山北路全線都是崇山峻嶺起伏不平的地帶,崎嶇難行。一般商旅都是走的路線遠的崤山南路。即便如此,這條路也要至少3,5天的行程。
春秋時期,崤山之戰便是因為秦軍出入函谷關不得不經過固定的兩條崤山故道,才會被晉軍守株待兔。只要把軍隊駐紮在陝州,派探子在兩條路線上設下眼線。然後在三門峽谷地和洛河谷地之間的西崤山上設伏,佔據地形優勢的軍隊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戰勝,還能不放過一兵一卒。可見崤山兩路的險峻。在唐代,這條聯通東西兩都的路線是全國最重要的交通幹線,後來一直使用到民國時期的隴海鐵路和洛潼公路完工。
此外,這片地區是中部山區的交通要道,仰韶文化就是在澠池以北的崤山中發現的。
經過了險峻的三門峽,東嶽號終於停靠在陝州的水驛。在晚上是沒法跑船的,因為如果看不見水面和水流的情況,就會把船開到岸上去。李志堅給趙船長下的命令是,熟悉船隻性能,找出從長安碼頭到青州郡最快的行船路線。船隻剛剛開過險峻的三門峽,前方七八十里則是更加險峻的小浪底,趙船長看天色已晚,就下令修整。明日一口氣就可以通過這段水路,到達接近洛陽的便利水路。
只要有了動力船,陝州到洛陽的路程一下子從翻山越嶺的崤山兩路的三五天,縮短到一天,甚至可能一天不到。舊時候雖然水路順流而下比較輕便,可是逆流而上就是大問題。唐代在三門峽附近的漕運,使用節級轉運法,以避開行船困難的河段。三門峽以西,是渭河航段,三門峽附近是三門峽航段,洛陽以東則是洛陽航段。記載曰: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並實行分段倉儲轉運辦法,「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陰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積太倉,歲轉粟百一十萬石」。
漕運對唐人多重要呢?據說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多次「巡幸」東都洛陽,除去另有政治、軍事的原因,或者是為了狩獵、遊樂外,還包含有東去就食的目的。根據歷史記載,在唐中宗景龍三年關中地區遭遇大災,文武大臣曾建議中宗遷都洛陽。中宗堅持不肯,但大臣們還是一再請求。中宗氣憤地說:「豈有逐糧天子耶?」意思是說:哪有為了就食而遷都的皇帝啊!
到了唐玄宗天寶元年,陝郡太守李齊物開鑿了三門峽附近的開源新河,才改善了黃河的漕運能力。這貨聽著就像是趙郡李氏的後人,不僅會修橋還會挖渠,最後還把名字命名為「開元新河」,不愧是我大天朝官員的榜樣和翹楚。這件好事讓唐朝的漕運能力提高到每年400萬石,安史之亂以後,漕運又遭到荒廢,在關中破敗和漕運荒廢的雙重打擊之下,太倉的存糧,曾經出現不足十天食用的緊張狀況。宰相韓滉由外地運到糧食三萬斛,連唐德宗都感激地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身為堂堂天朝皇帝,混到這份上,真是tm的不容易啊!
如果說在汴州的轉運,是因為黃河水位與大運河水位漲落有關,那在洛陽到渭口之間的轉運,則就是三門峽航道的天然困難了。如果使用了這樣強勁的動力船,完成一百萬石的轉運任務,在黃河河段,將只需要五艘船跑二十個來回,前後一百天而已。計算一下成本吧,如果走艱險的陸路運輸糧食,唐代曾經需要每年花費一百萬貫錢來通過崤山陸路運糧。十年下來就要花費一千萬貫。按照一艘船使用三十年計算,只要造價在五百萬貫以下,這些船就能賣出去。
第二天天氣依然不錯,東嶽號離開陝州水驛碼頭,順流而下。黃河在這裡水勢稍緩,然後就逐漸流入比三門峽更險峻的小浪底峽谷群。老趙緊握舵盤,一刻也不敢鬆懈。河谷邊常常有300到一千多米高差的山峰出現,山體懸崖下,是歷史悠久的黃河古棧道,風景十分壯美。
龐大的船身不停的減速,轉向,所有的學員們都在甲板上,看著這艘大船航行在崇山峻嶺之間。必要的時候,他們還要幫助保持船身平衡,以便通過一些角度較大的彎道。
經過八個小時的航行,東嶽號終於衝出了小浪底峽谷群,在傍晚時分到達了河**驛。趙船長看天色尚早,決定繼續航行,再經過了三個小時,就到達了洛河河口。這樣全程220公里的水路,他們僅花11個小時完成了。這意味著從長安到洛陽,440公里水路,將只需要三天22個小時的航程。路上的平均時速高達20公里。對這艘內河大船而言,是很不容易的。
此時正是傍晚,夕陽從遠方崤山和王屋山之間的群山中落下,整個黃河水都染成了鮮艷的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