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戰國繪卷

正文 第二百二十章巧妙之法 文 / see羽

    夜晚,義氏插著春雨,踏著木屐一個人走在了商人眾的街道之上,發出的嗒嗒的聲音給街邊的吆喝所掩蓋。一些外鄉來的難民,**著身體躺倒在了關上的店門邊上。烤豆包的味道飄散在空中,讓人垂涎三尺。摸了摸懷中,掏出了幾文錢,遞給了商販,換來了一個用油紙包住的鹹豆包。賣豆包的邊上就倒著一個快要餓死的青年,相對於此義氏有些惻隱之心,不過還是狠狠的咬上了手中的豆包,油膩膩的汁水濺的滿手都是,燙的義氏連忙丟掉了手上的豆包吹了起來。

    豆包摔在了青石板地上,發出了沉悶的聲音。餓死的青年座起身來,伸出一張黑黝黝的雙手想要去撿起義氏掉的都豆包。看著這一情景,義氏覺得自己也是朱門中人了。既然不能救萬民,那麼也只能早點結束這個亂世了。仁對於這個時代已經遺忘與陌生的,就像最早傳到了扶桑的禮記一般。

    中國儒學仁重於禮,「對內在心性的主動塑造和追求遠重於對外在規範的嚴格遵循和順應。……日本則不然……所致力的是外在理性的建立、即對行為規範、姿態儀容等禮文細節的堅決確立和嚴厲執行,而並未去著重內在心性的塑造……」

    扶桑人的思想來說認為要靠外在的「禮」,而非內在的「心」。「認為,僅憑口耳說教似的道德灌輸和內在良知的自我制御,是不能發揮實際作用的,事實上也是靠不住的。主張,社會公德的真正建立,需要的不是內在自覺,而是外在訓練。」

    中國人強調私德,只要心是好的,外在言行可以不拘甚至放誕。許多人缺乏公德觀念,卻認為自己內心良善,「心」成了簡捷的托詞。扶桑人強調公德,在外在的言行舉止上禮節繁多,哪怕流於虛偽做作,至於內心是否真誠並不注重,「禮」成了便利的裝飾。對有違公德的事情,否定之的著眼點不是對行為本身發自內心的檢討,而是外在的「禮」的層面上給別人「迷惑」。由此義氏也就明白,當身處可以不計較別人的社會環境時,「禮」的約束自然崩解,心中之惡自可毫無顧忌的傾瀉而出。

    下克上之風尤甚的今天,義氏也感到無比困惑,正的能做到仁對義氏來說不可能,但是把仁的思想帶入到生活之中,讓自己的領民能感到還是可能的。

    搖著頭,掏出了幾個錢又買了一個豆包,搖頭晃腦的走向了街邊。商人眾不單單是商人的地方,還有茶屋酒肆。每每到了夜晚,這裡流鶯都要裝出一副嫵媚的樣子出來接待客人,兩腿之間的吳服距離也越來越高,在這個生活部景氣的年代,這種事情越發的多見。

    看著這些拉著客人的流鶯,露出雪白白大腿,起初義氏對這些畫著濃妝的流鶯和色眼迷離的看著他們絕無好感。但隨著年紀增長,義氏漸漸學會用一點理解的態去看待。「人家看的不是大腿,是寂寞啊。」,川端康成在《睡美人》中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一位老男人對年輕女性**的畸戀,在那些中年男人臉上,義氏似乎看到了同樣的對衰老和死亡的由衷恐慌。而反過來打量女流鶯,我看到的是一種不知所措,混雜著對青春彷彿陡然暴富之後的揮霍欲和困惑感。

    用刀鋒趕走了那些一擁而上的流鶯,穿來了不懂風情的叫罵,義氏則是呆著繼續的逛在這個的商業街上,看著邊上那些流民以及拿著素槍靠在一旁睡覺的足輕。

    走過街邊的轉角,義氏看到了一個熟人,也就是在甲斐呆著好好的那位比勒拉神甫。「比勒拉神甫。」義氏趕忙的跑了上去。

    聽到有人叫他,這位也轉過頭來。見到了熟悉的義氏,胖嘟嘟的嘴角帶起了笑意「哦,彌三郎啊,都這麼大了。」記得與他見面,是五年前的河越城的時候,當時還要這位隔湖造水庫呢。

    「哦,真還是謝謝您了」神甫激動的牽著義氏的手「多虧您的留言,原來甲斐的山裡人拿了我的東西以後就要殺我,還好我長了一個心眼偷偷溜了出來。」

    想起了以前對這位說的,義氏點了點頭算是接受「您沒事,沒事我們去吃點什麼?」點了點商業街前面的酒樓。

    「這裡的東西我吃不慣,您要不要去我的教堂吃些便餐?」拉著義氏的手也沒問就帶去了。

    比勒拉的教堂在左京的一片泥潭之中,周圍是一些零星的難民住在,只是用稻草簡單的大概而成。教堂也是不是很大,不過卻是用木板搭建而成,走入了裡面在昏暗的蠟燭之下,一些窮困潦倒的人在祈禱。

    「其實我們晚上是不吃飯的。」比勒拉笑了笑「主來說大家都是平等的,看到這些人,我覺得我也應該和他們一樣。」

    招來了一個侍從,附耳說了幾句,拍了拍肩膀就叫他去了。走入了內飾,靠近了比勒拉點燃了半截蠟燭,畫了一個十字,唱了一聲阿門。「您來京都有什麼事呢我的朋友。」

    「這個,實不相瞞,在下有一批貨物出手,但是卻無人購買。」對於這種人,義氏也省去了客套,直來直往起來。

    比勒拉露出了一個原來這樣的表情「您可以分批賣出啊,沒有必要找到一家,凡是千貫以下的貨物,其實都能找到買家,只不過利潤低了一些。」

    一語點醒夢中人,義氏還愁著賣出貨物的時候,人家早就有辦法了。「謝謝您。」義氏也合了合手,雖說不信,但是也還了一個禮。

    「這個我也有些忙要您幫幫,您不知道,意大利的使節團也到了這裡,還有西班牙以及荷蘭的。」看來這片土地的貿易,更多的人著眼起來,如果能獲得一席之地,對於明國的商業貿易來說更是優秀了不少。

    侍從端上了兩個小麵包以及兩碗剛剛熱過的蘑菇湯,按照比勒拉的習慣吃飯是不說話的,所以兩人默默的吃完了手上這點東西,在開始了談論。等到神甫喝光了最後一滴蘑菇湯後,擦了擦鬍子上沾上的汁水。義氏開始了訴說了自己的想法,其實對於這種來說是無法制止的,只能說介紹更多的大名給這位認識,然而最好的莫過於兩位,一位是西國的大友,另一位就是近畿的信長上總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